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34章

番外、華稗.齊稗.桓稗

【稗官野史】泛指記載軼聞瑣事的文學(xué)作品。稗官:古代小官。專給帝王述說街談巷議、風(fēng)俗故事。後來稱小說爲稗官。野史:不是官家編撰的史書。

泱泱九州,千載風(fēng)流,無數(shù)史實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嚴肅而冷靜的史書,有時很難還原歷史事件的真相,如同華朝末年那段風(fēng)起雲(yún)涌的歲月,誰也不知究竟發(fā)生了一些什麼。其後華滅齊興,桓國衰落,也是波譎雲(yún)詭、驚心步步。

華朝滅亡後,齊國太祖命“天玄閣”掌門崔逸會同史學(xué)家編撰了《華史》。但崔逸有感於史筆的侷限性,另將蒐集到的有關(guān)華末齊初兩朝的文獻、筆記、傳奇乃至民間諺俗等悉心整理,輯爲《華稗》、《齊稗》。

崔逸又北上桓國,遇上在桓“南子之亂”中倖存下來的一些文士,志同道合,又合力編寫了《桓稗》。從而讓我輩得以從這些被史學(xué)家嗤之以鼻的野史稗末中,一窺那段令人心潮澎湃的歲月。

稗者,非正史也,或有胡言亂語、怪力亂神之言,諸位看官可一笑之。

一、華稗

安帝之死

華末,安帝以七歲稚齡登基,幸得顧命首輔、忠孝王裴琰一力扶持,才安然度過數(shù)次宮變謀逆。

可惜安帝身子較弱,一直居於深宮,不好文史武功,獨好研究香料。

南方的烏琉國盛產(chǎn)香料,尤以“沉香榍”聞名於世。世有傳言:在月圓之夜,若“沉香榍”盛開,其所散發(fā)的香氣千載不消,若能吸其香魂,將月夜飛昇。

這僅是民間傳聞,但安帝信之不疑,可惜“沉香榍”極難栽活,烏琉國上千年來僅有一株成活,“沉香榍”的種子也不過八顆。

但烏琉國當時與嶽藩連年激戰(zhàn),自也與華朝交惡。安帝求“沉香榍”不得,鬱鬱寡歡,後來甚至不早朝、不見臣子,也不納嬪妃。

忠孝王裴琰爲解帝憂,同時也爲了平定南方局勢,於天命之年再度披甲,領(lǐng)南安府、玉間府八萬人馬馳援嶽藩。

兩載征戰(zhàn),嶽藩世子戰(zhàn)死沙場,藩王嶽景陽死於流箭,裴琰也舊傷復(fù)發(fā),終將烏琉國大軍擊敗,華朝大軍以風(fēng)捲殘雲(yún)之勢掃過烏琉大地。

裴琰收服烏琉,帶回八顆“沉香榍”的種子,安帝狂喜。當場下旨:因其要一心培植“沉香榍”,不勝帝位,欲禪位於忠孝王裴琰。裴琰驚駭,伏地痛哭,吐血不已,安帝無奈,才收回聖命。

只是自此以後,安帝再未出現(xiàn)在朝臣面前,而是自閉於後宮禁苑,一心培植“沉香榍”。

悠悠八載時光,忠孝王裴琰操勞過度,舊傷復(fù)發(fā),撒手人寰。其長子裴洵繼任忠孝王位,兼任顧命首輔。

安帝得知裴琰去世,於後宮痛哭三日,卻仍一心培植“沉香榍”。

他精神漸漸陷入癡狂,三次下旨,要將帝位禪讓給忠孝王裴洵。裴洵惶恐不安,不敢上朝,政事無人主理,朝廷漸陷入紛亂之中。

安帝培植“沉香榍”不成,性情大變,屢誅身邊宮女內(nèi)侍,宮中人人自危。

僅剩最後一?!俺料汩恰狈N子時,安帝日夜蹲守於幼苗旁,任何人一旦接近,必誅之。一名姓許的內(nèi)侍不小心入了禁苑,安帝命人將其亂棍打死,許內(nèi)侍收有兩名義子,心傷義父之死,憤而謀逆。

他們糾集不軌之徒,衝入內(nèi)廷。幸得忠孝王裴洵得到消息,及時趕來,在禁苑門口與逆賊發(fā)生激戰(zhàn)。

一番血戰(zhàn),裴洵擊斃全部謀亂者。正要向安帝請罪問安,謀逆者流出的鮮血匯成血溪,緩緩滲入泥土之中。

當日正是月圓之夜,禁苑門口的上千人,目睹了奇異的一幕:

