天天看小說

第二百二十一章 見聞

勝者爲王敗者寇!這句話對此時奉命北上的諸葛亮來說深有體會。作爲一名居住荊州多年的人來說,此番北上,路上的所見所聞讓諸葛亮是驚憂參半。

驚得是路上所遇到的百姓與記憶中的截然不同,打仗了,百姓自然擔驚受怕,唯恐遭遇兵禍連累,但百姓的臉上卻看不到有許多對未來的擔憂,雖偶爾還能發現有那麼一絲憂慮,但相比起生活在荊南的百姓,那情況已經好上不知多少倍。

至於憂自然是擔憂劉備的前途,他與劉備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劉備興,他諸葛亮自然也能跟著沾光,一展抱負,可若是劉備玩完了,諸葛亮也就跟著玩完。當然諸葛亮也有第二個選擇,就是捨棄劉備投靠朝廷,但諸葛亮本人過不去自己心裡那道坎。忠臣不仕二主,既然當初決定出山輔佐劉備,而劉備又沒有虧待自己的地方,那自己自也沒有捨棄劉備而轉投朝廷的道理。

在路過襄陽的時候,諸葛亮見到了自己的一個熟人,倒不是說諸葛亮在荊州沒有熟人,而是這個熟人與衆不同,曾與諸葛亮共事過一段時間。

“伯常,一向可好?”諸葛亮並沒有拒人於千里之外,主動與馬良打招呼道。

“有勞孔明掛念。”

諸葛亮在荊州可稱得上是朋友的,沒幾個,主要還是諸葛亮自身眼光高,對待俗人一向不願搭理。這一點就比不上司馬懿,三教九流他都能處的不錯。能入諸葛亮眼的,馬良算是一位,算上馬謖、孟建、崔鈞,四人合稱臥龍四友。

不過眼下五人各爲其主,還留在劉備身邊的就只剩下一個諸葛亮。馬良、馬謖是因爲反感劉備的屠城之舉,失望而去,而孟建則是在去南蠻聯絡南蠻王孟獲時被漢軍生擒,這三人諸葛亮都不回去計較他們的離去,畢竟人各有志,不可強求。唯獨崔鈞,諸葛亮直到現在也不願意原諒。

別的人要麼走時打聲招呼,要麼失手被敵所擒,唯有崔鈞走得不是那麼光明磊落,打著回鄉祭祖的名義一去不復返。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覺得留在劉備這裡沒前途,打算另尋明主,這可以理解。但爲了方便離開就陷人於不義,那就有點說不過去了。雖然後來崔鈞使人來說迫於家族的壓力不得不離開,可諸葛亮卻並不因此就原諒了崔鈞。

老友重逢,雖然如今各爲其主,但卻並未影響彼此間的友情,馬良略盡地主之誼,接過了接待諸葛亮的任務,而諸葛亮在高興與老友重歸於好的同時,也想要藉機探聽一下朝廷是否真的有意罷兵,畢竟眼下的形勢對朝廷有利,曹操失敗,朝廷已有餘力對付其餘三家諸侯。這時候同意談和,諸葛亮懷疑這其中的誠意。

馬良比較老實,是真拿諸葛亮當朋友,對諸葛亮的試探也沒察覺到,可馬謖就比較不好糊弄了。當初馬良兄弟投奔了劉備,馬良獨當一面,馬謖則被諸葛亮留在身邊幫手,二人相處的時間要比馬良久,對諸葛亮的爲人,馬謖也比馬良更清楚。

馬謖沒有當著馬良的面拆穿諸葛亮的把戲,好歹也是當初自己最佩服的人,不好不留幾分顏面,但等馬良回去休息,就只剩下諸葛亮和馬謖的時候,馬謖便把話說開了。

“孔明兄,此番朝廷同意罷兵沒你想得那麼複雜,究竟原因只有一個,當今天子乃是仁厚之君,不願百姓受苦。我可以告訴你,不久之前涼州發生蝗災,爲了保證涼州的百姓不受蝗災的影響,朝廷對外的兵事自然需要停一停。”

“……幼常,對不住。”諸葛亮沉默片刻,面露慚愧的說道。

“孔明兄不必道歉,你我相交甚厚,這種本來就藏不住的事情,說與你知也並不是什麼大事。只是我兄長待人寬厚,你這麼做的確有點不合適。而且孔明兄,我實在不知你爲何到了此時還要力保那劉備?那劉備雖有荊南、交州二地,但觀現今天下形勢,他遲早會被朝廷所滅……”

