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011章 活擒年羹堯

在武昌接見了全國的省級官員後,玉柱登船啓程,去了荊州府。

荊州,楚文化的發祥地,天下九州之一。

楚國都郢400餘年。楚滅後,秦屬南郡,定治江陵,故常以南郡喻荊州。

南北朝時,齊和帝、梁元帝、蕭銑皆以荊州爲國都。

玉柱到了荊州,主要是實地考察,泄洪四縣的具體情況。

長江出三峽之後,一路奔涌向東。

然而,流經荊州的地界之後,長江變得蜿蜒曲折,水流趨緩。

水流慢了之後,從上游帶下來的泥沙,也就慢慢的淤積了下來。

時間一長,長江荊州段的河堤,便高於荊州府的城牆了。

每年的汛期,黃河的開封至歸德段,少有不潰堤之時。

荊州的江堤,也是三年一小警,五年一大警,從來就沒消停過。

到了荊州之後,玉柱剛下船,就去了荊江大堤。

登上大堤之後,嚯,正值盛夏的長江,已經發了大水。

江水鋪天蓋地而來,咆哮著,滾滾向東。

玉柱轉身一看,好傢伙,整個荊州府都在大堤之下。

這要是潰了堤,那還得了?

玉柱沿著荊江的土堤,走了很長一段,越走心情越沉重。

這種不頂用的土堤,在和大洪水的對峙時,根本就防不住管涌。

難怪,最近十餘年來,荊州被淹了三次之多。其中,最危險的一次,城牆都險些泡塌了。

實地看過大堤之後,玉柱已經下了決心,就算是不遷都於武昌,荊江分洪也是勢在必行。

這個時代,受限於防洪觀念和技術的雙落後,分洪區的設置,其實很好的解決了上游的洪水,長期泡堤的大問題。

長江的特大汛期之時,上游的洪水不斷涌來,下游的洪水卻泄不出去,兩下相持,就形成了特有的奇觀:長達兩個月的洪水泡堤期。

到荊州的第二天,玉柱就帶著警衛標的人,進入到了預定的泄洪區內。

按照玉柱的初步計劃,初擬的泄洪區,爲四個縣。

但是,經過玉柱的實地考察,枝江縣的地勢較高,並不適合作爲泄洪區。

從西邊的鬆滋縣,一路到最東邊的監利縣,玉柱總共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

實地看過之後,玉柱的心裡已經有了底。

因爲湖廣填四川的緣故,鬆滋、石首和監利,這三縣加一起,也就一萬戶人家而已。

趁現在人少的時候,把這一萬戶人家,全都遷移到武昌府附近,正好合適。

年羹堯從河南敗退進了湖廣之後,沿途幾乎把湖廣的大鄉紳們,禍害了個遍。

在湖廣地區,無主之地,多得分不完了。

玉柱回到荊州後,就下達了王諭,撤消安陸府和荊門州,合併入荊州府。

與此同時,原本屬於荊州府管轄的鬆滋、石首和監利三縣,劃爲王家園林,禁止任何人擅入。

安陸府和荊門州,都是典型的內陸地區,境內並無大江大河,也就沒有了內河航運之便。

衆所周知,近代以來的所有發達城市,必備的條件就是航運必須發達。

所以呢,下轄潛江、京山和天門三縣的安陸府,以及下轄遠安和當陽兩縣的荊門州,被裁撤了,改隸於荊州府管轄。

玉柱做主,淹沒了荊南的三縣,又補了七個縣給荊州,也算是對得住荊州的父老鄉親了呀。

作爲老官僚的玉柱,他心裡門兒清,單是設置了王家園林禁區,並不足以完全震懾住老百姓遷入泄洪區。

以後啊,每年開春之後,荊州的駐軍,都要開進泄洪區內,驅趕盲目遷入的老百姓。

以玉柱的防汛經驗,長江大澇之後,幾乎都有大旱災。

到了大旱之時,被洪水淹沒的泄洪區,就可以起到天然水庫的作用。

大洪水來襲時,就炸堤泄洪。等長江枯水的季節之時,又可以通過修渠等途徑,將泄洪區內的水,引出去灌溉農田。

這其實是個系統性的治理工程。

等玉柱回到了荊州後,荊州知府楊清山終於逮著了拍馬屁的機會。

“稟王上,這道菜,名喚龍鳳配。相傳,劉玄德娶了孫氏夫人之後,迴歸荊州之時,諸葛孔明安排的接風宴上,以鱔魚爲龍,以雞喻鳳,魚酥味鮮,略帶酸甜,雞嫩肉香,鹹甜可口……”

