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便聽兵車轔轔之聲由遠(yuǎn)處傳來,大家尋聲看過去,只見一隊士卒擁著十餘乘兵車匆
匆而來。隊伍到了近前,從最前面的兵車上跳下一人,這人四十餘歲,尺餘長的黑鬚如鐵一
般直,在風(fēng)中紋絲不動。
田恆與田逆同時道:“鮑大夫!”這人正是鮑氏之長鮑息,現(xiàn)爲(wèi)齊國中大夫之爵,官爲(wèi)大
司馬。
鮑息看了看人羣之中的闞止,還未說話,田逆搶著道:“闞止有十二名董門刺客相助,
頗難殺之。”又問:“鮑大夫,宮中如何,是否大功告成了?”
田恆瞪了田逆一眼,上前道:“國君受驚了吧?”
那人正是鮑家之長鮑息。
鮑息臉色凝重,沉聲道:“在下與犰委帶人入宮,那十一名董門御人和一些犯上作亂的
宮中侍衛(wèi)已被我等所殺,還有一個董門御人不在宮中。不過國君受了驚,趁在下等人與董門
御人纏鬥時,帶了十餘人由後門出了宮,犰委已帶人追了上去。等在下將賊子剿滅後,怕犰
委他們驚了國君,追出了南門,卻不知所蹤,已經(jīng)追不上了,便來與右相商議如何將國君接
回來。”
田逆這才明白,鮑息只是助殺闞止,卻不知道他們連國君也會一併殺了。
田恆上上下下打量著鮑息,心道:“董門御人十分了得,昨晚見那平啓的劍術(shù),便不在
老鮑之下,其餘十一人就算不如平啓,料也相差不遠(yuǎn)。今日我讓老胞和犰委入宮,便是要他
帶鮑氏之衆(zhòng)牽制住董門御人,犰委再去殺國君。至於老鮑與董門御人孰勝孰負(fù),本相併不怎
麼放在心上。老鮑若與董門御人兩敗俱傷,那是最好不過。不料老鮑竟能將董門御人盡數(shù)殺
了,似乎還沒怎麼傷損鮑氏之衆(zhòng),倒是件怪事。難道老鮑暗藏實力,本相併不知道?”
鮑息見田恆臉色怪異,愕然不解,問道:“怎麼?”
田恆道:“本相今日見這十二名董門刺客,厲害之處出乎本相意料。董門刺客如此,董
門御人想來也是厲害之極,正擔(dān)心鮑大夫?qū)m中之事,欲多派士卒到宮中相助鮑大夫。可這闞
止未除,本相一時間也抽不出人手來。適才聞鮑大夫如此順利,便知本相小覷了鮑大夫。”
鮑息笑道:“原來如此。右相擔(dān)心得是,那董門御人果然十分厲害,不過也難不到我老
鮑。我鮑氏只用了一人,便將這十一個董門御人擊數(shù)打倒擒拿,在下上前一劍一個,親手將
他們盡數(shù)殺了。”
田恆大吃一驚。齊國的劍術(shù)高手他了如指掌,既便是自己的劍術(shù)老師、齊國第一劍手子
劍,也不可能以一人之力,擊敗十一名與平啓相差不多的十一名董門御人!難道鮑息的門客
之中暗藏著一位絕頂高手?
還沒等田恆說話,鮑息又道:“既然闞止有十二名董門刺客保護(hù),便一併拿了吧。”他回
頭向身後人羣中叫了聲:“兄弟!”
一人答應(yīng)了一聲,從一乘兵車上跳了下來,大踏步走了上來。這人先前在兵車之上,衆(zhòng)
人都看著鮑息,並沒人注意他,此刻一見這人,衆(zhòng)人心裡都暗暗讚歎。
這人是個十六七歲的少年,生得劍眉虎目,脣紅齒白,肩寬腰細(xì),身高一丈,生得雄壯
挺拔,健碩異常,穿著一身黑色綿袍,頭戴尺高金冠,腰掛長劍,往那裡一站,神氣攝人,
如山之峙、如淵之深。
其時之人,七尺算是正常身高,田恆身高七尺餘,屬中上身高,這少年卻身高一丈,當(dāng)
真是少見的高大,是以人人一見到他,心裡都暗暗讚歎。
鮑息對這少年道:“兄弟,還是由你出手,去將這十二名董門刺客也都收拾了吧。”
這少年點了點頭,走了上前,站在闞止和那十二名董門刺客面前。
先前田恆與鮑息的說話,闞止和那十二名董門刺客都聽在耳裡,心裡都驚駭不已。他們
看著這少年,尋思他能以一人之力打敗十一名董門御人,必然是天下少見的高手。
這時,兩個刺客一左一右,忽地閃身上前,雙劍分別刺向這少年右肩和左肋。
衆(zhòng)人見這兩名刺客身法奇快,趁這少年還未拔劍,便各自上前刺出一劍,左右夾攻,配
合得極爲(wèi)巧妙。尋思若是換了自己,自己手中無劍,就算自己再快,左閃則中左劍,右躲則
中右劍,不躲不閃則兩劍皆中,唯一的方法便是後退。可一旦後退,兩名刺客的劍繼續(xù)前刺,
又只能後退,連拔劍的機(jī)會恐怕也沒有。不拔劍便破解不了對方的劍招,就只有後退,最終
總有退不到的地方。衆(zhòng)人心道:“董門刺客果然厲害,這麼配合出劍,當(dāng)真是無法相抗!”
