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8章 己與羣

我只靠我自己

說說內幕信息之害

我獨異於人!

——《道德經》第二十章

對“誰是世界上最可靠的人”這個問題,保守主義與激進主義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回答。激進主義的回答是:你來到這個世界上,要聽命於某個人、某集體、某組織。他給你內部信息,向你發佈最新最高指示,你要認真聽命。他是你最可靠的人,他是信息的源泉、希望的源泉、信心的源泉。持這樣信念的人是集體主義者,他們緊密地團結在別人的周圍。“太陽最紅”那首紅歌裡對這種心態有準確的描述。保守主義的回答是:在人世間,你自己是你最可靠的人。一切事情,你可以參考別人意見,但是最終要聽你自己的。這種人緊密團結在自己的周圍,相信自己,依靠自己。這種人是保守主義經濟學家哈耶克所認同的那種真正的個人主義者。在投資者中也有這兩類人羣的存在。一類投資者把自己當作最

可靠的人,還有一類投資者把別人當作最可靠的人。如何才能識別這兩類不同的投資者?對待內幕信息的不同態度就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尺度。所謂內幕信息,是指在證券交易活動中,涉及公司的經營、財務或者對該公司證券的市場價格有重大影響的尚未公開的信息。依靠自己的投資者遠離內幕信息,依靠他人的投資者追逐內幕信息。

內幕信息與內幕交易一直是證券投資中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長期以來,很多投資者都傾向於認爲,市場上的價格是由內幕人士、陰謀家、機構(莊家)操縱的,所以也認爲獲取內幕信息是成功投資的必由之路。試圖通過內幕信息來實現成功投資幾乎是每個投資者都經歷過的體驗。初入股市的人總會樂意四處打探內幕信息,期盼有位好心的內部人給自己一個能發財的內幕信息。即使是那些在今日看來是最偉大的價值投資者當初也都癡迷地追逐過內幕信息。格雷厄姆嘗試過靠內幕信息投資並失過手,巴菲特在早年也狂熱追逐過內幕信息。保守主義的價值投資圈有一個基本共識:遠離內幕信息。爲什麼要遠離?通常的答案是:違規泄露內幕信息或通過掌握內幕信息來進行內幕交易具有法律風險。憑藉內幕信息進行內幕交易也違背公平、公正的原則,損害他人的利益。相關人員因此要承擔一定的民事、刑事等法律責任。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最近,對衝基金蓋倫集團(GalleonGroup)的創辦人拉賈拉特南(RajRajaratnam)就因爲內幕交易被陪審團定罪。巴菲特手下本來很有希望的接班人大衛·索科爾(DavidSokol)也因爲涉嫌內幕交易被解僱,可能還要接受進一步的司法調查。所以,爲了公正,爲了規避法律風險,投資者應該遠離內幕信息。

還有一種看法是:內幕信息通常是假的,真的內幕信息是很難獲得的。按照假的內幕信息去操作,會導致投資的失敗。許多內幕信息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常常帶有很大的虛假成分,有些甚至一開始就是一些人刻意散佈的、作爲誘餌的謠言。爲了避免投資的損失,必須遠離內幕信息。

上面這兩個理由都是非常成立的。但是,在我看來,這兩條理由並沒有觸及內幕信息的真正危害。即便沒有法律風險,即便內幕信息是真的,也不應該把投資建立在依靠內幕信息上。從保守主義投資哲學的角度看,憑藉內幕信息來投資,最大的危害在於,它會導致投資者迷失自我,放棄自我判斷,放棄自我研究,放棄自己的投資哲學,放棄對自己的信心,造成投資者對他人的依賴。實際上,長期依賴內幕信息的投資者根本就沒有機會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投資哲學。沒有自己的投資哲學,就不會有屬於自己的成功投資。那些總是去尋找、打探、追逐那些似乎能讓他一夜暴富的內幕信息的投資者,依靠別人,終將是失敗的投資者。

