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兩百八十一碗 王鈺稱帝

十月初九黃道吉日王鈺命人於京城西南角築受禪臺一座準備接受趙宋的禪讓正式登基稱帝君臨天下。在此之前他下令給全國十餘個衛戍區指揮使嚴陣以待要保證在權力交接的過程中國內不會出現大的波動。

其實這一點他大可不必擔心自從他掌權以後有意無意的在淡化趙氏皇族的影響。經歷這麼多年國內官員軍民人等早就習慣了他立於幕前指揮全局。至於周邊國家那更是不用多說在他們看來大宋就是王鈺在當家。

初九這一天東京城的氣氛外鬆內緊。百姓們仍舊和平常一樣重複著以前的生活。但在表面的平靜下卻是暗潮涌動。城內樞密院的便衣探子四處活動監視著一切有可能出現的不良情況。街道上也不時的京師衛禁軍在巡邏。

已時三刻文武百官齊集靖王府外恭請王鈺出面接受禪讓。而另一部分大臣則往宮中去接皇帝趙允同。

“王公公再去請一次吉時快到了。”吳用身著嶄新的朝服與太師童貫立於百官之前。大司馬韓毅獨自一人站在一邊想必今天他的心情是十分複雜的。

靖王府內王鈺的妻妾們聚在一起。耶律南仙和楚紅秀正替王鈺穿上皇袍宋朝皇帝的服裝與官員地相差不大區別不過就是在顏色上而已。耶律南仙顯得很高興。臉上始終保持著笑意。童素顏則站在趙出雲旁邊神色如常。

趙出雲怎麼說也是趙家的人此時此刻心中也不知作何感想。只是抱著兒子王戰不的時去臉去貼著兒子稚嫩的臉蛋。

“王上好了。”耶律南仙退後兩步。仔細端詳著她地皇帝。這個時候恐怕是她最後一次看到“相父攝政王”王鈺。等禪位大典一結束眼前這個男人就是皇帝王鈺了。

看了看鏡中的自己。王鈺倒也沒見有什麼異樣。其實自從欽宗趙桓死後他已經與皇帝無異所差的不過就是一個名號而已。

王歡滿臉堆笑地來到房外剛踏進一隻腳立馬縮了回去。這怎麼回事?受禪大典即將開始叔父馬上就要君臨天下了怎麼這房間裡沒有想像中興高采烈的氣氛。倒像是什麼事情都沒有生一樣。

倒是王鈺現了王歡站在房外遂問道:“時候要到了?”

“回王上吉時快到了文武百官恭請王上立即趕往受禪臺。”王歡躬身回答道。

漫不經心的點了點頭王鈺隨口說道:“行了。走吧。”言畢向外走去。來到童素顏面前時看著這個跟自己患難與共情深義重地妻子。這個馬上就要成爲母儀天下皇后的女人他什麼話也沒有多說伸出手去緊緊握著她的雙手。

趙出雲神色有些落寞緊緊貼著兒子的臉彷彿兒子王戰是她在這個世界上唯一可以依靠的人。王鈺看了她一眼意味深長的說道:“出雲你放心我答應的事情一定不折不扣的辦到。”

已時王鈺出靖王府登上車駕。本來他應該坐轎子地而且這樣也有利於保護他的安全。但他執意要在今天乖馬車前往受禪他要沒有距離的跟百姓接觸。

車駕啓動文武百官緊隨其後王上親衛禁軍開道一行人馬浩浩蕩蕩向西南方向開去。沿途的百姓們見到王上車駕自動退往兩邊。以前王鈺經常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皇帝出巡沿途所有人都要下跪這其實是錯誤的。不管是皇帝也好大臣也罷出行鳴鑼開道地規矩是有的但只是提醒所有人讓路並沒有要下跪。

在封建時代王鈺當然不可能像後世那樣在車上向百姓們揮手致意。但他還是儘量緩和神情不時地注意著街道兩邊的平民百姓。“君以民爲天”這句話必須牢牢紮根在心裡纔有可能坐穩天下。