鮮血滲入“沉香榍”幼苗的周圍,幼苗迅速抽芽生長。安帝大喜,終於明白了“沉香榍”要以人血養(yǎng)之,眼見幼苗生長速度越來越慢,安帝拔出長劍,便欲砍殺衆(zhòng)人,衆(zhòng)人齊齊迴避,裴洵跪地泣呼。

安帝無奈,站於“沉香榍”旁,引劍自刎。

安帝的鮮血噴在“沉香榍”上,“沉香榍”終於生出花蕾,安帝跪於花蕾前,抱住花蕾,頸中之血不停地流在花蕾上,月華籠罩在他身上,發(fā)出一種淒冷的光。在這片淒冷的光華中,“沉香榍”終於盛開,清香溢滿整個皇宮。

安帝臨終前望著盛開的“沉香榍”,狀極欣慰,他用盡最後力氣,將玉璽拋給跪於一旁的裴洵。

香霧四溢,漸漸淹沒了安帝及“沉香榍”。

等香霧漸漸散去,已不見了安帝身影,地上僅餘一株枯萎了的“沉香榍”。

裴洵及衆(zhòng)臣伏地痛哭,但因事涉怪力亂神,裴洵下嚴令,當夜之事不得外泄,違者誅九族。

安帝無子,謝氏皇族凋零。衆(zhòng)臣無奈,只得拜請忠孝王裴洵救國於危難之中,即帝位,改國號爲“齊”。

裴洵是爲齊太祖,尊亡父裴琰爲高祖聖光孝皇帝,尊母親董氏爲聖光孝太后。立崔氏爲皇后。

二、寒月劍

“寒月劍”爲千年名劍,也曾爲華朝開朝聖祖所用佩劍。華聖祖用“寒月劍”縱橫天下,開闢了華朝江山。

但立國以後,聖祖嘆“寒月劍殺氣過重,飲血過多,現(xiàn)當以禮治國,宜封之”,遂將“寒月劍”封於皇陵地底。

華承熹五年冬至,成帝死於莊王及衛(wèi)昭謀逆,皇陵方城在大火中燒爲灰燼。二十年後,方城重修,工匠於某夜挖地基時,寒光迸現(xiàn),籠罩整個皇陵,“寒月劍”重現(xiàn)於世。

忠孝王裴琰得知“寒月劍”重現(xiàn)於世,欣喜不已,持劍彈刃,嘆道:“寒月出世,天下可定?!?

“寒月劍”重現(xiàn)於世的當月,裴琰便收了一名義子。義子姓蕭名遙,俊美無雙,風(fēng)華絕代。裴琰遂將“寒月劍”賜給義子蕭遙,並親授其長風(fēng)劍法。

第二年,桓威帝再度以十五萬大軍南下,裴琰率長子裴洵、義子蕭遙再度領(lǐng)軍北征,與桓軍決戰(zhàn)於成郡。

蕭遙爲左軍將軍,其長相太過俊美,桓軍罵陣時屢屢嘲笑之。蕭遙遂以銀色面具遮住真容,並在陣前割血立誓:一日不將桓軍擊敗,一日不以真容示人。

蕭遙英勇善戰(zhàn),並屢有智謀,其統(tǒng)率的左軍所向披靡,風(fēng)頭超過裴洵率領(lǐng)的右軍。兩軍將士皆對其欽服不已,因其持“寒月劍”縱橫沙場,都呼其爲“寒月將軍”。

麒麟谷一役,桓相滕瑞使詐,引蕭遙入深谷。蕭遙陣前臨危不亂,率五百死士力守谷口,及時等到主力大軍前來。但蕭遙卻中箭跌入急流之中,不知去向。

裴琰得知,大驚失色,下嚴命尋找。一個月後,蕭遙無恙歸來,只是身邊多了一名女子。該女子一直以紗蒙面,身有異香。蕭遙要娶此女子爲妻,裴琰以其來歷不明,不允。蕭遙當衆(zhòng)割去一綹烏髮,奉給裴琰,謝其授藝之恩,遂攜那名女子的手,飄然而去。

