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節 “九一八”日本也害怕關東軍覆滅

張學良的改旗易幟。張作霖被刺殺,不僅在日本,更在東北出現了嚴重的政局混亂,羣龍無首,各自觀望。日本軍方企圖以便借“維持治安”和“保護僑民”的名義,行使武力,建立親日政權。而國民革命軍有大兵壓境,東北張氏政權面臨著腹背受敵。此刻,張學良面對這種形勢,採取了“冷處理”策略。

首先,對張作霖被炸情形嚴密封鎖,秘不發喪,使日本侵略者摸不清虛實,未敢輕舉妄動。其次,對日本的屢屢挑釁和軍事威脅,採取了忍耐、剋制的態度,避免造成中日衝突狀態。再次,對南京政府息兵謀和,緩和國民黨軍與奉軍的對抗態勢,陸續將奉軍撤回東北,鞏固東北邊防。最後,張學良爭取新、舊兩派勢力,謀求子繼父位佔據政治中心地位,掌握東北軍政領導權。穩定了東北局勢,才宣佈張作霖的死訊,並隨即就任奉天督辦;不久又經東三省議會聯合會推舉,出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兼任奉天保安司令),一舉掌握了東北軍政大權。

以張學良爲首的新派,在“息內爭、御外侮”的思想指導下,主張停止內戰,實現國家民族統一,自強自立。張學良執政後,一面耐心說服元老派放棄割據思想,使他們逐漸贊同統一救國的方針,一面樹立威信,堅決抵制親日派和阻撓派。在張學良的努力下,國奉合作談判進展很快,至7月中旬東北易幟大計基本確定。但是,日本帝國主義認爲東北易幟是對他們的“滿蒙權益”的重大損害,百般加以阻撓,於是張學良與日本之間展開了一場民族獨立與殖民侵略的鬥爭。日本採取的基本策略,是依仗軍事威脅施加政治壓力,由外交官打頭陣,軍政要人輪番阻撓,企圖壓服張學良聽命於日本。

張學良繼任奉天督辦不久,日本駐奉天總領事林久治郎於6月25日向張學良進言:“爲今之計,東北當以保境安民爲重,切勿過於向南方採取接近態度。”7月16日,日本駐奉天總領事林久治郎訪問張學良,並警告說,因國民政府標榜革命外交,單方面廢除與各國條約,圖以武力收回租界,故與南方(指國民政府)合作即無異與日本對抗。19日,林久領事再次訪問張學良,轉交了日本政府的信件,謂“日本素來無干涉內政之意,但違背張作霖氏之方針,輕與南方妥協時,其結果所造成之影響,日本不能漠不關心。”張學良反詰林氏:“是否可將日本不願中國統一的意見,或東北不能易幟是由於日本干涉的情形向南京政府報告?”林氏無詞以對。但20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村岡對張學良發出了強硬的警告。

日本由於張學良改旗易幟不可逆轉,便貿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由於張學良對日本心存幻想,才起了不抵抗政策。導致了東三省丟失。1990年張學良接受日本記者採訪時,沒有提及蔣的密電,而說當時的中央政府行政院長孫科,下達過一個指示,內容是“相應處理”,意思是說中央不負責任。這等於張學良承擔了不抵抗的責任。那麼張學良爲什麼不進行抵抗呢?張學良自己解釋是判斷失誤。他認爲,判斷一件事,“應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設想對方環境、處境和利害關係”,因此,“我的判斷是,日本那樣做,不僅對中國不幸,對日本來說,要受國際上的責備,後果也是不好的”。“日本是利用軍事行動向我們挑釁,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假如我真知道日本人要挑起戰爭,那我當時可能跟日本人要拼的”。在是不是蔣介石曾給過他“不抵抗命令”,各方學者說法不一。日本學者認爲“考慮到他現今的處境,不得不做如是說”。但是,不管是張學良執行蔣的命令也好,張學良是要承擔丟失國土的歷史責任的。對待東北問題,張學良是十分後悔的。

