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的君命即是天意,這便是代天巡狩的天子。根本沒有商議的餘地,也是君無戲言的出處。等到禮崩樂壞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紛紛跳上歷史的舞臺。在他們看來,自己也是可以代天巡狩的,雖然不敢瞪著眼明說,至少心裡是這麼認爲(wèi)的。
而這個所謂的禮崩,更多的是指各諸侯不再推崇周天子,而衆(zhòng)貴族大臣也在伺機奪取王權(quán),假如時機成熟也想代天巡狩天下。
但這裡面並不是說自此就沒了敬畏心,老天仍然是老大。不管你的權(quán)力多大,終歸是上天賜給你的。所以還是代表上蒼的意思並無懸念,而不敢說是代表自己的家族去統(tǒng)御這片大地。
齊王建的王權(quán)也是世襲過來的,所以他也承認這就是天意。除此之外,他的話自然就是天意。說讓誰怎麼著,誰就要無條件服從。哪怕接下來是讓誰出去門口就自殺,上桿子倒黴的這位也只能聽著。
同理,現(xiàn)在就算坐在上面的這位脖子上架著把刀,如果他不準(zhǔn)你救駕,你照樣也待聽著。敢抗旨不遵嗎?。渴箩峤o你弄個滿門抄斬誅滅九族,根本不是句玩笑話。
明白這個道理的呂子聽到坐在王座上的齊王建下達逐客令,當(dāng)即表示明白。既然人家不讓說,那就不說好了。於是也就不再多言,跪倒給坐在寶座上的國君叩首問安。然後慢慢起身,拱手向前表示自己手中並沒有持有武器。倒退著往後退去,慢慢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等呂子走出偏殿以後,齊王建突然轉(zhuǎn)頭說道:“人已經(jīng)走了,出來吧!”話音猶自大殿迴盪,從後面走出一位身穿魁梧的戰(zhàn)國公子。
齊王建看著走出來的魏國公子無忌,卻不知爲(wèi)何聽到心底傳來一聲嘆息。若不是有太后的懿旨,本王纔不會跟這個要兵權(quán)沒兵權(quán),要人品沒人品的公子瞎胡搞呢!
唉!還是咱的呂子處處爲(wèi)寡人著想啊,知道我齊國此時的和平得來不易!此心倒也難得!等把這位打發(fā)走了,再召進宮一敘就是。
齊王建一直對魏無忌的印象不太好,其實是有原因的。在他看來若是這位是自己的哥哥並且很給力的話,外出討伐的齊軍總指揮自然非齊無忌莫屬。
而事實恰恰相反,魏無忌身爲(wèi)魏王安的哥哥,卻只能在家養(yǎng)一堆門客撐場面!假如裡面沒有不能被外人知之的糗事,他魏王如何肯把兵權(quán)交予外人???
看著連身將軍甲冑都沒有的魏無忌,齊王建就是一肚子五名火氣。你說!??!人家趙國在那打仗,你個魏國公子卻跑來跟本王談什麼合縱連橫!
此戰(zhàn)與你何干???與我大齊又有何干!?
據(jù)傳遞回來的魏國軍事實力情報中顯示,魏王手底可調(diào)動的軍隊不會少於四十五萬。果真魏**任你,還用找我們跟著湊去熱鬧?。繂尉湍銈円患页霰蛪颍?
齊王建想罷,重重嗯了一聲卻沒譏諷魏無忌。畢竟還有個面子在裡面,齊王建並不想就此把關(guān)係搞僵。無論如何,下面這位好歹也是魏國君的哥哥!
自三家分晉,被分裂的晉國從此變成了三個諸侯國。魏文侯得到周威烈王的冊封,封土建國至今已歷經(jīng)風(fēng)雨滄桑一百二十七年。傳至魏安釐王,已經(jīng)是魏國第七代國君。
在那個公道不在人心的年代,憑實力說話也是不爭的事實。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站在殿下的魏無忌和坐在王座上的齊王建並未感覺此次會面有何不妥。饒是如此,魏無忌仍然感覺自家要比此時的田齊家更正統(tǒng),畢竟魏國建國要早於得到分封的田齊將近四十年。
四十年到底是個什麼概念!?起碼是一代君侯在位的時間!若是按照封土建國的年限算輩分,你田家至少晚了咱魏家一輩!
驕傲的魏無忌回頭看看大殿門口,聽到上面有動靜也跟著冷哼一聲。
“大王!此人果然還是來了!我剛纔說什麼來著!?呂子就是個如假包換的秦國細作!咱們這邊一有動作,他隨後就到了!他若不是爲(wèi)秦國遊說而來,我魏無忌現(xiàn)在就一頭撞死這!”
心煩的齊王建見魏無忌說這話的時候幾乎是背對著他,心裡更加不悅。說來道去,你不過就是區(qū)區(qū)一魏國公子,本王可是手掌齊國天下的一國之君!如此失禮!簡直不可理喻!
齊王建咬咬牙,好歹沒發(fā)作出來?!奥犖汗尤绱丝隙?,有什麼依據(jù)?。俊?
並不知道自己失禮的魏無忌大大咧咧地笑道:“這還用依據(jù)嗎?咱們齊國出兵是去哪兒?當(dāng)然是去上黨打秦軍!他呂子大老遠來你們齊國意圖阻止我們出兵,不就是想讓他們在上黨能夠站穩(wěn)腳跟嗎!”
“咱們...!”齊王建重重地嗯了一聲,沒再說話。
作爲(wèi)一國之君最忌諱的,就是有人跟他分享他的屬國,齊王建自然也逃不過這個怪圈。再說此時的齊國從前姓呂,說心裡沒有點疙瘩純屬是自我安慰。此時聽到有人跟他說咱們齊國,不由地氣極反笑。
“看來無忌公子沒拿自己當(dāng)外人??!哈哈!”
其實剛纔這些話都是魏無忌的無心之作,也可以理解爲(wèi)是兩個圈子的人湊在一起說事。各說各事,出現(xiàn)不可調(diào)解的矛盾也就在所難免。
前文書中曾提及魏無忌是因被魏國君忌憚,所以纔會一直沒有得到兵權(quán)。可他並不想就此沉淪下去,乾脆學(xué)人家齊國的孟尚君廣收門客以擴充自己的實力。雖然手下已有三千衆(zhòng),卻也因此存在個不爭的事實。
門客,必然是由心恨沒被國君賞識的懷才不遇的那些人構(gòu)成的主體。因爲(wèi)其中大多沒有經(jīng)歷過官場的打磨,所以爲(wèi)人處世更多的是用混江湖的那套路子爲(wèi)基調(diào)。
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魏無忌身邊團結(jié)起一大批江湖人士。隨著圈子的組成複雜,他也就有意無意地跟著學(xué)。隨之而來的就是說話措辭更近於豪爽的江湖習(xí)氣,而遠了官場上的諸多禁忌。
如果非要形容的話,混官場等同於原本的大嗓門要捏著鼻子說話。該發(fā)表意見的時候,有時甚至什麼都不能說。而混江湖恰恰相反,想說就說而且還要比誰的嗓門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