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改良鳥銃的事交給劉鐵兒後,葉辰又來到了打鐵作坊。
打鐵作坊和火器場相比更爲熱鬧,乒乒乓乓的打鐵聲此起彼伏,傳到耳朵裡,葉辰只覺得猶如九天玄音,美妙無比。
“團長,咱們這個鐵作坊雖然新成立,但是可比其他三個村強多了。大虎哥招來的這些人都有兩把刷子,現在又收了很多徒弟打下手,整個作坊現在有五十多人,生產的鐵質農具非常好用,供不應求。”李超跟在葉辰身後興沖沖的道。
看著開心的李超,葉辰淡淡的問道:“咱們的鐵料還夠嗎?”
“呃···”
“咱們的鐵料還剩多少?”
“現在還剩三千多斤了,這還是大虎哥東拼西湊竭盡全力才弄了這麼多。現在每月只有不到一千斤的供應,遠遠不夠”葉辰問到鐵料,李超心情沉重的答道。
“團長,鐵本來就供應不足,現在局勢緊張,需求又急劇提升,我們實在是弄不到更多的鐵了。”跟在葉辰身後的李大虎緊接著道。
相對於這個時代的生產能力,鐵料供應不足很正常,葉辰絲毫不覺得意外。
自力更生,是葉辰從後世我軍中學來的不二法寶,既然買不到鐵,那我就自己煉。
在劉鐵兒、鐵作坊實際掌管人陳勝的努力下,從打基到燒製耐火磚,足足用了二十多天,才新建了一座這個時代的鍊鐵爐子,第一爐鐵出來後,僅有百來斤,對於其質量,葉辰更是不忍直視。
技術實在是太落後了,葉辰感嘆道。沒有用上焦煤,沒有儲熱室,這樣煉出來的鐵質量太差,還得工匠們反覆敲打,才能去除裡邊的雜質。
在葉辰的忽悠下,劉鐵兒等人將信將疑的在旁邊豎起了第二座鍊鐵爐。有了前邊的經驗,這座爐子起的很快。不過不同的是,新建的高爐增加了一個巨大的儲熱室,還有一個十分龐大的水力風箱。
等到第一爐鐵出來之後,劉鐵兒幾人對葉辰都開始頂禮膜拜了。原先只能出百十來斤鐵的爐子,現在一次最少出六百多斤,而且質量優良。
放在後世絕對要淘汰的小高爐,在這個時代卻是一件劃時代的傑作,這讓葉辰非常滿足。不過這還遠遠不夠。
爲了打造一支純火器部隊,葉辰不遺餘力。這不,在永安村河流的下游,又一座洗煤廠拔地而起。
洗煤是一個非常浪費水的行業,不僅用水量大,而且污染非常嚴重,簡直和小高爐一模一樣。但是洗出來的焦炭對於鍊鐵非常重要,只有它的溫度才能煉出好鐵。
洗煤的技術不復雜,就是將直接開採出來的原煤通過水流衝擊作用,把不同成分不同比重的原煤分出不同的等級,併除去塵土和廢石,降低灰分和硫分含量。洗煤之後的煤叫煤精,再用隔絕空氣的方法加熱到1000度左右,就可以得到用於鍊鐵的焦炭。
這些技術都不復雜,但是想要大量生產,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而且污染非常嚴重。葉辰只好將洗煤廠建在村外的河流下游。至於煉焦,在現有的磚廠裡擴建一下就可以了。
經過一個月的反覆折騰,洗煤廠和煉焦廠全部建設完成,出焦煤後用新式高爐煉出來的鐵,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一爐出鐵六百多斤,用這個時代的話說,全部都是上好的百鍊鋼。用來打製火銃最合適不過。
“砰···砰···砰”
永安村校場,精挑細選的十個打過鳥銃的好手一個個手持火器場最新打製的鳥銃,使用紙筒定裝火藥,洞穿了七十步外的木靶。
看到這一幕,劉鐵兒如釋重負,接著又開心不已。用葉辰的辦法,生產出來的鳥銃射程和威力都很穩定,而且對工藝要求降低了不少。
“三人一排,梯次射擊。”看著這幾人的射速,葉辰調整了隊形。
“砰砰砰”的聲音此起彼伏,採用紙筒定裝技術之後,這些訓練有素的團員基本可以做到一分鐘一發,採用用三段式射擊,不到二十秒就是一輪齊射。
看到這裡,葉辰才滿意的點了點頭。
永安村民團作戰指揮室。
葉辰、李大牛、李大虎、吳文、張田、張猛、李超、王楠、楊勇八人齊聚一堂。
“這桿鳥銃,是我特意讓火器場爲咱們民團專門製造的裝備,它的基本性能你們都知道,我不在贅述。現在我主要宣佈民團的編制和下屬機構。”葉辰環顧幾人後嚴肅道。
聯合護衛團編制如下:
團長:葉辰
副團長:楊勇
第一營營長李大牛,副營長王楠;
第二營營長張猛,副營長張田;
第三營營長楊勇,副營長王楠。
每個營滿編240人,下轄兩個大隊,每個大隊90人,外加一個直屬隊50人。連同其他人員共計240人。
團直屬隊80人,由葉辰直接直接指揮,副隊長由新人中表現優秀的宋博出任。
民團下屬機構如下:
火器廠負責人:劉鐵兒,負責火器生產。
被服廠負責人:李超,負責民團軍裝衣物生產。
鍊鐵廠負責人由李超兼任。
精鹽加工廠負責人:李大虎。
整個民團下屬機構由李大虎負責,專司民團物資供應和購買煤炭鐵礦等物資和吸納流民。
永安村一切行政事務由吳文負責,重點主抓糧食生產。
理順了永安村和民團的事後,葉辰終於能緩一口氣,不過還是叮囑了一下李大虎,讓他在商州境內找找鐵礦和煤礦,畢竟長期外購不太現實。不過在找的同時,這些礦和硫磺等物資還要加大購買力度,剩餘的錢全部用來購買所有物資。
崇禎四年,四月。
吳文的春耕工作已經接近尾聲,但是葉辰的糧食生產纔剛剛開始。
育苗圃裡,整整五百斤的紅薯全部清洗消毒後種了下去,在四月份的溫暖天氣裡,碧油油的紅薯苗茁壯成長。
十幾天後,看著充滿生機的紅薯苗,葉辰知道,是該到插扦的時候了。
紅薯育苗,每畝地大概需要六十斤紅薯。葉辰手裡有500斤,在盡心的照料下,堪堪滿足十畝地的需求。
三天的辛勤努力下,紅薯苗被全部移植到室外,接受陽光和風雨。
葉辰和永安村所有人都在等,明年的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