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

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

一直以來大明規定各地賦稅都有定額,這個定額其實就是黃冊上的額度。

而今黃冊上田畝增多之後,定額要不要換?要不要增加?

如果不增加的話,那麼清丈就毫無意義了,但是如果增加了,對江南地方更是不公平之極。

江南重賦已經夠高了,蘇州區區一府,就要承擔比一個省更多的糧稅,而今還要增加。

還要不要人活了。

“對,”又一個老頭,他出自唐家,這是進士出身。可以說,在座的所有人都是進士出身。

這也算是這些人身上的雙重屬性。

一方面他們是自己家族的主心骨,另外一方面,也是大明的臣子。

說起來,這幾個人官聲也都不錯,沒有退下來的時候,也算是幹吏。

只是有些時候,他們做的事情,也就是如此的矛盾。

唐世良說道:“即便是真清丈,到那一步,也要我們說了算。只是我們就這樣等著。”

陸永說道:“就這樣做,否則就是我們先退一步了。到時候做什麼都由不得我們了。”

幾個人剛剛敲定。

忽然下面有人來了,卻是幾個錦衣衛。錦衣衛進來之後,對陸永說道:“陸大人,寇大人請你過去一敘。”

幾個人一看,頓時覺得來者不善。

無他,寇深身邊是有錦衣衛的。這一點沒有錯,但是數量不多。

這也是朱祁鎮登基之後慢慢養成的習慣。但是出外欽差,朱祁鎮都會派出一隊錦衣衛護衛。一方面是護衛,另外一方面也是眼線。

將這欽差辦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報上來。

滿朝文武也都習慣了。

畢竟這種精選出來的錦衣衛,眼線不眼線的先不說,但都是武藝高強,裝備精良,也有出現過,欽差遇見危險,被錦衣衛保護衝出危險地帶的事情。

但是不多。

畢竟,這年頭敢殺官造反的人都不多,更不要說謀殺欽差了。

眼線的功能先放一邊,保護的功能卻是很實用的。畢竟很多地方的衛所軍爛成什麼樣子,大家都知道。指望他們保護欽差,還不如欽差自己從家裡帶幾個本族子弟。

但是錦衣衛畢竟是錦衣衛。

一般情況下,錦衣衛除卻保護欽差本人之外,不承擔其他任務。

寇深也不是沒有人用了,此刻派人來請卻將錦衣衛派過來,其中暗示再明顯不過了。

陸永振衣而起,說道:“好。我也想拜見寇公。”

寇深沒有佔了蘇州府衙,但是在府衙周圍佔了一個院子。作爲辦公地點,一來在蘇州也待不長,二來官不修衙的傳統,再加上蘇州園林甲天下。在外面住,要比在府衙裡面住舒服多了。

此刻寇深在後院接見陸永。兩人憑欄眺望下面的一汪湖水。寇深將手中一些賬冊遞給了陸永,說道:“你我也算是同僚,都是刑部出身,這些事情你自己看看,能不能過眼。”

陸永打開之中,是蘇州當地一些清丈紀錄。

雖然朱祁鎮前前後後派出一兩千人清丈土地,但是真要全天下清丈,做好土地統計工作,一兩千人哪裡夠了?

就是一兩萬人也未必夠。特別是數學水平,以及光學設備並不發達的時代,更是一個龐大到難以想象的工程。

故而,清丈的時候必須依靠當地的衙役的人力補充。

用了這麼多當地人,自然會出現一些上下勾結的事情。

但是這些人有些人的水平還可以,做的滴水不漏,寇深不費大力氣,也找不到其中問題所在,但是有些人做的簡直是糊弄鬼的,根本不與其他各地數據對照一下。

這種連假賬也做不圓的蠢事,實在是讓寇深有些無語。

不過,這也是正常現象。

很多事情不是下面的人弄得多天衣無縫,而是上面的人願意不願意查而已。而今寇深是願意查的。

陸永也算是多年老刑名,雖然後來專任地方官了,在這上面也不算差勁,而且這些問題也太明顯了一點。

陸永不可能看不出來,他只是淡淡一笑,說道:“沒辦法,江南糧稅每年太重,百姓總要想辦法喘息一口氣才行,蘇州府,常州府,鎮江府,松江府,四府每年糧稅在一千萬石上,而蘇州本身每年糧稅在五百萬石。”

