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章 廢除八股(二)

小睡了兩個時辰,天也差不多亮了,朱影龍便起身,今天可是大朝,他得上朝去。

坐北朝南,朱影龍坐上龍椅,頭戴金冠接受百官朝拜,三呼萬歲之後,進入了朝議的實質階段。

先政後軍,政務院也就是內閣十部的負責人相繼出列奏本,大多是關於朝廷不斷推行改革的事情,還有“整風運動”階段性成果的彙報,爲防止運動的擴大化給地方上帶來巨大危害,這一次整風運動建立了嚴格的審查覈實制度,凡是查出來的案子,不論大小,一律都要經過三司論證之後,呈報內閣及朱影龍本人才可最終定案,他可不想搞什麼大清洗,這不是什麼黨派鬥陣,清除貪官污吏、改變官場風氣纔是他的目的。

軍機閣裁軍的工作已經接近尾聲,這一次全國上下共計裁軍多達百萬,這百萬中有大半是老弱還有空額,裁軍之後,軍隊風氣有所好轉,戰鬥力也是大大增強,只不過要達到朱影龍心中想要的目的恐怕還要走很長一段時間,慢慢來,有些事情是不能操之過急的。

軍機閣再一次提出組建南海艦隊的請求,朱影龍思考了一下,決定同意此事,與西方各國的遠洋貿易已經取得了大的成果,尤其是荷蘭服軟之後,大明國的出口增長很快,絲綢、茶葉、瓷器等物品在歐洲是強手的不得了,通常都是好幾倍的利潤,就算扣除海上運輸等一系列的費用,利潤還是相當的驚人,海上貿易暴利行業也帶來了一些列的負面影響,比如海盜猖獗,暴利讓許多人鋌而走險,不論大明還是荷蘭等西方國家都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荷蘭的海軍雖然強大,但海洋實在太大了,而且不是什麼人都能請的起荷蘭的軍艦護航的,而且荷蘭人在東方的海上力量並不是無所不能的,而大明的海上事業遲早是要到西方的,爲了在海上貿易中獲得更大以及更多的利潤,那麼成立一支艦隊,護衛大明自己的海上貿易安全是極其必要的,大明遲早是要走海上擴張這一條路的,朱影龍給大明可是定了一個野心勃勃的計劃,將東太平洋變成大明的內海,南到澳大利亞,北到北冰洋,大明的船隻在這一片巨大的海域裡就是主宰!

不管是荷蘭也好,還是葡萄牙也好,他們遲早都要從這裡滾回去!

當然,現在這還只是一個想法,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且以大明現在的國力也很難完成,但是先要將近海和屬於自己的領海變成大明自己的天下,要讓那些紅頭髮藍眼睛的西方人知道,亞洲是大明的天下,要進來可以,必須遵循大明的規則,否則免談!

南海艦隊的成立被提上了日程,軍機閣接下來將要對南海艦隊的規模及艦隊司令官的人選展開全面的論證和討論,要按照洪承疇的想法,那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但是朝廷有朝廷的困難,雖然說眼下炒家發了一筆橫財,國庫也充裕了不少,但也不能敞開大腳的花錢,再說大明在這個時候也沒有必要建立一支龐大的南海艦隊,這回刺激到荷蘭人的,海軍可不是比誰的軍艦多誰就能贏的,所以南海艦隊還是走精兵的道路,這樣也不會過早的刺激荷蘭人,而且荷蘭人現在打敗了葡萄牙人佔據了馬六甲,這是進入印度洋咽喉要道,爲了發展大明的海上貿易,賺取更對歐洲人的錢發展大明的經濟民生,所以沒有必要在這個時候徹底的跟荷蘭這個海上馬車伕翻臉。

大明這幾年雖然國內政局有所好轉,內亂也日漸結束,但地域遼闊,天災不斷可是耗去不少國力,旱、嘮、地震、蝗蟲、瘟疫等等大災小情的不斷,朝廷以及地方上用於救災的銀兩每年都不少於千萬銀龍元,極大的拖住了大明發展以及經濟民生的修養復甦,這一方面朱影龍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防以及災後更快更好的恢復生活以及生產,而且死人都死到麻木了。

沒有設備、沒有技術加上沒有能力,醫療水平更是低下,這些客觀因素下,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百姓在天災下苦苦的熬著了,當死亡已經變成家常便飯,那死亡也就沒有什麼了。

不過這天災並非沒有好處,起碼有一點,朱影龍可以藉助天災將一批有一批無能的貪官送上了斷頭臺,換上了一批有一批有能力,朝氣蓬勃,接受了新儒學和新思想的年輕官員,淨化了官僚體系,也增強了地方上官府的執行力!