裴洵急追義兄,蕭遙卻將“寒月劍”向後拋出,“寒月劍”直入松樹樹幹。待裴洵抽出“寒月劍”,蕭遙與那女子已不見了蹤影。

自此,“寒月將軍”絕跡於人世。

裴琰率長風(fēng)騎將桓軍趕回黑水河以北,撫劍長嘆,將“寒月劍”投於黑水河。絕世名劍,自此長眠於兩國交界處的深河之中。

裴洵登基爲帝后,命人在凌煙閣繪了三十二功臣的畫像,東首第一位,風(fēng)神俊秀,軒然若舉,便是“寒月將軍”蕭遙。

齊稗

一、長樂之盟與天玄閣

關(guān)於齊國與月落國如何結(jié)爲“長樂之盟”,是齊史上四大疑案之一。

齊太祖裴洵登基,三年後有姜氏遺孤在蒼平府起兵謀亂。太祖命鎮(zhèn)北侯寧思明領(lǐng)兵平定叛亂。

當時,桓國元帝廢順帝,引發(fā)“南子之亂”,月戎也發(fā)生叛亂,桓國陷入內(nèi)亂之中。

月落藩王木風(fēng)見華桓兩國皆忙於平定內(nèi)亂,便宣佈脫離齊國藩治,自立爲月落國。

齊國內(nèi)亂很快被平定,齊太祖裴洵三度下旨,令木風(fēng)重歸齊國,木風(fēng)僅回一字:戰(zhàn)。

太祖大怒,領(lǐng)十二萬大軍親征。到達長樂城後,太祖裴洵卻出人意料地沒有發(fā)起進攻,大軍在長樂城駐紮了半個月後,便又撤回了河西。

其間原因,並沒有一個公開的說法。但據(jù)貼身隨侍太祖的侍衛(wèi)透露:太祖抵達長樂城後的當夜,一名姓崔的神秘人求見太祖,出示了一支竹簫爲信物。這名侍衛(wèi)在後來曾見過此人,即是後來修撰《華史》的“天玄閣”閣主崔逸。

太祖與崔逸一番長談後,深夜出城。在城外某處莊園呆了大半夜,將近黎明時纔出莊。

太祖回到長樂後,即下令撤兵?;鼐┽崽骖C發(fā)詔令:齊國承認月落自立,並與月落國結(jié)爲“兄弟之邦”,世代友好。

不久,月落國王木風(fēng)修書齊國太祖皇帝:懇請齊國歸還月落聖教主蕭無瑕之遺物,並將其反抗前朝暴政之英烈事蹟,昭告天下。

齊太祖裴洵下令,將衛(wèi)昭遺物悉數(shù)送返月落。木風(fēng)主持聖典,月落數(shù)萬人於星月峰祭奠英靈,並立下“鳳凰碑”,世代祭祀。

桓國元帝將國內(nèi)叛亂平定後,在五大貴族部落的慫恿下,本欲再度南征。聽聞齊月兩國結(jié)爲“兄弟之邦”,於宮中哀嘆“木風(fēng)欺朕也!”遂打消了南下的念頭,自此齊、桓、月三國鼎立,天下有數(shù)十年的短暫安定。

由於“天玄閣”閣主崔逸本身爲《齊史》的編撰者,故對此段史實的真像隱晦不言。

只是民間多有傳聞:太祖裴洵當夜在那神秘莊園之中,先是見了一名白衣男子,據(jù)隨行侍衛(wèi)辯認,此人風(fēng)華無雙,依稀像當年叱吒沙場的“寒月將軍”蕭遙。

還據(jù)月落方面的傳言:當夜,月落國王木風(fēng)似乎也帶著一些人馬偷偷出了國境,去向不明,直至天明方纔返回國境。

其間真相究竟如何,無人得知。只是自此夜後,隱跡百餘年的“天玄閣”重出江湖,由崔逸執(zhí)掌門戶。太祖請崔逸爲“國師”,禮遇甚隆。

曾有人懷疑崔逸是崔皇后的親人,太祖是看在崔皇后的面子上,才盛待崔逸,但朝廷始終沒有承認此事,崔逸也始終沒有入仕爲官。故此說法,也只是民間的揣測而已。

二、慧貞長公主

高祖聖光孝皇帝裴琰共有二子一女,長子裴洵即後來的齊太祖,爲聖光孝太后董氏所出。

次子裴洛和獨女裴念慈皆爲側(cè)室漱雲(yún)夫人所出。

據(jù)史書記載:裴念慈少聰慧、性嬌憨,深得裴琰寵愛。裴琰年少時談笑風(fēng)流,成家後日漸威嚴。二子皆嚴格訓(xùn)育,唯獨對此女十分嬌縱,每當二子觸犯家規(guī),面臨嚴懲時,只要幼女求情,裴琰必網(wǎng)開一面、手下留情。