卻見那少年微微一笑,道:“好劍法!”輕輕右轉(zhuǎn)側(cè)身,橫進(jìn)一步,竟從兩劍中間的縫隙
閃了上前。兩名刺客劍勢才起,少年只進(jìn)半步,左肩幾乎便與兩名刺客雙肩併成一字,兩名
刺客便在他一前一後。這時少年左臂揚起,便聽“卟卟”兩聲,少年的左肘撞在後面那刺客
的耳門上,拳頭擊在前面刺客的面門之上。這兩名刺客連哼也不曾哼,立時暈倒在地,雙劍
墜落。
周圍的人心中大驚,兩名刺客如此凌厲的劍術(shù),這少年只一跨步之間,便將二人擊倒,
當(dāng)真是匪夷所思。
田恆看得心頭一震。闞止的劍術(shù),比每一名刺客都要高明,劍上的勁力也大,但兩名刺
客聯(lián)手相刺,威力卻要勝過兩個闞止。先前他與闞止交手,也曾用類似的身法,當(dāng)闞止一劍
刺來,自己錯開一步上前,向闞止刺出一劍,轉(zhuǎn)守爲(wèi)攻。那是自己最得意的劍術(shù),可與這少
年相比,身法不及這少年巧妙,步屨不及這少年快捷,劍上的勁力更不及這少年的空手相擊。
比較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
那些董門刺客臉上變色,立時又上來四人,四道劍光閃動,向這少年刺了過來,立時間
場上殺氣大作。
這少年雙臂左右一分,手掌在中間兩口劍上一推,便聽“叮叮”兩聲,左右本來各有兩
口劍刺來,被他將中間兩口劍一推,兩邊的劍撞在一起。這少年身法如行雲(yún)流水,毫無滯遲,
雙臂平舉,直往前撞。他身高臂長,手臂平舉,自然與這四名刺客頭面相平,兩條鐵臂便如
兩根巨木一般,借前衝之勢,橫掃在四人的面上。四銅劍跌落地上,這四名刺客又暈倒在地。
衆(zhòng)人看得更是心駭。尤其見這少年用肉掌推劍,手掌竟毫無損傷,似乎他這雙手是金鐵
所鑄一般,未知練過何種本事,使手掌能格擋利刃。
闞止和剩下的六名董門刺客心下驚懼,暗叫不妙。闞止早已經(jīng)從地上撿了一面長幹,左
手橫著長幹,右手提劍,心中急轉(zhuǎn)著念頭,尋思脫身之計。
那六名董門刺客互換交換了一下眼色,正擬一同向這少年殺去。這少年哪裡會等他們聯(lián)
手合擊,早已經(jīng)衝了過來。那少年見六名董門刺客排成一行,忽一閃身,直竄到六名刺客的
右手邊,身體微蹲,雙手一探,抓住了最右邊的兩名刺客的腰帶,提起來就像提兩根木頭一
樣,向近處的兩名刺客掄過去。
他以人爲(wèi)武器,這一招大出衆(zhòng)人意料之外,那兩名被提著的刺客只見眼前人影一閃,便
突然失重,身在空中,自然是哇哇怪叫,手上的銅劍亂舞,忽然銅劍刺入某人身上,定睛看
時,卻是分別刺中了自己的同伴。
原來,這少年揮著手中的二人,向近處的兩名刺客掄過去,那兩名刺客見自己同伴在敵
人手中,銅劍揮舞著攻向自己,欲要格刺,又怕傷著自己人,後退又來不及,這麼一猶豫間,
卻被這少年手中的二人刺中倒地。
剩下的兩名刺客見勢不妙,知道再等片刻,必會傷這這少年之手,立時回身便跑,向圍
著的士卒衝過去,想殺開一條路逃走。
這少年笑道:“此刻才走,已經(jīng)遲了。”雙手急揮,抓著的二人脫手飛出,碰撞骨折聲響
住,已將那兩名想逃的刺客撞倒。四名刺客滾在一起,再無人爬得起來。
這少年更不遲疑,手上的人一扔出去,已知道結(jié)果如何,因而看也不看,轉(zhuǎn)身又向闞止
衝了過去。
闞止見這少年如此厲害,早已經(jīng)嚇得心魂俱失,眼見這少年巨大的身形撲向自己,下意
識地將左手的長幹向這少年猛推。他膂力過人,長幹又是兩寸厚的硬木鑲滿了圓頭銅釘,若
是撞在人身上,對方多半要骨折倒地。
這少年並不躲避,手起一拳向長幹上直擊。轟然一聲,他的拳頭竟然穿幹而過,在幹上
擊出一個大洞來。“砰”地一聲,拳頭已經(jīng)擊在闞止左腋下,勁力瀰漫,將闞止左邊的肋骨
震斷了五六根。就在他拳頭擊在闞止身上的同時,那面長幹也因爲(wèi)被這少年洞穿,裂紋四散
炸開,整面長幹化作二十餘塊碎片,四下濺飛。
闞止被這少年一拳擊得口吐鮮血,踉蹌退出十餘步,仰面倒地,掙扎了幾下,卻爬不起
來。
周圍的人早已經(jīng)驚得張大了口,忘了合上。其實這少年連敗十三人,只是幾招而已,他
身手又快,便如電光石火一般,尤其是他一拳將長幹擊碎,更是駭人。須知這長幹是厚兩寸
的硬木,又鑲滿了圓頭銅釘,連刀矛劍戟也難留下劃痕,否則怎能用於戰(zhàn)場防禦弓箭利刃?
如此堅硬之物,竟被他一拳洞穿擊碎,不僅要拳掌堅如利刃,還非要有極大的勁力不可。如
此神力,當(dāng)真是世上罕見!