而百姓們看到國家領袖拋頭露面出現在街市上都感到驚奇。今天受禪大典百姓早就知道他們心裡都明白從今天開始天下改姓了王上要進階成聖上了。

在他的車駕經過八德街轉角時忽然聽到有人喊出了一聲:“萬歲!”這聲音很稚嫩一聽就是小孩子。可這個稚嫩地聲音不得了他一帶頭萬歲的聲音此起彼伏不絕於耳搞得負責警戒的禁軍將士們緊張不已。

王鈺四張張望終於現街道轉角處一對年輕的夫婦帶著一個五六歲的男孩。那孩子振臂高呼剛纔那一聲“萬歲”恐怕就是他喊出來的。

“停下。”王鈺命令道車駕停了下來。後面的文武百官看到前方停止都感覺意外吳用林沖等人更是著急忙慌的趕上來詢問出了什麼事情。只見王鈺下了車向那一家三口走去。

“王上這是幹什麼?吉時馬上就到了怎麼在這裡停了下來?”林沖疑惑的問道。

吳用也摸不著頭腦把衣袖一揮:“過去看看。”這兩位大人一帶頭其他大臣們也有部分圍了上來。

王鈺來到那一家三口面前父母按著兒子就要往地上跪他伸出手示意他們不必多禮。目光落在那個男孩的臉上王鈺始終覺得這孩子怎麼這麼面熟。

“幾歲了?”良久他開口問道。

“回王上小犬今年六週歲。”父親急忙回答道。而母親則是低著頭不敢直視領袖。

“這孩子本王看著眼熟卻又一時記不起在哪裡見過。”王鈺道出了心中的疑惑。

那位父親突然有些情緒激動王鈺身邊的侍衛立即靠前作出戒備的姿勢。王鈺揮手製止。卻聽那位父親激動的說道:“前年年末小犬一時貪玩在街市上亂扔炮仗驚擾了王上。王上仁慈。並未怪罪反倒包了壓歲錢給他!”

哦想起來了。

個事。記得當時出雲身懷六甲自己即將爲人父看心中疼愛。包了壓歲錢給他。

摸了摸那孩子地頭王鈺笑說道:“好生讀書將來作國家地棟樑之材。”

一位國家領袖。朝廷腦在受禪的半途下車就爲了跟幾個平頭百姓說句話這是什麼表現?這是親民的表現。當然王鈺這麼做不排除有作秀地成分。但要知道在這個時代只有他會這樣作秀。因爲他不是這個時代的人。他有這個時代地人所沒有地觀念。

京城西南角。高五丈。方圓六十多丈的受禪臺巍然聳立。臺分三層坐北朝南呈上圓下方狀。除在臺下四周護衛的士兵們受禪臺上沒有一人。

京師衛三萬精銳部隊早已在衣甲鮮明。旌旗漫天地排列在現場威武不凡。等候著他們地最高統帥。

被俘的兩位金帝以及趕至京中觀禮的各藩王酋長。領大汗四方諸夷長老等數百人排在西北角靜靜等候。爲了保護與會人等地安全受禪大典是不允許百姓觀禮的否則今天這場盛會恐怕會有上百萬人蔘加。

王鈺的隊伍浩浩蕩蕩的趕到了現場當王歡扶著他下車地時候現場突然爆出歡呼聲!軍隊最先呼喊王鈺是他們的建軍統帥在他的統領下大宋軍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將士們是衷心的愛戴他。

受禪臺下皇帝趙允同在幾位內侍的陪同下驚惶不安地望著他心中慈愛地相父。他身上仍舊穿著皇袍到這裡來之前兩位母后什麼也沒有跟他說只是抱著他一個勁兒地哭。年幼的他並不知道將要生什麼事情。

主管趙宋歷代先帝太廟的官員擔任受禪大典地司儀官王鈺到場以後他便站到了受禪臺下放聲高呼:“請王上登臺受禪!”