一個依附他人的人一定是沒有自信的人。不自信的人根本就不相信靠自己能投資成功。因此,不自信的投資者是很難在投資上獲得成功的。投資者如果自己有能力去發現、研究出投資機會,就沒有必要去打探內幕消息;如果靠打探追逐內幕信息,那就表明沒有能力依據自己的獨立判斷來進行投資。就算有可靠的穩定的信息來源,其結果必然導致頻繁操作,反反覆覆地進進出出。操作的頻率越高,出錯的概率越大。這是保守主義的價值投資者所不能認可的。相反,保守主義的價值投資者奉行“集中購買長期持有”的原則,以減少出錯的概率,堅守正確的投資決定。

內幕信息給人的刺激就像嗎啡一樣,會讓人產生毒癮般的依賴心理,長此以往人會滋生惰性,懶於分析,厭於研究,並失去抵抗誘惑的能力。這種類似賭博的心理和浮躁心態會讓人成爲情緒的奴隸。依賴內幕消息的癮頭越大,理性所能發揮的作用就越小。這正是保守主義價值投資的大忌。依附內幕信息會造成道德與投資的分離。此外,背離了道德智慧的投資不可能持續成功。依賴內幕信息還必然把投資者造就成跟風的集體主義者、取巧的機會主義者。從長時段看,集體主義者失去自我,機會主義者則永遠沒有機會。否則,在資本市場上,最成功的人應該是依靠他人提供內幕消息的機會主義者。

在資本市場上,每個投資者都面臨這樣的抉擇:是自己做蠢事讓別人受益,還是從別人的蠢行中受益?保守主義的價值投資者當然選擇後者。只有拒絕成爲取巧的機會主義者,有能力抗拒內幕信息的誘惑,不依賴他人,自信地依靠自己的人,纔有可能成爲保守主義的價值投資者。

因此,保守主義投資哲學的忠告是:堅持獨立思考、特立獨行,遠離內幕信息,遠離機會主義和集體主義。成功的投資者團結在自己的研究成果周圍,失敗的投資者團結在別人的內幕信息周圍。成敗的關鍵就在於:是靠自己,還是靠別人?

天賦指向天命

作爲服務的金融與投資

是誰爲大?是坐席的呢?是服事人的呢?不是坐席的大嗎?然而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

——《聖經·新約》路加福音

最近,許多媒體報道了一件特別的事情。河南的馬老漢,爲“保險”起見,13年前把辛辛苦苦積攢的8萬元埋到牀下;如今打開一看,這一張張面鈔,有的緊緊地粘連在一起,有的則已經發黴變軟,一碰就成了碎片、碎末,簡直成了豆腐渣。當年,他精打細算,省吃儉用,攢下這筆錢,以備將來給自己養老送終。此情此景,馬老漢已是欲哭無淚。說馬老漢不珍惜錢肯定不合事實,讓錢黴爛不是馬老漢的初衷。馬老漢肯定不是一個成功的投資者,因爲他的錢大大貶值了。有人測算,即使這些錢完好無損,8萬元放在地下,10多年的時間購買力也貶值了3倍。那他是一個成功的儲蓄者嗎?說他不是,他畢竟攢了8萬元。說他是,這些錢又都黴爛了。問題究竟出在什麼地方呢?我以爲,馬老漢誤解了金錢,不理解金錢的本質與特性。他把錢

看成是一種只進不出的東西,以爲越不出,得到的越多,剩下的越多。其實,金錢是一種媒介體,人們通過它交換各自的天賦,各自的產品與服務。投資就是拿錢去交換錢,把錢投出去而不是埋地下。正確的投資意味著投出的錢越多,收到的錢就更多。不把錢投出去,就不會帶回來更多的錢。

金錢有其自身的性格和脾氣,它總是被那些理解它、善待它的人所深深吸引。不善待它,想留也留不住,金錢會從手裡溜掉。所謂善待錢,不是把錢縫進被子裡,埋入地底下,不是小氣、吝嗇,不是隻往裡面撈、不往外面掏,而是把錢當交換媒介去使用,把錢投入到正確的交換關係中。在這樣的交換關係中,你投出得越多,得到的認可越多,換進來的就越多。具體地說,就是把錢用在提供能讓他人收益的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上。不把錢有效地用在爲他人服務上,錢就會溜走。

