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

第一百零五章暗潮無聲

有些時候的意外,是別人的蓄謀已久。

黎思誠聽明軍大船進入白藤江之中,幾乎歡喜雀躍之極。

無他,這是黎思誠蓄謀已久。

黎思誠要的不是一場將明軍擋在國門之外的勝利,而是一場大勝。

只有一場大勝才能讓明軍吃疼,最後在外交形式上有所變化。最後達成明軍退兵的結(jié)果。

但是怎麼做才能如此?

黎思誠這一段時間其實一直什麼命令都沒有下,只是讓雙方正常交戰(zhàn)。

因爲黎思誠相信,不需要他怎麼做,以北寇的狂妄,他們一定會進入白藤江的,他做得越多反而越容易出問題。

當然了,黎思誠並非什麼也沒有做。

暗地裡也是做了一些事情。

別的不說,王英是如何知道白藤江水情的底細?

誠然,大明在安南是安插了錦衣衛(wèi)。

但是而今大明在安南錦衣衛(wèi)體系受到了極大的破壞。

這種破壞並不是安南對他們做了什麼。

而是戰(zhàn)爭。

是的,戰(zhàn)爭。

隨著明軍對安南的壓力越來越大,明軍的這股壓力也都傳導(dǎo)到每一個安南百姓身上。

之前說過,很多地方抽丁比例,已經(jīng)到了三抽一的地步,如此一來,就可以想象一件事情,那些外地人,漢人,乃至當?shù)匾娜耍紩怀樽摺?

安南本地人都會想辦法,避免兵役,讓其他人代替他們。

畢竟,誰都知道,上了戰(zhàn)場,真正能活著回來的人,並不會太多。

而大明錦衣衛(wèi)與東廠的情報網(wǎng),就是在正統(tǒng)年間纔開始建設(shè)的,說起來,也不過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看起來很久,但是仍舊不能擺脫身上外地人的標籤。

這也算是農(nóng)業(yè)社會的標籤了,生活在農(nóng)村的人都知道,如果問村中老人,就會知道某某家是外地的。那怕是這一家人已經(jīng)到了這個村子裡生活過了三代。

沒有與這個村子聯(lián)姻,甚至即便是聯(lián)姻了,依舊會被視爲外人。

而錦衣衛(wèi)的暗探,有太多都從國內(nèi)派過去的。

於是這種密集的徵兵之中,大多數(shù)都被徵到軍中。

即便有個別沒有,但是以這個時代消息流通速度,錦衣衛(wèi)暗探知道明軍到來,到軍中提供情報支持,更是不大可能的。

倒是安南這邊,有太多的辦法派出死間,誤導(dǎo)明軍。

這就是本土作戰(zhàn)的優(yōu)勢所在。

明軍所得到的消息不是錯的,每月十五前後,白藤江潮水最滿 ,是足夠大船航行的。但是他們瞭解是事情微微有些誤差的。還有就是對大船的理解也有一些不對。

就這樣明軍步步行進,到了二月十五日,更是將整個白藤江打通了一大半,只需再進行十幾裡,出了白藤江航道。

進入紅河主幹道之中

到時候就是另外一個模樣了。

入夜之後,雙方就好像是往常一般罷兵。畢竟夜戰(zhàn)對雙方來說,都不一件劃算的事情。只是明軍卻不知道,此刻越軍已經(jīng)全部出動了。

此刻黎思誠坐在船上,無數(shù)船隻靜靜的在航道之上。

黎思誠此刻所用的將領(lǐng),清一色的黎姓將領(lǐng),都是後黎王室的老底子了。黎思誠下令說道:“舉火。出擊。”

一聲令下,所有的船隻都點燃燈火,此刻如果從天空之上看去,一時間河流就變成的燈火之河。

明軍所得到的情報自然是真的,只有兩處細節(jié)不同。

所謂大船,在體積上比明軍的戰(zhàn)船要小一點,也就罷了,最最重要的是,這些船都是河船,並不是海船。

河船一般都是平地。而海船都是尖底,雙方看似一樣,但是吃水不同。這個差別未必能騙得過明軍。

畢竟明軍大部分水師將領(lǐng)也不是沒有在河道里面做過戰(zhàn),自然知道河船與海船的不同。

想來明軍也是會檢查這一點。

但是另外一個問題,就能要了明軍的命了。

潮汐還是要分爲好幾個類型的,滿月大潮自然是因爲月球引力引起的,又稱月球潮汐,但是除卻月球潮汐之外,受到大氣因素引起的,叫做氣潮。

雙方的規(guī)律是不一樣的。

雖然十五前後三日,潮水最大,但是並不意味著每日爭吵的氣潮就沒有了。

只是不容易觀察了。

無他,就是因爲白藤江水文特色,就是暗潮無聲。

至於爲什麼暗潮無聲,只有地質(zhì)學家去搞清楚了。

當然了,安南人未必對潮水瞭解這麼清楚,他們只需知道結(jié)論就行了,那就是即便是在二月十四,二月十五,二月十六這三日之間,白藤江水位依然有一個低潮期,就是午夜之後到天亮之前,這幾個時辰的退潮期。