王鈺此時不由自主的心跳加快了。他原本以爲自己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明白人看透一切地人。可現在他現自己其實也是一個普通人眼看著黃袍加身君臨天下竟然也會有些許激動。萬衆矚目之下這位大宋領袖龍行虎步終於登上了受禪臺這個萬王之王纔有資格站立的所地。

從受禪臺上望下去一切盡收眼底威武地軍隊漫天的旌旗令人窒息的肅穆和無數雙期盼地眼睛。此時王鈺雄心萬丈他有上百萬精銳的軍隊一萬萬優秀的人民過兩千萬畝的領土和實際控制範圍還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和科學技術有這樣充足的條件還有什麼理由不把這個國家帶向繁榮帶向盛世?

“宋傳至今天數已終我王勵精圖治臥薪嚐膽勤內政而富萬民拓邊疆以利衆夷。今四海平定萬邦來朝民思賢主臣望聖君天日昭昭神明意旨。趙氏深明大義以帝位禪讓我王從此國興邦昌天下太平!”

“奉傳國玉璽!”司儀官一聲高喝一名內侍手捧璽匣一步步登上受禪臺跪於王鈺腳下雙手奉上。

王鈺端起璽匣取出傳國玉璽驗明無誤。這方玉璽可算是中華第一寶。自古以來得天下者若無傳國玉璽就不敢說自己是正統。秦始皇雖然廣受批評但他對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還是有大功的。若不是他中華民族不會有“大一統”的思想。

王鈺受了玉璽在場數萬官員軍民人等三拜九叩高呼萬歲聲勢震天直入雲霄。自此他正式成爲這個國家至高無上的皇帝。

趙允同站在受禪臺下手足無措見這麼多人都向相父高喊著“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他才隱隱約約的覺得自己不再是皇帝了。若不是身後的內侍提醒他他還不知道向王鈺行跪拜之禮。

在山崩海嘯般的“萬歲”聲中王鈺反倒平靜下來。當皇帝。自然是人夢寐以求的事情。可皇帝並不是當著威風而已。身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地領袖先應該想到地是。皇帝這兩個字背後重如泰山的責任。

作大臣事情辦砸了。禍國殃民。還有皇帝可以擋著可以說是皇帝不會用人。可你作了皇帝你的上面再也沒有其他人了。你要對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負起總責。

自己本來是一千年以後地普通人做夢也沒有想到過會有一天來到大宋作統治天下的皇帝。本來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地一分子可現在卻成了這個國家地領袖。

“我誓窮一生之力。誓將這個國家帶向全面繁榮誓讓中華文明遠播四方。”

臺下幾萬人此時都傻了。因爲他們現在行過跪拜大禮之後。皇帝並沒有讓他們平身。有膽大的。悄悄擡起頭向受禪臺上望去。卻現皇帝正手撫玉璽閉目沉思。難道是突然成了皇帝喜不自勝?

王鈺總算是回過神來。極目遠眺朗聲喊道:“衆卿平身!”

此時此刻幾萬人的心裡都想著同一個問題。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一國豈有二君?現在聖上稱帝那趙允同怎麼辦?

“本王……”王鈺似乎想要說什麼可剛一開頭。他就現自己說錯了。

“朕今登帝位念趙氏並無大罪於天下又因禪讓有德決意厚待。冊封趙允同爲隆德王世襲罔替賜良田千畝永不徵稅。自今日起凡趙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若犯謀逆大罪又或不赦之十惡只能獄中賜死不連坐不誅族。隆德王爵位在諸王之上!”王鈺給趙家地待遇比他們當初給柴家地待遇還要高。也算是報答當初趙對他的知遇之恩吧。人心都是肉長的在對方已經完全威脅不到你地時候何不寬厚一些呢?