金錢既是衡量價值的尺度,又是富含價值的結果。金錢是因果關係的產物,是交換和交換關係的產物。你交出別人認可的東西,才能換進你要的東西。你交出別人認可的服務,才能得到你要的傭金、分成。如果想要更大的結果,必須提供更大的原因。有了原因,必然有結果;具備了帶來金錢的原因,自然會有金錢回報作爲結果。在金融業與投資中,服務是原因,財富是結果。金融、投資,作爲服務,意味著服務是金融與投資的落腳所在。沒有服務,就沒有金融與投資。所以,服務是投資作爲事業的成功的關鍵。

投資作爲金融業務的核心,其性質正是上面提到的服務。對職業投資者來說,投資就是服務客戶,代表客戶做出投資決定。對個體投資者而言,客戶就是自己。投資者與客戶之間是服務、交換、互惠關係。比如說,過去十年在中國開始盛行的共同基金,在美國叫互惠基金(mutualfund)。我覺得,互惠更能體現作爲服務的投資。職業投資者的成功,取決於能幫助多少人投資成功;其獲得,取決於能幫助多少人獲得多少回報。如果越多的人渴望得到你的服務,你的財富之路就越寬。

金融行業有個特點,就是其產品裡面包裹的多半是服務。基金經理人想要積累財富,就必須提供客戶想要的產品與服務,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必須給他人帶來足夠的東西。在這種意義上,基金經理人不過是接受基民們小費的侍應生。巴菲特的成功本質上是爲伯克夏(BerkshireHathawayCooperation)?的股東們提供服務的成功。

巴氏有卓越的服務意識。他不僅爲股東賺取鉅額財富,而且提供增值服務,每年寫給股東的信,每年召開的股東大會,是所有上市公司中最有特色的、最受歡迎的服務。在中國,人們不常把金融、投資與服務聯繫起來。很多人認爲自己在從事金融,很少人認爲自己在從事金融服務。在人們的意識中,投資是單向的,就是從市場上賺別人錢。馬老漢寧願把錢埋在地下,也不願意把錢投入服務、交換與互惠。在英美,金融業在行業劃分中被稱作金融服務業,屬於作爲服務業的第三產業。在中國,服務業作爲第三產業,被簡稱爲“三產”。它讓人聯想到下崗工人、老邁職工、早點鋪、雜貨店。在中國,我進了商店,店員問:你要買點什麼?(有事求我?)在英美,我進了商店,店員問:我能爲你做點什麼?(請給我一個爲您服務的機會)。在中國,我付完款取貨時,常常對店員說:謝謝!同樣的場合,在英美,店員都對我說:謝謝!在中國,似乎從事服務是低人一等的事情,所以不把金融看作服務。

服務不僅具有金融的價值,還具有神聖的意涵。在基督教國家,人們把去教堂做禮拜稱作服務(serve,service)。服務的神聖意涵並不限於基督教。在猶太教的概念中,爲上帝服務與爲他人服務是同一個詞。在中國,人們對天賦與天命的概念很熟悉。上天賦予每個人特定的稟賦(天賦),上天也賦予一些人特定的使命(天命)。每個人的天賦並不屬於自己,當然更不屬於他人或組織。它們是屬於上天的,是上天信託給你的,借貸給你的,是讓你用這些天賦爲他人服務,以完成上天賦予的使命的。天賦不是無償的,而是意味著對上天的義務,

要向上天交差、交賬,服務也就從中產生。天賦意味著獲得使命。天賦有其獨特的個性,即你若不使用,或不去正當使用,上天就會收回這個天賦。天命也是,你不去完成上天的使命,上天就把這個使命派給他人。服務居於天賦與天命之間,而天賦通過服務指向天命。

