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十二章 夜襲

“唐公遠來辛苦,本汗敬唐公一杯。”如今的頡利形勢不如人,說起話來也比往日要低調(diào)上許多,在大宴之上親自舉杯對唐儉道。

在頡利看來,此次和談唐儉纔是正主,自當(dāng)先敬他,可頡利的做法卻叫唐儉頗爲(wèi)爲(wèi)難。

大宴伊始,頡利不敬李恪,先敬唐儉,主次未分,唐儉的臉色稍稍一變,一時間這酒竟也不知該不該飲。

唐儉看著頡利端杯,他也端著酒杯,轉(zhuǎn)頭看向了上首坐著的李恪,而恰巧此時李恪也正看向了他。

李恪自然知道唐儉爲(wèi)難之處,對唐儉點了點頭,笑道:“可汗乃是爽直之人,不拘小節(jié),莒國公但飲便是。”

有了李恪這句話,唐儉才放下心來,舉杯飲下。

頡利看著眼前的一幕,心中不免有些訝異,他沒想到李恪在唐臣之中竟有如此威信,這倒是遠遠出乎他的意料。

“唐公此來,自是奉陛下之命前來,卻不知陛下的意思爲(wèi)何?”頡利將唐儉將酒飲下,對唐儉問道。

唐儉與李恪對視一眼,回道:“可汗欲與大唐和談,陛下欣喜萬分,初一得到消息便命我前來。我大唐和談之誠,可汗大可放心,只要兩相談攏,我大唐即刻撤軍。”

頡利聞言,笑道:“如此甚好,唐公之言,本汗自是信得過的。”

唐儉問道:“我?guī)Я宋掖筇频恼\意而來,卻不知可汗的誠意如何?”

頡利回道:“只要兩國和談,陰山以南之地便盡歸大唐所有,如何?”

唐儉聽了頡利的話,乾笑了兩聲,搖頭道:“陰山以南之地已經(jīng)盡爲(wèi)我大唐所得,可汗給與不給都是一樣,可汗的條件怕是有就虛避實之嫌啊。”

頡利問道:“那不知陛下的意思是?”

唐儉道:“我大唐要整個陰山,外加瀚海南北三百里,另外可汗也需入朝拜見陛下。”

唐儉口氣極大,一下子便要了整個漠南和大半個漠北,若真是如此,恐怕頡利真的就只剩一個光禿禿的汗庭了。

頡利爲(wèi)難道:“陛下的要求實在是高了些,而去本汗年紀(jì)也大了,走不得太遠,本汗願全割漠南之地,遣子疊羅施入朝覲見,不知可否?”

唐儉本也沒指望頡利會一口應(yīng)下,只是道:“此事事關(guān)重大,我做不得主,還需遣人請示陛下。”

鐵山到長安,這一來一回便是一個月的時間,要拖,這麼些時間自然是足夠了。

----------

唐儉自長安出發(fā),得到的消息是北上安撫突厥勿使作亂,而就在唐儉離開長安不足一日,有一封密旨自長安發(fā)出,直往李靖身處的定襄城而去。

李靖收到的消息與唐儉全然不同,唐儉前往突厥是主和,而李靖收到的密旨卻是主戰(zhàn),密信的內(nèi)容很簡單:尋機出兵,擊潰突厥。

大唐與突厥在陰山以北拉鋸多年,甚至一度落於下風(fēng),如今難得有這樣的良機,能夠一舉殲滅突厥,李世民怎會輕易放棄。

當(dāng)唐儉出現(xiàn)在鐵山時,頡利的只當(dāng)自己的計策已經(jīng)奏效,李世民被他故意放低的姿態(tài)所迷惑,相信了他求和的意思。

現(xiàn)在,有李恪和唐儉在鐵山,頡利的防備已經(jīng)放到了最低,甚至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想著待開春之後該如何東山再起了。

可就當(dāng)頡利還在籌劃著這些的時候,李靖也知道,李世民信中所言的機會已經(jīng)到來。

李靖當(dāng)即點兵一萬,俱爲(wèi)輕騎,只隨身攜帶二十日的乾糧,取白道,繞襲突厥,欲打突厥人一個措手不及。

鐵山一代,唐軍自然是不熟,但是常年駐紮在鐵山一代的突厥部落卻熟悉地很,而此時李靖手中最不缺的就是突厥的降臣和俘虜。

有突厥人的嚮導(dǎo)在前,唐軍一路取小道行軍,不過十日,李靖大軍便神不知鬼不覺地到了鐵山外十餘里的山谷之中。

“大帥,再往前便是突厥人屯兵的範(fàn)圍了,如實再大軍齊進恐怕易被察覺,於戰(zhàn)不利。”剛到了此處,突厥人的嚮導(dǎo)便指著鐵山的方向,對李靖道。

