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宛城城內(nèi)突然燃起熊熊大火,令正在指揮攻城的諸葛亮也是一怔。
呵呵,這個郭奉孝,倒還真不負其鬼才之名,在這種情況下,竟然敢用燒燬城池的方法來向城外的曹軍示警,提醒他們宛城有變。
只不過,諸葛亮對於郭嘉如此的做法,卻是有些不屑,就算把宛城燒了個精光,城外的曹軍能回來的這般順利麼?
諸葛亮輕搖羽扇,就算徐晃他們得知了宛城局勢危急,又能如何?
短時間內(nèi),他們回不來!
蔡瑁手下好歹有著幾萬兵馬,就算站著給人砍,想要全部砍死也要花上不少時間。哪怕劉表軍猝不及防之下猛然遭襲,也不是曹軍在頃刻之間就能消滅得一乾二淨(jìng)的。諸葛亮估計,戰(zhàn)至如今,蔡瑁手下應(yīng)該還能有兩萬左右的士兵。
如果沒有這麼一把大火,兩萬劉表軍的命運必然是士氣低落,戰(zhàn)意全無,最終被曹軍步步蠶食殆盡。可是郭嘉在宛城內(nèi)大肆縱火,那情形頓時可就不一樣了。這火光可不止曹軍看得到,劉表軍也看得到。
得知宛城的變故,必然導(dǎo)致城外兩軍的士氣產(chǎn)生截然相反的變化,唯一的後果就是曹軍因此低迷而劉表軍因此振奮。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徐晃、高順有意回城救援,蔡瑁又怎麼可能讓他們走得輕輕鬆鬆?曹軍要是執(zhí)意回趕宛城,蔡瑁只要不是白癡,必然領(lǐng)軍銜尾追殺,到時曹軍的損失可真的不是輕易所能估量的了。
因此,在諸葛亮看來,郭嘉的這一把火,看似高明,讓城外的曹軍得知宛城發(fā)生急變,可實際上卻是一著昏招。
沒有這把大火,城外的曹軍遲早能將劉表軍殲而滅之,可是看到宛城的火光之後,曹軍士氣大跌而劉表軍士氣大漲,諸葛亮絲毫不認爲(wèi)曹軍還有擊敗劉表軍的可能,說不定反而還會被劉表軍所敗,甚至潰敗都有可能。
到時,三萬曹軍覆滅,而宛城又被自己攻下,曹軍當(dāng)真是輸?shù)皿w無完膚了。
或許,郭嘉真的有些狗急跳牆之意味吧,畢竟宛城被攻破的話,就算曹軍將劉表軍殲滅,最終也是於事無補,所以他纔想賭一把,期冀於奇蹟?shù)陌l(fā)生麼?
只可惜,這世上怕是沒有這麼多的奇蹟啊。
“通令全軍,加快攻城速度!”諸葛亮雖然有信心,認爲(wèi)城外的曹軍並沒有成功回援的可能,可是早一些將宛城攻下總是有利無害的。正所謂夜長夢多,如果時間拖得太長的話,說不定還真會又有什麼變故,那樣的話可就真的弄巧成拙了,絕不是諸葛亮希望見到的結(jié)果。
另外,儘管可能性不高,但萬一蔡瑁真的沒能攔住曹軍,以致其殺回宛城,那事情可就棘手得很了。
屆時,有覆頂之災(zāi)的可就是正在攻城的劉備軍了。
這種事,無論如何都不允許發(fā)生!