我曾說過,終極的投資者是帶著天賦被上天派來投資的。一個人用自己的天賦慷慨地爲他人服務,上天就會安排好他該得到的回報。鄧普頓爵士曾說過:一旦當我們懂得了自身所隱藏的巨大潛能,並把它用來服務於別人,生活給予我們的回報就是不可限量的。是“我能爲您做什麼”的態度,而不是“你能給我什麼”的態度,帶來了客戶、業務和利潤回報。如果你要想獲得財富,你就努力幫助他人獲得財富。這個對個體投資者也同樣適用。如果你想從人世中獲得什麼,你就向人世間提供什麼。同時,爲他人提供服務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也是自己的能量得到釋放、帶來愉悅和實現自我的過程。

有意義的人生是通過服務他人來自我實現的人生。服務的存在,意味著這是一個短缺的世界,即便物質上不短缺,精神上也是短缺的;即便產品不短缺,服務也是短缺的。每個服務,都彌補了我們宇宙中的一個小小的短缺。上天給你天賦,世界給你機會,讓你成爲世界所需要的人。所以,人人都願意與提供服務者交往,而不願與一位索取服務者交往。

爲他人服務,就是給希望投上一票。在給他人提供服務的同時,我們自己也體驗到了需缺。如果不想要更多的回報和業績,基金經理人何必去給客戶提供投資增值服務呢?最重要的是,爲他人服務,是給創造宇宙萬物的造物主投上一個信任票。用國人的話說,爲事在人,成事在天,因爲蒼天有眼。

在越來越多的國家,服務業大於其他產業之和,在服務業,包含投資的金融服務業所佔的比例最大!這是偶然嗎?當然不是!耶穌說過:“是誰爲大?是坐席的呢?是服事人的呢?不是坐席的大嗎?然而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

從君臣主僕到夥伴共和

搭檔在投資中的地位

說到底,友誼是一個夥伴關係。

——亞里士多德

自古以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有兩種基本的格局:平等的夥伴關係,上下的君臣關係。夥伴關係的典型在政治上是共和國,在商業上是合夥制。君臣關係的典型在政治上是君主與,在商業上是老闆獨大的公司。與資本、勞動、資源密集的商業活動不同,投資是個智慧密集的事業。世界上最稀缺的就是智慧。智慧的產生和迸發對環境有嚴格的要求。如果環境稍有不適,智慧就會選擇冬眠。在投資活動中什麼樣的人際關係格局有助於智慧最大化呢?是君臣關係,還是夥伴關係?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夥伴關係是基於平等、尊重並彼此給對方充分自由的關係,因而最有助於智慧的迸發與活躍。如果這個看法成立,那麼,投資事業與君臣關係是很難相容的。然而中國幾千年所留下的君臣觀念卻導致人們格外排斥夥伴關係。國人中有句廣爲流傳的民諺:一山不容二虎。這個諺語對中國人的影響至深。在中國的商界,跟在中國的政界一樣,流行的觀念從來都是一權獨大。政界和商界的掌門人都篤信自己就是山中獨大的老虎,而且一山絕對容不下第二隻虎。即便是武大郎開店也不願意聘用比自己個子高的。投資者羣體是人類最自負的羣體之一,而且他們常常真的有理由自負,認爲自己不需要搭檔。這種獨大的心態,與投資的事業是很不相容的。

在我看來,投資是一個需要搭檔、夥伴、合夥的事業。爲什麼?搭檔、夥伴幾乎是一切事業成功的關鍵。保守主義認爲每個人的能力都是很有限的,每個人對自己的理解都是很有限的。跳芭蕾的人都知道,不憑藉鏡子,甚至看不清自己的動作,尤其看不見自己動作的缺陷。投資正是像芭蕾這樣的精緻藝術。而投資者的搭檔正是自己的鏡子,搭檔之間相互爲對方提供鏡像。藉助你的搭檔,你更能看清自己,尤其能看清自己的短板。在夥伴關係與團隊中,你看清自己,獲得智慧,平等待人,得到尊重、幫助、鼓勵與安慰。

說到投資事業中夥伴關係的重要性,不能不提到巴菲特與芒格這對黃金搭檔。1959年,巴菲特和芒格一見如故。在超過半個世紀的交往中,巴菲特與芒格這對黃金組合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優秀的投資紀錄,他們二人不僅是生意的搭檔,而且是靈魂的夥伴。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說到底,友誼是一個夥伴關係。(Friendshipisessentiallyapartnership.)這種友誼和夥伴關係需要一些特殊的品德相伴隨,其中包括平和的心態、彼此的信任、包容和理解,相互的適應、妥協與擔待。而巴菲特與芒格正是這種友誼與夥伴關係的註腳。