其實9.18事變,一開始也是試探性的發動,“九·一八”事變,其實更多的是日本陸軍部,特別是關東軍等侵華激進派(他們對當時內閣政府侵華的謹慎政策不滿)鋌而走險的一次正面試探行動,但中國軍隊不抵抗,竟使其一擊便大獲成功。原目的是逼迫張*學*良妥協,但由於沒有遭到絲毫的抵抗,助長了日本軍方的氣焰,從而演變成了大規模的軍事佔*領。以當時日本東北兵力,只有區區2萬人左右的兵力,是無法和擁有近40萬軍隊東北軍抗衡的。1931年918前夕,中日軍事對比是,東三省的日軍正規軍只有第2師團的兩個旅團和6個守備大隊共1.04萬人,在鄉軍人(退伍軍人)1萬人,警察3000人。共2.34萬人。日本在31年夏季纔開始在國內部隊裝備國產坦克和裝甲車,關東軍此時還沒輪到;能迅速支援的日軍只有駐朝鮮的2個師團,共3萬人。而駐紮在東三省的東北軍有20多萬,平津一帶還有東北軍11萬主力部隊,可以迅速回師關外。日本國內本沒有全面對華作戰的準備,日本在9.18時期根本沒有做好大戰準備,駐朝鮮的日本軍甚至怕關東軍會完蛋,急電國內要求“不能不救關東軍!”(日本禰津正志著《天皇裕仁和他的時代》)可以看出日本佔領東北一是軍方激進分子強行拖入的,二是張*學*良不抵抗所造成的直接後果。正是由於918事*變,使日本關東軍的勢力迅速膨脹,極盛時,關東軍兵力多達70餘萬。

附:東北軍在9·18事變發生時所轄兵力之簡要資料

東北易幟後,東北軍編成步兵25個旅、騎兵6個旅、炮兵10個團。1930年9月,張學良支援蔣介石參加中原大戰,以其9個精銳旅共10萬人編成兩軍,由於學忠、王樹常統領入關。中原大戰結束後,入關的9個旅及配屬(騎兵3個旅及炮兵、工兵等)分駐在平津一帶。1931年7月,爲討伐石友三的反蔣反張戰爭,又將東北的步兵3個旅、炮兵2個團共8萬人調進關內。再加上駐山海關的何柱國旅,這時東北軍步兵精銳和大部炮兵分佈在平津及河北、察哈爾一帶。留駐東北的步兵12個旅、騎兵3個旅和省防旅,裝備都較關內部隊差。由於東北軍政當局歷來是*反蘇的,特別是1929年中東鐵路事件後,在兵力部署上主要是用來對付蘇聯。“九一八”事變前夕,在東北的正規軍40萬人(保守估計)。

具體駐地是:

遼寧駐軍:

獨立第7旅王以哲部,駐瀋陽;

獨立第12旅張廷樞部,駐錦縣;

獨立第20旅常經武部,駐鄭家屯;

騎兵第3旅張樹森部,駐通遼;

省防一旅於芷山部,駐山城鎮;

省防二旅張海鵬部,駐洮南;

公安總隊(由原第20師改編)黃顯聲部,駐瀋陽;

輜重教導隊牛元峰部,駐溝幫子;

東北空軍、海軍及憲兵司令部,均駐瀋陽;

吉林駐軍:

獨立第21旅趙芷香(後張治邦接任)部,駐寧安;

獨立第22旅蘇德臣部,駐雙城;

獨立第23旅李桂林部,駐長春;

獨立第24旅李杜部,駐依蘭;

獨立第25旅張作舟部,駐吉林;

獨立第26旅邢佔清部,駐哈爾濱;

獨立第28旅丁超部,駐哈爾濱;

騎兵第4旅常堯臣部,駐農安;

省防第1旅孫鶴喜部,駐方正;

省防第2旅王紹南部,駐蛟河;

炮兵第10團穆純昌部,駐長春;

邊防軍公署衛隊團馮佔海部,駐吉林;

哈爾濱特區公安大隊王之佑部,駐吉林;

山林警備隊趙維祥部,駐延壽;

黑龍江駐軍:

省防步兵第1旅張殿九部,駐紮蘭屯;

省防步兵第2旅蘇炳文部,駐海拉爾;

省防騎兵第1旅王南屏部,駐綏化;