鮑息在一旁大笑,道:“好個‘空手格擊’,兄弟太過心軟了,手下留情,未傷他們性命。”
田恆與田逆面面相覷,心中驚駭之餘,心中尋思:“鮑牧就只有鮑息這一個兒子,鮑息
卻稱這少年爲(wèi)兄弟,這兄弟從何而來?”
田恆向田逆使了個眼色,田逆會意,提劍上前,在闞止和這十二名董門刺客身上各刺數(shù)
劍。這十三人雖然未死,但或暈倒或傷重,無力抵抗,因此被田逆輕輕鬆鬆盡數(shù)殺了。
這少年此刻已經(jīng)回到鮑息身邊,田恆道:“鮑大夫,你這兄弟……”,忽想起來,笑道:
“本相想起來了,這少年是你鮑氏的族人,叫王孫封!”鮑息點頭道:“正是。”
這少年王孫封笑道:“在下這些年極少來臨淄,難得右相還記得在下。”
田恆笑道:“三年前,本相初掌田氏,田氏祭祖,宴請諸客,客逾千人,你與鮑大夫便
在席上,那時你已經(jīng)有本相這般身高了。那日本相見歌舞妙曼,佳餚豐足,鼎中牛羊豕魚鳧
肉均有,忍不住嘆道:‘上天對人之賜予豐厚極矣!既有五穀,又有魚牛羊豕。’”
此刻田逆正從一具屍體上掀起衣服擦拭銅劍,聞言道:“我也記起來了。當(dāng)時人人都附
合大哥之言,可王孫封這小孩兒大有異議,他當(dāng)時說什麼我卻忘了。”
田恆微笑道:“王孫封當(dāng)時說本相之言不對。他說天地萬物與人同生,都爲(wèi)相類,不可
分貴賤。人與萬物智殊力異,而分強(qiáng)弱,並不是何物爲(wèi)何物而生。人取可食之物,並非該物
是上天因人而生它;蚊蟲吸人之血、虎狼食人之肉,難道是上天爲(wèi)了蚊蟲虎狼而生人?這都
是互生互死,自然而然。”
王孫封笑道:“在下當(dāng)時年幼,不知道天高地厚,胡言亂語出言頂撞,不料右相還記得
這番言語。”38
鮑息道:“衆(zhòng)人見兄弟當(dāng)衆(zhòng)頂撞右相,均以爲(wèi)右相會生氣。孰知右相沉吟良久,哈哈大
笑,說是想不到鮑氏會有如此高明之子。當(dāng)日右相入宮,向先君悼公說起此事,請國君在龍
口賜了一里之地給我兄弟建府,又賜良田百頃以爲(wèi)生計。兄弟方能另立家門,在龍口建了伍
堡,改稱王孫封。他小小孩兒,無寸功於社稷,若非看在右相面上,國君怎會賞賜於他?”
田恆道:“這數(shù)十年來,田氏與鮑氏姻親不絕,家母還是你鮑大夫的姑姑,田鮑兩家親
若骨肉,你我表兄弟自當(dāng)共同進(jìn)退。八年前,田鮑兩家攻入宮中,擊敗國高二氏,廢晏孺子,
立了先君悼公。不料四年前悼公竟殺了令尊,家父纔會殺了悼公,立了當(dāng)今國君。”
鮑息點頭道:“正是。是以今日在下才會將兄弟叫過來,一同誅殺闞止。”王孫封道:“這
闞止仗著國君寵信,魚肉百姓,欺壓良善,早就該死了。”
鮑息又道:“右相,弒君之事,關(guān)係重大,四年前已有之,今日既殺了闞止,切不可傷
了國君。”
田恆心中暗道鮑息迂腐,口中卻道:“這個本相明白。只是犰委是個粗蠢傢伙,昨晚還
傷了國君的侍衛(wèi),此刻他去接國君,就怕國君不悅,生出事來。”
田逆假裝著緊,道:“在下這便去派人去接國君回來。”
田恆道:“還是本相親自去接國君爲(wèi)妥。”
鮑息忙道:“眼下公宮、城中亂得緊,右相要掌控大局,左司馬有城防之重,此時萬不
可離城。還是在下去吧。”
田逆問道:“鮑大夫怎知道國君去了哪裡,又往何處去接?”