我認爲,好搭檔的最大意義,在於他以說“不”爲己任。在投資者的圈子更不例外。說“不”者是最寶貴的報警器與糾錯者。只有“偉光正”先生纔不需要說不者與糾錯者。容不下說“不”的人,導致了無數企業與企業家、政黨與政治家的失敗。可見,搭檔的作用,不僅在於說對,更在於說“不”。

在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選好伴侶;在投資中,最重要的是選對搭檔。尋找自己中意的搭檔應該遵循哪些標準?我認爲,有兩個標準,優秀的大腦與優秀的品行。兩者缺一不可。對中國人而言,優秀的品行甚至更重要,中國從來不缺聰明人,缺的是優秀的品質。

夥伴關係並不僅僅限於二人之間的搭檔。巴菲特與芒格之間不僅互爲搭檔,他們還置身於一個交錯的夥伴關係網中。巴菲特的精神夥伴有他的師輩們如格雷厄姆、費舍爾、多德(DavidDodd);他的同道夥伴有格雷厄姆與多德城的超級投資者們。巴菲特和芒格還把伯克夏集團中幾十個分支機構的主要管理者都當作他們倆的夥伴,他們稱這些人是他們的經理合夥人(managingpartners)。然而,巴菲特與芒格最大的夥伴羣體是伯克夏的股東們。巴菲特與芒格視這些人爲他們倆的股東合夥人(ownerpartners)。他們倆與上述所有人之間的關係都是夥伴關係,而不是君臣關係。這個複雜的夥伴關係網也交織成商業世界的複合共和(一種聯邦的、多中心的、基於夥伴管理的秩序)。

在君臣關係下,公司是朕的,其他人都屬臣民性質的員工。在夥伴關係的共和下,公司是全體股東的,而股東之間是夥伴關係。就上市公司而言,任何員工,甚至任何人都有機會成爲股東,因而也會成爲夥伴。巴菲特宣稱,雖然他把公司註冊爲有限公司,但是他是以合夥的心態來經營公司的。巴菲特的一個重要貢獻是他強調股東的身份,而不是持股人的身份。他投資的目的就是要成爲股東,而不僅僅是成爲持股人。他每收購一個公司,都要儘可能留任原有的管理層和股東作爲合夥的夥伴。這種夥伴關係爲伯克夏創造了極富魅力的工作環境,所以這些年來很少有高管離開伯克夏這個小小的複合共和國。

保守主義的鼻祖埃德蒙·柏克(EdmundBurke)特別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夥伴關係。他甚至認爲這種夥伴關係不僅是當下的,而且是分別向過去與未來延伸的。如果君臣關係比夥伴關係有更多的優越性,那麼世界上的君主制國家應該越來越多,共和制國家應該越來越少。而我們看到的,基於夥伴關係的共和越來越多,君主國越來越少。

夥伴關係是一種擇優關係,君臣關係是一種擇劣關係。夥伴關係激發各種優秀的品質,而君臣關係只能塑造愚忠或背叛。在夥伴關係中,合夥人通常傾向於選擇與自己品行、能力同等優秀、甚至更優秀的搭檔在一起共事,並相互充分信任。所謂“我只與我信任的、仰慕的、喜歡的人談生意、做搭檔”。在君臣關係中,以老大自居者動機上想選擇能力強的賢臣,但現實中絕對不允許超過自己,結果越擇越劣,就像歷史上的那些王朝一樣,最後崩盤。

投資的事業在本質上是基於平等夥伴關係,而非上下君臣關係的事業。如果巴菲特是霸王老闆,如果芒格是三孫子,是不會有伯克夏這個投資奇蹟的。在投資界,合夥制是日益流行的組織形式。合夥制私募是國內最新的範例。在熟知了這個二人組的故事之後,中國應該有不少投資者羨慕巴菲特有那樣一個好搭檔,繼而開始盤算如何找到自己的巴菲特或芒格。我推測,中國肯定會有更多投資者在尋找自己的芒格。相對而言,中國的巴菲特應該比芒格多,芒格更稀缺。