國家要發展,人才猶爲重要,科舉是國家選拔並儲備人才的一種極其有效的手段,雖然並非是唯一的,但自從科舉制度確立後,歷朝歷代,無論是地方上,還是廟堂中央,科道官可都是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他們是天下讀書人中的典範,大才比比皆是,雖然一朝天子一朝臣,科舉出身的官員不一定能在權力中樞佔據多大的地位,但也沒曾聽說過哪一個皇帝有過廢除科舉的想法,就連蒙元入主中原之後也接受了科舉這一選才之法,科舉在讀書人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多少人皓首窮經,還不是爲了一朝金榜題名天下知。

所以科舉是不能廢除的,這一點朱影龍非常清楚,而且他也找不到一條更好的選才辦法來代替科舉,在他看來,科舉跟後世的高考和公務員考試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考試的方式和內容不同罷了。

只要考試存在,那選拔人才的方法基本都大同小異,叫什麼名字都一樣,當然也是有些差異的,比如說國家選才與明間選才自然會有所不同,還有讀書人的出路的唯一性也發上了巨大的變化,人的思想也會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的變化著。

廢除科舉那可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情,會被天下所有讀書人羣起而攻之,現在的大明可不是處在那個新舊思想碰撞動盪的清末,根本就沒有廢除科舉的氣候條件,朱影龍可不想去觸那個黴頭,可大明也只有少數一部分人感覺到了時間的緊迫以及解放思想的重要性,要喚醒更多的人明白這個道理,不是建幾所大學,搞幾場辯論能夠解決的,新舊儒學雖然還是在你爭我奪的斗的不亦樂乎,但是帶著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新儒學的力量太淺了,要不是有朱影龍這顆大樹在背後撐著,估計早就被那些夫子大師們掐死在搖籃之中了。

所以必須要改革科舉,只有改變國家選才的內容,才能改變讀書人的讀書的方向,國家需要什麼,讀書人就應該去學什麼,以此來引導讀書人從儒家經典中走出來,推行“學以致用、實事求是”的治學理念。

“朕打算改革科舉!”朱影龍在朝會上拋出了一個重磅炸彈。

科舉不科舉的對武官們的影響不大,文官可不一樣了,大殿之中的文官起碼有九成是科舉上來的,剩下的一成是靠祖蔭,當然學問差一點,但能力卻不必那些科道官差。

這下子文官集團如同炸了窩,科舉雖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些許小小改動也是常有的事情,但高舉儒家學說的大方向可是一點都不動搖的。

朱影龍的治國理念與法家靠得非常近,這已經讓天下的儒林學子們很是不滿,不過千餘年儒學的演化,儒家的學說已經變成了皇帝統治天下的工具,首先第一條,就是愚民,然後將百姓都教化成奴才,這一點滿清比歷朝歷代做的都好,而朱影龍這個連《三字經》都背不齊的皇帝雖然扭轉了大明的乾坤,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實在許多儒學大師眼裡,根本還就是看不上眼的豎子,當年朱影龍剛剛登基之時,可是有不少人拒絕了朝廷的徵召,當時大批官員難逃,搞得北京朝廷差點維持不下去正常的運轉,朱影龍當時可是對這些不識擡舉的老東西們恨的咬牙切齒,恨不得派兵殺了這些人。

明代鄉試、會試均分三場,初場試《四書》義三道,經義四道。後三日考第二場,試論一道,判五道,詔、誥、表、內科一道。又三日考第三場,試經史時務策五道。《四書》、《五經》所用註疏起初各有規定,永樂間,頒《四書五經大全》,廢註疏不用。廷試只有一場,試策問。科試命題必須出自《四書》、《五經》。其文略仿宋經義,但必須以古人的語氣爲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八股一說始於明初,一說始於成化),通稱制義。鄉試、會試之所,亦謂之貢院。諸生席舍,謂之號房。試卷之首,書三代姓名及本人籍貫、年齡,所習本經,所司印記。文字中迴避御名、廟號,不許自序門第。試卷彌封編號。

鄉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於八股文的優劣。所以,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聖賢立言。格式也很死。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八股文也稱制義、制藝、時文、時藝、八比文、四書文。八股文即用八個排偶組成的文章,一般分爲六段。以首句破題,兩句承題,然後闡述爲什麼,謂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兩段。篇末用大結,稱復收大結。八股危害極大,嚴重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朱影龍早就想廢除了,只不過時機未到,而且一下子廢除八股,天下的讀書人必然不會罷休,有的人鑽研了一輩子八股,到頭來,朝廷居然不考八股了,那對這些人的打擊可想而知,所以必須要有一個過程,比如給出一個年限,讓這些人還有一兩次機會,那麼反對的聲音也就小了很多,而且朝廷開科,不可能不取士,有個幾年的緩衝,頒佈新的考試內容,廢除八股的阻力也就小了很多了。

