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小事
民以食爲天。
人作爲生命來到這個世界,要生存下去,首先應懂得吃、學會做吃的。宋嘉樹、倪桂珍爲了自己的孩子們能吃得好,很早就特別爲他們僱有家庭廚師。宋母常常親自向女兒們傳授烹調,尤其是美式烹調的奇特花樣。據說,大姐靄齡最疏於學習,畢生只學會做烤雞。
美齡倒有這種天賦,不但能做好幾道華夏菜,而且還學會了做西式小薑餅和聖誕蛋糕。
不論是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晚年平靜的生活中,蔣夫人的飲食生活並不奢靡。
她每天的食譜是:早上一杯牛奶,兩片面包,還有一小碟用類似四川泡菜方式製作的芹菜、胡蘿蔔等小菜。午餐同蔣光頭一起用餐。蔣光頭是四菜一湯,其中有兩道素菜,多數是青菜、豆腐之類。蔣夫人只吃一兩飯,主要吃青菜、豆腐等素菜。葷菜只吃一點魚或牛排,晚餐與午餐差不多。
從蔣夫人的食譜看,不但分量少,而且質地也不是很好。蔣夫人執意如此,主要還是出於保持身材苗條的考慮。
蔣夫人食態優雅而不**份。抗戰時期,一次在請郭沫若作完報告後,蔣夫人說:“郭先生,我留你吃便飯。真正的便飯,望你不要嫌我簡慢了你。”郭沫若躬身說:“夫人說哪裡話,再隨便,只要是夫人招宴,就不勝榮幸了。”蔣夫人把客人領到飯堂,因爲是招待客人,多了兩道葷菜,四葷四素。入席,主客對坐。
郭沫若上坐,蔣夫人對坐,一邊橫頭和另一邊橫頭有兩位陪坐。
蔣夫人拿起筷子:“請!郭先生,也沒有準備酒,太簡單了點!”“哪裡,哪裡!”郭沫若說:“這樣最好,這樣最好!”蔣夫人先滔了半碗雞鴨混合的鮮湯,一小口一小口地喝完了,才裝了大半碗飯,細嚼慢嚥,而且基本上只吃蔬菜。蔣夫人沒有邊吃飯邊說話的習慣。席上陪客者你一言我一語一搭一搭地說著話,蔣夫人只偶爾應一句,“哦!”“是嗎!”這不僅僅是長期的家庭生活培養的高雅習慣,也是美食要求。
蔣夫人結婚時,身高是1.66米,體重是50公斤。一般婦女年過40,皮膚開始變黑變糙,嗓門也變粗了,腰圍也增加了,肚子也凸起來了。然而,蔣夫人直到60歲時,仍然身材適中,沒有多少變化。她仍然是肌膚白淨,柔軟潤澤,青春煥發,光彩照人。尤其是她那纖纖十指,仍然凝脂滑潤。蔣夫人也化妝,而且終身不輟,但內在的美、身材勻稱的體形不變,是不能靠化妝維持的。曾見過蔣夫人的一位女士回憶說,60歲以後的蔣夫人,並沒有佝背僂腰,沒有一般老人那副老態龍鍾的模樣。她看起來只有40多歲,當年的青春美其實,蔣夫人這一生,也有很多疾病纏繞並折磨著她。
除前面提到的“蕁麻疹”終生未根治外,因爲戰爭年代的幾度生死遭遇,在蔣夫人晚年生活中,全身性的痠痛,也經常困擾著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爲經常犯關節痛,她不得不將臺灣最好的中醫請進府中,進行鍼灸療法,但畢竟是多年留下的頑疾,加上年歲大了,也就只能忍痛放棄診治。
