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一章在得到第15軍團司令官飯田祥二郎的讚揚後,二人狂喜之餘,決定玩一大票。牟田口廉也率第18師團繞過華夏第5軍在中路的陣地,直奔曼德勒,企圖摧毀遠征軍司令部;而渡邊正夫則帶著第56師團繞道荒無人煙的山谷叢林,從泰緬邊境穿插,進行縱深1500公里的大奔襲,直攻臘戍,企圖將華夏遠征軍後路封死,堵在緬甸!日本南方軍總司令部對緬甸作戰極爲重視,飯田祥二郎爲保證第56師團穿插成功,請求空軍將南亞僅有的兩支空降部隊調到同古機場,隨時準備實施空降支援。
大本營完全支持自己的計劃,第56師團師團長渡邊正夫激動得心潮澎湃,他在集結訓話時,拔出自己的指揮刀,動員令只有一句話:如果戰鬥失敗,我將切腹以謝天皇。士兵們,前進!曼德勒,盟軍司令部。4月初,史迪威到達重慶黃山官邸,蔣光頭夫婦熱情地迎到了門口。一見到史迪威,便老遠地熱情打著招呼。蔣夫人等史迪威進了客廳,熱情地招呼他坐下,吩咐下人端來茶水。笑瞇瞇地說:“史迪威將軍,你此次赴緬指揮作戰辛苦了,聽說戰鬥空前慘烈,我和委員長天天爲你的安全擔心啊,你能平安回來,真是太好了。
”史迪威見到蔣光頭夫婦如此熱情,原本一頭的惱火不好意思爆發。可是,杜聿明那傲慢的神情還是刺激著他,令他不能容忍。聽了蔣夫人的話,他剋制著自己的怨氣說:“夫人,同古會戰計劃流產了,這都是杜聿明的錯!杜聿明和廖耀湘不聽我的指揮,戴安瀾是好樣的!他率領的第二○○師已經吸引了敵人,可是,杜聿明和廖耀湘和我唱反調。我命令他們包圍進攻敵人,他們卻下令撤退。”說到這裡,他十分傷心氣惱,失去了信心,對蔣光頭說:“我既然調動不了他們,這個仗我也無法指揮下去,我想辭職回國。
”蔣夫人聽到這番話,產生了對史迪威的同情之心,打著圓場對蔣光頭說:“這是怎麼搞的嘛,杜聿明在美國將軍面前如此無禮,你該管管這件事。要嚴厲處理杜聿明。”她又轉過去安慰史迪威說,“我能體會你的心情,你別生氣,緬甸前線情況指揮關係複雜,有華夏軍隊,又有英緬軍,你這個美國的司令官很難調動他們也不奇怪。他們各吹各的簫,各唱各的調,就是神仙也難啊。我看大家把情況弄清楚,明確誰是誰非,然後重震雄風,亡羊補牢也不遲嘛。史迪威將軍閣下,你說呢?”“他們哪裡像個軍人,完全是商人的政客作風,當著我的面答應得好好的,可就是不肯執行。
我兩次下令進攻,他們硬是按兵不動。29日,我下達了總攻的命令,他杜聿明竟敢對著幹,下令二○○師和二十二師突圍轉移!”“這事我要調查,如果像你說的這樣,就太不像話了嘛!”蔣光頭一臉惱怒的模樣。史迪威覺得蔣光頭在演戲,便說:“委員長先生,我覺得杜聿明如此頂撞我,敢不服從軍令,一定有後臺,如果不是奉了委員長您的命令,我想他是不敢這樣做的吧?”蔣光頭臉一紅,連忙解釋說:“史迪威將軍,你別誤會,我不會這樣做的。杜聿明雖然違反了你的命令,但是,就同古前線的敵情而言,30日他們撤退的行動,是完全正確的。