裴洵和裴洛,得幼妹求情之恩甚多。故裴洵登基爲帝后,即封裴念慈爲慧貞長公主,允其車駕入宮無需下車、素面朝聖無需宮服。

裴念慈十四歲時,裴琰嘗想將其許配給義子“寒月將軍”蕭遙,蕭遙以“念慈妹妹年紀尚幼”爲由謝辭。

蕭遙在成郡攜美隱跡,消息傳回京城,裴念慈正與安帝之姐對弈。聽聞後淡然一笑,落下一子,曰:“君既無心我便休,子不我思,豈無他人!”

шωш?TTKΛN?¢ o

待父兄得勝回京,裴念慈即提出比武招親。裴琰也居然同意了女兒這個驚世駭俗的要求。

惜乎當時武林少年英雄凋零,擂臺三日,竟無一人能勝過裴念慈。裴念慈震斷長劍,嘆:“我若爲男兒身,必執(zhí)掌武林牛耳,睥睨天下豪傑!”

此話傳回王府,裴琰大笑。

倒是裴洵對這話念念不忘,他登基爲帝后,不但封了幼妹爲慧貞長公主,還封其爲武林盟主,真正是“執(zhí)掌武林牛耳,睥睨天下豪傑”,傳爲一時佳話。

但更令人稱奇的是,裴念慈最後竟然看上了一名手無縛雞之力的孔秀才??仔悴挪幌参淞?,裴念慈便將寶劍束之於閣,洗手親做羹湯,布衣服侍公婆。

有民間傳言:新婚之夜,孔秀才逼裴念慈立誓,不得以孃家之力助其考取功名,方纔踏入洞房。

後孔秀才果然高中探花,至於其兩位大舅子有沒有在中間出一把力,不得而知。

只是裴洵登基後,孔探花死活不願意入朝爲官,遂在翰林院編史,終老一生。

桓稗

一、滕皇后與“南子之亂”

桓國由於元帝廢順帝,又經(jīng)歷“南子之亂”,威帝宇文景倫執(zhí)政期間諸事在後來的史書中多隱晦不明。但對滕皇后之記載卻十分詳盡。

傳言說是元帝雖廢了順帝,但對順帝之母,當年的滕皇后卻十分敬重。私下也曾常嘆“滕皇后雖是南人,卻實當?shù)闷稹竷x天下’四字。”

滕皇后乃華朝人,眉目清華、溫婉端凝。威帝宇文景倫借其父滕瑞之智謀,登基爲帝,即立其爲皇后。

滕皇后好讀書、通禮儀,生性節(jié)儉、慇勤恭順。其深明大義,屢有明諫。威帝在滕瑞等南人士子的支持下對桓國軍政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屢遇阻力,每遇煩燥不安之時必到滕皇后宮中小坐,經(jīng)皇后悉心勸慰,便會心情轉(zhuǎn)好,威帝也因此對滕皇后十分敬愛。

但宮中屢有傳言,威帝宇文景倫最愛的並不是滕皇后,而是一名月戎國女子。該女子還與威帝生下了一個兒子,即威帝未登基前從月戎國帶回來的一個男嬰。但威帝始終沒有承認此事,只是收這名男嬰跋野風(fēng)爲義子,後封爲鄭王。

滕皇后卻對此類傳言一笑置之。她對自己的親生兒子、威帝側(cè)妃所生諸子以及義子跋野風(fēng)皆一視同仁,親自教育。

元帝自幼喪母,也是滕皇后將其收於膝下,悉心撫養(yǎng)成人。所以元帝后來雖廢順帝,卻始終對滕皇后滿懷敬意。

光宅四年,滕皇后病重,臨終前拉著威帝的手,囑其不要妄動干戈,道:“華朝軍力強盛,桓國十餘年變革,部落貴族人心不穩(wěn),不宜南征,切記切記!”又流淚叮囑其父左相滕瑞放棄執(zhí)念,不要再勸威帝南征。

可惜威帝及滕瑞不聽其言,仍於次年發(fā)兵南下,仍舊敗於裴琰手下。

滕瑞舊傷復(fù)發(fā),死在回上京的路途之中。

威帝先失滕皇后,再經(jīng)戰(zhàn)敗之痛,又失滕瑞,傷心不已,回上京後,在滕皇后陵前坐了三天三夜,痛哭流涕,撫碑泣道:“朕愧未聽皇后之言,今時今日,朕才知朕之所愛竟是皇后!”