省防騎兵第2旅吳松林部,駐克山、拜泉;

獨立騎兵第2旅程志遠部,駐滿洲里;

獨立炮兵第9團樸炳珊部,駐泰安鎮;

邊防軍公署衛隊團徐寶珍部,駐齊齊哈爾;

興安屯墾軍苑崇谷部,駐索倫;保安大隊竇聯芳部,駐齊齊哈爾。

陸軍方面

經過張學良的精兵簡政,東北軍還有40萬左右的主力,但戰鬥力還是不錯的,裝備方面無法統計(因爲東北兵工廠生產力太高了,在東亞都可以排的上號的,每天的產量就可以武裝一個營),步槍型號爲六五、七九,迫擊炮是16年式。關於東北軍當時的坦克數量不祥,有記載的是張蔣大戰時張作霖曾派出1隊坦克,數量應該很有限,在加上張氏父子對大炮情有獨鍾,坦克在日本接收東北兵工廠以前好像還不能獨立製造。

空軍方面:

東北軍全盛時期(即張作霖統治時期)裝備飛機250-300架,共5個航空兵隊。東北兵工廠也沒有製造飛機的技術,飛機全爲購買和列強贈送,或者是戰場上繳獲的。東北易幟前,東北空軍估計還有200架左右,其中戰鬥機150架。東北軍的飛機主要從法國和捷克兩國購買,其中1929年因爲中東路事件東北空軍損失慘重,因此張學良剛從法國進口大量新式飛機,9.18前東北空軍有100餘架飛機,基本是新式的。

海軍方面:

東北海軍擁有大小艦隻21艘,3.22萬噸,艦隊官兵3300人。主力艦“海圻”號爲當時中國最大的巡洋艦,其餘還有“海琛”、“鎮海”、“威海”、“同安”、“永翔”、“楚豫”、“江利”、“定海”等戰艦。

“9.18”時東北軍與日本關東軍軍力對比爲北大營8000人vs關東軍3000人,奉天省內軍力對比大約爲東北軍6-9萬vs關東軍1萬人(1931年9月,日本關東軍兵力10500人,系日本陸軍第2師團

),裝備方面中國軍隊佔優,東北軍佔據局部兵力優勢,且直隸、熱河以及山海關一帶有東北軍主力25萬也可迅速馳援,由於日軍資源較匱乏,打不起大規模持久戰,而且當時日本國內也分成了主戰主和兩派,如果初期遭到猛烈反擊,日本國內主和派必能佔據上風,東北有很大可能不會淪喪。

東北駐軍和日軍力量上對比,東北軍數量上佔絕對優勢,而且在裝備上亦有相當的優勢。關東軍在事變時不僅沒有空中武裝力量,甚至在輕武器方面也不曾裝備“捷克輕機槍”這樣的高技術含量武器。如果沒有不抵抗的命令,如果部署得當,日軍的侵略行動是幾乎不能得逞的。