玉柱擡眼望去,只見,一條大黃鱔被做成龍形,蜿蜒於盤中,昂首垂須,鱗甲片片,腳踏祥雲,昂首張口,翹角垂須呈飛騰之狀;雞形如鳳立於龍旁,引頸展翅,羽毛絢麗,頭冠殷紅似翩翩起舞,有如龍飛鳳舞。

宛如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此羹名喚冬瓜鱉裙羹……”

“這是石首的筆架魚肚,北宋時,便是難得貢品……”

玉柱聞言後,不由微微一笑,筆架魚肚,他曾經嘗過不止一次。

魚肚就是魚鰾。

石首??魚,無鱗少刺且肉質細膩,有河豚之鮮又無河豚之毒。??魚的魚鰾色似白玉、細嫩如脂,且外形像個桃子,中間有一條粗筋,酷似屹立在長江岸邊的石首筆架山。

“筆架魚肚”也因此而得名。

這一頓膳,玉柱吃得格外的香甜。他不僅嚐了正宗的荊州魚糕,還吃了荊州有名的珍珠丸子。

相傳,珍珠丸子是陳友諒之妻,爲了犒勞陳的部下們,特意準備的一道菜。

珍珠丸子,也就是用精選的瘦肉手工剁碎後以本地糯米粘裹,然後上籠蒸制而成。

看著養眼,吃起來清香細嫩,鮮香可口。

不過,玉柱最喜歡的一道菜,還是清蒸長湖大白刁。

長湖大白刁,肉質緊實,個體大,肚腹少,口感甚佳。但是,長湖大白刁,對生長環境的水質,要求極高。

據楊清山介紹,很多人試圖把長湖大白刁帶回家鄉飼養,卻都死光了。

千年古城,魚米之鄉,果然名不虛傳!

啓程回武昌的路上,玉柱接到了消息,年羹堯戰敗被擒,老四卻不知所蹤。

當時,出於統戰的需要,根基未穩的玉柱,對老四、老八和老十四的家人們,還算客氣,只是把她們圈禁於王府內而已。

年羹堯就不同了,他僅僅是漢軍旗人而已,在滿洲權貴中的影響力,幾乎爲零。

所以,年羹堯兵出陝甘之後,玉柱便把整個年家的男女老少,都捉進了大牢裡。

年家人被關在牢裡,這都超過一年了,玉柱一直都沒有痛下殺手。

說白了,等的就是年羹堯兵敗。

現在,年羹堯已經完犢子了,年家人也就完成了歷史使命,正式變爲待宰的羔羊。

玉柱剛剛回到武昌不久,就接到了四川的捷報。

第一鎮經水路入川后,短短的兩個多月裡,便連克酉陽州和重慶府兩大要地。

等第一鎮的新軍,拿下了瀘州府後,四川的叛軍便大勢已去矣。

因爲啥呢?

瀘州是中江(內江)和長江的交匯處,只要逆中江北上,第一鎮的船隊,便可徑直抵達成都東南面的簡州(簡陽)。

從簡州到成都,也就是二百里地了。

所以,瀘州丟失之後,成都的叛軍們坐不住了,索性殺了四川巡撫,給呂武遞了降表。

即將兵臨城下之前,叛軍們投降了,倒也頗有自知之明。

嘿嘿,生擒年羹堯,平定了四川,大清朝的江山社稷,落入佟家之手,已經沒有了任何懸念。

大江南北的各省官員們,全都剪了辮子。

就算是這些人,不可能忠誠於玉柱,但是,有一點是確信的,他們再無忠於清室的可能性。

連辮子都剪了,滿洲人還怎麼信任他們呢?

