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另外一種動態(tài)調(diào)整分賬比例的形式並不複雜。
主要是投資巨大,製作大片的好萊塢製作方,在長期的跟院線博弈中,雙方漸漸形成的互利共贏的分賬方式。
舉個例子,如果是某部投資巨大的好萊塢大片,因爲投資太高、風險太大,那就需要更高的票房分賬,纔可能回本,降低投資風險。
大片吸引力更高,觀衆(zhòng)觀影的需求也會更旺盛,因此票房自然也更高,院線的整體收入也會提高。
因此在雙方進行試片放映後,經(jīng)過調(diào)查分析計算,最終達成放映協(xié)議。
第一週的電影票房,製片方拿70%,其它的院線等拿30%;第二週,製片方60%,其它40%;第三週,製片方40%,其它60%……
如此,就會保證製片方的早早回本,降低投資風險,就會有更多大投資大製作的電影出現(xiàn)。
而院線方放映時間越長,電影院提成比例越高,也會更加長久去放映電影,從而獲得更多的票房分賬。
這樣一來,雙方的風險分攤,就保證了雙方的利益。
簡而言之,影片投資是大投資、大風險,良性的電影產(chǎn)業(yè)應該優(yōu)先讓製片方收回投資,然後才能投入再生產(chǎn),製作出更優(yōu)秀的影片。
而伴隨影片放映週期延長,影院能夠獲得更多的分成,這樣也可以進一步刺激影院安排更多的場次放映。
這種靈活的分賬方式能最大程度滿足雙方的利益,使得行業(yè)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
光是看理論的話,這個分賬方式自然是十分科學合理的。
但是操作起來卻有許多的細節(jié)需要注意,不然就可能對一方造成很大的虧損。
首先,院線初期排片的比例會給多少,給的少的話,初期幾周分賬比例高,總的票房收穫也不會太多,排片多少跟製作方的影響有很大關(guān)係。
其次,國內(nèi)大多數(shù)電影放映沒有長期一說,基本就是前兩個禮拜的事情,就連好萊塢大片進入國內(nèi),也基本如此。
只有少數(shù)的現(xiàn)象級大片纔會突破這個慣例,長期放映,包括周夏的一些電影。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院線方接受這種分賬比例,在電影前期上映最熱,票房最好賣的階段,讓出高達七成的票房收入,接下來如果電影票房大跳水。後期就算長期放映的份的比例高,也無法在整體上平衡收入比例,對他們造成很大的損害。
在米國,有的大製作,票房被看好的電影,跟影院談判之後,最常見的初始分成比例甚至高達90%比10%。
如果第二週電影有較大的票房滑落,分成比例就繼續(xù)下降70%比30%,不然還會保持三週左右,後續(xù)纔會調(diào)低,但最終也會停在60%比40%左右。
這跟米國影院偏愛大製作有一定原因,大製作觀衆(zhòng)人數(shù)衆(zhòng)多,放映時間長,他們所能獲得的利益也多,而且對製片方而言也是有益的,他們能夠更快回本盈利,那就願意投資製作更多大片,再次進入院線放映。
但這個情況在國內(nèi)是不可想象的。
很少有投資超過一億美刀的大製作,票房預測超過20億、30億的電影,院線方接受這樣的分賬方式,後續(xù)的長期放映就算分賬比例高,也很難彌補損失。
可是這個事情卻必須去做。
國內(nèi)以後肯定會製作更多大製作的電影,科幻、奇幻、仙俠等等,沒有高額投資投入,那就會是粗製濫造,很難滿足國內(nèi)觀衆(zhòng)被好萊塢影片洗禮後的需求,更不用說去國際市場上闖一闖了。
目前來說,周夏的電影,還有夏華影視其他幾個大導演的電影,在國內(nèi)絲毫不比米國大片的票房成績差。
再加上有瞄眼院線,夏華影視還是擁有強行幹這件事情的能力的。
如果其他院線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分賬方式,那就在瞄眼院線,還有其他願意接受條件的院線放映。
相信許多本來就每年營收差的影院,還是會跟著瞄眼院線一起接受這種分賬比例的。
而且這個事情要是真的鬧大了,那可能就會引起上面總局的關(guān)注。
說不定能從整個行業(yè)層面上,影響到上面的決策,讓總局從上而下的來推動這個事情,那對整個行業(yè)的發(fā)展也會起到推動作用。
當然考慮到國內(nèi)國內(nèi)票房分賬其中有5%的電影基金,還有3.3%的營業(yè)稅,這些都是院線方代繳的,地租也比米國高,初始分賬可以低一些,不說製片方和院線是90%比10%的分賬,70%比30%還是合理的。
如果票房出現(xiàn)大幅度滑落,下個禮拜這個比例也是可以調(diào)低,讓雙方儘量能達到互利共贏,這樣纔是最有利於整個行業(yè)發(fā)展的。
周夏聽完張釗的報告,特鄙視他對各種情況的應對,先前的拿不準和擔心也漸漸消失了。
這樣的話降低了大製作的投資風險,纔會有更多的投資方願意投資大製作。
目前國內(nèi)也就夏華影視,周夏的電影,敢投資超過一億美刀,其他公司很難做這個決定。
有的公司投鼠忌器,受迫於回本壓力,最終只能削減預算,讓本來的大製作電影虎頭蛇尾,許多地方都是不能達標,最終就淪爲了爛片。
沒有辦法之下,許多影視公司都是對準了演員開炮,說是演員片酬太高,導致影視劇製作費用被大量使用,其他方面不足,才形成了這樣的情況。
演員的身價是市場決定的。
如果身價太高,爲什麼要去用他?
如果沒人用的話,他開再高的身價有什麼用?
簡而言之就是整個行業(yè)裡演員是最沒有話語權(quán)的,最好欺負而已,當然矛頭對準了你。
周夏倒不是想爲演員開脫。
演員片酬太高這個問題,是市場就能解決的事情,每每有媒體和導演等大批特批,反而不敢去觸及那些深層次的利益問題,這纔是真的讓人感到可笑的。
就拿夏華影視的許多導演的影視劇來說,演員都願意降低片酬來出演,這個問題又怎麼解釋?
誰更需要誰,那自然談判能力就低。
演員跟好導演合作,可以獲得更高的關(guān)注、提升演技、獲得好評,甚至得獎,有這些好處就彌補了自降片酬的部分。
而一些公司和導演拿著一個爛項目,卻妄圖做個爆款,便去開天價請一些流量擔當,最終落得失敗後,出於報復、吸引注,爲了開脫自身,投資方便讓導演去公開指責演員片酬高、摳圖、不敬業(yè)等等。
這難道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活該嗎?
跟張釗會談結(jié)束,他離開後,楊天真也過來報告這幾天關(guān)於女團選秀的準備情況,以及跟四子中的兩人談判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