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兩名日軍哨兵,正在一邊並排閒聊,一邊端著步槍向前巡邏。這兩天來,沒聽說哪裡有支那人的襲擊,高度緊張幾天之後,這些日軍的精神也慢慢放鬆下來。
很顯然日軍對僞軍並不放心,以前這種夜間巡邏放哨的苦差事都是僞軍做的。而現在巡邏明暗哨的工作都不敢讓僞軍承擔。否則恐怕特戰隊員摸到日軍牀前,都沒人知道。
“小村君,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出去掃蕩。”一名日本兵說道。
“是啊,阪田君,真想念在滿洲的日子啊。上次那個滿洲的花姑娘還真夠勁。”另一個日本兵說道。
現在駐守當陽的部隊是從東北調過來的71師團。這個師團才成立不到一年,兵員都是才從國內調過來的新兵。還沒有經歷過真正殘酷的戰鬥。在東北,這些新兵都是大老爺。除了會出去圍剿一下東北的鬍子,還真沒什麼戰鬥。而出去圍剿鬍子,小兵們甚至很難撈到打槍的機會,大部分時候往往會去禍害那些偏僻的小村莊了。村莊裡的婦女被強*奸幾乎是免不了的。這兩個哨兵,也嚐到了甜頭。
現在到了湖北,不用再經歷東北的嚴寒,但是卻一直在修工事。連出去抓老百姓修工事的事情都是僞軍做的,71師團的普通士兵到現在還沒有撈到出去玩玩花姑娘的機會。所以小村和阪田兩人回憶起在東北的日子來還是口水滴答的。
“是啊,是啊,真想馬上就能出去掃蕩啊。爲什麼在湖北我們不進行掃蕩呢?我看這裡支那人的反抗比滿洲激烈多了,咦……”阪田一邊走一邊說著,突然感到小村沒了聲音,連忙回頭看。
只見小村被一個高大的黑影捂住嘴巴放倒在地,阪田大驚,剛想高聲呼和,就感到一隻大手捂住了自己的嘴巴,另一隻手按住自己的腦袋頂。下一秒鐘,阪田就感到自己的腦袋“咯噠”一聲就橫了過來。
阪田感到一陣劇痛,然後就失去了知覺,癱軟在地上。
與此同時趴在一個大樹下的一名日軍暗哨,突然感到自己的肋部一陣劇痛。疼得他什麼不能呼吸,也根本喊不出聲來。他身邊一條黑影手中的匕首,插進了他的肋部,準確地插進了他的腎臟。這個器官一旦被銳器刺穿,所引起的疼痛能夠立刻導致被襲擊者失去抵擋能力,甚至連任何聲音都發不出來,在幾秒鐘內就會死亡。
另一邊,兩名明哨和一名暗哨也在非常短時間內被殺。特戰小隊非常順利地突破了日軍的最外圍的防守線。
根據古家旭的偵查,再往裡面就是日軍埋伏的隊伍了??磥砣哲娨仓浪^的明暗崗哨其實擋不住特戰小隊的襲擊,只不過日軍認爲這道崗哨即使擋不住特戰小隊的襲擊,至少能給內線的埋伏的日軍發出警告,使得內線的日軍能夠提前做出反應。
然而古家旭的特戰小隊悄無聲息地就滲透進入了日軍的內線。
紹家臺日軍指揮官叫福岡勁男。這個工事羣的守軍一再被加強,現在已經擁有了兩個小隊,一百多號日軍。福岡勁男以中尉軍銜擔任了紹家臺工事的指揮官,指揮兩個小隊日軍和一個連的僞軍。
白天福岡勁男把工事羣的防守任務交給了僞軍,修築工事的任務也交給僞軍看押二百多名老百姓去做,而讓日軍休息。到了夜晚,則完全用日軍來防守工事羣,在他看來支那特戰小隊人數很少,只會夜晚襲擊,大白天是不會有什麼行動的。而僞軍的戰鬥力太差,只能用來維持地方治安,欺壓老百姓,真正的戰鬥則必須要大日本皇軍的勇士來完成。
在工事羣外圍大約二三裡的地方,福岡勁男把兩個小隊的日軍分散成四部分,分別埋伏在工事羣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隱蔽處。而在工事羣鐵絲網外大約二百米的範圍內則是雷區,這個雷區只有日軍知道安全通道,連僞軍都不知道??梢哉f要想悄無聲息地摸進工事羣,已經完全不可能了。所以在工事羣裡,福岡勁男並沒有放日軍防守。如果僞軍連這樣一個工事羣都守不住,乾脆都死啦死啦算了。
福岡勁男把日軍分爲四個方向埋伏,意思是爲了能夠儘快互相支援。只要一個方向受到攻擊,其他個方向的日軍立刻就會向這邊靠攏。另外的兩個方向的日軍也可以迂迴包抄,切斷支那人的後路。
本來這個部署是非常到位的,如果特戰小隊冒然闖進去,很有可能就被日軍包圍了,全軍覆沒在裡面。然而福岡勁男卻沒有想到在前兩天古家旭親自帶領兩名本領高強的偵查員,悄無聲息地穿過了日軍最外圍的明暗崗哨,潛入了日軍防守內線。已經把日軍的佈置提前摸清楚了。
今晚古家旭首先要襲擊的是埋伏在南面的日軍,爲了防止日軍迂迴包抄,古家旭在後路日軍可能包抄上來的兩邊,佈置了雷區。這個雷區厚度超過二百米寬度超過了五百米,裡面有爆破手安裝的炸藥改裝地雷,有小巧的單兵反步兵地雷,有大型的跳雷,還有單兵的子彈雷。
日軍要想快速通過這個雷區,如果不用拋射爆破排雷法是不可能的。然而古家旭估計,日軍埋伏在工事羣外圍,不可能攜帶什麼重型的裝備。而古家旭佈置的雷區,用簡單的投擲手榴彈的方法並不能完全排除乾淨。所以日軍要想快速通過,基本上不可能。
這樣就保證了特戰小隊的後路安全。在最危險的時候也能保證特戰小隊可以迅速撤離。
根據前兩天夜裡的探查,日軍埋伏在南面的部隊大約有兩個班,近三十人。應該擁有兩挺機槍,兩具擲彈筒,甚至可能擁有迫擊炮。剩下來的應該就是三八步槍了。
古家旭帶來了十五個特戰精英,對付三十個普通的日軍,在古家旭看來一點難度也沒有。
看書罔小說首發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