鮑息道:“便是從南門追出去,沿大道一路問人,或能追到。”
田恆點頭道:“也好。”吩咐道:“收拾屍體,以大夫之禮厚葬闞止!沒死的士卒都放了,
這些人是受命而行,闞止謀反,與他們無關(guān)。”
田逆原想將闞止的屍體拿去示衆(zhòng),再將餘下的沒死的闞府中人斬首治罪,見田恆這麼處
理,本要說話,忽想起昨夜田恆對他說過的“籠絡(luò)人心”四個字,便不再言語。
這時,有人來報,說是下大夫高無平本來往城上接掌兵符,途中發(fā)覺中計,立刻拔劍動
手。這人甚是勇悍,傷了閭邱明,帶著數(shù)十家兵殺出了城外,不知所蹤。
田逆大怒:“怎麼讓高無平這賊子走脫了?”大發(fā)脾氣。
田恆冷笑道:“他未必便能脫身。”先派一軍去國異府上抄家捉人,再派人到高府將高家
的人全部扣下,又派人四下裡追索闞止、國異、高無平的餘黨。又對王孫封道:“還有一名
董門御人,今日不在宮中,被他走脫,還要勞煩閣下留意,去尋一尋他的下落。董門御人非
同尋常,其他人恐怕也拿不住。”王孫封點頭答應(yīng)。
鮑息與王孫封正要上車去接齊簡公,忽聽場上收屍的士卒大聲驚呼:“詐屍!詐屍!”回
頭看時,只見一個董門刺客從地上躍起來,手揮著銅劍,一連傷了數(shù)人。
王孫封心中大奇,他認(rèn)出這刺客,是先前自己手提兩名刺客當(dāng)武器時刺中的一位,後來
被田逆數(shù)劍刺死,怎麼又活了轉(zhuǎn)來?他心中尋思,腳步卻不停,向那刺客奔了過去。
那刺客見王孫封逼近來,自知不敵,閃身到一乘兵車旁,揮劍斬斷繮繩,奪了匹馬,飛
身上馬,拍馬往大道另一頭飛馳。
衆(zhòng)人“咦”了一聲。
其時中原諸國,並無騎馬之俗,更無騎兵,出行用馬車,出戰(zhàn)乘兵車,因此也不會騎馬。
眼見這刺客騎馬飛馳,解車去追恐怕來不及了。
田逆大急,這董門刺客若奉命殺人,對方不死,決不罷休,不完成使命,絕不回代國。
先前從闞止他們的言語中得知,這刺客是受命刺殺自己,一直沒能得手。若讓這刺客逃了,
早晚會向自己下手,那真是防不勝防。
田恆在一旁嘆道:“這董門刺客來自於代,代乃胡人之國,擅長騎射,怪不得他能騎馬
飛馳。兵車追之不及矣,此人若走,後患極大。”
王孫封笑道:“無妨,在下去追,決計不會讓他逃脫了。”他也到一乘兵車旁,抓住一匹
馬的繮繩,雙手左右一拉,竟將數(shù)條革繩齊齊扯斷。牽出馬來,飛身上馬,向那刺客逃走的
方向追了下去。
衆(zhòng)人不料這王孫封竟會像胡人一樣騎馬,無不大奇。
田逆道:“咦,這小子怎會騎馬?”鮑息笑道:“在下這兄弟生性好動,本事多多,他常
常在野外騎馬,只是不爲(wèi)人所知。左司馬,在下明明見你在那刺客身上刺了數(shù)劍,怎地他還
沒死?”
田逆道:“在下也不解其故。是了,在下的劍刺在他身上,似有硬物相阻,刺入不深,
也不見血流出,在下也沒怎麼在意。”田恆在一旁搖頭道:“小逆行事,就是有些粗疏。”
鮑息帶著鮑家的士卒走後,田恆讓田逆帶人收始戰(zhàn)場,自己入府休息。這時候城中之亂
漸止,陸陸續(xù)續(xù)有齊臣紛紛到田府來相詢,他們大多不知道發(fā)生了何事,特來打探消息,聽
說國君出走,都不敢離開。田逆收始完戰(zhàn)場,也到田恆府上等候消息。
到了午膳之時,鮑息回來。衆(zhòng)人七嘴八舌地問,鮑息搖頭道:“在下追到城南門外的岔
道,擇一而行,走出了數(shù)十里,一直到了昌國城中,也沒見國君影子。國君想是走了岔道另
一徑,那是舒州方向。在下先來稟報右相,再往舒州方向去追。”
田恆道:“鮑大夫辛苦了,不忙,先用過了飯,本相陪你一起去接國君。”衆(zhòng)臣道:“在
下也一同前往。”
匆匆用過了飯,衆(zhòng)人正要動身,忽聽人報說犰委接了國君回來了。
田恆愕然道:“犰委好生糊塗,不先送國君回宮,來此做甚?”
衆(zhòng)人一起出府迎接齊簡公,不料出了門外,便見犰委一人跪在門外,滿臉驚恐之色,道:
“國君薨了!”
衆(zhòng)人大驚。田恆與田逆故作大驚之色,田恆搶身上前,一把抓住犰委的肩頭,驚道:“你
說什麼?”
犰委道:“小人奉命與鮑大夫到公宮之中擒拿董門刺客,國君受了驚嚇出宮,小人怕國
君有失,帶人一路追上去,直到舒州才追上,正要請國君回來,不料國君見是小人,大爲(wèi)忿
怒,拔劍要殺小人,卻不小心從車上跌了下來,手上的劍剛好扎入了自己腹中,小人……”,
其實,這些話本是田恆安排好教他說的。
田逆在一旁大喝道:“什麼?你殺了國君?!”這一聲暴喝,在場衆(zhòng)人聽得十分清楚,齊
齊嚇了一跳。
犰委也吃了一驚,擡起頭來,道:“不幹小人之事,那是國君自己失手誤刺,小人……
小人只不過是……”,話未說完,田逆又喝道:“這就奇怪了,國君爲(wèi)何一見了你便拔劍,是
否你圖謀不詭?”
犰委忙道:“只因小人昨日在宮中與侍衛(wèi)比劍,傷了一名侍衛(wèi),國君多半是有些生氣,
其實……”,他雖然不懂得田氏兄弟的心思,但從語聲中也聽出有些不妙來,心中驚懼,正
說著話,田恆握住他肩頭的手忽地用力一捏,犰委只覺肩頭劇痛,倒吸了一口涼氣,後面的
話便沒能說出來。其實田恆要的便是犰委說出曾與宮中侍衛(wèi)比劍一事,唯有如此,齊簡公失
手刺死了自己之事才能順理成章,言多有失,其它的話便不必讓犰委說了。
衆(zhòng)人不知道其中真相,心道:“若非如此,國君怎會拔劍向迎自己回城的人下手?”