從投資到仁愛

慈善的三重境界

資助與支持思想和觀念生產的慈善是最高境界的慈善。

——劉軍寧

我對富人一直有一個我自己的定義。我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富人,不是看他有多少錢,多少資產,而是看他做不做慈善。不做慈善的人,再富也算不上是富人。慈善與富人有關聯性,這一點是很明確的。同樣,關於投資策略的文字可以不涉及慈善,但是,有關投資哲學的文字不能不涉及慈善,哲學是與智慧有關的。如果說聰明與智商有關的話,那麼智慧則與道德有關。所以,談投資哲學,作爲對投資的道德智慧的研究,最終繞不開慈善這個話題。

在投資界,像在實業界一樣,那些偉大的投資家像偉大的實業家一樣,往往也是偉大的慈善家。這僅僅是巧合嗎?當然不是。這是因爲他們對慈善的意義有著高度的共識。鋼鐵大王卡內基有個流傳很廣的看法:“一個人在富有中死去,是一種恥辱。”《卡內基傳》(AndrewCarnegie)的作者曾風趣地說:“他致力於捐贈事業的努力程度很可能超過他致力於賺錢的時候。”偉大投資家鄧普頓的座右銘是:“付出即擁有。”他認爲,仁心行善的人,纔是真正富有的人,有出息的人。而且,物質財富這個東西,生帶不來,死帶不走。

許多成就卓著的投資家和實業家,之所以熱衷於慈善,有其背後的奧妙:行慈善者可以從樂善好施中得到巨大的精神與心理滿足,甚至讓自己有難得的特權感和操控感。也許是神的安排,他讓慈善家的慷慨帶來愉悅,甚至能產生一種崇高感。這樣又反過來激發人們更加慷慨。外人看到的是行善者的付出,行善者計算的是自己的所得。在許多行善者的觀念中,給別人行善,就是給自己行善。對追求自我實現的人來說,最大的獎賞是內在的自我的獎賞,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好。敏銳的慈善家甚至時時提醒自己:“當行善的機會在拽我的袖子時,我們能發現嗎?”

在外界看來,投資與慈善是方向相反的兩件事:投資是往裡賺,慈善是往外捐。很多人也認爲,獲取比施與重要,起碼是隻有先獲取,然後纔有可能施與。但是慈善家們不這麼看。他們認爲,施與就是播種,獲取就是收穫;怎樣播種,就有怎樣的收穫。播種產生一種持續的期待,收穫只帶來一種短暫的滿足。這是所有的釣魚愛好者都懂的道理。所以,播種比收穫重要,施與比獲取重要。前者決定後者。先有付出,纔有收穫。只要方法得當,播種得越多,收穫得越多;付出得越多,回報得越多。就像價值投資一樣,投入越多,回報越大。在這種意義上,慈善活動是另一方式的投資活動,兩者之間的原理完全一樣。對投資者與慈善家來說,他們篤信,把自己的智慧與才幹投入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一定會產生紅利。

慈善大體可能分爲兩種類型,三個層次。就兩種類型而言,一種慈善是授人以魚,比如向需要的人羣饋贈衣食住醫等生活與生存的急需品,就像給吃不起魚的人送條魚那樣。這類慈善活動主要用來滿足救濟對象的眼前之需,慈善的內容主要是物質的福利。另一種慈善活動的是授人以漁。比如,慈善家贊助受助者接受免費的就業技能培訓,就像教會沒有生存技能的人如何捕魚那樣。後一種的慈善雖然不能直接用於吃穿,但是能夠幫助受助者在未來實現生活自立。這兩種類型的慈善,雖然都很必要,也很有價值,但是卻有高低之分。而且對它們之間的高低之分,古今中外沒有分歧。中國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猶太教裡,最好的捐贈是促使接受捐贈的人獨立自主。猶太教哲學家邁蒙尼德(Maimonides)認爲,最高一級的施主是利用慈善以協助別人自立自強或協助他人獲得技術或找到工作的施主。《納尼亞傳奇》(TheChroniclesofNarnia)的作者劉易斯(C.S.Lewis)在《四種愛》(TheFourLoves)中說,施與的正當目的是爲了讓接受者永遠不再成爲慈善的對象(Theproperaimofgivingistoputtherecipientsinastatewheretheynolongerneedourgifts.)。最大的慈善是讓個人自立,讓社會有個能保障自由與自立的制度。

