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26章 帝位不穩(wěn)

“今年大旱確實大大減退,許多地方斷了的水源都……”

仲夏宮裡,朱由校坐在龍案背後處理奏疏,而在他們面前坐著的是特意從京城趕來彙報事務的顧秉謙、畢自嚴、溫體仁三人。

此刻侃侃而談的是溫體仁,而他在徐光啓致仕後,經(jīng)過朱由檢的推舉成爲了工部尚書,這讓刑部的周延儒差點把牙咬碎。

倒是施鳳來心裡高興,心想浙黨什麼都沒幹就撿了一個工部尚書。

袁可立他們雖然不舒服,但徐光啓確實年歲太高,只能讓他致仕。

至於顧秉謙,這老狐貍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只是靜靜看戲。

他心裡清楚得很,齊王爲什麼會推舉溫體仁去做工部尚書?說白了就是因爲溫體仁遵循“不做不錯”的原則。

因爲大明的大搞基建,所以眼下的工部是錢糧流入流出最多的一個地方。

溫體仁不做不錯,有事就按照齊王說的做,這是最符合齊王想法的做法,因爲溫體仁會完完全全的照搬,也不讓下面的人更改。

只要他照搬朱由檢發(fā)下來的政策,下面的人也不改,那出現(xiàn)事情,齊王就怪不到他頭上。

顧秉謙說完不再言語,而朱由校則是若有所思的冥想著。

黃龍沒造反沒割據(jù)是因爲什麼?所有人都很清楚,就是上面有一個齊王壓著。

顧秉謙果斷表態(tài),而畢自嚴和溫體仁也先後表態(tài),都認爲齊王的奏疏沒有問題。

如他口中的“至燕山縣六個時辰”,還有三年後至太原的十八個時辰……

“這十五萬教習,預計臘月底能趕赴各官學,正月初一三省學子報名,二月初一開學,預計還是招收十五歲至七歲的孩童。”

“想要憑這不足一千五百萬畝的水澆地,養(yǎng)活這近七百萬山西百姓,這確實……”

這種原則,或許會讓很多事情變得死板,但齊王眼下要的就是死板。

“果然比起少年老成的齊王,還是萬歲要好對付些……”

因此在他鎮(zhèn)定過後,他便在想,能不能再用孫傳庭來解決其他南方數(shù)省的士紳?

陸文昭、孫應元、黃龍三人不止一次的試探過皇權,只是被朱由校安撫下來罷了。

“去歲陝西有民五百萬,糧食自然不夠吃,而眼下人口銳減,糧食雖說少有不足,但算上河南和四川的調糧,實際上是差不多了?!?

總之,眼下大明的政治環(huán)境讓朱由校覺得很舒服,因此他想發(fā)表一下自己的感慨。

如果把藍玉這種人放在他的位置上,恐怕連皇帝都只能哄著他,而不像眼下,對朱由校還比較規(guī)矩。

“今歲各項支出如何?能結餘多少?”朱由校問起了自己最關心的問題,對此、顧秉謙也畢恭畢敬的回答:

朱由校處理著奏疏,耳朵也一直聽著,對溫體仁的彙報雖然有些不滿,但大體上還是比較滿意的。

“各條鐵路的工期都在趕,臣也時常前往監(jiān)督,各條鐵路的路基都已經(jīng)出了北直隸境內?!?

“你們怎麼看?”

其他諸將加起來打下的疆域,不足其一個零頭。

朱由校還沒開口說完一個字,劉若愚拿著幾份奏疏走了進來。

朱由校用手指揣摩了這份奏疏許久,半天沒有開口,顯然不想對這份奏疏圈紅。

畢自嚴帶上了對朱由檢彙報時的習慣,那就是帶上一些小民感受,因爲朱由檢最喜歡聽這種東西。

“足以供應?”朱由校有些不相信,而畢自嚴胸有成竹:“足以供應。”

忽的,顧秉謙等人想起了一件事,那就是齊王派了戚元輔和戚元弼去印度廝當,而舊港又有南軍都督府駐軍。

在朱由檢看來,除非國家困難的時候,不然只要皇帝不動用國庫,怎麼用內帑是皇帝自己的事情。

朱由校瞇了瞇眼,畢自嚴也繼續(xù)畢恭畢敬的回答:

“臣看了一下各省今年大概的情況,這其中四川和河南兩省足以供應山西、陝西兩省?!?