“如此重賦,而今還有清丈,如果清丈出新田來,朝廷又要加賦,到時候江南百姓,民不聊生。”

“寇公愛民,天下皆知,何不鬆一鬆手,讓江南百姓有喘息之機。”

寇深嘆息一聲,說道:“江南重賦非一時可解,但是陛下有意清丈天下,卻也是一番好意,從永樂之後,各地錢糧數目從來不實,而今陛下欲重刷政治。必先理清本源,再論其他。”

“請陸兄放心,我回去之後,定然向朝廷奏明此事。”

寇深所言也是實情。

人與人之間的感覺,從來是做不到感同身受的。

寇深也知道,江南重賦,賦稅不合理,但是他在蘇州的感受,卻是一座流淌的財富之城,蘇州城中百姓要勝過北京。

北京這些年因爲朱祁鎮的經濟政策,再加上北京的政治影響,一直處於擴張期,纔有擴建城牆的建議。

但是蘇州城卻是另外一個問題。

蘇州百姓與地方官,已經徹底否定了修建城牆的事情。

無他,建不起來。蘇州的城市圈太大了,大到了不可能修建城牆的地步。因爲修建城牆的速度是趕不上城市擴張的速度。後來一算,修建蘇州城牆,非白銀百萬兩不可。

蘇州官府是拿不出這一筆銀子的。

也就作罷了。

如果說北京城市建設,有一種濃厚的政治意味。甚至可以說北京城中其實沒有多少富戶的,或者說即便是有一些富戶,這些富戶也與勳貴外戚官員高度重合。

但是蘇州卻不一樣了,蘇州手工業發達。很多家族世代傳承一項技藝,精益求精,甚至到了天下無雙的地步。

商業話的氣息很是濃重。

縱然是重賦之下,百姓過得也不見得多差,因爲重賦的影響,很多百姓都不種地了,反而進城生活了。

反正弄從外面採購糧食。

甚至種很多經濟作物,也比種田賺得多,比如桑,棉,花卉,菜瓜,等等。只有這樣,他們才能交的錢重賦。

總之,雖然江南重賦影響很大,但是在寇深看來,決計沒有到讓百姓活不下去的地步。江南在大明地位,幾乎等同於上海了。

如果以後世上海上繳稅收與中央財政總收入的比例來看,江南在大明財政收入的比重,就會發現,雖然江南重賦還有一點重,但是卻並不是多過分的事情。

對於這個河北人,寇深對陸永對於江南重賦是有不同的看法的,特別是從某種程度上,河北人還是江南重賦的受益者。

畢竟如果朱祁鎮大手筆砸錢修建水利工程,而今的河北決計不是這個樣子。

但是朱祁鎮手中的錢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有相當一部分就是從江南而來的。

寇深自然會想朝廷反應江南重賦的問題,但是大明向上面反應這一件事情人多了去。從來沒有見有什麼結果。

陸永也是明白這一點的,陸永說道:“寇公何必騙我?此事你也不用找我,寇公明察秋毫,人稱神斷,這些小伎倆自然是瞞不過你的。秉公執法,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便是了,縱然是陸某鄉人,陸某也絕不庇護之。”

寇深聽了眉頭緊皺,說道:“陸兄何必如此?再這樣下去,對誰都不好。”

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二十章 真相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四十章 輿情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七十章 父子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五章 太后二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
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二十章 真相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四十章 輿情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七十章 父子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五章 太后二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湖县| 钟山县| 稻城县| 九龙城区| 丰原市| 博乐市| 清远市| 石台县| 呼玛县| 普兰县| 林甸县| 洛扎县| 鸡西市| 安义县| 贵阳市| 肃宁县| 灵山县| 沈阳市| 永顺县| 宝鸡市| 塔城市| 句容市| 依安县| 紫阳县| 丹凤县| 壶关县| 东乌珠穆沁旗| 五大连池市| 怀来县| 吉木乃县| 桐城市| 邵武市| 贡嘎县| 炎陵县| 临泽县| 南和县| 翼城县| 大名县| 苏尼特右旗| 莲花县| 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