“幼常,盡人事,聽天命。豈不聞忠臣不仕二主。”諸葛亮打斷馬謖的話道。

“……好吧,既然你執意如此,那就權當我沒說。孔明兄若是還有什麼想問的,不妨直接問我,我會撿可以告知的說。”馬謖也知道諸葛亮不是自己三言兩語就能勸說的回心轉意的,遂轉移話題道。

諸葛亮對此倒沒客氣,套話也是很累人的,既不能讓對方察覺又要弄到自己想知道的事情。既然馬謖肯說,諸葛亮自然樂得輕鬆。當然馬謖說的是不是真的,那就要靠諸葛亮自己來判斷了。

諸葛亮與馬謖你問我答到半夜,才停下了談話,各自回屋休息。次日一早,諸葛亮告辭離去,有了馬謖的解惑,雖還不能對此次長安之行胸有成竹,但至少心裡有點底了,不像同樣身爲江東使者的顧雍那樣兩眼一抹黑。

作爲孫權背後的支持者,孫權在得勢以後也沒虧待了顧雍,顧家也因此得到了重用。此番長安之行,孫權對顧雍寄予厚望。顧雍也知道孫權爲何如此急迫的想要停止戰事,倒不是孫權愛好和平,而是孫策好賴也做了十餘年的江東之主,孫權剛剛上位,要做的首要事務當是剷除那些心向孫策的異己,以免留下後患。

對於孫權上位時說等孫紹成年後就會讓位的許諾,顧雍只當是放屁,孫權要真不拿江東之主這個位置不當回事,又何必暗中籠絡多方勢力支持自己。好不容易纔弄到手的東西,豈能輕易拱手讓人。

眼下孫策的家小包括孫紹在內的下落除了有限的幾人知道外,整個江東幾乎就無人知曉,孫紹能不能活到成年,顧雍反正是不怎麼看好。

這世上有些事可做不可說,就比如孫策家小的下落,顧雍當然不會去觸孫權的黴頭,但江東有人卻不識時務,高寵、賀齊這二人就不止一次詢問孫權,希望可以去探望一下孫紹。

高寵原是劉繇部將,代替了演義中與孫策在神亭嶺激戰的太史慈,與孫策不打不相識,歸順孫策後對孫策忠心不二。而賀齊雖聲名不顯,但卻是個有大本事的。江東南部山越爲患,只要有賀齊坐鎮,山越便不敢造次。

這二人對孫策的死活很是關心,雖然對孫權繼任江東之主一事保持了沉默,但孫權卻不敢認爲這二人就沒有扶保孫紹上位的心思。只不過這二人手握重兵,輕易動不得,孫權也只能耐下性子徐徐圖之。

不過對於高寵、賀齊的死活,顧雍並不是很關心。家國天下,顧雍首先關心的是顧家在江東的利益。先前由於隨陸家一同支持劉備,結果在孫策取了江東以後,顧家並不受孫策待見,在官場自然也就沒有什麼能撐得起場面的人。這也是爲何顧雍會選擇支持孫權而並非孫策的理由。

離開了江東,進入大漢控制下的豫州,當地百姓給顧雍的感覺立馬就與在江東時感覺的不一樣。都是剛剛結束戰事的地方,豫州的百姓已經在當地官府的幫助下開始恢復日常的生活,而江東的百姓,卻還在爲此戰戰死的親眷發喪哀悼。

豫州百姓的家中不是沒死人,可當地官府的安撫很及時到位,不似江東只是將戰死者的骨灰送到,放下一點少得可憐的撫卹金便算是完事,百姓難過與否,官府不管。而豫州的官府卻是除了可以讓一家人半輩子不愁的撫卹金外,更是派人親**問幫助。兩廂一對比,自是得到安慰的百姓恢復得快。

在感嘆大漢官府工作到位的同時,顧雍也在犯愁此行前往長安是否能夠順利完成孫權所交代的任務。

兩家談和罷兵是主要任務,其次便是看看大漢內部是否有機可乘,最好是可以攪亂人心,令朝廷無暇他顧。但顧雍對這個任務卻不怎麼有信心,看官府中那些官員對待百姓噓寒問暖的表現,想要挑動百姓對官府的不滿何其難也。

大漢的百姓是最懂得知足的百姓,只要官府沒有苛捐雜稅,沒有隨意攤派,但凡生活還能過得下去,百姓就不會有造反的心思。民以食爲天,這些年來大漢風調雨順,積攢下不少糧食。此番對外的戰事只是進行到一半便中止,預期準備的軍糧都沒用完。哪怕是涼州今年鬧了蝗災,只要朝廷救災及時,百姓壓根就煽動不起來。