實在不行,可以分新、舊兩科,讓天下的舉子自己選擇靠舊科還是新科,新舊科進士區別對待,發展前途也不一樣,這樣數年之後,必會有人看出新舊可進士前途不同之處,這樣爲了前途靠新科的自然就越多,舊科的就越少,再在錄取的名單上做些文章,也可逐漸廢除八股,一下子廢除八股有些難度,而且廢除了之後,科舉考些什麼內容合適,這一下子也很難找準,需要一個調整變換期,這些都需要實踐之後才能知道,所以朱影龍想先摸一摸底,再決定採取那一種辦法更好,更爲妥當,他不在乎改革的時間的長短,他有的是的耐心!

當然以明末清初相對寬鬆的政治和學術氛圍,呼籲廢除八股的有識之士大有人在,比如張溥、張採、顧絳(顧炎武)等復社中人,如今在朝中復社是僅次於東林的帶有政黨性質的團體,張溥、張採都入朝爲官,不過都不在中樞,顧絳則被朱影龍選入國子監,成爲天子門生,這些人都是歷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張溥、張採跟兩兄弟跟朱影龍關係也很深,算起來也是潛邸出來的,復社跟東林一脈很難界定,他們當中許多人即是東林黨人,又是復社中人,本來東林黨人一項想以儒家正統思想來挽救國家,但是由於朱影龍介入後,東林黨開始轉變,空談的少了,幹實事的多了,東林黨變得更急務實和包容,復社的思想在朱影龍看來有些激進,年輕人嘛,誰都有些火氣,因此復社與東林黨正統思想一脈的還不時的有些摩擦。

當朱影龍拋出了有限的,或者說一半的廢除八股的主張之時,大殿之中的羣臣頓時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大家都知道年輕的皇帝是一個敢行常人所不能行的改革派君主,雖然看起來皇帝的學問連一個童生都不如,可人家肚子裡有貨色,而且大家也都見識過皇帝天馬行空的想法,從朝廷中樞權力機構到土地到稅收,再到現在的科舉,可勁兒,皇帝是想把大明朝徹底的改革個遍呀!