田恆嘆了口氣,還未說話,田逆早在一旁大喝道:“雖是國君自己失手,你也是犯了弒
君的大罪!”搶上身來,飛起一腳向犰委踢來。
犰委大駭,欲要躲避,卻被田恆牢牢地抓住,動彈不得,田逆一腳踢在犰委胸口,這時,
田恆的手一拂,手指飛快地在犰委的喉上捏了捏,犰委嗓子劇痛,吐了一口血,向後跌倒,
口中“咿咿唔唔”地說不出話來。
原來,他的喉骨被田恆捏碎,雖能出聲,卻不成言語。田逆假裝暴怒踢人只是爲(wèi)了掩人
耳目,田恆趁田逆那一腳時暗施辣手,在場衆(zhòng)人正亂著,自然是未看出來。
田逆拔出劍來,作勢要殺犰委,田恆攔住他,道:“慢著,留下活口,此人是本相的門
客,今日犯了弒君大罪,若一怒殺卻,難免他人在背後說三道四。不如先留下他的狗命,待
審結(jié)之後,再行處死未遲。說不定這背後有人指使,也未可知。”
其實,在場中人雖不敢出聲說話,卻無不懷疑犰委弒君是田氏主使,但聽田恆這麼一說,
便想:“原來犰委膽大忘爲(wèi),弒害國君,其實與田氏無關(guān),多半另有主使之人。”
田恆命人將犰委關(guān)起來,到了此時,犰委就算是奇蠢如豬,也知道自己是衆(zhòng)矢之的,成
了這次弒君犯上的替罪羔羊。
田恆這才呼天搶地,向載著齊簡公屍首的輜車撲了過去,將齊簡公的屍首小心抱了下來,
向公宮方向踉蹌而去,衆(zhòng)齊臣跟在其後大哭,周圍和沿途的百姓也都伏在地上,隨著衆(zhòng)人痛
哭流涕,此時就算是新娶妻室,哭不出來也要在眼中重重揉出幾滴辛酸之淚來。
田恆一面哭著,一面偷眼向懷中的屍首瞧去。只見齊簡公雖死,臉上卻掛著極複雜的神
色,其中有驚恐、忿怒、傷感等諸多表情,田恆心中暗歎道:“其實我並不想殺你,冒天下
之大不諱,可你寵信家奴便罷了,誰叫你不知深淺,受了闞止的聳恿,一心想對付我們田氏
一族?”
1天之方難,無然憲憲:出自《詩經(jīng)·大雅·板》。
2燭:火把。並非後世的蠟燭。春秋時並無蠟燭與油燈,將火把插在牆上,或是插在特製的
金屬或竹木架上照明,稱爲(wèi)燭。
3齊簡公:姜壬,齊悼公之子,公元前485年,田乞殺齊悼公,立其子姜壬爲(wèi)君。齊簡公任
用親信闞止,謀逐田氏。公元前481年,齊簡公被田恆所殺,在位四年。齊簡公是其諡號,
死後由臣子所評定,因此姜壬在生之時,絕不可能有“齊簡公”這個稱謂。但小說爲(wèi)了方便
讀者閱讀,以齊簡公稱謂其人。後文的周王、諸侯,都以諡號稱謂,以方便閱讀。周制,從
周文王到周懿王,王號都是自稱,其後從周孝王開始用諡號,死後由羣臣按其在世之功,評
以諡號。此制也沿用於各封國諸侯,只有楚武王熊通在位三十七年後,自稱武王,其後的楚
王也用諡號,不稱王職者便不諡王號,如楚文王之長子在位三年,無一政所出,死後諡曰“堵
敖”,其弟諡“楚成王”。卿大夫也有諡號,譬如趙鞅諡號爲(wèi)趙簡子,田恆諡號爲(wèi)田成子。
4闞止:有的史書上又叫監(jiān)止,原爲(wèi)齊簡公的家臣,受寵,齊簡公爲(wèi)君後,重用闞止?fàn)?wèi)政,
謀逐田氏,公元前481年,被田恆所殺。
5田恆:春秋時齊國大臣。嬀姓,田(陳)氏,名恆,後人因避漢文帝劉恆諱稱
他爲(wèi)田常,諡號田成子。田乞之子。齊簡公時,他與闞止?fàn)?wèi)左右相。因不能相下,
乃復(fù)修其父之政,繼續(xù)以大斗出,小鬥進(jìn)的方法籠絡(luò)民心。公元前481年殺監(jiān)
止和齊簡公,立簡公弟驁爲(wèi)平公,自任相國,擴(kuò)大封地,盡誅公族中強(qiáng)者,自此
田氏專國政。三傳至太公和,田齊正式取代姜齊。
6子我:名我。《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他的孔子七十二弟子中的宰予,宰予晝寢,被孔
子斥責(zé):“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污”。唐代司馬貞《索隱》疑此說把闞止當(dāng)宰予,並說
闞止字我,也是子我。小說中按《史記》記載。《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記載:子我者,
監(jiān)止之宗人也,常與田氏有卻。田氏疏族田豹事子我有寵。子我曰:“吾欲盡滅田氏適,以
豹代田氏宗。”豹曰:“臣于田氏疏矣。”不聽。已而豹謂田氏曰:“子我將誅田氏,田氏弗先,
禍及矣。”子我舍公宮,田常兄弟四人乘如公宮,欲殺子我。子我閉門。簡公與婦人飲檀臺,
將欲擊田常。太史子餘曰:“田常非敢爲(wèi)亂,將除害。”簡公乃止。田常出,聞簡公怒,恐誅,
將出亡。田子行曰:“需,事之賊也。”田常於是擊子我。子我率其徒攻田氏,不勝,出亡。
田氏之徒追殺子我及監(jiān)止。名前加“子”,是一種尊稱,類似後世的“先生”。“子我”就類
似於“我先生”,後文的子路、子劍類似於路先生、劍先生。
7子路:仲由(公元前542~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
事見稱。爲(wèi)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除學(xué)詩、禮外,還爲(wèi)孔子趕車,做侍衛(wèi),跟隨
孔子周遊列國,深得器重。孔子稱讚說:“子路好勇,聞過則喜。”初仕魯,後事衛(wèi)。孔子任
魯國司寇時,他任季孫氏的宰,後任大夫孔俚的宰。衛(wèi)莊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親
伯姬與人謀立蒯聵(伯姬之弟)爲(wèi)君,脅迫孔俚弒衛(wèi)出公,出公聞訊而逃。子路在外聞訊後,
即進(jìn)城與叛軍交戰(zhàn)。交戰(zhàn)中子路的冠纓被擊落,子路道:“君子死,而冠不免。”系帽纓之時
被殺。
8孔子: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人。父親叔梁紇(叔樑爲(wèi)字,紇
爲(wèi)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晚年與年輕女子顏氏生下孔子。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