話說三分滿,畢自嚴沒有繼續(xù)說下去了。

說到這裡,顧秉謙算了算帳:

面對他的預感,畢自嚴則是侃侃而談道:

“今歲六月,李邦華與四川七千多名官員奔走半年,又託西軍都督府幫忙清查,總算清查四川田畝。”

“齊王上表三人爲定遠侯,忠州侯,酉陽侯。”

“這自然是不夠的……”畢自嚴心平氣和的回答,絲毫沒有慌亂。

陸文昭、滿桂、孫應元,還有……黃龍!

戚元輔對黃龍的話並不是廢話,而是一句實實在在的勸誡。

“是……”畢自嚴作揖回禮,緊接著也繼續(xù)解釋道:

“臣惶恐……”溫體仁起身,一邊搖頭,一邊回禮。

這三人是從隆慶、萬曆年間走來的老將,可以說在目前的五軍都督府裡,是爲數(shù)不多受朝廷恩惠大過受齊王恩惠的老將。

許多事情上,他們是站在齊王那邊,但如果齊王反叛,那他們會毫不猶豫的征討齊王。

他這謙卑的模樣,和旁邊“裝聾作啞”的畢自嚴、顧秉謙相比,簡直簡在帝心。

儘管朱由校知道,自家弟弟給大明皇室留了不少退路,以至於除非是傻子登臺,不然都不會傷害皇室,但他心裡還是不安。

當然,平常的他也能做到朱由檢口中的“不露喜怒於面”,但四川的事情容不得他安定。

抗擊荷蘭、西班牙,滅柔佛、亞齊、萬丹、爪哇、彭亨、丁加盧、蘇洛各、巴鄰旁,收復南洋,重設舊港。

在這萬曆年間,四川每年上繳米麥不過百萬石,雜項銀子一百萬兩左右,折色最少只有一百四十萬兩。

“北直隸今年準備調多少糧給山西?”朱由校自然向後靠,雙手搭在扶手上,眉頭緊鎖。

“清繳士紳後,全川耕地,共計二十七萬六千餘頃,而四川之民不過四百二十五萬餘人……”

畢自嚴規(guī)規(guī)矩矩的回答,但朱由校卻緊鎖著眉追問:“那這糧食,夠山西百姓吃嗎?”

“眼下山陝兩省水庫裡的水,足夠支撐百姓種上幾個月的菜,不至於讓大量百姓尋覓野菜?!?

“反觀山西,按照年初地方黃冊的彙報,山西有民六百九十七萬,全省雖說有五千二百餘萬畝耕地,但其中七成都是旱地,只有三成是水澆地?!?

“加之御馬監(jiān)調糧得體,常平倉開倉放糧,而地方布政司安置百姓有功,陝西和山西的糧價已經(jīng)分別下降到了四百文一石和五百文一石。”

“至於其他七條鐵路則是一邊修建路基,一邊鋪設鐵軌,雖說徹底通車要十五年後,但這十五年間是一段段的通車。”

“南軍都督府都督戚金,西軍都督府都督秦邦屏,貴州總兵秦邦翰三人請求致仕,告老還鄉(xiāng)?!?

簡單來說,三十八歲的黃龍已經(jīng)獨自滅國二十二,輔助滅國一,爲大明打下了約一千二百萬平方公里。

只是他雖然清楚,卻不能阻止。

是四川百姓勤勞?然後五十年時間裡開墾了這麼多田地?

自然不是……

對於全民基礎教育,他心裡並沒有很支持,因爲他明白教育的同時,百姓也會開民智,而民智一開,很多事情就瞞不住了。

朱由校相信自家弟弟不假,但黃袍加身的事情也不是沒有過。

米麥的流向朱由校不擔心,因爲北直隸,尤其是京城,本來就是吃米麥的大戶,每年各地輸送的米麥,除了運輸九邊,便是在京城賣出,平抑糧價。

說到這裡,畢自嚴再度作揖:

如果戚金三人退下去,那新上來的戚元功和秦民屏能不能穩(wěn)住……

只是他的“出色”,讓朱由校將目光放到了顧秉謙身上。

比起朱由檢的氣場,朱由校的氣場弱太多了。

只是他這個念頭一出現(xiàn),他腦海中就出現(xiàn)了自家弟弟的身影。

“戶部算過,以四川之田地養(yǎng)四川之民,糧多有餘,因此可從四川購糧一千萬石押運北上,大概會損耗一成糧?!?