在場衆人聽畢之後都暗思當初宋太祖在陳橋兵變登上皇位厚待柴氏子孫算是給自己的子孫後代積了陰德。現在王氏坐了江山也和他一樣善待趙家的子孫。

“朕本布衣遊戲於東京歷年來賴羣臣勤勵將士用心國家

今之局面。今朕登大位國號大燕改年號爲興武元軍大赦天下!願天佑中華!”王鈺定國號爲燕乃是以他的跡之地命名。之前羣臣商議地晉唐兩個備選國號他都不滿意。晉朝太軟弱他不想觸這黴頭唐朝太強大他不想沾這個光他要走自己的路。

羣臣聽畢三呼萬歲自此歷時一百多年的大宋王朝結束了它的使命大燕帝國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趙允同在拜完新帝之後除去皇帝冠冕叩謝聖恩即回到宮中準備前往自己的封地。王鈺對他算是仁至義盡了這個前朝皇帝從此可以安安穩穩過他地太平日子甚至他的子子孫孫都可以有享受不盡地榮華富貴。

王鈺登基稱帝之後對趙氏族人恪守自己的承諾各有封賞甚至連趙宋的歷代先帝都顧及到了特意留下一支趙氏族人允許其居住在京城照看祖先地皇陵。考慮到趙允同年紀還小離不開母親王鈺沒有處置蔡太后畢竟他也是爲人之父他也有孩子。幾天以後朱氏蔡氏兩位前朝太后攜隆德王趙允同拜謝了王鈺的皇恩浩蕩前往封地去了。

王鈺一家離開靖王府入住禁宮。不久朝廷舉辦了冊立大典王鈺正式冊封太師童貫之女他的正妻童素顏爲大燕皇后母儀天下爲後宮之主。冊立耶律南仙爲貴妃趙出雲爲德妃楚紅秀爲淑妃。又追封他的堂姐李師師爲濟安公主連他好好的活在一千年以後的父母姐姐都被寫出名字來追封爲先皇皇太后長公主。

這皇帝皇后嬪妃都有了可似乎還少了一些什麼。沒錯少一個皇太子。

本來王鈺是想立長子王戰爲皇太子可這個事情後來起了爭議以吳用爲的幾位大臣不同意。因爲他們認爲王戰是德妃娘娘趙出雲所生是“庶出”。又有趙家的血脈不適合立爲太子更不適合成爲儲君。

其實庶出還好辦雖說“廢長立幼。自古皆爲取禍之道”話是這麼說但歷史廢長立幼的例子數不勝數。關鍵問題就在於趙出雲的血緣上。吳用這些大臣是王鈺一手栽培。一手提拔地他們對趙家沒有絲毫感情只忠於王鈺。他們不能容忍一個有趙家血緣的人成爲他們的皇儲。

另外還有一點淑妃娘娘楚紅秀臨盆在即如果生下皇子他們寧願立這個出身卑微的淑妃娘娘地兒子。

王鈺雖然是大燕帝國的皇帝了可大臣的意見。他不能不注意。再加上自己正值壯年立太子一事晚些再說也無妨遂立王戰爲漢王。豈止是太子之位有異議。就連童素顏地皇后之位都有人質疑因爲有人認爲童素顏一來雙目失明。二來沒有生育在母憑子貴成爲理所當然的時代這樣的人能成爲皇后麼?可後來一比較。現除了童素顏還真沒有人能立爲皇后。耶律南仙是契丹人趙出雲是前朝皇族楚紅秀出身卑微比來比去也只有童素顏合適了。

登上皇位以後王鈺沒有忘記替他立下汗馬功勞地大臣們。在他成爲皇帝的第一次早朝中他就宣佈了幾項重大的人事變動和政治改革。

太師如今貴爲國丈的童貫因年老體邁奏請辭去一切職務。王鈺恩準允許其辭去一切公職改封爲江寧郡王賞賜頗豐供其安享晚年。

童貫一辭職尚書左僕射一職懸空王鈺登基尚書右僕射一職也空缺。遂擢升商仲揚爲尚書令主管尚書省。擢升尚同良爲中書令主管中書省握有實權。擢升孟昭爲門下侍中主管門下省。此三人都稱宰相爲三省長官。

同時取消了中書省設立政事堂的特權。將政事堂設在政資殿旁邊今後凡軍國大事由三省長官會聚政事堂在皇帝的主持下共同商議。其他官員得到皇帝的特旨也可以進入政事堂參政議政這種官員叫“參知政事”“參知機務”。