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dāng)貧寒。由於種種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沒有過大的作爲(wèi),但在治理魯國
的三個月中,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將很大一部分
精力用在教育事業(yè)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zhí)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chuàng)了私學(xué)先驅(qū)。孔子弟子多達(dá)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人,其中有
很多皆爲(wèi)各國高官棟樑。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yuǎn),他在世時已被譽爲(wèi)“天縱之聖”、“天之木鐸”、
“千古聖人”,是當(dāng)時社會上最博學(xué)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爲(wèi)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
師表。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xué)說
對後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yuǎn)的影響。孔子極爲(wèi)聰明好學(xué),二十歲時候,學(xué)識就已經(jīng)非常淵博,被
當(dāng)時人稱讚爲(wèi)“博學(xué)好禮”。同時,鮮爲(wèi)人知的是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身高九尺
三寸(今1.9米以上),膂力過人,遠(yuǎn)非後世某些人認(rèn)爲(wèi)的文弱書生的形象。並且,孔子酒
量超凡,據(jù)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和酒量等爲(wèi)豪。
9柳下跖:一說原名展雄,春秋末期的魯國西北部柳下人,“跖”意爲(wèi)赤腳奴隸。先秦古籍
中被稱爲(wèi)“盜跖”和“桀跖”。約公元前475年,柳下跖領(lǐng)導(dǎo)了九千人的奴隸大起義,史稱
柳下跖起義。《荀子》一書稱頌柳下跖“名聲若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
10支離益:見《莊子·雜篇·列禦寇第三十二》:“朱泙漫學(xué)屠龍於支離益,單千金之家,
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11董梧:見《莊子·雜篇·徐無鬼第二十四》:“顏不疑歸而師董梧,以鋤其色,去樂辭顯,
三年而國人稱之。”
12柳下惠:柳下惠(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本姓展,名獲,字禽,魯國人,
是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則是他的諡號,所以
後人稱他“柳下惠”。據(jù)說他又字“季”,所以有時也稱“柳下季”。他做過魯國
大夫,後來隱遁,成爲(wèi)“逸民”。柳下惠被認(rèn)爲(wèi)是遵守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典範(fàn),他
“坐懷不亂”的故事中國曆代廣爲(wèi)傳頌。《孟子》中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
所以他也有“和聖”之稱。孟子對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書曾把柳下惠和
伯夷、伊尹、孔子並稱四位大聖人,認(rèn)爲(wèi)像柳下惠這樣的聖人,可以成爲(wèi)“百世
之師”。本來,柳下惠並非本小說年代的人物,也不是柳下跖的兄長,但民間對
柳下惠、柳下跖有很多傳說,本小說依民間傳說,不按史實。
13老子:道教信奉之教主,又稱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原爲(wèi)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
人。《史記》本傳謂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任周守藏室之
史,後辭官,應(yīng)函谷關(guān)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jīng)》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關(guān)於老子的
姓字,歷來說法不一。《莊子》稱他爲(wèi)老聃,把老子視爲(wèi)前輩,這是戰(zhàn)國中晚期道家學(xué)派筆
下的老子。秦漢之際成書的《禮記》中《曾子問》篇也把老子視爲(wèi)與孔子同時代的知禮守禮
的長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大體上把老子描寫爲(wèi)道家,其中攙入老萊子和太史儋兩個名
字。也有學(xué)者認(rèn)爲(wèi)可能“老”是老子的姓或氏,其名爲(wèi)聃,故稱老聃。當(dāng)今學(xué)術(shù)界不少人認(rèn)爲(wèi)
老子其人可能生活於春秋末年。
14叔孫氏:春秋時魯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之一。魯國三家權(quán)臣孟孫氏、叔孫氏、
季孫氏都是魯桓公的後人,分別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慶父、叔牙、季友的後裔,
被稱爲(wèi)“三桓”。