不撤退就會全師覆滅。你應該知道,同古前線敵我兵力對比,我們處於弱勢,日軍的飯田祥二郎部已從仰光到達同古前線,他的三個師團,加上70多架飛機,對我軍形成了包圍態勢,我們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在英緬軍不配合的情況下,僅靠二○○師和二十二師和他們決戰,最後的結局只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史迪威將軍,你說我的話對嗎?你可以將我剛纔說的話擬一份電報,發給你們美國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由他們論證一下,我的話在戰術上是否禁得起檢驗。
”史迪威被蔣光頭的最後一句話說得愣住了。蔣光頭見狀,接著指著地圖說:“現在,飯田祥二郎軍團的企圖是很明顯的,他們突破同古,是初步計劃,接著,他們要在曼特勒全殲中英軍隊,然後便西進印度和東進雲南,與德國隆美爾部在中東會師,共同攜手征服全球。當然,他們的全球計劃不可能實現,那只是個夢想而已。但眼前的計劃是很殘酷的,我們要設法打破他們的這個計劃。孫子兵法上說,善用兵者,要避其銳氣。杜聿明下令撤退也是一種最佳方案,你認爲呢?”史迪威還有點不服氣:“華夏遠征軍一共三個軍近十個師,爲什麼在同古前線只有兩個師,其他八個師怎麼不見一個影子呢?”蔣光頭回答說:“緬甸交通不發達,其他幾個師一下子運不上去……”“算了,算了,”蔣夫人又不失時機地出來講話了,“現在部隊已經撤退了,也沒有受損失,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
現在,我們就重打鑼鼓重開戲怎麼樣?”蔣光頭走到史迪威面前,拍拍他的肩頭說:“史迪威將軍,我們會很好地合作的,北伐前後,我與蘇俄顧問鮑羅廷、崔可夫及德國顧問賽克特、法肯豪森,都合作得很好嘛。”“還有端納呢,我們與他也合作得很好啊。”蔣夫人加了一句。蔣光頭嚴肅地說:“至於這次事情,我要查辦杜聿明、廖耀湘,派十九集團軍司令羅卓英將軍去擔任華夏遠征軍司令官,我要羅卓英絕對服從你的命令,我要羅卓英的電臺只能與你聯絡,不得越級向重慶報告聯絡。
而且,我要和你一同去緬甸,當著師以上軍官的面,宣佈我的這個決定。史迪威將軍,這下可以放心了吧?”史迪威嘆了一口氣,擺了擺手說:“那就這樣吧。”蔣夫人看了看手錶,說:“哎呀,時間過得真快啊,開飯的時間到了,中午我要和史迪威將軍喝上兩杯,算是爲將軍接風吧。”說罷,熱情地一手拉著蔣光頭,一手拉著史迪威,邁進了餐廳。蔣夫人親自爲史迪威斟滿了紅葡萄酒,並將自己的酒杯舉起,要與史迪威乾一杯。可是,史迪威卻坐在那裡,不願舉杯。
蔣夫人知道他還放不下同古前線的事,便安慰他說:“將軍閣下,同古前線的事就算了,不要去多想了。”“唉,怎麼能不去想呢?”史迪威嘆息說,“我現在哪裡能吃得下呢,我的頭腦裡亂得很,想得很多。首先我就爲我的命運擔憂,我來華夏之前只是個上校旅長,由於需要,我才被總統授予中將,我很想獲得同古會戰的勝利,作爲我晉升將軍的第一個勝仗。然而,我失敗了。我有一種被人作弄的感覺,也許我根本不配當將軍。如果夠格,爲什麼第一仗就打得如此糟糕呢?我深感對不起羅斯福總統。