第136章 辣手摧花第134章 英雄救美第45章 孤軍奮戰第103章 茅臺酒第146章 兵發塘沽第221章 白刃戰第130章 山中的槍聲第158章 討價還價第37章 血戰小青樓第136章 辣手摧花第190章 萬事俱備第51章 廝殺第9章 滅日軍團第145章 裡應外合第108章 揮灑自如第172章 血腥的戰場第1章 色狼殺手第16章 籠絡人心第11章 找女人第210章 對日策略第161章 遲來的愛第174章 傘兵小分隊第150章 臨陣換將第188章 制空權第101章 遵義會議第28章 血腥屠殺第80章 兇殘的日寇第31章 再來一炮第184章 重炮團第140章 出兵北平第123章 補習老師第191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102章 一條繩子上的螞蚱第71章 短兵相接第95章 俘虜立大功第94章 兵臨城下第162章 一箭三美女第175章 奇襲機場第19章 剿匪第2章 百年穿梭機第57章 將計就計第177章 大獲全勝第142章 輕取楊家寨第33章 迷姦第130章 山中的槍聲第197章 臨陣換將第118章 軍閥楊森第225章 前線吃緊第121章 請君入甕第160章 可控的局面第110章 涼山彝區第169章 小規模空戰第152章 基礎第126章 楊公館的姦情(二)第93章 多倫之戰第83章 以毒攻毒第52章 保存實力第80章 兇殘的日寇第124章 滿堂紅第113章 團結就是力量第65章 彈盡糧絕第222章 排兵佈陣第4章 傻妞第204章 談判的條件第61章 屠殺日寇第82章 遠水救不了近火第105章 土城之戰第197章 臨陣換將第59章 追擊第109章 預言第69章 討價還價第26章 奉天兵工廠第109章 預言第94章 兵臨城下第108章 揮灑自如第38章 伏擊戰第200章 坦克大戰第138章 梅開二度第223章 狙擊陣地第26章 奉天兵工廠第184章 重炮團第101章 遵義會議第228章 焦頭爛額第96章 兵發錦州第94章 兵臨城下第121章 請君入甕第192章 虎狼之戰第128章 變故第110章 涼山彝區第59章 追擊第5節 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學第127章 楊公館的姦情(三)第59章 追擊第183章 中國坦克旅第50章 困獸第162章 一箭三美女第217章 重炮出擊第132章 踏上歸程第99章 我討厭黑色
第136章 辣手摧花第134章 英雄救美第45章 孤軍奮戰第103章 茅臺酒第146章 兵發塘沽第221章 白刃戰第130章 山中的槍聲第158章 討價還價第37章 血戰小青樓第136章 辣手摧花第190章 萬事俱備第51章 廝殺第9章 滅日軍團第145章 裡應外合第108章 揮灑自如第172章 血腥的戰場第1章 色狼殺手第16章 籠絡人心第11章 找女人第210章 對日策略第161章 遲來的愛第174章 傘兵小分隊第150章 臨陣換將第188章 制空權第101章 遵義會議第28章 血腥屠殺第80章 兇殘的日寇第31章 再來一炮第184章 重炮團第140章 出兵北平第123章 補習老師第191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102章 一條繩子上的螞蚱第71章 短兵相接第95章 俘虜立大功第94章 兵臨城下第162章 一箭三美女第175章 奇襲機場第19章 剿匪第2章 百年穿梭機第57章 將計就計第177章 大獲全勝第142章 輕取楊家寨第33章 迷姦第130章 山中的槍聲第197章 臨陣換將第118章 軍閥楊森第225章 前線吃緊第121章 請君入甕第160章 可控的局面第110章 涼山彝區第169章 小規模空戰第152章 基礎第126章 楊公館的姦情(二)第93章 多倫之戰第83章 以毒攻毒第52章 保存實力第80章 兇殘的日寇第124章 滿堂紅第113章 團結就是力量第65章 彈盡糧絕第222章 排兵佈陣第4章 傻妞第204章 談判的條件第61章 屠殺日寇第82章 遠水救不了近火第105章 土城之戰第197章 臨陣換將第59章 追擊第109章 預言第69章 討價還價第26章 奉天兵工廠第109章 預言第94章 兵臨城下第108章 揮灑自如第38章 伏擊戰第200章 坦克大戰第138章 梅開二度第223章 狙擊陣地第26章 奉天兵工廠第184章 重炮團第101章 遵義會議第228章 焦頭爛額第96章 兵發錦州第94章 兵臨城下第121章 請君入甕第192章 虎狼之戰第128章 變故第110章 涼山彝區第59章 追擊第5節 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學第127章 楊公館的姦情(三)第59章 追擊第183章 中國坦克旅第50章 困獸第162章 一箭三美女第217章 重炮出擊第132章 踏上歸程第99章 我討厭黑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宾川县| 肥城市| 鞍山市| 隆化县| 通河县| 白朗县| 鹤岗市| 商水县| 梓潼县| 玛纳斯县| 昆山市| 虹口区| 蒙山县| 乡宁县| 翁源县| 普宁市| 铜川市| 黔南| 化隆| 南郑县| 辉南县| 葫芦岛市| 通州区| 台湾省| 汶川县| 宣恩县| 车险| 南郑县| 南充市| 清水河县| 囊谦县| 金阳县| 汉川市| 休宁县| 昆山市| 建湖县| 柞水县| 海安县| 驻马店市| 青龙| 通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