此次隨李靖一同北上突襲的定襄精銳不過一萬,若是強攻,自然不是突厥軍的對手,甚至可以說是自尋死路,故而此次李靖出兵勝在突襲。

李靖點了點頭,贊同道:“突厥大軍就在十多裡外的鐵山,若是大軍叫頡利發(fā)現(xiàn),難免打草驚蛇,此行便功虧一簣了。”

頡利可汗在此,突厥人在鐵山四周必定設(shè)防,一萬大軍想要神不知鬼不覺地通過突厥人的防線無異於癡人說夢。

李靖的話音剛落,李靖身旁的蘇定方便主動上前道:“此時大軍齊攻自不可取,末將願請纓爲(wèi)大軍先鋒,率小隊人馬突襲鐵山,直取頡利汗帳,攪擾突厥陣型,以便大軍衝殺。”

一萬人太多,目標(biāo)太大,自然易被發(fā)現(xiàn),可若是由蘇定方率小部人馬先進,直取頡利汗帳,在突厥大軍被製造混亂,而後李靖再率大軍自外圍撲上,便能十拿九穩(wěn)。

這樣做固然能夠掩護大軍,就大局而言更爲(wèi)穩(wěn)妥,但對率軍先入的士卒而言卻危險萬分。

一旦他們被突厥人發(fā)現(xiàn),突厥人勢必調(diào)動人馬圍剿,這樣固然給後續(xù)的大軍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但他們自己卻陷入了險境,甚至有性命之憂。

蘇定方主動請纓,便是要將這件極爲(wèi)危險的差事攬在自己的身上。

蘇定方這麼做,固然有爲(wèi)了建功立業(yè),報效知遇之恩的考慮,但更多地還是爲(wèi)了救人。

雖然現(xiàn)在唐使唐儉也正在鐵山,但就算是十個唐儉也不足以叫蘇定方心甘情願地以身涉險,蘇定方最爲(wèi)在乎的還是李恪的安危。

現(xiàn)在李恪還在突厥人的手中,只有打地突厥人措手不及,纔有機會從突厥人的手中救回李恪。

當(dāng)初陰山一別,李恪將書信親手交到蘇定方的手中時,李恪既是送了蘇定方一份前程,也是將自己的身家性命交託在了蘇定方的手中。

蘇定方不知道李恪爲(wèi)何一直如此重視他,信任他,但士爲(wèi)知己者死的道理,蘇定方還是懂的。

蘇定方是武臣,不能算是“士”,但蹉跎多年的他卻比“士”更加懂得知己之人的可貴,也更加珍惜。

蘇定方曾爲(wèi)降將,被李世民任命爲(wèi)李恪的親衛(wèi)統(tǒng)領(lǐng)也只是因爲(wèi)他熟悉突厥,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恪卻給予了蘇定方毫無保留的信任,蘇定方絕不會辜負。

有恩必報,知己必酬,雖陷險地而無所畏,燕趙男兒本該如此!

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二十五章 接風(fēng)宴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四十章 定儲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zhàn)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七章 命格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十五章 訓(xùn)斥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三章 自請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十九章 太子側(cè)妃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七章 命格第八章 鞠文泰第六章 加註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十九章 風(fēng)暴將起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zhàn)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十章 落雕弓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五章 汗庭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三章 兵起河?xùn)|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四十六章 設(shè)計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十一章 奉茶第六章 岑長倩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fēng)雲(yún)第十八章 鐵勒內(nèi)亂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二十章 回京第八章 婚成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五十章 相爭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
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二十五章 接風(fēng)宴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四十章 定儲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zhàn)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七章 命格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十五章 訓(xùn)斥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三章 自請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十九章 太子側(cè)妃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七章 命格第八章 鞠文泰第六章 加註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十九章 風(fēng)暴將起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zhàn)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十章 落雕弓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五章 汗庭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三章 兵起河?xùn)|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四十六章 設(shè)計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十一章 奉茶第六章 岑長倩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fēng)雲(yún)第十八章 鐵勒內(nèi)亂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二十章 回京第八章 婚成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五十章 相爭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木林县| 墨竹工卡县| 嵊泗县| 尼勒克县| 泰宁县| 双桥区| 嘉义县| 沙田区| 蚌埠市| 林甸县| 遂平县| 怀仁县| 济南市| 资中县| 马关县| 两当县| 从江县| 山东省| 鸡东县| 宿松县| 台山市| 平遥县| 嘉兴市| 淳化县| 万荣县| 板桥市| 长泰县| 龙川县| 千阳县| 德令哈市| 襄汾县| 射阳县| 建始县| 将乐县| 连州市| 西华县| 天镇县| 苏州市| 香格里拉县| 图木舒克市| 西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