如今的朱由校不過二十六歲,與顧秉謙這些一層層在黨爭中篩選上來的老油條對比,他還是太嫩了。

顧秉謙察覺到了皇帝的目光,也畢恭畢敬的回禮:

“內閣這邊,今年礦課司、茶課司、官學司等各司都完成的不錯?!?

他接過奏疏,只是打開第一本,他的好心情就瞬間沉了下去。

因此,他沒有特意的說工期需要幾年幾年來讓皇帝不滿或淡然,而是把具體某段路線完工時間說出來。

這一舉動被顧秉謙三人看在眼裡,心中不免有些高興。

授予侯爵這種事情,朱由校並不覺得有什麼,因爲這三人確實有功。

這也是爲什麼滿桂、孫應元比黃龍能力出衆(zhòng),但黃龍卻總是能在書信上爲主導的緣故。

這或許是三人難得在心裡達成默契的一次,而這樣的難得,也是建立在他們被朱由檢不喜不怒的氣場壓抑下形成的。

“若是來年山西旱情結束,那山西百姓便能太平了……”

“萬歲……”畢自嚴作揖,然後纔回稟道:

“陝西經(jīng)過幾次遷移,到目前爲止,省內已經(jīng)僅有三百八十餘萬人了,而關中八百里秦川和河套六百里河川一直沒有大面積的缺水。”

“臣領命……”畢自嚴應了下來,而朱由校也放鬆地看向溫體仁:

“鐵路的事情如何?”

不過兩兄弟性格迥然,朱由檢喜歡聽的,朱由校卻不喜歡、不在意,因此他擺手不耐煩道:

“硬不硬不用管,收歸入庫,若是明年山陝依舊大旱,便調這批米去兩地,降價出售,平抑米價。”

“工部在過去幾年修建了大量的堤壩和水庫,加固了黃河兩岸,又梳理了黃河……”

“內閣估計,明歲的支出會高出三百萬兩,但“礦酒茶鹽市”五司會增收一百萬兩左右……”

“入秋以來,湖廣、南直隸、廣東、四川各地旱情盡數(shù)減退,雨季更是瓢潑大雨,許許多多河流都續(xù)上了,便是山陝二省,也下了幾場雨……”

對於他們這些飽經(jīng)朱由檢氣場壓迫的老油條子來說,迴應朱由校的質問,這難度輕輕鬆鬆……

因此,這三人的功勞很大,並且……

按照一頃百畝來算,四川共有田二千七百六十多萬畝,而僅在五十年以前,張居正新政清查中,四川才僅有一千三百多萬畝耕地,而眼下突然翻了兩倍不止。

溫體仁的嘴皮子確實厲害,他的幾番言語下,前幾年朱由檢和徐光啓、王舜鼎幾人的功勞,都快變成他的功績了。

如此看來,朱由檢認爲開民智是大明必須要做的一件事,這件事是朱由校無法阻止的。

按照今年的情況,算上從舊港、印度廝當、瀛洲流入的金銀,大明實際上是結餘了接近五千萬兩銀子。

“另外,今歲朝廷應該能收上來六千九百萬石田賦。”

“你怎麼看?”朱由校詢問劉若愚,劉若愚聞言也沉默片刻:

“奴婢以爲,國朝困難,還需要這三位老將軍主持大局。”

這藏匿的可不是小數(shù)目,是整整一千四百多萬畝耕地,即便按照三十賦一,也能交上來近百萬石米麥。

不等顧秉謙等人開口詢問,朱由校便看向三人開口道:

“爲何?”朱由校質問,畢自嚴不慌不忙的回答:

“全賴孫傳庭清繳不法士紳,而李邦華查田有功。”

也就是說,在這羣老將眼裡,皇帝大過齊王,齊王大過百官。

這些都尤爲吸引朱由校,因此連帶著朱由??此柬樠哿瞬簧?,難得誇獎了一句:“弟弟選你倒是沒有選錯……”

之所以朝廷一直不知道,便是賴在那被孫傳庭所殺的大小四川士紳身上。

眼下戚金和秦邦屏退下去,即便再上位的人還是秦戚兩家的人,但他們卻矮了黃龍一頭,說事情也沒有上一代那麼硬氣。

只是坐在這裡的人,無不是這個時代的人精,因此衆(zhòng)人雖然聽著,心裡卻不以爲然。

至於後來上位的言官,基本都是燕山官員,而燕山官員對於皇帝怎麼動用內帑也不怎麼在意,除非國難的時候他們會上疏請皇帝發(fā)內帑,其他時候他們都是忙著糾察百官。

又滅錫蘭、賈夫納、坦焦爾、俱蘭、潘地亞、馬杜賴、邁索爾、克拉克迪、金吉、毗奢耶那伽羅,比賈普爾、比達爾、戈爾孔達、艾哈邁德內加爾,設立小西洋監(jiān)察使司。

“按照北直隸、陝西、山西糧價,朝廷出米麥平抑後,歲入的米麥折色應該爲一千八百萬兩,因此全年結餘一千三百萬兩?!?