”蔣夫人說:“華夏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有的是初戰大捷,一戰成名,但也有的初戰受挫,爾後接受了教訓,連戰皆捷。連諸葛亮這個神仙似的人物不也打了不少敗仗嘛,你何必計較這一戰一地的得失?況且,委員長下了決心,他要陪你到緬甸去一趟,要重震雄風。再說,同古會戰計劃的流產,不光是你丟了面子,我們也丟面子的嘛。你想這麼多是沒有用的。”史迪威覺得蔣夫人的話有道理,他很感激這位夫人,是她解開了自己心中的結,所以,露出了笑容,舉起了酒杯,說道:“謝謝夫人,那就爲我們今後的合作愉快乾杯!”史迪威和羅卓英爲第200師佔領東枝興奮不已,認爲華夏遠征軍和英緬軍應該集中所有力量,乘勝舉行曼德勒會戰。
因爲曼德勒是緬甸的戰時首府,是世界輿論關注的焦點。如果在這裡舉行一次大會戰,將給緬甸人民和華夏遠征軍、英緬軍一個極大的鼓舞。計劃上報給蔣光頭,蔣光頭覆電同意,還說這一會戰如能成功,將給沉悶的世界一個驚喜。史迪威興奮地召開華夏遠征軍和英緬軍將領參加的作戰會議,可是英緬軍卻對這個計劃投下了反對票,從皎勃東撤退下來的亞歷山大說,他們的部隊在仁安羌受了驚,軍心不穩,要轉移到印度去休整,並建議華夏軍隊也撤到印度,先穩住陣腳。
等歐洲、北非那邊打得差不多了,大家再聯合打回緬甸。史迪威氣得牙齒咬得格格響,恨不得上去給亞歷山大一個耳光,可還是忍住了,問羅卓英該怎麼辦?因爲有了蔣光頭的指示,羅卓英底氣也比較足:“英國人怕死,他們來緬甸不是打仗的,而是來旅遊觀光的。他們丟了緬甸也不要緊,可我們不行,要是日本人佔據緬甸後,又進攻我國的雲南,那麼我國的抗戰就更艱難了。他們不幹,我們幹!”“我認爲大家還要慎重考慮,我們目前沒有空軍偵察,對日軍的調度完全不清楚,我認爲戴師長的擔憂很對,第200師不能西調,應該迅速趕往臘戍,途中如果遇到日軍部隊,也不必與其糾纏,確保臘戍要緊,守住臘戍,我們還就可以將日軍堵在緬甸,不讓他們進犯雲南,但要是丟了臘戍,我們連退路也沒了!”參謀團長林蔚還算清醒。
“聽潮閣”更新最-快,全文字手打“現在還想什麼曼德勒會戰?甘麗初第6軍已經潰敗,恐怕現在都在回國的路上,第200師目前在東線兵力單薄,要是日軍前後夾擊,豈不危險,我同意林團長的建議,我們可以把第5軍主力全部東移,護衛東枝、雷列姆、臘戍,確保我軍後路,也防止日軍進犯雲南。”杜聿明覺得史迪威根本不懂打仗,卻總幻想著用華夏的軍隊來謀取戰功,於是再次反駁。就在僵持的時候,蔣光頭又來了一份電報,大意:一、華夏遠征軍可組織曼德勒會戰,但也要以保衛臘戍爲主要目標,二、萬一臘戍失守,遠征軍可各自爲戰撤回國內,第5軍和第66軍就以八莫、密支.那爲後方,第6軍以景棟地區爲後方。