跟投資一樣,做慈善是一件智慧密集的事情。在這一方面,投資傢俱有天然的優勢,因爲投資活動對智慧的要求極高。卡內基甚至認爲:富有智慧的行善比賺錢更難。依據其智慧與精神的高度,人類的活動可以以此分爲三層:第一層,也是最高的一層,是製造與生產思想和觀念的活動;第二層是依據特定的思想來設計與建立政治制度的活動;第三層是受特定的思想與觀念的影響所做出的日常社會行動。這三個層次與慈善活動的結合,也就形成了慈善活動的三個境界:一是資助與支持思想和觀念生產的慈善;二是資助與扶持建立特定政治制度的慈善;三是資助與扶持特定救助行動的慈善。下面再看看,我們所熟悉的著名投資家,他們分別從事上述哪些類型的慈善活動。

在第一個層次的慈善中,我找到了約翰·鄧普頓先生。這位低調的投資家用他的大部分財富建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會——約翰·鄧普頓基金會(TheJohnTempletonFoundation)。該基金會在其宗旨中寫道:“基金會致力於支持對有關人類目的與終極現實的大問題的研究,鼓勵與贊助科學家、哲學家、神學家之間進行對話。”該基金會還設立了鄧普頓獎,獎勵那些以思想觀念爲事業的精神企業家(entrepreneursofthespirit)。獎金額與諾貝爾獎金相當,約110萬英鎊。2012年的獲獎者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精神領袖。該基金會致力於支持探究新的精神信息,尋找信仰、道德與思想領域的先知,預告對人類及其未來重大的事情,推動人類精神的進步,加深對人與人、人與天、人與自然之間的理解。

在第二個層次中我找到了喬治·索羅斯(GeorgeSoros)。這位金融家所創辦的慈善機構是著名的開放社會基金會(OpenSocietyFoundation)。該基金會以推動世界各國的民主化轉型與民主制度建設著稱,對蘇聯與東歐的民主運動和制度建設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第三個層次中,我找到了沃倫·巴菲特。這位傳奇的投資家把他大部分財富捐給他的朋友比爾·蓋茨創辦的蓋茨基金會(Bill&MelindaGatesFoundation,B&MGF或GatesFoundation)。蓋茨基金會是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會。該基金會的宗旨是,改進世界範圍內的衛生狀況,減少貧困,增加教育機會,幫助窮人接觸信息技術等。毋庸諱言,我對這三個慈善機構的讚賞程度是由它們各自所處的層次決定的。有人可能會問,爲什麼贊助思想的慈善高於一切其他慈善?因爲人是觀念驅動的動物。精神的繁榮,先於且高於物質的繁榮。沒有思想、精神、觀念的變革,就不會有隨之而來的物質繁榮。一個人在思想領域的成就,可以讓人類世世代代受益,甚至永不過時。這是多大的回報?

最高境界的慈善,其可貴之處還在於,它需要慈善家有更深的洞見、更大的勇氣、更多的恭謙。對偉大的投資家所要求的品格,也是對偉大的慈善家的要求:低調而不高調,恭謙而不倨傲,遠見而不是短視,逆向而不是從衆。況且,支持、發現和製造精神財富是一個很難出業績而且飽有爭議的領域,更難有轟動的媒體效應,即便有成就,其意義也很難被人們馬上理解與認識。

思想與觀念是有後果的。人類從好思想中獲益,大於從任何產品與行動的獲益;從惡思想中受害,也大於任何兇器與暴行。就短期的救急而言,給飢餓者提供食物,給病患者提供救治,給不能蔽體者提供衣物,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從長遠之計而言,慈善的真正意義在於豐富與改良那些能驅動人類進步、提升人類靈魂的精神食糧。

在中國,第三境界的慈善家與慈善機構已經數不勝數,但是第一和第二境界的慈善家與慈善機構還難見蹤影。推動有關思想與精神、制度與體制的事業,是有智慧的投資者與慈善家的固有責任。期待中國投資界與實業界的慈善家展現出自己的智慧!