“老爺,到汝南了,是否進城歇息一晚,明早再走?”馬車外有隨從輕聲請示道。

顧雍掀起車簾看了看天,見天色不早,便點頭道:“就依你所說,今晚在汝南歇息。”

顧雍是江東使者,進了城自然要接受官府的安排,不可能隨便找個客棧住一晚。汝南官府的安排還讓顧雍滿意,清靜小院一座,雖然不大,但勝在雅緻。用罷了晚飯,顧雍獨自在房中看書,打算等過一會再安寢,卻不想這時屋裡來了不速之客。

“你是何人?來此作甚?”顧雍持劍戒備的看著來人喝問道。

“顧先生不必緊張,我來此見你並無惡意,只是想要提醒你此去長安千萬小心,莫要步了孫伯符的後塵。”來人身穿一身夜行衣,臉上蒙著黑巾,緩聲對顧雍說道。只是顧雍哪裡會聽一個來歷不明之人的好心提醒,見對方答非所問,當即提高音量再次喝道:“你究竟是何人?”

“……既然先生不肯聽良言相勸,那在下告辭。”耳邊聽到外面有腳步聲傳來,黑衣人冷冷的說了一句,退出了房間。

顧雍緊張的盯著黑衣人退出房間,直到聽到外面傳來隨從的詢問,這才鬆了口氣。別看顧雍隨身佩劍,但實際上讓他殺只雞都費勁。顧雍是真怕那個黑衣人來者不善,那樣自己恐怕等不到隨從趕來。

吩咐隨從安排人在屋外守夜,顧雍上牀準備歇息。睡覺這件事基本上都要求人心無雜念,那才容易睡著。心裡想著事情,那怎麼睡都睡不著。顧雍就是如此,有驚無險之後,忍不住就想起了那個黑衣人的提醒。

對於孫策在長安所遇到的事情,顧雍並不相信孫權所言,是周瑜投敵之後設計捉拿孫策。孫策、周瑜雖無血緣關係,但不是親兄弟卻勝似親兄弟,這哥倆怎麼可能會反目成仇。但孫權這麼說,而江東的大部分人也選擇相信,周瑜也就成了江東人眼中的叛徒。

那個黑衣人的提醒,看似是關心顧雍的人身安全,可反過來一想,這人又何嘗不是知情人之一,否則他怎麼會提醒顧雍不要步了孫伯符的後塵。

這人是誰?

因爲這個問題,顧雍半宿沒閤眼,次日上路的時候精神就有點不濟,好在他身邊有隨從,趕車不需要他親自動手,等辭別了汝南送行的官員以後,顧雍便貓在馬車裡補覺,這一睡就睡到了下午,若不是馬車外的吵鬧聲,顧雍可能還會繼續睡。

“出了何事?”被吵醒的顧雍心情有些不悅,詢問趕車的隨從道。

“老爺,不關咱們的事,是前面有兩支隊伍撞上了,正爭論誰讓誰先行。”隨從隨口答道,聽他的語氣,馬車外所發生的事情似乎挺有趣。

顧雍掀開車簾探頭往前面一瞧,頓時也覺得有趣。攔住顧雍這支隊伍的兩夥人一看穿著就知道要幹什麼。左邊的娶親,右邊的出殯,左邊的新郎騎著高頭大馬,一身吉服本應該襯托的他那張臉精神飽滿,不過眼下看起來卻是有些發黑。而右邊出殯的隊伍氣色倒是挺紅潤,不過顧雍估計那是被氣得,而不是受對面的喜事感染。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肯先讓,結果越說越嗆火,眼瞅著雙方就要動手,用行動讓對方退讓。未免殃及池魚,顧雍吩咐隨從趕著馬車退後,但就在顧雍的馬車緩緩後退的時候,一個身著官服的人騎著馬趕到了。

顧雍隨即讓馬車停下,想要看看地方官如何處理眼前這件棘手的事情。真是奇了怪了,也不知那個地方官施了什麼“妖法”,本來已經劍拔弩張準備上演全武行的兩撥人一下子變得謙讓起來,之前是互不相讓,現在卻是都同意讓對方先行。

顧雍很好奇,本想要去找那個官員詢問究竟,不想那個官員在處理完了這件事後立馬便走了,顧雍就是想要詢問都來不及,只得命隨從去分別追趕迎親的以及出殯的隊伍,想要從他們的口中得到答案。

兩撥人已經越走越遠,被顧雍派出去的隨從也回來了。顧雍一見連忙問道:“如何?可知那官員是用了什麼法子才勸和了兩撥人?”