15艾陵之戰(zhàn):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攻齊,吳魯聯(lián)軍敗齊於艾陵,殺齊卿國書等人。齊
軍十餘萬人慘敗,損兵車八百餘乘。
16寺人:即後世的太監(jiān)。春秋時寺人一般服侍周王與諸侯,也有少量卿大夫使用寺人。
17陳完:敬仲,陳厲公之子,公元前672年,陳完爲(wèi)避禍逃到了齊國,被齊桓公封爲(wèi)“工
正”,賜采邑于田,此後便改稱田氏,成爲(wèi)田氏始祖。田氏在齊國日漸勢大,到公元前391
年,田和將齊康公遷於海上。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認(rèn)田氏爲(wèi)諸侯,田齊正式取代姜齊。
18公子驁:姜驁,即齊平公,公元前481~456年在位。
19公主:公主作爲(wèi)皇帝之女的特定稱謂是在漢代,春秋戰(zhàn)國之際,周王之女,一般稱爲(wèi)“王
姬”,諸侯之女並無一定的稱謂,姜齊國君之女,常稱“某姜”,但未必是固定的稱呼。作爲(wèi)
國君之女,國內(nèi)必定有某種稱謂,是否稱“公主”並不確定。公元前417年,秦靈公以假冒
的“君主”(公主)嫁河伯,因此“君主”應(yīng)該也是一種稱謂方式。爲(wèi)便於讀者理解,本小
說使用“公主”來稱謂國君之女。
20悼公:姜陽生,諡齊悼公,公元前489~485年在位。公元前485年被田乞所殺。
21晏孺子:姜荼,齊景公少子,公元前490~489年在位。公元前490年,齊景公死,國夏、
高張以景公遺命立少子荼,將其它公子驅(qū)逐。次年田乞、鮑牧攻入公宮,擊敗國高二氏,國
夏、高張等出奔魯國。田乞立公子陽生,是爲(wèi)齊悼公。姜荼被齊悼公所殺,諡晏孺子,又稱
孺子荼。
22萊邑:今山東省萊陽市附近,原爲(wèi)古萊國。公元前567年,被齊國所滅。
23陽虎:又名陽貨,魯國人。作爲(wèi)季氏的家臣,陽虎一度掌握魯國的實權(quán),囚禁
了季氏,後來更欲殺掉“三桓”,事敗而逃。陽虎貌似孔子,曾想召孔子仕官,
被孔子所拒。陽虎在魯國失勢後,先奔齊,被齊景公所囚禁,旋又逃走到晉,投
趙氏。
25盤兒:田盤,田恆之子,諡田襄子。公元前456年,田恆死後,田盤繼承田氏,是爲(wèi)田
襄子。
26天子:春秋時對周王的尊稱,這裡指周敬王(公元前520年~476年在位)。
27端木賜:字貢,又稱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孔子曾稱其爲(wèi)“瑚璉之器”。端木賜利口
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jì)才,辦事通達(dá)。曾任魯、衛(wèi)兩國之相。還善於經(jīng)商之道,曾經(jīng)經(jīng)
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爲(wèi)孔子弟子中首富。孔子名滿天下,與端木賜的外交宣傳
有很大關(guān)係。
28吳王夫差:吳國最後的國君,公元前496年~473年在位。公元前494年,在夫椒大敗越
國,攻破越都,使越屈服。公元前486年,開邗溝,連接長江和淮水,開闢出一條通向宋、
魯?shù)乃溃M(jìn)逼中原。公元前484年,在艾陵與魯國聯(lián)軍打敗齊國。公元前482年,在黃池
大會諸侯,與晉爭霸,適逢晉室內(nèi)亂,夫差一度奪得霸主地位。連年的興師動衆(zhòng),造成國力
空虛。越王勾踐不忘會稽之恥,國力逐漸恢復(fù)。趁夫差率精銳赴黃池之會、只有太子與老弱
留守之機(jī),越軍乘虛而入,並殺死吳太子。夫差匆匆趕回與越議和。吳長期窮兵黷武,民力
凋敝,難以與越抗衡。公元前475年,越再次興兵攻吳,公元前473年,吳國被越國所滅,
夫差自殺。關(guān)於夫差是誰的兒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吳王闔閭之子,一說是吳王闔閭之孫。
本小說採用第二種說法,即夫差爲(wèi)闔閭之孫。
29越王勾踐:越國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465年在位。吳王闔閭曾於公元前
496年被越軍所敗。闔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勾踐於次年主動進(jìn)攻吳。在夫椒與
吳兵發(fā)生激戰(zhàn),越兵大敗。爲(wèi)了保存力量,勾踐退兵至?xí)剑梅扼坏挠嫴撸騾欠Q臣乞
和。勾踐歸國後,臥薪嚐膽,時時不忘滅吳雪恥。他任用范蠡、文種等人,改革內(nèi)政,休養(yǎng)
生息。後來勾踐利用夫差北上爭霸、國內(nèi)空虛之機(jī),一舉攻入?yún)菄鴣K殺死了吳太子。夫差返
國後只得言和。勾踐不斷舉兵伐吳。公元前473年,吳都被圍三年後城破,夫差自殺。吳亡。
隨後,勾踐又乘船進(jìn)軍北方,宋、鄭、魯、衛(wèi)等國歸附,並遷都瑯琊(今山東膠南南),與
齊、晉諸侯會盟,經(jīng)周元王正式承認(rèn)爲(wèi)諸侯之伯。
30外臣:諸侯國卿大夫與其它國國君交談時,自稱爲(wèi)“外臣”,稱自己國家的國君爲(wèi)“寡君”,
稱自己國家的國君夫人爲(wèi)“寡小君”。
31伯嚭:楚國名臣伯州犁之孫。父親伯郄宛是楚國左尹,被楚令尹子常所殺,並株連全族,
伯嚭逃到吳國,投奔伍子胥,伍子胥將他推薦給吳王闔閭,被任爲(wèi)大夫。後來得到吳王夫差
寵信,屢有升遷,直至太宰輔。伯嚭好大喜功,貪財好色,爲(wèi)一己私利而不顧國家安危,內(nèi)
殘忠臣,害死忠臣伍子胥,外通敵國,保全失敗後的越國,使吳國在吳越爭雄中擁有絕對優(yōu)
勢的條件下,喪失有利時機(jī),逐漸走向衰敗。吳國滅亡後,伯嚭被越王勾踐所殺。
32伍子胥:名員(音雲(yún)),字子胥。好文習(xí)武,勇而多謀。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
略家。原是楚國人。屬今監(jiān)利縣。公元前522年,伍氏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伍子胥
的父、兄爲(wèi)楚平王所殺,伍子胥被迫出逃吳國,發(fā)誓必傾覆楚國,以報殺父兄之仇。入?yún)轻幔?