密支.那位於緬甸最北部,距曼德勒400多公里,與曼德勒、八莫有鐵路相連,東距華夏邊境只有50公里。“看來重慶也暗示我們要留一手,即便臘戍被佔,我們就繞遠一點,往北再走,經過八莫到密支.那,然後回國。”杜聿明心中沉思著,校長還是不願意讓我們硬拼。史迪威本來就被英緬軍攪得頭腦發昏,現在又接到蔣光頭的這份來電,他的曼德勒會戰計劃被攪得一團糟,氣得叫嚷著要馬上回國,向羅斯福總統控訴,辭職不幹了。羅卓英無奈,來了個折中,建議將蔣光頭的保衛臘戍與曼德勒會戰兩者結合起來,具體部署爲:戴安瀾第200師從東線東枝北上,趕在日軍前面,保衛臘戍;第5軍戰車團、山炮團、新22師、第96師以及在西線的孫立人新38師全部退到曼德勒前沿,集中兵力保衛曼德勒!其實這樣的佈置仍然很危險,因爲遠征軍的兵力基本集中在西線,而曼德勒東面到臘戍一線,目前只有第66軍新28師駐防。
如果日軍集中力量攻打臘戍,即使戴安瀾的第200師及時趕到,也不一定能抵抗得住……林蔚、杜聿明很清楚,這樣的決定是再也不可能更改了。隨即,林蔚又接到蔣光頭的電報:曼德勒會戰讓史迪威、羅卓英負責,參謀團趕往臘戍,負責調集第66軍新28、新29師,確保臘戍。萬一臘戍守不住,參謀團安排部隊撤防至中緬邊境的穆塞與畹町。史迪威想保衛西線的曼德勒,委員長既沒有明確支持,也沒有明確反對,卻又說要防禦東線中緬邊境的臘戍,現在華夏遠征軍實際上已經分成兩線作戰,兵力不集中,沒有任何優勢。
在告別了羅卓英和杜聿明後,林蔚感傷地出發了。日軍此刻也在緊密地部署著。第15軍團司令官飯田祥二郎已經探知:支.那軍隊在曼德勒沿臘戍一線兵力薄弱,只有一個師駐防(張軫第66軍的新28師)。而且英緬軍不斷後撤,與支.那軍隊根本不能配合,加上支.那軍隊頻頻調動,已經筋疲力盡……緬甸戰事的結束即將實現,飯田按捺不住滿心的喜悅,下令:東線第56師團全速前進,不顧支.那軍隊的背後追擊,儘快佔領臘戍,切斷支.那軍隊的退路,不讓支.那人退回雲南;中路第55師團和第18師團趕往曼德勒,與西線的第33師團,兩翼包圍支.那軍隊和正在撤退的英緬軍,在伊洛瓦底江將其一舉全殲。
飯田一再強調:不與支.那軍隊爭奪一城一地,不與小股部隊糾纏,要不惜一切代價,堅決果斷地完成包抄的艱鉅任務。幾乎是不約而同,雙方爲了各自的目標,頻繁調動部隊。每條大路上不是華夏軍隊就是日本軍隊,有時候雙方間隔距離很近,但爲了趕路,也不發生戰鬥,彷彿達成了默契。日軍第56師團師團長渡邊正夫全力向臘戍突進,10輛坦克裝甲車威風凜凜在前開路,尾隨其後的400多輛載著日軍的大卡車,以日行上百公里的速度直往臘戍方向疾進。
佔領東枝僅僅一天,新的命令又來了,戴安瀾來不及休整,只得率領第200師尾追北進的日軍,想跟第56師團搶時間,防禦臘戍。4月25日,渡邊正夫的部隊趕到臘戍附近,完成了對臘戍的鉗行合圍。臘戍危急,參謀團團長林蔚對杜聿明以兄弟的口氣發來商請電:“臘戍之安危,繫於吾兄一身,望不顧一切星夜向敵攻擊”。杜聿明原本就不同意史迪威的“保衛曼德勒”計劃,立即按參謀團的指示準備調集部隊,這時羅卓英連續三道電令也來到杜聿明的軍部。
三道金牌,只是一個命令:除戴安瀾第200師追擊北進,軍部與軍直屬部隊即向西線曼德勒方向集結。這麼強硬的命令誰敢違抗?連參謀團都改了口氣,讓杜聿明遵遠征軍司令部之令行動,杜只得率部向曼德勒方向前進。其實這也是史迪威的一場豪賭,他以爲遠征軍強大的中線攻勢會減弱日軍對東線臘戍的進攻,但他太低估了日本人的實力。由於華夏當局嚴密封鎖了緬甸戰敗的消息,因此國內民衆仍然被矇在鼓裡,報紙天天都在報道記者發自前線的“勝利”消息。