威帝自此鬱鬱寡歡,朝政也多有懈怠。其執(zhí)政前期所進行的改革也因滕瑞之死而漸有擱置。

威帝死後,滕皇后所生之子登基,是爲順帝。

但桓國五大部落貴族對威帝的漢化政策積怨已深,遂於大業(yè)四年召開了廢棄多年的五部聯(lián)盟會議,指故皇后滕氏所生長子桓順帝有南人血統(tǒng),廢順帝,赫蘭王登基爲元帝。

元帝登基後,即廢止了威帝期間頒佈的各項改革條令。

滕瑞門生及桓國士子不服,與桓貴族發(fā)生了激烈的衝突,士子們靜坐於皇宮前,並公佈檄文,聲討元帝謀逆。

元帝命五部入京,鎮(zhèn)壓士子,八月十五,上京血流成河,士子死傷無數(shù)。廢順帝也被逼在皇宮門前飲鳩身亡。

此次騷亂,史書稱爲“南子之亂”。

元帝血腥鎮(zhèn)壓,最終平定大局,桓國重新由各部落貴族執(zhí)掌大權(quán)。但元帝爲平定民心,威帝時期的一些法令也逐步有所恢復(fù)。

二、跋野風(fēng)

鄭王跋野風(fēng),乃桓威帝自月戎帶回的養(yǎng)子。民間多有傳言說,此子乃威帝與一月戎女子所生。

跋野風(fēng)后爲滕皇后撫育成人,滕皇后對威帝諸子皆視同己出,親自教育。唯獨跋野風(fēng)生性好武,於詩文一道深覺頭疼。威帝聞之,大笑道:“野駒子野性未馴,也罷,且由他去?!彪屎笠贿?,此後亦不勉強。威帝於是親授武功,跋野風(fēng)在武學(xué)一途天賦甚高,加之勤奮好學(xué),年方弱冠,便躋身桓國一流高手之列。

鄭王成年後,相貌堂堂,氣宇軒昂,性情沉穩(wěn)剛毅,騎術(shù)武功俱精。威帝嘗撫其背曰:“此子肖我?!蔽▽﹄屎笫冀K執(zhí)禮甚恭,視如已母。並與滕皇后所生子女關(guān)係甚好,尤與幽蘭公主宇文蕙感情最篤,兄妹二人或策馬草原,或刀劍互搏,形影不離。宮中曾有傳言,威帝有意將幽蘭公主許配鄭王。

滕皇后去世後,鄭王悲傷不已,於皇后靈前發(fā)誓,願傾一生之力護佑弟妹。幽蘭公主於南征途中失蹤後,鄭王傷心難抑,始終堅信公主尚在人間,決意南下尋找公主。自此跋野風(fēng)踏遍華朝山山水水,尋找幽蘭公主。

其後威帝薨逝,順帝繼位不久,即遇桓國五大部落作亂。順帝被廢,赫蘭王登基稱帝,是爲yuan帝。待跋野風(fēng)聞訊趕回,順帝已死於南子之亂中。

跋野風(fēng)馳援不及,後悔莫及,深感愧對先帝與皇后,憤而入宮刺殺元帝。豈料元帝恐遭人暗算,宮中早有高手埋伏,跋野風(fēng)以一人之力,力敵宮中上百高手,擊傷格斃數(shù)十人,終以威帝所傳白鹿刀刺傷元帝右胸,而跋野風(fēng)亦因寡不敵衆(zhòng),傷重難支,不得不遠遁而去,自此之後下落不明。威帝之白鹿刀亦一同失蹤。元帝亦由此落下氣胸之疾。

數(shù)年後,在月戎國和桓國交界的草原上,出現(xiàn)了一夥來如風(fēng)去如電的馬賊,神出鬼沒,屢屢作案,劫掠桓國官軍糧草,唯獨對過往客商秋毫無犯,桓國官兵數(shù)次圍剿皆大敗而回。這夥馬賊爲首之人是一蒙面首領(lǐng),手持一柄大刀,有萬夫不當之勇,當?shù)氐陌傩照f那就是桓威帝的白鹿刀。