“老爺,小的去問了迎親的那撥人,只是那撥人不肯告訴小的,小的多說了兩句,差點捱揍。”隨從苦著臉答道。

顧雍聞言眉頭一皺,又去看另一人,結果那人也是苦著臉點頭道:“老爺,小的的遭遇跟他一樣,差點捱揍。”

“……那你們可問出那個官員的名姓?”

“問了,說是本地一縣令,姓荀名湛。”

“荀湛?”顧雍先是驚訝,隨即便是不信。他知道荀家有個荀湛,乃是當朝司徒荀彧的兄弟,可既然有個做司徒的兄弟,荀湛又怎麼可能會只是個小小的縣令。

“同名同姓吧?”顧雍自言自語的說道。

“老爺,咱們還走不走了?”隨從小聲問道。

“前面是什麼地方?”顧雍聞言問道。

“老爺,要是加緊趕路,天黑之前可以到達上蔡縣。”

“……那個叫荀湛的官員是否就是上蔡縣令?”

“應該是的,此地已是上蔡境內,方纔發生的事情是出在上蔡,自是上蔡縣令趕來處理。”

“那好,就去上蔡縣。”

路上被耽擱了一點時間,等顧雍一行人緊趕慢趕到了上蔡縣城的時候,城門已經關閉。在古代,只要是縣城到了夜晚都會關閉城門,而且城中住戶也是不許晚上隨意上街溜達的。要是不聽話叫夜晚負責巡夜的人抓著,一頓打那是跑不了的,誰叫你晚上不老實在家待著出來瞎溜達的。

不過顧雍是江東使者,他想要進城還是有辦法的,讓隨從亮明瞭身份以後,只是等待了片刻,上蔡的縣令便親自趕來命人開城門放顧雍一行人進城了。

顧雍本就想要認識一下上蔡縣令,這下好了,自投羅網,也就不需要費神去考慮如何找理由跟上蔡縣令認識了。

等雙方交談了幾句後,顧雍才確定眼前這個荀湛還不是同名同姓,真是荀家那個當朝司徒荀彧的四兄。

“荀兄爲何只是縣令?”顧雍納悶的問道。

“呵呵……顧兄,我爲何就不能當這上蔡縣令?”荀湛笑呵呵的反問道。

“可,可你兄弟乃是當朝司徒,讓他安排你一個職務,不是易如反掌?”