王鈺還重新明確了三省長官的職權尚書省起草政策門下省審議政策中書省執行政策三權分立。其中又特別強調了門下省地審議國家一切政令包括皇帝的聖旨若沒有門下省長官的簽字不能生效。

果然不出吳用所料尚同良成爲實際上的朝廷腦而眼睛裡不揉沙子直言敢諫的孟昭也果真成爲門下省長官。但吳用本人卻在王鈺成功稱帝之後功成身退從此閉門謝客安心讀書。王鈺沒有忘記他地忠心耿耿和豐功偉績將他的兩個兒子提上高位顯赫一時。

改朝換代以後國內並沒有出現大地波動。除了極少數地區生一些忠於趙家的讀書人有一些諸如題反詩寫反書懷念趙家統治之外整體上國內局勢很平穩地方上的行政長官軍事長官都上奏表示效忠。

有大臣就此事上奏王鈺建議嚴辦這些文人。但王鈺想起了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地“文字獄”堅決否定了這個建議。有一批敢於提出不同意見的文人對國家來說是好事不但不能罰還要賞。賞賜的詔命一下達再沒有文人說東道西了。

大燕興武元年在和平過渡中過去了在聽聞王鈺登基稱帝之後西遼國高麗國日本國吐蕃諸部或派遣使臣入中原上表恭賀或國王本人親自入燕表示繼續效忠。甚至連盤踞在安南國號稱大周朝皇帝的柴桂也派遣使臣遞交國書要求與大宋建交併承認他的合法地位。並要求與大燕通商互派使節。

興武二年五月王鈺遷都北京。開封到北京不過數日路程但因爲整個國家中央機關全部遷移這次遷都耗時一月有餘。在興武六月才全部遷完。從此北京成爲全國政治中心。大燕帝國正式開始了對天下的統治。