三、幽蘭公主

滕皇后生有一子一女,子爲後來的桓順帝,死於“南子之亂”。但其所生的女兒,史書記載卻僅一句:幽蘭公主,年十七,卒。

關(guān)於這個幽蘭公主,桓國民間多有傳言,道其出生時,宮廷溢滿清香,故威帝封其爲“幽蘭公主”。

幽蘭公主性好習(xí)武,性情豁達。自幼拜在一品堂堂主易寒門下,練得一手好劍法,而其騎術(shù)尤精,勝過幾位兄長,與鄭王跋野風(fēng)也不相上下。

滕皇后死後,桓威帝率大軍南征,幽蘭公主也隨軍南下。她原意似是長長見識,看一看母后心心念之的南方。但據(jù)貼身服侍其的侍女後來回憶:南征途中,幽蘭公主屢見戰(zhàn)爭慘象,數(shù)度勸諫威帝止息干戈,威帝及滕瑞仍未改初衷。

成郡一役,鄭王中“寒月將軍”蕭遙之計,被困野豬林。幽蘭公主率部前去救援,與蕭遙激戰(zhàn)數(shù)百回合,被蕭遙引入?yún)擦种?,所幸她熟悉星象,安然脫險,孤身回到軍中。

麒麟谷一役,滕瑞施奇謀,引蕭遙入谷。幽蘭公主奉滕瑞之命,扼守躍馬澗。蕭遙逃至躍馬澗,被幽蘭公主一箭射中,跌落激流。但幽蘭公主亦被蕭遙拋出的繩索卷中,隨之跌落深澗。

蕭遙後脫險回到長風(fēng)騎,幽蘭公主卻芳蹤渺渺,再未現(xiàn)於人世。

威帝得知愛女罹難,痛哭不已,滕瑞也老淚縱橫,引發(fā)舊患,最終病逝於回國途中。

桓軍戰(zhàn)敗回國後,威帝嘗試圖與華朝和好,修書一封,懇請華朝忠孝王裴琰代爲尋找愛女遺骨,裴琰也曾派人在躍馬澗一帶尋找,卻均無所獲。

一代幽蘭,自此長眠於異國他鄉(xiāng)。

第6章第29章第105章第94章第126章第92章第34章第23章第35章第74章第16章第95章第128章第10章第0章第4章第52章第111章第94章第86章第94章第45章第16章第45章第152章第46章第84章第98章第30章第146章第89章第66章第100章第68章第103章第25章第117章第33章第120章第27章第39章第145章第29章第92章第77章第47章第20章第49章第69章第105章第15章第117章第129章第137章第41章第63章第141章第34章第44章第12章第64章第147章第114章第55章第25章第130章第89章第108章第71章第113章第37章第92章第134章第150章第121章第52章第66章第98章第91章第101章第105章第3章第18章第82章第20章第143章第136章第135章第59章第5章第63章第92章第21章第59章第43章第83章第19章第32章第121章第89章
第6章第29章第105章第94章第126章第92章第34章第23章第35章第74章第16章第95章第128章第10章第0章第4章第52章第111章第94章第86章第94章第45章第16章第45章第152章第46章第84章第98章第30章第146章第89章第66章第100章第68章第103章第25章第117章第33章第120章第27章第39章第145章第29章第92章第77章第47章第20章第49章第69章第105章第15章第117章第129章第137章第41章第63章第141章第34章第44章第12章第64章第147章第114章第55章第25章第130章第89章第108章第71章第113章第37章第92章第134章第150章第121章第52章第66章第98章第91章第101章第105章第3章第18章第82章第20章第143章第136章第135章第59章第5章第63章第92章第21章第59章第43章第83章第19章第32章第121章第89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州市| 全南县| 江华| 乌兰浩特市| 桦南县| 文成县| 阿巴嘎旗| 东阳市| 民和| 福鼎市| 泾阳县| 搜索| 枣庄市| 兴隆县| 黑水县| 高淳县| 遵义县| 庆城县| 合江县| 舒城县| 吴桥县| 凤阳县| 肃宁县| 成安县| 沭阳县| 长垣县| 衡阳县| 德昌县| 平塘县| 凤冈县| 夹江县| 大关县| 遵义县| 齐河县| 东阳市| 旺苍县| 克东县| 德格县| 南涧| 三明市| 双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