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得進(jìn)用爲(wèi)“行人”(掌朝覲聘問之官),與謀
國政。輔佐吳王闔閭修法制以任賢能,獎農(nóng)商以實倉廩,治城郭以設(shè)守備。又舉薦深通兵法
的孫武爲(wèi)將,選練兵士,整軍經(jīng)武,使吳成爲(wèi)東南地區(qū)一強(qiáng)國。公元前511年,根據(jù)伍子胥
之謀,吳軍分爲(wèi)三部輪番擊楚,以誘楚全軍出戰(zhàn),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此後數(shù)年間,吳軍
連年擾楚,迫楚軍被動應(yīng)戰(zhàn),疲於奔命,實力大爲(wèi)削弱。公元前506年,伍子胥與孫武等佐
闔閭統(tǒng)領(lǐng)大軍沿淮水西進(jìn),由楚防備薄弱的東北部實施大縱深戰(zhàn)略突襲,直搗楚腹地,以靈
活機(jī)動的戰(zhàn)法,擊敗楚軍主力於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一說今漢川北),並展開追擊,長驅(qū)
攻入楚都郢(今荊沙江陵西北),終成破楚之功(見柏舉之戰(zhàn))。攻破楚都後,楚昭王逃走,伍
子胥把仇人楚平王的屍體挖出來,鞭屍300以報仇。由於楚國上下反對,秦國派軍援楚,吳
王闔閭之弟夫概偷回吳國,自立爲(wèi)王,多種原因下,吳軍退回吳國,擊走夫概,夫概逃奔楚
國。闔閭死後,伍子胥立夫差爲(wèi)王,繼事吳王夫差。公元前494年,吳、越夫椒之戰(zhàn),越慘
敗幾於亡國,夫差急於圖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時,伍子胥預(yù)見到兩國不能共存之勢,又洞
察越王勾踐圖謀東山再起之心,力諫不可養(yǎng)癰遺患,而應(yīng)乘勢滅越。夫差不納,坐視越國自
大。公元前484年,及見夫差欲率大軍攻齊,越王勾踐率衆(zhòng)朝賀,再度勸夫差暫不攻齊而先
滅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絕。伍子胥預(yù)知吳國必爲(wèi)越國所破滅,爲(wèi)了避禍,將兒子
伍封託付給齊國鮑氏,反遭太宰伯嚭誣陷,被吳王夫差賜死。死後僅十年,越滅吳,終應(yīng)其
言。春秋末期吳國興亡,伍子胥舉足輕重。其治國用兵,以務(wù)實爲(wèi)旨,遠(yuǎn)見卓識,謀略不凡。
《漢書·藝文志》著錄兵書《伍子胥》十篇、圖一卷,雖已亡失,當(dāng)證伍子胥生前有其軍事
著作。民間傳說,伍子胥身高過丈,有拔山舉鼎之力,死後與文種均爲(wèi)潮神。
33文種:字會,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人,後定居越國。文種是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
家、越王勾踐的謀臣,和范蠡一起爲(wèi)勾踐最終打敗吳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勞。滅吳後,自覺功
高,不聽從范蠡勸告繼續(xù)留下爲(wèi)臣,卻被勾踐不容,受賜劍自刎而死。民間傳說,文種死後,
與伍子胥同爲(wèi)潮神。
34晉定公:姬午,晉國國君,公元前512~475年在位。
35鮑息:齊國貴族鮑氏之長,鮑叔牙之後,鮑牧之子。
36王孫:春秋時貴族不用原來的氏,常以王孫或公孫爲(wèi)氏。稱王的諸侯國,一般用王孫,
如楚、吳、越等國;未稱王的諸侯國,則以公孫爲(wèi)氏。氏與姓不同,不可理解爲(wèi)後世的姓。
譬如田恆,姓爲(wèi)陳,氏爲(wèi)田。
37幹:步兵所用的盾牌,一般是長方形,下面略寬,故又稱“長幹”。春秋時中原各國無騎
兵,戰(zhàn)國時騎兵所用的盾牌爲(wèi)圓形,才稱爲(wèi)“盾”。後世將“幹”和“盾”統(tǒng)稱爲(wèi)盾牌。
38事見《列子·說符第八》: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獻(xiàn)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嘆
曰:“天之於民厚矣!殖五穀,生魚鳥以爲(wèi)之用。”衆(zhòng)客和之如響。鮑氏之子年十二,預(yù)於次,
進(jìn)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
非相爲(wèi)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豈天本爲(wèi)人生之?且蚊蚋膚,虎狼食肉,非天
本爲(wèi)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