第三百一十六碗 千軍萬馬避白袍第二十一碗 難道是人品好第兩百一十八碗 國殤—古來征戰幾人還第二碗 穿越原來不易第九十五碗 南府軍威武第兩百九十六碗 十五年後第六十四碗 患難相扶持第一百零五碗 他們那些王八蛋一定會後悔的!第五十四碗 各朝都有貪官第三百零五碗 皇帝駕崩 傳位漢王第121碗 攤牌第135碗 賜封武州郡王第四碗 最剽悍的轉機第兩百六十七碗 讓蒙古人見識什麼叫南府軍第兩百七十六碗 王鈺表態 善待趙家第兩百八十三碗 蒙古人給大燕帝國的禮第一百九十七碗 大事不妙第二百八十四碗 提前到來的蒙古大決戰第126碗(上) 趙桓偷出皇宮第兩百九十九碗 力保漢王 旗開得勝第一百零七碗 造反?回京?第一碗 蟬聯倒數第一第一百七十七碗 蒙古騎兵第三十五碗 童素顏的身份第兩百六十五碗 北方激戰正酣 南方軍隊抗災第一百七十五碗 歲月場驚現李清照第兩百六十五碗 北方激戰正酣 南方軍隊抗災第三百零九碗 王軾權知吏部事 朱武醉酒授機宜第140碗 大開殺戒第五十八碗 一代梟雄耶律大石第130碗 尋找岳飛第兩百九十四碗 軍隊人事變動 大燕“軍校”創立第兩百三十八碗 直搗黃龍第三十九碗 被逼立軍令狀第兩百二十八碗 捷報飛傳第七十一碗 傳授官場之道第兩百四十一碗 宋代馬謖第兩百二十七碗 汴京城皇陵崩塌第兩百三十九碗 誘敵深入 董平起疑第139碗 天字第一號大貪官第一百六十六碗 苦等十二年 盼回“負心郎”第九十五碗 南府軍威武第兩百二十一碗 岳飛追擊金帝第十九碗 八賢王的後裔第兩百二十七碗 宋蒙兩軍衝突第七十八碗 一笑傾城第三十五碗 童素顏的身份第一百八十三碗 師從趙匡胤第兩百二十碗 百年國恥 一朝得雪 韓毅威武 攻破上京第三百零九碗 王軾權知吏部事 朱武醉酒授機宜第兩百九十六碗 十五年後第八十碗 資政殿王鈺耍手段第一百四十六碗 驚天大逆轉第兩百四十四碗 劍拔弩張 千均一發第五十七碗 三分天下有其一第一百五十二碗 人面不如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出雲郡主第135碗 賜封武州郡王第六十二碗 流氓提砍刀 誰擋誰就翹第九十七碗 太尉王鈺第兩百九十九碗 力保漢王 旗開得勝第兩百四十一碗 宋代馬謖第125碗 柴進堂打進汴京第兩百九十一碗 殺敵報國第一六十五碗第一百四十九碗 王者之風 羣雄懾服第兩百二十三碗 寧願戰死第兩百零三碗 五千漢軍迴歸大宋第三碗 李師師的澡盆第三百碗 王鈺向這個時代所有人告別第兩百七十七碗 政治風暴 席捲朝廷第九十三碗 孤軍奮戰第九十一碗 兵臨城下第三百零九碗 王軾權知吏部事 朱武醉酒授機宜第128碗 八賢王領軍來歸第兩百五十一碗 狂風呼嘯 黃沙漫天 宋金兩軍 決戰大漠第兩百一十一碗 大宋鐵騎第兩百七十五碗 輿論大戰 利劍出鞘第一百四十七碗 王鈺親衛第一百九十四碗 趙出雲身懷六甲第一百九十二碗 趙頡發現驚天秘密第兩百三十五碗 鐵腕鎮壓第兩百五十二碗 完顏亮星夜逃亡第二百八十四碗 提前到來的蒙古大決戰第一百五十三碗 丞相,你作朕的父皇好不好?第兩百七十二碗 趙頡紅眼 棄卒保帥第一百八十碗 人不輕狂妄少年第一百零七碗 造反?回京?第九十五碗 南府軍威武第112碗 京城商賈聯名請願第兩百四十七碗 以退爲進 集權一身第兩百七十七碗 政治風暴 席捲朝廷第五十八碗 一代梟雄耶律大石第五十一碗 暗潮涌動之下第十六碗 詭異的小童童第一百四十四碗 排兵佈陣 瞞天過海第兩百四十五碗 明爭暗鬥 金軍提出“胡六條”第兩百九十五碗 疾風知勁草 板蕩識忠臣第五碗 初見趙大嫖客第三百一十碗 政事堂慷慨陳詞 攻吐蕃誓保國土