第3章 本體第7章 時與空第5章 人生第2章 導言第1章 代序第6章 心與物第1章 代序第2章 導言第1章 代序第5章 人生第10章 知識第5章 人生第12章 道德與信仰第6章 心與物第4章 人性第2章 導言第5章 人生第12章 道德與信仰第11章 方法第10章 知識第13章 真理與自由第3章 本體第3章 本體第2章 導言第7章 時與空第6章 心與物第2章 導言第13章 真理與自由第6章 心與物第8章 己與羣第1章 代序第12章 道德與信仰第11章 方法第12章 道德與信仰第10章 知識第2章 導言第3章 本體第2章 導言第6章 心與物第8章 己與羣第7章 時與空第4章 人性第3章 本體第9章 價值第11章 方法第10章 知識第7章 時與空第7章 時與空第10章 知識第7章 時與空第8章 己與羣第4章 人性第3章 本體第12章 道德與信仰第2章 導言第10章 知識第4章 人性第9章 價值第7章 時與空第7章 時與空第4章 人性第9章 價值第1章 代序第3章 本體第11章 方法第6章 心與物第4章 人性第6章 心與物第6章 心與物第12章 道德與信仰第13章 真理與自由第5章 人生第13章 真理與自由第13章 真理與自由第4章 人性第9章 價值第1章 代序第12章 道德與信仰第9章 價值第1章 代序第11章 方法第7章 時與空第7章 時與空第13章 真理與自由第8章 己與羣第3章 本體第10章 知識第7章 時與空第3章 本體第3章 本體
第3章 本體第7章 時與空第5章 人生第2章 導言第1章 代序第6章 心與物第1章 代序第2章 導言第1章 代序第5章 人生第10章 知識第5章 人生第12章 道德與信仰第6章 心與物第4章 人性第2章 導言第5章 人生第12章 道德與信仰第11章 方法第10章 知識第13章 真理與自由第3章 本體第3章 本體第2章 導言第7章 時與空第6章 心與物第2章 導言第13章 真理與自由第6章 心與物第8章 己與羣第1章 代序第12章 道德與信仰第11章 方法第12章 道德與信仰第10章 知識第2章 導言第3章 本體第2章 導言第6章 心與物第8章 己與羣第7章 時與空第4章 人性第3章 本體第9章 價值第11章 方法第10章 知識第7章 時與空第7章 時與空第10章 知識第7章 時與空第8章 己與羣第4章 人性第3章 本體第12章 道德與信仰第2章 導言第10章 知識第4章 人性第9章 價值第7章 時與空第7章 時與空第4章 人性第9章 價值第1章 代序第3章 本體第11章 方法第6章 心與物第4章 人性第6章 心與物第6章 心與物第12章 道德與信仰第13章 真理與自由第5章 人生第13章 真理與自由第13章 真理與自由第4章 人性第9章 價值第1章 代序第12章 道德與信仰第9章 價值第1章 代序第11章 方法第7章 時與空第7章 時與空第13章 真理與自由第8章 己與羣第3章 本體第10章 知識第7章 時與空第3章 本體第3章 本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拉孜县| 女性| 定陶县| 丹棱县| 德阳市| 新安县| 全椒县| 沙雅县| 阆中市| 南平市| 澄迈县| 项城市| 维西| 福州市| 靖远县| 仁化县| 淮南市| 武邑县| 新蔡县| 景宁| 临江市| 根河市| 咸丰县| 万安县| 金平| 东兰县| 新邵县| 金坛市| 石棉县| 嘉义县| 雷山县| 大洼县| 分宜县| 民丰县| 新邵县| 东山县| 英德市| 河曲县| 钦州市| 曲阜市| 邵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