“顧兄此言差矣,文若雖爲司徒,但從不任人唯親。而我荀湛也不覺得做這一縣之令便是屈才,若是連一縣都治理不好,又有何資格入朝堂議論國家大事。”荀湛正色對顧雍道。

第一百六十二章 虛虛實實第三十一章 各忙各的第七十五章 馬騰的決斷第二百一十九章 兄弟第二百三十五章 終身大事第二百七十八章 是誰第一章 誅董第一百五十六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二百八十三章 一個好漢三個幫第九十八章 一力降十會第二百四十二章 有恃無恐第一百九十一章 以身涉險第三十一章 各忙各的第一百八十六章 不一般的山林野人第二百零八章 小勝一場第十五章 返回長安第二十三章 各路諸侯第三十章 殺!殺!殺!第二百四十八章 攪局第二百八十五章 佈局第二百五十七章 另有打算第二百四十六章 籌備第二百一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六十章 諸事纏身第一百四十九章 宛城保衛戰(一)第二百四十七章 藉口第二百三十三章 禮尚往來第六十一章 拉關係第一百五十二章 宛城保衛戰(四)第三百一十五章 建鄴城破第二百三十章 滯銷貨第三百一十六章 寧死不降第三百一十一章 守株待兔第二百五十章 倒黴的朱靈第七十章 隱患第二百三十六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八十六章 袁紹入青州第二百五十二章 都想做漁翁第八十九章 下邳易主第一百九十章 備戰第二百四十五章 教子第一百七十四章 張飛鬥馬超第三百一十二章 劉備的反常第一百八十九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一百零四章 潼關攻防戰(六)第二百二十一章 見聞第三十六章 內亂第三十一章 各忙各的第二百七十六章 南征第二百一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二百八十九章 借刀殺人第一百九十三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三十九章 損招第二百六十五章 連鎖反應第七十二章 發難第二百三十六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七十一章 應對第二十一章 有賢來投第一百六十章 自省第一百八十七章 幡然悔悟第二百五十章 倒黴的朱靈第一百零一章 潼關攻防戰(三)第二百七十章 草木皆兵第二百六十八章 套路第三百章 戰長沙第一百一十二章 潼關攻防戰(十四)第六章 閉門羹第七十二章 發難第十七章 安排第三百零三章 頑強的沙摩柯第三百零二章 雙龍會長沙第二百七十章 草木皆兵第八十九章 下邳易主第七十二章 發難第一百五十六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一百五十二章 宛城保衛戰(四)第二百章 後繼有人第二百二十三章 談判第一百三十九章 損招第三十六章 內亂第十二章 甄家有約第二百零一章 戰雲再起第二百九十三章 罪己詔第二百七十九章 戰備第二十九章 兄弟閱牆第九十七章 各有盤算第二百一十三章 以攻代守第二百五十七章 另有打算第三百一十四章 先下手第六十四章 準備第一百三十四章 沒人是笨蛋第一百二十九章 以武會友第五十五章 河內司馬家第三百一十六章 寧死不降第七十二章 發難第一百九十六章 以命換命第二百零六章 水軍陸戰隊第二百五十二章 都想做漁翁第一百一十三章 潼關攻防戰(十五)第二百二十四章 太學見聞
第一百六十二章 虛虛實實第三十一章 各忙各的第七十五章 馬騰的決斷第二百一十九章 兄弟第二百三十五章 終身大事第二百七十八章 是誰第一章 誅董第一百五十六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二百八十三章 一個好漢三個幫第九十八章 一力降十會第二百四十二章 有恃無恐第一百九十一章 以身涉險第三十一章 各忙各的第一百八十六章 不一般的山林野人第二百零八章 小勝一場第十五章 返回長安第二十三章 各路諸侯第三十章 殺!殺!殺!第二百四十八章 攪局第二百八十五章 佈局第二百五十七章 另有打算第二百四十六章 籌備第二百一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六十章 諸事纏身第一百四十九章 宛城保衛戰(一)第二百四十七章 藉口第二百三十三章 禮尚往來第六十一章 拉關係第一百五十二章 宛城保衛戰(四)第三百一十五章 建鄴城破第二百三十章 滯銷貨第三百一十六章 寧死不降第三百一十一章 守株待兔第二百五十章 倒黴的朱靈第七十章 隱患第二百三十六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八十六章 袁紹入青州第二百五十二章 都想做漁翁第八十九章 下邳易主第一百九十章 備戰第二百四十五章 教子第一百七十四章 張飛鬥馬超第三百一十二章 劉備的反常第一百八十九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一百零四章 潼關攻防戰(六)第二百二十一章 見聞第三十六章 內亂第三十一章 各忙各的第二百七十六章 南征第二百一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二百八十九章 借刀殺人第一百九十三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三十九章 損招第二百六十五章 連鎖反應第七十二章 發難第二百三十六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七十一章 應對第二十一章 有賢來投第一百六十章 自省第一百八十七章 幡然悔悟第二百五十章 倒黴的朱靈第一百零一章 潼關攻防戰(三)第二百七十章 草木皆兵第二百六十八章 套路第三百章 戰長沙第一百一十二章 潼關攻防戰(十四)第六章 閉門羹第七十二章 發難第十七章 安排第三百零三章 頑強的沙摩柯第三百零二章 雙龍會長沙第二百七十章 草木皆兵第八十九章 下邳易主第七十二章 發難第一百五十六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一百五十二章 宛城保衛戰(四)第二百章 後繼有人第二百二十三章 談判第一百三十九章 損招第三十六章 內亂第十二章 甄家有約第二百零一章 戰雲再起第二百九十三章 罪己詔第二百七十九章 戰備第二十九章 兄弟閱牆第九十七章 各有盤算第二百一十三章 以攻代守第二百五十七章 另有打算第三百一十四章 先下手第六十四章 準備第一百三十四章 沒人是笨蛋第一百二十九章 以武會友第五十五章 河內司馬家第三百一十六章 寧死不降第七十二章 發難第一百九十六章 以命換命第二百零六章 水軍陸戰隊第二百五十二章 都想做漁翁第一百一十三章 潼關攻防戰(十五)第二百二十四章 太學見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安县| 德保县| 平果县| 石嘴山市| 呼和浩特市| 安远县| 平邑县| 长丰县| 安国市| 长治市| 三河市| 辽阳县| 平陆县| 时尚| 铜鼓县| 手游| 长寿区| 中方县| 万山特区| 黄石市| 乌拉特前旗| 富裕县| 宝山区| 佛坪县| 会东县| 冀州市| 土默特左旗| 淮北市| 德兴市| 玉环县| 台北市| 天长市| 襄城县| 清远市| 丹江口市| 盈江县| 韩城市| 安新县| 金塔县| 黄龙县| 平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