只有一份《雲南日報》在不顯眼的位置上,刊登了一則記者發自畹町的快訊。寥寥數字,稱“我軍與敵在臘戍激戰”。對國內多數既無軍事常識又無地理知識的人來說,這則快訊很容易被忽略,只有少數頭腦冷靜的有識之士纔會驀然覺察形勢不妙:既然緬戰連連告捷,爲什麼遠征軍卻在家門口與敵人發生激戰呢?等到臘戍失守,華夏境內一片恐慌,滇緬公路陷入空前的混亂之中。成團成營從前線潰退下來的敗兵,緊急疏散的ZF機關和老百姓,扶老攜幼的緬甸華僑和難民,組成了一支規模空前的逃難大軍。
無數汽車、牛車、馬車和手推車充塞道路,人流與車流混雜,一齊浩浩蕩蕩向內地轉移。不久,滇緬公路沿線又開始銷燬來不及運走的美援物資,一時間火光沖天,遠遠近近的爆炸聲不絕於耳。沒想到日軍進軍速度飛快,5月上旬,便有快速部隊3000人越過國境,以10輛坦克攻陷畹町,接著再佔遮放、芒市、龍陵縣城。驚慌失措的第6軍軍長甘麗初眼看敵人將至,竟然下令炸燬一連坦克堵塞公路,以期遲滯敵人的行動。結果日軍只花了兩小時就清除路障繼續前進。
滇緬公路地形極爲險要,易守難攻。然而華夏境內卻出人意料的混亂和空虛,這使日本人大大鬆了一口氣。畹町沿線本來有遠征軍總預備隊張軫的第66軍兩個師,卻被這支3000人的日軍隊伍在4天之內一連攆了300公里,這個戰績可以算得上華夏抗戰史上的一個“奇蹟”。日軍進攻速度之快,推進之順利,不僅出乎華夏人的意料,甚至大大超過日本人的估計,當日本人的車隊開進芒市街上時,站在街心的交通警察還在一個勁地打手勢,只是後來突然發現不對頭,這才逃得無影無蹤。
勝利鼓舞了勢如破竹的日本人。信心百倍的飯田祥二郎決心再接再厲,創造一個把日本坦克開到華夏境內“任何可能到達之地區”的奇蹟。他確信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夠阻擋他的進軍,橫亙在他面前的壁障只有一個,那就是舉世聞名的怒江天塹。連接怒江兩岸的唯一大橋叫做惠通橋,始建於明朝末年,初爲鐵鏈索橋,位於滇緬公路(華夏段)600公里處。民.國二十五年,新加坡華僑樑金山先生慷慨捐資,將舊橋改建爲新式柔型鋼索大吊橋。吊橋全長205米,跨徑190米,由17根巨型德國鋼纜飛架而成,最大負重7噸。
1942年5月,緬甸前線風聲日緊。從西岸涌來的敗兵和難民隊伍驟增,人們帶來的全是壞消息,大橋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遠征軍工兵總指揮馬崇六從畹町撤往昆明,途經惠通百度搜|索“六夜言情”看橋,給大橋留下一個排。他授權排長劉漢接管大橋,一旦情況緊急立即炸橋。接著幾天形勢更趨緊張,西岸的盤山公路上,等待過橋的車流和人流一眼望不到頭。直到一個壞消息傳來:日本人的坦克已經開進了芒市。整整一晚上,劉漢沒有睡覺,芒市距離惠通橋不到100公里,日本人只需半天功夫就能把坦克開到江邊來。