1972、1973年前後,蔣夫人還動了一次乳癌外科手術。她同那位爲她做乳癌外科手術的醫生,私交甚好。1993年,那位醫生不幸去世,蔣夫人爲此非常悲痛。
老年蔣夫人,一是因爲人老了,無病也有病。另外,因爲她洋化生活習慣,膀胱炎開始困擾。
關於這一點,似乎蔣夫人也未作否定。
比如,當時華夏的女孩子是先穿底褲,再穿褲襪,可是,蔣夫人美式生活習慣,她是從來不穿底褲的,而是直接穿褲襪。醫生認爲,她的膀胱炎不斷復發,和她這樣貪涼分不開。尤其是更年期後,膀胱的荷爾蒙少了,原本很容易感染,如果習慣不良,更容易因爲著涼而感染。因此,醫生勸她注意下身保暖。
蔣夫人很聽醫生勸告。開始穿褲裝,於是,膀胱炎發作次數明顯減少。
19..8.9年,美國醫生在爲蔣夫人體檢時,發現她卵巢部位長了一顆瘤,醫生建議手術,以免後患。
蔣夫人從不諱疾忌醫。她聽從醫囑,由美國醫生主刀,做了切除手術。
美齡愛美、追求美也曾採取過極端的方法,那就是平素反對吸菸、不吸菸的蔣夫人,居然也違反醫學原則,曾一度吸菸減肥。不過,這種瘦身法只維繫了幾年,也許她覺得這個方法有些捨本逐末,後來也就放棄了。
到了後來,一種新的減肥方法被蔣夫人採納,就是每天臨睡前要灌腸。
蔣夫人沒有便秘的毛病。但人們通常的生活中,腸壁不可避免地會吸咐一些毒素,尤其是老年,新陳代謝功能減弱。灌腸的目的,就是要將毒素清洗出來,達到排毒的作用。每天堅持灌腸,這在一般人認爲是件既麻煩又痛苦的事情,可是她卻把它當作一件愉快的事來做,可見其恆心。就此,她對她的副官說,每天痛痛快快地灌一次腸,再痛痛快快地洗一次澡,我覺得自己是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新陳代謝大工程,小小的麻煩換來痛痛快快地睡一覺,何樂而不爲呢。
蔣夫人始終保持冰肌玉膚,其中奧秘在於用膳必用湯之外,還堅持天天按摩。爲她按摩的是榮總醫院的兩名護士小姐,按摩時間分爲午睡前或晚上臨睡蔣夫人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尤其是在不瞭解她的人們心目中的印象,是很難得說清楚的。因爲她皮膚白美,到老仍然靚麗,所以有一個流傳不衰的小道新聞是:蔣夫人用牛奶洗澡。
蔣夫人在美國求學時的先後同學、她在重慶婦女指導委員會工作時的得力助手陳紀彝女士在一次就張秘書疑惑不解的這一傳聞揭秘:“牛奶洗澡?有這事情,我也用牛奶洗澡的。這婦女指導委員會的很多小姐、夫人也有這種興趣。”
張秘書大惑不解。真是無風不起浪,看來老百姓不是瞎傳。
“你說說,牛奶洗澡是怎麼個洗法?!”
陳女士打斷了張秘書的疑想,反問道。
“那還用說,倒入澡盆的不是清水而是牛奶,裸.體浸泡於牛奶之中,蕩蕩乎樂在其中也!”