打鐵還須趁熱!

藉著兩次大捷的東風,玉柱正式發佈了王諭,武昌府定爲南都。

自古以來,遷都之事,只要事先漏了風,就會被吵黃了,無一例外。

當年,趙匡胤就非常想遷都去洛陽。但是,風聲留出去之後,以趙光義爲首的羣臣們,絕大部分都持反對的意見。

實話說,汴河根本無力承載過大的漕運壓力。洛陽就在黃河邊上,不僅漕運無憂,而且還有險可守。

但是,遷都這種事情,往往損害的是,既得利益集團的根本利益。

因爲啥呢?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後,丟了實權的武將們,以及新提拔的文臣們,紛紛在開封府附近,廣置良田,廣修豪宅。

這種時候的遷都,就等於是讓權貴集團,集體割肉啊!

玉柱就不同了,他故意選在開國之前,就定下了南都,根子問題就一個:必須趁新軍內部,大大小小的軍頭們,在京城的利益還不大之時,搶先把都城給遷了。

等新軍的軍官們,在京城裡,編織起了嚴密的關係網和利益網,再想遷都的話,幾乎就不可能了。

而且,遷都之事,必須在玉柱的手裡完成。

玉柱都無法順利的遷都,就別提他的子孫們了。

想想看,以開國太祖、新軍的締造者兼講武堂山長之威,尚且無法遷都,玉柱的繼承人,只怕是連提都不敢提了。

江漢平原的地形,四通八達,無險可守,並不適合古代的建都。

但是,進入近代之後,隨著火器技術的迅猛發展,水運便利,並且陸路交通發達,反而成了巨大的優勢。

比如說,德國的柏林和法國的巴黎,都和武昌府的狀況,大致相仿。

尤其是巴黎的塞納河,經常爆發水患。

1910年,巴黎的塞納河突發世紀大洪水,阿爾瑪橋下的輕步兵雕像已被水淹至脖項,成爲當時巴黎人競相參觀的獨特景觀。

不可能有洪水,就放棄了河運之利,那是削足適履的蠢行!

