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70年,大禹制服了洪水,設置九州,建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都城定在陽城。大禹死後,其子啓繼承王位,禪讓制度被世襲制度取代。
姒姓起源於大禹。相傳,鯀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兒。因爲,吞吃了薏苡這種植物而懷孕,生下了禹。黃帝母族有蟜氏、有崇氏、夏后氏、有莘氏、杞氏等國(部落)。
大禹建立夏朝後,在以前先王子孫各地部族林立的基礎上,又分封了很多諸侯國。爲了檢閱天下究竟有多少諸侯國,維護夏朝和諸侯國的統屬關係,大禹決定召開一次諸侯大會。因這時適值各方諸侯來朝。
夏禹趁機舉行郊祀之禮,衆諸侯都留在陽城助祭。到祭祀的時候,大禹稽首伏地,深深祝禱。典禮官高聲朗誦祝文。各方諸侯細細聽去,前半部分是爲國祈福、爲民祈年,後半部分說天下受之於舜,將來亦必定傳之賢人,決不私之一家一姓,以副列聖授受之意:"茲查羣臣中惟皋陶老成聖智,夙著功德,今謹薦於皇天,祈皇天允許,降以休徵,不勝盼禱之至"。
祭畢之後,諸侯紛紛散開,又復聚攏來。大家對於大禹深深不滿。一個諸侯說道:"真是好笑,他薦皋陶於天,皋陶老病垂危,朝不保夕,哪個不知道?他要禪位於他,豈不是虛領人情嗎?"一個諸侯接著說道:"吾聽見說夏禹的兒子啓糾合了無數心腹之臣,想承襲王位。大禹哪裡肯傳賢人呢?"後來,不太滿意的諸侯就都紛紛歸去。
大禹郊祭之後,見諸侯不服而去者有三十三國之多,心中不免納悶。計算起來,不服之國以東、南兩方爲多。於是,大禹決定在陽城東南的塗山儘早召開諸侯大會,以檢討自己的過失。這次,塗山之會一般被認爲是中國夏王朝建立的標誌性事件。到了正式大會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執玄圭,站在臺上,四方諸侯按著他國土的方向兩面分列,齊向大禹稽首爲禮,大禹在臺上亦稽首答禮。
禮畢之後,夏禹大聲向諸侯說道:"吾德薄能鮮,不足以服衆,召集大家開這個大會,爲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懇切的責備、規戒、勸喻,使吾知過,使吾改過。吾胼手胝足,平治水土,雖略有微勞,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個驕字。先帝亦常以此來告誡吾曰:'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如果吾有驕傲矜伐之處,請大家當面告知。否則,就是教吾不仁啊!對大家的教誨,吾將洗耳恭聽。"大家都明白禹受命於天,原本對大禹有意見的諸侯看到大禹這種態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慮。
這次大會,各方諸侯都帶來了朝賀的禮物,大國獻玉,小邦獻帛。
大禹大享諸侯後,對各諸侯又重加賞賜,並申明貢法,要求務必按照規則繳納。同時,大禹也表示要竭力保護各諸侯國的權利,使其不受鄰國的侵犯。塗山大會之後,諸侯們高高興興分道而去。大禹也率領羣臣返回都城陽城。
走到半路,忽然傳來急報,說皋陶去世了。大禹聽了,不勝傷悼,返都之後,就又改薦伯益於天。這樣,從前疑心的諸侯知道誤會了大禹,就在堅決擁護大禹的同時,也積極進獻各類貢品。
爲表示敬意,各方諸侯常來陽城獻"金"(即青銅)。
後來,九州所貢之銅年年增多,大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爲了紀念塗山大會,就準備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金",鑄造成幾個大鼎。
但爲免諸侯責備,大禹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哪一州所貢之金,就拿來鑄哪一州的鼎,將哪一州內的山川形勢都鑄在上面。並將從前治水時所遇到的各種奇異禽獸、神怪等一併鑄在鼎上。使九州之百姓知道哪一種是神,哪一種是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