好在惠通橋是天險,俗話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劉漢命令戰士提前在橋上裝好炸藥,把守橋頭,嚴防日本便衣混過橋來。採取完措施,心頭才稍稍覺得穩當。但是,他還是不放心,於是帶著幾個士兵親自到橋頭檢查過橋行人。下午二時,一架塗日本旗的飛機反覆掠過惠通橋,這只是一架偵察機,既未掃射,亦未投彈。四時,又有三架偵察機掠過。受驚的人羣只想快快過橋,擁來擠去,吊橋被壓得劇烈搖晃,竟有好幾個人被晃下江裡去。好不容易恢復了過橋秩序,時間已經臨近那個危機四伏的黃昏。
五時許,一輛風塵僕僕的破卡車從保山開到橋頭,欲與人流逆行過橋。士兵不許,令其返回。車主與守衛士兵發生了衝突,無意中士兵的槍走火了,驟起的槍聲在暮色蒼茫的峽谷中引起一連串巨大的迴響,數百人難民擁向橋頭。鋼索吊橋近在咫尺,過橋車輛人羣歷歷在目。暮色掩護了陰險的日本人,也掩護了他們的緊張與不安——就在這混亂的人流中,夾雜著大量僞裝的日本敢死隊成員。西岸的人們只巴望快快過橋,誰也沒有覺察到一個巨大的陰謀已經悄悄*近。
如果槍響的時間再往後延遲幾分鐘,許多華夏戰士就將永遠地留在惠通大橋,日本軍隊就會像神兵天降一樣出現在橋頭,然後佔領這座通往勝利的戰略要道。然而,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橋頭驟起的槍聲不僅震驚了西岸的難民,同時也扯斷了日本人內心繃緊的神經。日本指揮官僅憑著軍人的直覺,就以爲有人暴露目標,敵人已經戒備,於是在沒有經過任何思考和猶豫的情況下,就下令敢死隊衝鋒。一時間怒江西岸槍聲大作,飛蝗般的子彈將橋頭的劉排長他們打得暈頭轉向,中彈的人們好像下餃子一樣紛紛墜入江中。
劉漢被突如其來的槍聲打蒙了幾秒鐘,他仔細傾聽兇猛的機槍子彈帶著呼嘯聲從頭頂掠過,心裡充滿恐懼和絕望。但是他很快恢復了理智。當他判斷出日本人還沒有過橋時,他立刻下令點燃導火索,一溜淡藍色火花嗤嗤響著,像一條扭動的小青蛇迅疾地向大橋爬去。日本人意識到情況不妙,衝在前面的敢死隊員全部都端著刺刀奮不顧身往橋上衝,但是他們的步伐畢竟慢了。當日本便衣剛剛踏上大橋橋面,一個無比壯觀的景象便在他們面前猛然展現開來。一個橙黃色的大火球從橋頭轟然升起,耀眼的弧光和迸射的火焰將峽谷和大江映得雪亮。
緊接著巨大爆炸和猛烈的氣浪將吊橋高高拋起,然後像一架破碎的玩具那樣慢慢跌落下來,墜入黑沉沉的峽谷。高大的橋柱也被搖撼得站立不住,像喝多“六夜言情”更新-最快,全文|字手打了酒的醉漢一樣慢慢栽進江水裡,激起高高的水柱。他們面前隔著一條寬闊的大江,一道峽窄的吊橋,一段無法逾越又無法縮短的距離。心如刀絞的日本人眼睜睜看著奇蹟從他們面前消失,江水無情地擋住去路,只好把仇恨和怒火發泄在尚未過江的華夏老百姓身上。一連數日,西岸槍聲不斷,日軍大開殺戒,濫殺華夏難民成千上萬。