諸葛一生唯謹慎,做事力求沒有絲毫紕漏,這正是諸葛亮的性格。
諸葛亮思考了一會兒,隨即手中羽扇輕搖,臉上也露出一絲明快的笑容。
雖然老套了一點,但還是去設(shè)個伏兵好了。曹軍就算能趕得回來,想必也定是心急如焚,在宛城不知什麼時候就會陷落的前提下,就算曹軍將領(lǐng)考慮到伏兵這一節(jié),也絕對不可能派斥候詳加打探小心進軍。
伏兵的人數(shù)不需要很多,畢竟自己的首要目標是攻陷宛城,不可能分太多人出去。可是在這種夜裡,兩三千人埋伏得當(dāng)?shù)脑挘阋允箶?shù)萬大軍陷入混亂和動搖之中了。
————————————————————————————————
徐晃舉著大斧來回揮舞,在亂軍之中殺出一條血路,策馬跑到高順身邊。
“長恭,現(xiàn)今之計,該如何殺回宛城?”一見到高順,徐晃立即開口問道。
現(xiàn)在的問題,不是選擇是否殺回宛城。宛城有變,自己這大軍肯定是要回去救援的,如今最關(guān)鍵的問題是,該怎麼殺回去?
徐晃也是難得的將才了,自然知道眼前局面極其窘迫,自己前腳帶著軍隊回援,蔡瑁後腳就會率著他的人馬進行追殺。
如此一來,別說救援宛城了,自己這三萬人恐怕也會面臨萬劫不復(fù)的下場。
可若是不救宛城,宛城萬一失陷,後果更是不堪設(shè)想。
宛城發(fā)生了什麼變故徐晃不知道,可是一看那熊熊大火,就明顯能猜測出宛城的局面必然已糟糕到了極點。
雖然不知道是哪路人馬攻擊宛城,但宛城乃許昌南面之屏障,若是落入敵手,許昌之南,將無險可守!
高順聽聞徐晃的問話,也在苦苦思索著。他和徐晃有著同樣的擔(dān)憂,另外出於穿越者的優(yōu)勢,他已經(jīng)能猜測出宛城的變故多半與諸葛亮脫不了干係。
如果宛城之變的幕後推手真的是諸葛亮,那局勢當(dāng)真就是糟糕至極,郭嘉雖然才智不俗,但是他從來沒有考慮過敵軍陣中有一個能與其比肩的人物,而相反,諸葛亮肯定對郭嘉有過深入研究。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無心對有心之下,難免會陷入被動。
雖然郭嘉的智謀不亞於諸葛亮,可一個在明,另一個在暗,如若交鋒在明的一方恐怕不是對手。所以必須救援,而且要立即趕回去救援。但是想要撤軍的話,蔡瑁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煩。
兩難之境啊,真真正正的兩難境地,高順陷入了沉吟。
“爲(wèi)今之計,恐怕只能兵分兩路,一人領(lǐng)兵斷後,拼命攔住蔡瑁的追擊,另一人領(lǐng)兵前去救援宛城。”出槍刺死一名妄圖襲擊自己的敵兵之後,高順向徐晃說出了自己最終的想法。
其實高順的想法,也充滿了巨大的風(fēng)險。在看到宛城的沖天大火之後,曹軍士兵們的士氣已經(jīng)低到了極點,同時也導(dǎo)致戰(zhàn)鬥力大幅縮減,這時再行分兵之策,無疑使得原本就已經(jīng)下降的戰(zhàn)鬥力再次減弱。
這樣做的後果,無疑是兩邊都不討好,斷後的部隊會被蔡瑁軍鯨吞不說,而趕去援救的部隊在趕到宛城的時候,也很有可能會被尚不知名的敵軍給擊潰。
但是,這是高順此刻唯一能想出來的方法了。
或者說,這時眼下唯一的可行之道了,不管換作誰,哪怕是在高明的謀士,在這種局面下估計也想不出其他的辦法了。
絕境之下,只有放手一搏!不成功,便成仁!
對於高順的提議,徐晃也沒考慮太久,便點頭答應(yīng)了,畢竟他也不可能拿出更好的方案了。
三萬曹軍,如今大約還剩兩萬七千,二人最後商議決定,由徐晃帶著一萬五千人阻截劉表軍,高順則統(tǒng)領(lǐng)剩餘的一萬兩千人撲向宛城。
————————————————————————————————
PS:十分感謝taixujianhun大大的PK票。對於其他讀者大大以前送的各種獎賞,我也表以最誠摯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