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

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

馬文升根本不屑於與胡聰多說一句話。隨即就退堂了。

這也是古今不用標準,馬文升被人稱爲名臣,但是他的所做所爲,根本沒有將律法看在眼裡。

有這更大的自由裁量權。

甚至可以說,馬文升根本沒有什麼證據(jù)的想法,而是按照自己的推論而判斷的。

不得不說馬文升眼力老辣之極。

這才讓他分析對了。

但是一旦分析錯了,很有可能就是冤案了。

只是馬文升這一番舉動,沒有一個人感覺有問題的,他們覺得本來就該如此。

韓鐵城出去之後,與妻兒一番歡喜就不用說了。

只是這事情到了這裡還沒有完。

第二日,天津縣令,就派人將韓鐵城給叫回來,宣佈了對韓鐵城的處分,韓鐵城熬了幾年才達到的九品官帽,被一朝撤銷了。

“大人,”韓鐵城說道:“這-------”

天津縣令冷哼一聲,說道:“別說廢話,胡聰不是你的副手,何差事不是你辦的,弄成這個樣子,都傳到了巡撫大人那裡,你還想說什麼?”

韓鐵城聽到這裡,也是無話可說。

只是退下。

他剛剛退下來,就見有人來找他,說巡撫有請。

卻是馬文升。

韓鐵城心懷忐忑,不知道巡撫大人爲什麼要見他。

馬文升見了韓鐵城,隨口問道了幾句話,韓鐵城對答如流。馬文升話題一轉,說道:“這個案子有天津打行參與進去,我已經(jīng)令下面人處理,你覺得天津打行,能不能一網(wǎng)打盡?”

韓鐵城微微一頓,說道:“回稟大人,大抵是不行的。”

馬文升說道:“爲何?”

韓鐵城說道:“城中幫派不少,最大 的還是漕幫與海幫,這些人都是一些力夫抱團而已,爲了爭奪上工,多次械鬥,霸佔碼頭與街道,不交錢,就不許停留,也沒有人裝卸。”

“大人要清掃,只需三尺文書,就足以令這兩個幫派做鳥獸散,只是風頭一過,恐怕要死灰復燃。”

“請大人明鑑。”

很多東西出現(xiàn),是歷史進度的一部分,在宋之前,也沒有聽說過什麼城市黑社會,更多是土匪豪強。而在宋代就有了城市黑幫,也就是無憂洞。

而在明代又有打行。

這其實就朝廷對大城市管理的真空,被這些人給竊取了。

只要這些權力真空存在,這些黑幫即便打了一茬,還有一茬,永遠都不會消失的。

而城市管理之複雜,很多時候都是難以面面俱到的。

馬文升聽了思索了一陣子,嘆息一聲,說道:“不敢怎麼說,先打掃一下房間吧。”

這些打行太猖狂了,連官糧都敢動,不清理一番何以震懾宵小,至於將來的事情,將來再辦了。

其實這顯露出一種趨勢。

那就是大明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同時,人員流動加強,而社會治安也越發(fā)惡化了。

雖然,在此之前,大明的治安也算不了多好,只是不管怎麼說,大明城池之中,還是王法之地,但是隨著城池越來越大,這個說法,也越發(fā)受到了挑戰(zhàn)。

馬文升將話題轉回來,說道:“你知道,我爲什麼信了你的供詞?”

韓鐵城說道:“屬下不知。”

馬文升說道:“我信韓將軍之後,不會做出此等有辱家名的事情。”

韓鐵城立即起身,說道:“韓某不敢有辱先父之名。”

韓鐵城就是韓青的兒子,韓青戰(zhàn)死與正統(tǒng)十四年,如果他沒有死的話,而今大明軍中高層有一席之地。

很多人都忘記了這個人。但是馬文升當初還是舉人,就在北京城之中。他才記得當初紫荊關之戰(zhàn)事多麼艱險。

馬文升一看到了韓鐵城乃是韓青之子,立即就不懷疑他。

他接著問道:“你怎麼走這一途了?”