第205章 老十三突然失寵第686章 囫圇第590章 油水太足了第752章 大事不好第254章 富察家的嫡系第173章 機會來了第530章 都是高智商第1003章 從龍之術第949章 好大的膽子?第814章 你可知罪?第1007章 老熟人再相逢第884章 票擬大權第401章 下棋高手第178章 玉柱接旨第784章 終於登場了第789章 不傳之秘第795章 老龍玩潛伏第207章 敢和康熙頂牛第583章 御前官司第930章 新軍纔是根本第814章 你可知罪?第三十九章 送瘟神第795章 老龍玩潛伏第306章 手眼通天第1015章 兵臨喀什噶爾第599章 起波瀾第747章 寧爲太平犬第534章 少冢宰第717章 圈中帶套第504章 終於發案了第966章 心硬如鐵第717章 圈中帶套第126章 糟糕的弘昀第161章 入洞房第594章 偷聽第830章 血雨腥風第1125章 立太子之爭第1004章 撿漏,我也會!第二十九章 孤是胤礽第854章 殺威第977章 南洋艦隊第494章 百萬漕工第九十六章 祥瑞出解元第646章 情況不妙第443章 暴風雨的前夜第247章 驚險的考驗第376章 處處皆學問第三十九章 送瘟神第151章 彈劾的技巧第700章 誰下的黑手?第262章 御營驚變第二十三章 院試案首第290章 玉帥第755章 滴水不漏第646章 情況不妙第601章 豪門的底蘊第六十一章 何爲情商高?第949章 好大的膽子?第908章 先擒玉柱第753章 兵權的奧妙第704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840章 擁立誰?第240章 重色輕友的老十六第404章 不拉幫第336章 接權第五十一章 惜才的四爺第336章 接權第550章 打擂臺第1010章 文明之光第304章 太子又打人了第207章 敢和康熙頂牛第314章 眼暈的康熙第275章 舉刀殺子第918章 養子如狼第1014章 緩進急攻第867章 逆龍鱗第874章 看誰更會騙?第195章 朕宰了你第795章 老龍玩潛伏第348章 康熙的寵信第341章 康熙看走了眼第七十九章 嚴厲警告第410章 指東打西第945章 漁翁得利第998章 驅虎吞狼第683章 十萬綠營第511章 曹賊乎?第113章 試婚第六十八章 清風不識字第972章 反間計第1125章 立太子之爭第563章 圈中有套第682章 懲戒第346章 霸王來砸場子第653章 複雜得很第194章 好大的口氣?第448章 和德妃鬥法第382章 來人,拿下第567章 一支獨秀第374章 朕疼你
第205章 老十三突然失寵第686章 囫圇第590章 油水太足了第752章 大事不好第254章 富察家的嫡系第173章 機會來了第530章 都是高智商第1003章 從龍之術第949章 好大的膽子?第814章 你可知罪?第1007章 老熟人再相逢第884章 票擬大權第401章 下棋高手第178章 玉柱接旨第784章 終於登場了第789章 不傳之秘第795章 老龍玩潛伏第207章 敢和康熙頂牛第583章 御前官司第930章 新軍纔是根本第814章 你可知罪?第三十九章 送瘟神第795章 老龍玩潛伏第306章 手眼通天第1015章 兵臨喀什噶爾第599章 起波瀾第747章 寧爲太平犬第534章 少冢宰第717章 圈中帶套第504章 終於發案了第966章 心硬如鐵第717章 圈中帶套第126章 糟糕的弘昀第161章 入洞房第594章 偷聽第830章 血雨腥風第1125章 立太子之爭第1004章 撿漏,我也會!第二十九章 孤是胤礽第854章 殺威第977章 南洋艦隊第494章 百萬漕工第九十六章 祥瑞出解元第646章 情況不妙第443章 暴風雨的前夜第247章 驚險的考驗第376章 處處皆學問第三十九章 送瘟神第151章 彈劾的技巧第700章 誰下的黑手?第262章 御營驚變第二十三章 院試案首第290章 玉帥第755章 滴水不漏第646章 情況不妙第601章 豪門的底蘊第六十一章 何爲情商高?第949章 好大的膽子?第908章 先擒玉柱第753章 兵權的奧妙第704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840章 擁立誰?第240章 重色輕友的老十六第404章 不拉幫第336章 接權第五十一章 惜才的四爺第336章 接權第550章 打擂臺第1010章 文明之光第304章 太子又打人了第207章 敢和康熙頂牛第314章 眼暈的康熙第275章 舉刀殺子第918章 養子如狼第1014章 緩進急攻第867章 逆龍鱗第874章 看誰更會騙?第195章 朕宰了你第795章 老龍玩潛伏第348章 康熙的寵信第341章 康熙看走了眼第七十九章 嚴厲警告第410章 指東打西第945章 漁翁得利第998章 驅虎吞狼第683章 十萬綠營第511章 曹賊乎?第113章 試婚第六十八章 清風不識字第972章 反間計第1125章 立太子之爭第563章 圈中有套第682章 懲戒第346章 霸王來砸場子第653章 複雜得很第194章 好大的口氣?第448章 和德妃鬥法第382章 來人,拿下第567章 一支獨秀第374章 朕疼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厂| 林甸县| 锦州市| 光山县| 郓城县| 石泉县| 准格尔旗| 澄迈县| 永和县| 呈贡县| 颍上县| 浮山县| 丹阳市| 新昌县| 鄂州市| 满城县| 尚义县| 年辖:市辖区| 清水河县| 明光市| 庆城县| 保靖县| 眉山市| 双鸭山市| 青河县| 河源市| 福安市| 辽阳市| 丹棱县| 五寨县| 扶风县| 永安市| 靖宇县| 塔城市| 浦县| 宜丰县| 廊坊市| 扎赉特旗| 利津县| 于田县| 普兰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