這是一天之內(nèi),水位最低的時候。

當然了之前,明軍得到的情報也是對的,即便是在這個時候,白藤江之中依舊是能航行大船的。

但是這就要注意航道了。

因爲準確的來說,是白藤江航道之中,還是能夠航行大船的。但是白藤江江底可不是一個平地。更不要說,黎思誠這多日,也做了一些安南人的傳統(tǒng)技能。

就是在白藤江底砸上木樁。

當然了,白藤江上主航道是不大受影響的。只是有一些勉強,畢竟明軍的船隻要比安南的船隻大了一些。

只是又一個問題來了。

對於很多安南人來說,縱然在夜裡,縱然沒有燈光,他們也能清楚的分辨白藤江之中,哪裡是主航道。

但是對於明軍來說,這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

於是,這一戰(zhàn)在沒有開始之前,就決定了勝負,白藤江再次爲安南發(fā)揮了力挽狂瀾的作爲。

此刻,王英面對的不過是垂死掙扎而已。

安南軍隊第一波就是火船。

當看見江面上的火光的時候。

明軍紛紛行動起來。

凡是瞭解白藤江這個地方歷史上的明軍將領(lǐng),每一個能在白藤江之中酣然入睡,每一個都睡得很輕。

故而江面上一點輕輕的響動,就立即引起明軍的反應(yīng)。

面對火船,明軍非常熟練的用火炮射擊,用長長的木桿抵住,如果再不行的話,那就數(shù)轉(zhuǎn)向避開。

只是當他們轉(zhuǎn)向的時候,都遇到了他們?nèi)f萬想不到的局面。

只聽船底發(fā)出咯咯吧吧的聲音,船觸底了。

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因爲白藤江江底的崎嶇程度不一,再加上明軍船隻的位置不一,故而觸底的程度也是有輕重的。

有的想辦法還能挪動,有的乾脆就已經(jīng)擱淺了。

但是這些平日的小問題,再加上近乎破釜沉舟而來的安南船隻,立即就變成了大麻煩。

火船炮聲,失去機動力的明軍船隻,即便是炮火再猛,人員再死戰(zhàn),也不過是一個獵物而已。安南乘坐大小船隻,與明軍船隻交雜在一起,奮力拼殺。

因爲每一個安南士卒都知道,他們的時間其實很有限的,只有不到四個時辰,因爲在天亮前後,白藤江就會再次漲潮。

到時候,這些不能動的船隻,再次恢復(fù)了自由行動的能力。

只是黎思誠千算萬算,但是依舊算漏了一點,那就是明軍船隻優(yōu)勢太大了,即便是大部分擱淺的船隻,就好像是一個個炮臺一般,堅強抵抗。在加上,即便安南最大的船隻,在面對明軍船隻的時候,也沒有高度優(yōu)勢。

接舷的時候,就好像是攻城一般。

於是,正統(tǒng)二十七年,二月十五日這一場夜戰(zhàn),安南人雖然機關(guān)算盡,但是卻沒有佔據(jù)太多的優(yōu)勢。明軍與安南人逐船爭奪,雙方死傷慘重。

因爲明軍堅強抵抗,硬生生是打成了夾生飯。

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nèi)閣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三十七章 逼戰(zhàn)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zhàn)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wèi)所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zhàn)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yǎng)民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yù)想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jiān)國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四章 朱祁鎮(zhèn)的京營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lián)盟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jiān)軍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四十八章 關(guān)山飛渡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jīng)筵vs大本堂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tǒng)四年的大水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nèi)閣人選的紛爭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guān)大捷第二章 大武學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zhàn)後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
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nèi)閣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三十七章 逼戰(zhàn)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zhàn)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wèi)所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zhàn)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yǎng)民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yù)想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jiān)國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四章 朱祁鎮(zhèn)的京營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lián)盟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jiān)軍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四十八章 關(guān)山飛渡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jīng)筵vs大本堂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tǒng)四年的大水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nèi)閣人選的紛爭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guān)大捷第二章 大武學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zhàn)後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峰县| 大化| 青铜峡市| 班玛县| 高要市| 黔西县| 苏尼特左旗| 财经| 兴海县| 通化县| 法库县| 赫章县| 利川市| 天镇县| 富锦市| 昂仁县| 昌宁县| 方正县| 商河县| 申扎县| 河北省| 泽普县| 深水埗区| 清苑县| 教育| 星座| 鹰潭市| 东至县| 株洲县| 紫云| 禄丰县| 普兰店市| 巫溪县| 开封市| 哈巴河县| 调兵山市| 吐鲁番市| 安泽县| 读书| 青州市| 屯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