“臣等以爲無礙……”

“因此,在渭河、徑河、黃河沿岸的近一千八百餘萬畝耕地一直在耕種?!?

可以說朱由檢的新政頒佈,加上孫傳庭的“殺戮”,四川的賦稅整整翻了一番還多。

“算上北直隸的糧,路上損耗後,能有一千八百萬石運到山西。”

過程中朱由校略有不滿,但很快釋然,因爲他知道劉若愚這麼緊張,必然是奏疏內容事關重大。

“……”顧秉謙三人略微皺眉,不知道這次齊王爲什麼這麼安排。

至於秦邦屏和秦邦翰,如果不是他們,瀋陽城早就在天啓元年被攻破了,瀋陽丟失,也就代表遼東半島丟了一半。

畢自嚴的話,讓朱由校下意識捏緊了扶手,但很快鬆開。

“此外,河南今歲的御馬監(jiān)和布政司可以收繳六百萬石米麥,額外還能購買一千五百萬石,這其中可以分出八百萬石支援陝西,剩餘支援山西。”

“萬歲,長春宮命人送來了奏疏……”

這樣的結餘讓朱由校很受用,因爲他的內帑今年也結餘了二百多萬兩。

三大殿修葺結束後,朱由校就沒有再找戶部和御馬監(jiān)要過銀子,因爲他的內帑足夠用。

黃龍的訴求是什麼?衆(zhòng)人也都明白,但誰都不敢說出來。

不是說他手段不行,而是對比朱由檢,他成長速度太慢。

“回萬歲,是的……”畢自嚴先回應,然後再解釋:

“賴於秋雨,今年河南、山東、河西、舊港豐收,田賦便交得多一些。”

不管是修燕山的大定宮還是房山的仲夏宮,他都是用自己的內帑,所以沒有人說他。

當然,這是因爲朱由檢把多嘴的言官都給發(fā)配的緣故。

當年如果不是戚金,那江南拖欠的賦稅根本收不上來,方從哲和孫如遊可以拿著拖欠的賦稅來一直威脅自己這個天子。

“按照御馬監(jiān)和戶部的估計,應該能不費銀子的調七百萬石前往,過程會損耗三十萬石左右?!?

如今的黃龍三十八歲,可他的功績呢?

溫體仁很會撿好話說,他心裡清楚朱由校的性格,知道這位皇帝天性自由,總希望登高望遠。

另外,他也是大明眼下唯一一個有能力割據(jù),並且在割據(jù)後和大明打出僵持局面的人。

“這些加上山西水澆地的番薯、馬鈴薯,應該能穩(wěn)定糧價。”

另外還有參與滅交趾、抗擊莫臥兒,指揮就藩戰(zhàn)爭……

“科考結束後,官學司會從中選拔十六萬官學教習,其中一萬留駐北直隸,其餘十五萬派往山西、陝西、河南任職當?shù)毓賹W。”

戚金、秦邦屏、秦邦翰三人請求致仕,告老還鄉(xiāng),而自家弟弟批準了,並且授予三人侯爵。

“田賦應該能收六千九百萬石,官吏坊和五軍都督府,兵馬司,衙役司,官學司,御馬監(jiān)的開支是二千九百萬石,遷移司目前需要一千萬石?!?

說清楚些,這些田地早就開墾出來了,或許五十年前沒有那麼多,但也差不到哪裡去。

只是在他們表態(tài)過後,朱由校又開口道:

“……”聽著皇帝的話,顧秉謙三人心裡總算知道皇帝臉色爲什麼難看了。

大旱對於農(nóng)業(yè)國家的影響對比出來了,去年大明還負一千多萬石米麥,今年就歲入三千萬石。

“第二份的調動奏疏,齊王讓戚元功擔任西軍都督府都督,遙領廣東總兵,讓秦民屏擔任南軍都督府都督,遙領烏斯藏總兵,你們又是怎麼看的?”

處理好一份奏疏,他緩緩擡頭看向三位大臣:

“山西的糧價,爲何比旱情更嚴重的陝西高?北直隸不是一直都在調糧接濟嗎?”

