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這馬頸上的孔洞,首先用鋼銼將孔洞邊緣銼亮露出新碴,用烙鐵沾六成錫沿孔洞邊緣補洞,直到補嚴爲止,最後再用銼和刻刀將補配的錫面銼刻平,用砂紙磨光。再用毛筆沾咬舊液塗抹在馬鬃、馬尾焊縫及補配的孔洞上,不要等乾燥,即用清水浸泡刷洗乾淨、晾乾,這時焊縫及補配的孔洞就變成舊色了。”
“然後就要將孔洞進行填縫,先將立德粉、細黃土在磁鉢裡磨研成粉,再加入漆皮汁,攪拌均勻,調合成色泥。用小刀或小鏟摳色泥在焊縫及補塊的邊緣、凹陷處抹平,重複二三次,不得凸起,幹後用刻刀、細砂布碾平磨細。最後以加好顏料的稀漆皮汁塗刷二次。幹後,再用最細的砂布擦磨細平。”
張奇?zhèn)ソ拥溃骸昂附雍脱a洞完了之後,就可以進行做地子了。”
袁傑有些不爽:“小張同志,我又沒向你請教。”
張奇?zhèn)サ淖彀蛣恿艘粍樱€是什麼話都沒有說出來,駱天說道:“奇?zhèn)ィ阏f說吧,讓大家夥兒都聽一下,這做地子是怎麼一回事。”
“做地子就是將砂綠、立德粉、石黃、章丹紅、羣青、黑煙子、紅土子、硃砂等礦石顏料,還有細黃土粉放在磁鉢裡,用鉢錘研磨,再倒入漆皮汁調成色湯。銅奔馬的地子比較少,差不多都是較淺的藍、綠、土等顏色。在焊接處及補塊上全部抹上色湯,做上原器色地子,晾乾。”
駱天點頭:“爲了讓修補的效果更自然一些,我是一直重點強調作鏽的,首先是噴泥。在小盤內放入細黃土,兌入清水調成漿至稠泥狀,用牙刷沾泥噴潑在地子上。鏽色多的地方少噴,少的地方則多噴,噴後晾乾。然後噴鏽。”
“在漆皮汁內加入砂綠,放少許石黃、立德粉,加一些細黃土粉,配合均勻,調成與原器即銅奔馬一樣的鏽色漆皮汁色泥。噴鏽時,一手拿牙刷沾色泥,一手拿小刀撥動牙刷毛,使色泥從牙刷上彈飛噴射到已晾乾的泥點上。再用牙刷先沾一點漆皮汁色泥,細黃土粉,在補塊上按壓,做些積土的樣子。以上工作完了,再找找細,按按色,直至完全乾透。最後,用乾淨的牙刷刷洗,把開始噴的細黃土洗刷沖掉,但噴的漆皮汁鏽色沖刷不掉。用毛筆沾漆皮汁色泥隨隨邊沿,使噴射的鏽色與銅奔馬體上的鏽色渾爲一體。”
“最後要說的是空了的馬蹄,可以在漆皮汁內兌入黃土、章丹紅調合成的稠色泥填滿,經修飾與原銅奔馬足內鑄範泥子一樣了。”
駱天看著大家羨慕的眼神,說道:“這還不是我神,我們這一件只是仿品,雖然稱得上是一件文物,可是真正的東漢馬踏飛燕纔是真正的精品,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東漢靈帝時期的張姓將軍墓。”
袁傑愣了一愣,拍了一下自己的腦袋:“這件事情我有印象,1969年,武威新鮮公社社員在雷臺南部開挖戰(zhàn)備地道,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件發(fā)生了。幾鎬頭下去,只聽轟隆一聲,磚牆上出現了一個黑洞。當人們爬到裡面才發(fā)現,那是一間用青磚砌成的墓室。裡面遍地是排列整齊的銅人、銅車、銅馬等,旁邊還有座棺牀,裡面呈放著兩具屍骨架,在屍骨腳下堆放著幾件陶罐。第二天傍晚,公社王隊長叫人將原來封好的洞口又重新打開,將裡面所有值錢的東西全部裝進了麻袋,悄悄用架子車轉移到大隊庫房。”
“是的,那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由於對文物的不重視,古墓遭到了嚴重破壞。半個月以後,武威派黨壽山和張有專門負責調查,追繳失散文物。經過反覆動員並耐心解釋這批文物的重要價值,許多農民紛紛交出了私藏在家中的文物,隊長王洪尚這才同意讓他們去看看那些藏匿在大隊庫房裡的文物。他們對這批重要文物進行了詳細登記,並將藏匿在大隊庫房裡的文物全部轉移到文廟收藏保管,馬踏飛燕就是其中的一件重要文物。”袁傑說完,很有些得意地看了一眼張奇?zhèn)ァ?
這個袁傑一直暗中和張奇?zhèn)ポ^著勁,駱天倒是覺得無所謂了,兩人個較較勁,也有助於提升。
見袁傑在向自己挑釁,張奇?zhèn)ッ娌桓纳蝗粏柕溃骸澳悄阒溃@墓室的不解之謎是什麼嗎?”
“是……,是……”袁傑結巴起來了,他腦子裡有些印象,可是實在是記不起來了,幸好他人胖臉皮子厚,馬上向駱天求救:“駱天,你知道是什麼不解之謎嗎?”
“在墓室裡發(fā)現了盜洞,而且盜洞上有明顯地被修補過的痕跡,而且在墓葬甬道的右側壁有一口古井。這口古井保存得非常完整,尤採用的是獨特的人字型的砌磚方式,這種砌磚方式非常少見,所以無法判斷它是什麼用,這一點也就成了未解之謎。”駱天說道:“但有盜洞,就說明這墓室曾經被盜過,不過不知道爲什麼,還是有兩百三十多件文物保留了下來,看來盜墓賊並沒有得手多少。”
張奇?zhèn)フf道:“沒錯,我對這一樁考古特別有印象,墓葬由多墓室組成,分前、中、後三個主墓室,前室有左右耳室組成,相互對稱。那些早期的盜洞就處在墓室中室的左側壁和後室的頂部。據當時發(fā)現古墓的農民回憶並介紹說,那些排列整齊的銅車馬武士儀仗俑和銅奔馬就陳放在墓葬前室的右耳室。在這座墓葬的中室隨葬有設計精美,幾乎所有銅器用品都存放在這裡。中室右耳室陳設有陶樓院和大部分陶器物品。後室比較小,是墓主人下葬的地方,一些被盜後殘存的女人的裝飾品說明該墓葬爲夫妻合葬墓。非常符合我國古代墓葬的殉葬規(guī)律及‘前庭後寢’的墓葬習俗的。
“對,裡面的墓葬的形制是雷臺墓,雷臺墓的砌磚的方法那是漢代的。墓葬出土的陶器絕大多數都是漢代的,有少量器物在魏晉墓中出土過,但是那應該是後期沿用前期的器物。出土的‘四出五銖錢’和鐵鏡是東漢末期鑄造的,出土的幾萬枚錢幣的總的時代特徵肯定是漢代的。‘銅馬上的銘文有’左騎千人‘這個官名和’涼州張掖縣’這個建制,只是在漢代文獻中看見過。當時的專家就推斷,這個雷臺墓的年代應該是東漢末期也就是公元186年-220年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