第三百一十六碗 千軍萬馬避白袍第二十一碗 難道是人品好第兩百一十八碗 國殤—古來征戰幾人還第二碗 穿越原來不易第九十五碗 南府軍威武第兩百九十六碗 十五年後第六十四碗 患難相扶持第一百零五碗 他們那些王八蛋一定會後悔的!第五十四碗 各朝都有貪官第三百零五碗 皇帝駕崩 傳位漢王第121碗 攤牌第135碗 賜封武州郡王第四碗 最剽悍的轉機第兩百六十七碗 讓蒙古人見識什麼叫南府軍第兩百七十六碗 王鈺表態 善待趙家第兩百八十三碗 蒙古人給大燕帝國的禮第一百九十七碗 大事不妙第二百八十四碗 提前到來的蒙古大決戰第126碗(上) 趙桓偷出皇宮第兩百九十九碗 力保漢王 旗開得勝第一百零七碗 造反?回京?第一碗 蟬聯倒數第一第一百七十七碗 蒙古騎兵第三十五碗 童素顏的身份第兩百六十五碗 北方激戰正酣 南方軍隊抗災第一百七十五碗 歲月場驚現李清照第兩百六十五碗 北方激戰正酣 南方軍隊抗災第三百零九碗 王軾權知吏部事 朱武醉酒授機宜第140碗 大開殺戒第五十八碗 一代梟雄耶律大石第130碗 尋找岳飛第兩百九十四碗 軍隊人事變動 大燕“軍校”創立第兩百三十八碗 直搗黃龍第三十九碗 被逼立軍令狀第兩百二十八碗 捷報飛傳第七十一碗 傳授官場之道第兩百四十一碗 宋代馬謖第兩百二十七碗 汴京城皇陵崩塌第兩百三十九碗 誘敵深入 董平起疑第139碗 天字第一號大貪官第一百六十六碗 苦等十二年 盼回“負心郎”第九十五碗 南府軍威武第兩百二十一碗 岳飛追擊金帝第十九碗 八賢王的後裔第兩百二十七碗 宋蒙兩軍衝突第七十八碗 一笑傾城第三十五碗 童素顏的身份第一百八十三碗 師從趙匡胤第兩百二十碗 百年國恥 一朝得雪 韓毅威武 攻破上京第三百零九碗 王軾權知吏部事 朱武醉酒授機宜第兩百九十六碗 十五年後第八十碗 資政殿王鈺耍手段第一百四十六碗 驚天大逆轉第兩百四十四碗 劍拔弩張 千均一發第五十七碗 三分天下有其一第一百五十二碗 人面不如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出雲郡主第135碗 賜封武州郡王第六十二碗 流氓提砍刀 誰擋誰就翹第九十七碗 太尉王鈺第兩百九十九碗 力保漢王 旗開得勝第兩百四十一碗 宋代馬謖第125碗 柴進堂打進汴京第兩百九十一碗 殺敵報國第一六十五碗第一百四十九碗 王者之風 羣雄懾服第兩百二十三碗 寧願戰死第兩百零三碗 五千漢軍迴歸大宋第三碗 李師師的澡盆第三百碗 王鈺向這個時代所有人告別第兩百七十七碗 政治風暴 席捲朝廷第九十三碗 孤軍奮戰第九十一碗 兵臨城下第三百零九碗 王軾權知吏部事 朱武醉酒授機宜第128碗 八賢王領軍來歸第兩百五十一碗 狂風呼嘯 黃沙漫天 宋金兩軍 決戰大漠第兩百一十一碗 大宋鐵騎第兩百七十五碗 輿論大戰 利劍出鞘第一百四十七碗 王鈺親衛第一百九十四碗 趙出雲身懷六甲第一百九十二碗 趙頡發現驚天秘密第兩百三十五碗 鐵腕鎮壓第兩百五十二碗 完顏亮星夜逃亡第二百八十四碗 提前到來的蒙古大決戰第一百五十三碗 丞相,你作朕的父皇好不好?第兩百七十二碗 趙頡紅眼 棄卒保帥第一百八十碗 人不輕狂妄少年第一百零七碗 造反?回京?第九十五碗 南府軍威武第112碗 京城商賈聯名請願第兩百四十七碗 以退爲進 集權一身第兩百七十七碗 政治風暴 席捲朝廷第五十八碗 一代梟雄耶律大石第五十一碗 暗潮涌動之下第十六碗 詭異的小童童第一百四十四碗 排兵佈陣 瞞天過海第兩百四十五碗 明爭暗鬥 金軍提出“胡六條”第兩百九十五碗 疾風知勁草 板蕩識忠臣第五碗 初見趙大嫖客第三百一十碗 政事堂慷慨陳詞 攻吐蕃誓保國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州市| 梅州市| 磐石市| 冕宁县| 驻马店市| 金平| 赤城县| 沾化县| 镇雄县| 手机| 东光县| 延长县| 丹东市| 裕民县| 松溪县| 新平| 施秉县| 哈密市| 乌什县| 镶黄旗| 平邑县| 天台县| 五指山市| 镇赉县| 上林县| 缙云县| 富川| 改则县| 泌阳县| 北辰区| 巨鹿县| 枝江市| 库伦旗| 舞阳县| 阜新| 昌图县| 金塔县| 惠来县| 林口县| 沙河市| 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