陳女士大笑。
笑夠了,她才告訴張秘書: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牛奶洗澡的具體方法是:同常人的清水洗澡是一樣的,只是洗完之後,將鮮奶灑在皮膚上,且灑且搓——摩挲循按,使奶汁滲入皮膚,及於腠理……”
…………
“用中醫學的話說,就是通過按摩,讓奶汁浸入滲透到皮膚的紋理和皮下肌肉之間的空隙。”陳女士解釋。
她接著說:“其實,所需牛奶並不是很多,一次全身用量不及半磅牛奶,而且每星期至多隻用兩次。因爲用的次數多了,用量也就多,用量多了,反而有不良的副作用。而且用不得法,按摩過重,會得皮膚病的。當然,用得好,無皮膚病的可增加皮膚的潤澤,還可以產生悅人的特殊氣息。”
陳女士接著說:“實際上,她日常生活很簡單。不信,我領你去看看她在這裡的臥室和浴室。”
蔣夫人戰時生活簡樸,張秘書當然清楚,只是性別限制,他不便深入而已。
“不過,夫人也有痛楚,尤其是一個愛美而又有身份的女性,她也有難言之隱……”
張秘書吃驚?!……
陳女士緩而低言道:“牛奶浸染皮膚,這是一種治療多種皮膚慢性病以改善皮膚的良方。夫人患早期蕁麻疹,一種皮膚病。
“這種皮膚病一直困擾著她,既然有牛奶洗澡以治頑疾的偏方,試一試何妨。再說,又可以美化滋養皮膚,一個愛美的女人,一個美女人愛美,用這種方法——讓皮膚‘喝’牛奶,沒有必要大驚小怪的。”
陳紀彝幾分激越,幾分不平地說。
在陳女士的帶領下,張秘書參觀了在重慶婦女指導委這間臥室,原來本是一間教室。教室的一頭,用層板半牆隔掉了三分之一,成了一間浴室。裡面並無浴缸、蓮蓬頭。地板上打了一層水泥三合土,接了白鐵皮的排水管。牆邊羅列著一個高腳茶幾,三隻白鐵水桶,裡面裝滿清水。另有兩隻放著搪瓷面盆的洗臉架和一個普普通通的衣架。板壁頂邊有一排掛衣鉤,上面晾有4張七成新的大小浴巾。除此外,一無別物。
這在當時,已是簡樸得不能再簡樸了。
陳紀彝告訴張秘書,蔣夫人每次來這裡,都要衝涼一次,她自己*作,不用別人伺候。沖洗擦完後,在那邊牀上略躺一會兒,偶爾也在這裡睡午覺。
戰亂中,條件不允許愛美的蔣夫人奢侈。到臺灣後,蔣夫人是否也有民間傳說的“牛奶洗澡”事呢?
據《蔣夫人評傳》記載:“至於傳說蔣夫人用牛奶洗澡,這完全是子虛烏有。士林官邸的工作人員,或是南京黃浦路官邸的服務人員,都從來沒有看見爲蔣夫人準備牛奶洗澡水的。這是人們不瞭解官邸實情的誤傳。”
人是愛美的,尤其是女性,又尤其是少女。
12歲時的美齡與同齡的女孩不同,她早熟。在皮德蒙特時,可能是大女孩戀愛的影響,抑或是她天性使然。有一天,她用華夏搽臉粉搽了臉,而且還塗了口紅。
結果被人發現了。
當時在美國,抹胭脂塗口紅被看成是傷風敗俗。
“哎呀,美齡”,一位年紀較大的學生驚訝地喊道:“我想你臉上化妝了吧!”
“是的”,美齡不以爲然地回了一句:“搽的是華夏粉!這有什麼。”
她的伶牙俐齒使得那位學生無話好說了。
然而,這只是她年少時的事。
在她成爲華夏民族的公衆人物後,她的隨行秘書稱她爲“鵲尾淡妝蔣夫人”。“鵲尾”,指的是當時華夏中年民婦的樸素髮式,人們把它叫做“喜鵲尾巴”。
她反對化妝進辦公室。就是說坐辦公室的女性上班時是不應化妝的。而且強調這一條一定要成爲一個章法。
起因是這樣的。
蔣夫人的秘書張紫葛接待了一位姓錢的小姐。這位小姐是江南人,大學剛畢業,在財政部供職。她不但很以才高自居,而且常常濃妝豔粉上班,因而人們稱她爲“花瓶”。這件事終於傳到了這位小姐的耳朵裡,她非常氣憤:認爲這簡直是侮辱女性,這是從根本上否定男女平等。爲此,她特別向全國婦女的指導機關發出呼籲,希望用行政命令和新聞輿論,雙管齊下,制止這種蔑視女權的可恥現象。
秘書把這一情況報告給蔣夫人。
“讓她等著咧!”
“把她叫來!”
不等錢小姐說話,蔣夫人就問:“你上辦公室也這麼化妝的嗎?”
“當然!審美,修飾,是女性的權利嘛!”
“那麼,把女孩子叫做校花、皇后、花瓶,也是男人們的權利和自由,我們憑什麼去討伐人家呢?我看最好的辦法是,我們辦事潑辣伶俐,強似男人,表明我們絕對不是花瓶!”
說到這裡,蔣夫人特別強調:“我建議你,上辦公室不要化妝。記住,財政部的辦公室是顯示才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