第6章 想不到的刺客(一)第7章 中秋月圓(二)第5章 人算不如天算(四)第8章 血戰寧遠中(一)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第12章 強勢介入(三)新書發佈了第9章 熊瑚第2章 盛京風雲(六)第6章 沈家秘營(二)第5章 悲城南京(四)第3章 金屋藏嬌(一)第10章 百業待興(二)第8章 整風運動(二)第8章 九·一八(一)第11章 吳三桂詐降下(二)第2章 盛京風雲(一)第3章 再見張嫣(二)第11章 父女相見(四)第1章 廢除八股(三)第11章 迷霧一般的局勢(三)第7章 絕代雙嬌(一)第11章 姐妹團圓(三)第12章 苗人內訌(二)第7章 絕代雙嬌(四)第4章 菜市口公審(二)第10章 戰爭爆發(二)第12章 南京城下(四)第4章 真相(一)第10章 浴火鳳凰(三)第11章 明山會晤(一)第1章 廢除八股(一)第8章 清獄嚴打(三)第6章 平定江南(二)第8章 一網打盡(三)第10章 梟雄遲暮(七)第2章 出關(二)第3章 金屋藏嬌(一)第1章 鐵口斷宋(一)第11章 父女相見(一)第10章 扶桑行省(十一)第8章 順帝之璽(三)第7章 撲朔迷離(三)第2章 借刀殺人(三)第2章 各懷心機(一)第5章 駐軍琉球(一)第9章 血戰寧遠下(二)第5章 傷勢惡化(一)楔子第3章 舉步維艱(二)第3章 揭開謎底(四)第9章 微服南巡(十四)第4章 敲登聞鼓,告御狀(二)第4章 破冰之舉(二)第6章 伏屍千里(四)第11章 迷霧一般的局勢(二)第2章 盛京風雲(三)第4章 如瑩懷孕(二)第10章 梟雄遲暮(六)第9章 戰爭的天平(一)第12章 黃紅之爭(五)第8章 翻牌子制度(一)第4章 真相(三)第5章 天子之怒(三)第3章 談判交鋒(一)第7章 撲朔迷離(四)第6章 時不待我(一)第5章 悲城南京(三)第7章 錦州逼和(二)第9章 血戰寧遠下一(下)第11章 姐妹團圓(三)第4章 被迫遷都(二)第2章 停戰談判(四)第9章 東江有變(一)第5章 藏寶圖(二)第5章 大清國亡(四)第9章 血戰(一)第1章 三方會談(三)第1章 武昌戰役(一)第12章 黃雀在後(二)第6章 引蛇出洞(三)第11章 游擊戰爭?(一)第6章 再起波瀾(一)第8章 一網打盡(七)第6章 沈家秘營(一)第12章 演變(一)第7章 屠夫到了(一)第7章 屠夫到了(二)第10章 戰局(二)第12章 教育改革(四)第1章 孤身入京(二)第10章 浴火鳳凰(二)第8章 翻牌子制度(二)第3章 兩淮鹽商(二)第2章 停戰談判(四)第1章 不速之客(二)第6章 引蛇出洞(二)第12章 這是或許就是緣分(一)第10章 金屋藏嬌(五)第12章 教育改革(一)
第6章 想不到的刺客(一)第7章 中秋月圓(二)第5章 人算不如天算(四)第8章 血戰寧遠中(一)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第12章 強勢介入(三)新書發佈了第9章 熊瑚第2章 盛京風雲(六)第6章 沈家秘營(二)第5章 悲城南京(四)第3章 金屋藏嬌(一)第10章 百業待興(二)第8章 整風運動(二)第8章 九·一八(一)第11章 吳三桂詐降下(二)第2章 盛京風雲(一)第3章 再見張嫣(二)第11章 父女相見(四)第1章 廢除八股(三)第11章 迷霧一般的局勢(三)第7章 絕代雙嬌(一)第11章 姐妹團圓(三)第12章 苗人內訌(二)第7章 絕代雙嬌(四)第4章 菜市口公審(二)第10章 戰爭爆發(二)第12章 南京城下(四)第4章 真相(一)第10章 浴火鳳凰(三)第11章 明山會晤(一)第1章 廢除八股(一)第8章 清獄嚴打(三)第6章 平定江南(二)第8章 一網打盡(三)第10章 梟雄遲暮(七)第2章 出關(二)第3章 金屋藏嬌(一)第1章 鐵口斷宋(一)第11章 父女相見(一)第10章 扶桑行省(十一)第8章 順帝之璽(三)第7章 撲朔迷離(三)第2章 借刀殺人(三)第2章 各懷心機(一)第5章 駐軍琉球(一)第9章 血戰寧遠下(二)第5章 傷勢惡化(一)楔子第3章 舉步維艱(二)第3章 揭開謎底(四)第9章 微服南巡(十四)第4章 敲登聞鼓,告御狀(二)第4章 破冰之舉(二)第6章 伏屍千里(四)第11章 迷霧一般的局勢(二)第2章 盛京風雲(三)第4章 如瑩懷孕(二)第10章 梟雄遲暮(六)第9章 戰爭的天平(一)第12章 黃紅之爭(五)第8章 翻牌子制度(一)第4章 真相(三)第5章 天子之怒(三)第3章 談判交鋒(一)第7章 撲朔迷離(四)第6章 時不待我(一)第5章 悲城南京(三)第7章 錦州逼和(二)第9章 血戰寧遠下一(下)第11章 姐妹團圓(三)第4章 被迫遷都(二)第2章 停戰談判(四)第9章 東江有變(一)第5章 藏寶圖(二)第5章 大清國亡(四)第9章 血戰(一)第1章 三方會談(三)第1章 武昌戰役(一)第12章 黃雀在後(二)第6章 引蛇出洞(三)第11章 游擊戰爭?(一)第6章 再起波瀾(一)第8章 一網打盡(七)第6章 沈家秘營(一)第12章 演變(一)第7章 屠夫到了(一)第7章 屠夫到了(二)第10章 戰局(二)第12章 教育改革(四)第1章 孤身入京(二)第10章 浴火鳳凰(二)第8章 翻牌子制度(二)第3章 兩淮鹽商(二)第2章 停戰談判(四)第1章 不速之客(二)第6章 引蛇出洞(二)第12章 這是或許就是緣分(一)第10章 金屋藏嬌(五)第12章 教育改革(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平市| 台东县| 政和县| 桂阳县| 山阳县| 锡林浩特市| 台前县| 三亚市| 修文县| 武安市| 景宁| 东方市| 利川市| 锡林浩特市| 随州市| 昌江| 苍南县| 建始县| 西和县| 威海市| 秦安县| 怀安县| 余庆县| 和政县| 邛崃市| 和硕县| 家居| 屏边| 密山市| 阳信县| 舒城县| 石林| 西充县| 赣州市| 循化| 沙河市| 扎鲁特旗| 闽侯县| 渭源县| 屏南县| 慈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