杜聿明作爲遠征軍副總司令兼第5軍軍長,此刻的心情可謂相當悲涼:這是打的什麼破仗?同古之戰坐失良機,本來有機會狠狠滅了鬼子一個師團,偏偏英國人不配合;到曼德勒會戰,本來計劃很好,結果又出了岔子!更扯淡的是,己方的偵察工作一團糟,連日軍第56師團幾萬人迅速穿過東線封了咱們的後路,居然也沒能發現!沒有空中支援,咱們都像瞎子一樣!現在,“緬甸戰區總指揮”史迪威又屢屢電令遠征軍撤往印度。而遠在重慶的蔣光頭卻電詢杜聿明:“如果撤回國,你有沒有把握?”杜聿明能怎麼回答呢?校長的爲人他是很清楚的,只要服從他的命令,即便是打了敗仗也不要緊,如果稍有違抗,那麼很可能被丟給一張冷板凳。
杜聿明絲毫不敢忤逆,只得老實回電:“已令第5軍餘韶部搶佔密支.那,渴望成功。”當然,這只是“渴望成功”,如果日本人在餘韶之前搶佔了密支.那,那麼第5軍最後的回國之路也將被堵死,那麼他將往何處立足?難道真的到印度去,做英國人的難民?突然,空襲警報響了。吉普車猛地轉向路邊一片叢林,杜聿明的頭撞在車窗上,痛得直咧嘴。很快空中傳來飛機呼嘯和機槍掃射聲。三架“零式”飛機在公路上空追逐車輛和人羣,來不及隱蔽的士兵好像割禾一樣紛紛栽倒。
當隊伍重新聚攏,公路上增加了許多橫七豎八的死屍和打壞的車輛,人們小心地繞開障礙物默默行進,表情麻木,臉色沮喪。杜聿明突然大光其火。他派人找來第96師師長餘韶,命令他立即清除路障,掩埋所有的屍體。前方出現一個小鎮,一塊紅白相間的路標牌醒目地立在路邊,用英文寫著:因多。這是緬甸通往印度的最後一個岔路口。空中又傳來飛機馬達聲,一架塗了紅膏藥的偵察機盤旋幾圈就飛走了。這說明日本人每時每刻都在監視著華夏軍隊的動向。與此相比,華夏人對敵人動靜卻知之甚少。
爲何不見盟國的飛機呢?華夏遠征軍徹底被美國人和英國人坑了!早在遠征軍出國前,英國首相丘吉爾爲了讓駐緬英軍完美撤往印度,便致函蔣光頭:“敝國已向美訂製飛機100架,到時候分配於貴國。期其能發生良好之效果也。”後來英方食言,這批飛機全部用在了北非戰場。後來“緬甸盟軍總司令”亞歷山大到緬甸上任,也允諾蔣光頭,數星期後將有324架飛機投入緬甸戰場,給華夏遠征軍以空中配合——負責偵察與作戰任務。但直到緬甸戰場全面崩潰時都不見蹤影,而日軍投入戰場的飛機數量已經達到400多架。
蔣光頭被騙了,其實那時候英國在地中海的空軍基地——馬耳他,已經被德軍徹底摧毀,而北非戰場上,隆美爾一路狂飆,英國人知道緬甸戰場上華夏遠征軍能頂一段時間,但北非卻沒人幫他們,因此他們集中力量投入北非。華夏遠征軍在後撤的途中,根本無法取得空中援助,蔣光頭也很惱火——那可是他的心頭肉啊,蔣夫人致電美國總統行政助理居禮,表達了對美國的不滿:“貴國將飛機撥走,以防護印度東北之被侵、及防免英國遠東空軍之被毀滅。委座聞此建議,不勝震怒,尤其要求總統立即加派飛機300架,以助華夏遠征軍……”美國置若罔聞,後來乾脆將正在印度集結、原定支援緬甸作戰的美國第10航空隊緊急向地中海轉移,這時華夏遠征軍各部尚在作艱苦卓絕之撤退——由於英美在二戰中“先歐後亞”的戰略,當北非出現危機時,英美兩國先後把原定用於緬甸戰場的飛機全部調往地中海,致使我遠征軍作戰失去空中掩護。
以上因素,導致了杜聿明的第5軍一路被日本飛機追著轟炸,狼狽後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