韓青戰(zhàn)死的時候,軍功並不算高。雖然追贈了一個爵位,但是僅僅是追贈,雖然賞賜了一些金銀,但是並沒有什麼官職。

韓青的世襲軍職,也在後來的改革之中,被去掉了。

韓鐵城本來想上軍校的,但是母親死活不肯。無他,。她不想讓兒子如他父親一般。想讓韓鐵場考科舉。

只是有一種東西叫做家學,科舉可不是那麼好考的,這才退而求其次。進入學校之中,一步步爬到而今。

馬文升聽了,心中微微一嘆,說道:“天津縣的處罰,不能說不對,畢竟這一件事情,你也是有責任的。”

韓鐵城說道:“屬下不敢有一絲怨懟之言。”

馬文升想了想說道:“朝廷剛剛要我派一批吏員去福建。你就去吧,在天津你的前途不大好辦,但是到了福建卻容易多了。”

韓鐵城立即行禮說道:“多謝大人擡舉。”

韓鐵城並不是傻瓜,他明白,他留在天津,想要有所提拔,之前那一件事情,就是他的軟肋,死穴。

非要熬資歷不可。

這其實也是吏員的尷尬之處。

看似從吏員到內閣,一路暢通無阻,但是真的做,就會知道里面有多少無形的有形的天花板了。

一個不好,就是一輩子是吏員,等臨終的時候,追贈一個九品官職而已。

這纔是很多吏員的常態(tài)。

馬文升也不可能對韓鐵城照顧太多。哪怕他也是韓青的兒子。

韓青的人脈多在軍中,而不是在地方。

韓鐵城收拾東西,立即乘船去福建,到了福建的時候就是秋天將至的時候了。

這一路上花費的時間,其實從天津乘船到福建花費了一半,剩下的時間,就是從福州一路向西而去,先轉西南,再轉西北方向,繞了一個大圈子,纔到了寧化縣。

韓鐵城在福建越走越是心涼。無他。韓鐵城雖然是山東人,但是從小在北京長大,又去了天津,這都是大明一等一的繁華之地。

而福建大山之中,又是什麼樣的地方?

說窮鄉(xiāng)敝土都有幾分擡舉。

不僅僅韓鐵城。甚至很多吏員都擔心,來到寧化縣,能不能吃上飯了。

只是皇命在身,不管多擔心,只能一步步的向寧化走了。

到了寧化之後,看著不知道什麼年代的土城,似乎是宋朝的,距今幾百年了,手輕輕一撮,就簌簌的掉土。

而縣衙更是殘破的好像是一個沒有神像的破廟。

這也是無奈何的。

本來就是窮地方,又有官不修衙的傳統(tǒng)。這搖搖欲墜縣衙一日沒有倒,估計就沒有人修的。

而且這些人同樣面對李東陽所面的困難,那就是語言關。好在李東陽早有準備,寫了一個小冊子,對照官話與當?shù)卦挕?

儘量讓這些人速成。

不敢說,讓他們都有熟練掌握當?shù)卦挘腔編拙洌€是可以的。

李東陽對這一羣人到來。可以期盼已久了。

李東陽一個人到來寧化縣,倒是拉攏當?shù)匾恍┤耸帧5撬l(fā)現(xiàn),他始終是一個外人,很多人在他面前信誓旦旦,轉過頭之後,又是什麼樣子,就不知道了。

李東陽又招收了一些學生,他學問很高,精心調教,自然能的得到這些士子的真心,但是人數(shù)太少了一些。

根本做不了什麼大事。

而今這一下來了一兩百人,足夠李東陽大展拳腳了。

李東陽召集他們之後,立即宣佈他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收稅,收秋糧,這一次李東陽不要在縣裡等老百姓送上來,而是帶人到山中,田裡徵收賦稅,並覈查一下寧化縣真正的家底。

就在這些人稍稍修整一二,李東陽就親自帶隊,與韓鐵城一起,離開了縣城,到了鄉(xiāng)下。

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yún)南戰(zhàn)局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xiàn)狀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九十五章 大雲(yún)南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zhàn)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tǒng)十四年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jiān)軍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fā)展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八章 遼東之戰(zhàn)的戰(zhàn)略規(guī)劃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十五章 香港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tǒng)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zhèn)的第一把火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zhàn)第七十六章 聯(lián)姻蒙古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七十三章 礦業(yè)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
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yún)南戰(zhàn)局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xiàn)狀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九十五章 大雲(yún)南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zhàn)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tǒng)十四年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jiān)軍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fā)展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八章 遼東之戰(zhàn)的戰(zhàn)略規(guī)劃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十五章 香港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tǒng)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zhèn)的第一把火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zhàn)第七十六章 聯(lián)姻蒙古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七十三章 礦業(yè)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阳县| 武强县| 浦北县| 英吉沙县| 泰顺县| 福清市| 枣强县| 弥渡县| 定安县| 申扎县| 田林县| 蒙自县| 桃江县| 海盐县| 襄垣县| 阿拉善左旗| 建始县| 肇源县| 科技| 甘洛县| 玉田县| 屏边| 同江市| 保康县| 衡水市| 洪江市| 九龙坡区| 石棉县| 河曲县| 广安市| 福建省| 天全县| 马公市| 巴林左旗| 沂南县| 柳江县| 大荔县| 藁城市| 横峰县| 清流县| 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