“還有京廣鐵路工期十二年,但……”

“吾……”

朱由校很關心這些,因爲這關乎著他能不能去千里之外遊玩,走出北直隸這個限制他的地界。

五軍都督府的局面,本就是齊強而皇權弱。

他心裡還是比較認可朱由檢所說“開民智,抑孔儒”的政策,也認同朱由檢所說“王霸道並行”的帝王之術。

“目前已經(jīng)確定今年能開通的鐵路是京門與京津兩條鐵路,一個預計九月二十通車,一個預計臘月二十五通車。”

一時間,衆(zhòng)人的呼吸不免有些急促,再聯(lián)想到黃龍要進京述職的事情,心裡大概有了把握。

儘管他滅的國都不強,但疆域卻在那裡放著。

“你胸有成竹,吾希望聽到你已經(jīng)把事情安排妥當了?!?

朱由校瞇了瞇眼,最終還是放棄了,並在放棄的同時對畢自嚴陰沉開口:“繼續(xù)……”

君臣的回答被顧秉謙三人看在眼裡,三人有些好奇奏疏的內容,只不過下一秒朱由校便打開下一份奏疏,心情更沉了。

“例如京嘉鐵路、京西鐵路和京隴鐵路,預計是八年、十三年和十五年完工,但實際上三年後就能從京城直達太原,五年後就能直達西安。”

黃龍的桀驁,但那要看和誰對比。

“今年大約歲入三千二百萬兩左右,另外五軍都督府軍餉一千七百萬,官吏俸祿七百八十萬,兵馬司以及衙役一千一百萬,官學一百二十萬,合計三千七百萬兩?!?

按照朱由檢十賦一的新政,明年開始,每年四川都能貢獻七百萬石米麥,折色最少三百萬兩。

朱由校不確定,其他南方各省,會不會有這麼嚴重的隱瞞狀況,但以他作爲皇帝的性格來說,他寧願相信有……

“這其中又以舊港最爲最,不過就是舊港米麥有些硬口,不如中原的米軟?!?

儘管顧秉謙他們覺得,齊王並不會造反,並且朱由校也這麼覺得,但他們不敢確定齊王下面的人會不會裹挾齊王造反。

“十月的恩科也已經(jīng)在準備著了,今年的恩科分爲南北場,分別在北京、南京科考,估計科考人數(shù)在三十萬人左右……”

“變多了?”朱由校眉頭一送,顯然這事情讓他高興不少。

“算下來,今歲應該是積欠五百萬兩,歲入三千萬石?!?

“其他的幾條鐵路也類似,京遼鐵路工期七年,但一年後就能修通到燕山縣,屆時萬歲只需六個時辰就能抵達大定宮?!?

說白了就四個字,“不世之功”。

“以弟弟的性格,怕是不會讓我把孫傳庭用作這種事情上……”

“說……”朱由校心裡有了不好的預感。

按常理來說應該是戚元功子承父業(yè),世襲南軍都督府都督,但眼下卻被派到了西軍都督府去,並且還遙領廣東總兵。

同理,秦民屏也應該是兄去弟即纔對,怎麼被分去了南軍?

“難不成……”溫體仁和顧秉謙的呼吸有些急促,一時間有一個不太好的想法在他們心裡升起。

“秦戚兩家之中,恐怕已經(jīng)有人被拉攏了……”

晚上八點更第二章

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223章 諫言廢遼餉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68章 海納百川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596章 今歲打老虎第148章 東林想變法第18章 國喪第96章 扶弟魔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578章 待價而沽第590章 子不類父第343章 東宮講師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522章 朝氣蓬勃的齊國第689章 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當官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341章 礦產(chǎn)國營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tǒng)手藝第433章 殘暴嗜殺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542章 局勢紛亂第142章 懷疑人生的葉向高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204章 戰(zhàn)前臺風第446章 天啓第三次北伐(犁庭掃穴)第127章 沈遼大戰(zhàn)序幕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chǎn)第495章 復起孫傳庭第37章 浙兵戚金第132章 波流涌動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684章 後記(四)白駒過隙第76章 浙黨勢大第576章 制衡歐洲第516章 拔高標準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330章 貪官晉商 弔民伐罪第253章 復套終戰(zhàn)第245章 黃龍的野望第412章 開發(fā)東北第259章 內安外擴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429章 大婚籌備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166章 黃臺吉的計劃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30章 兄弟和睦第339章 巡撫天下孫傳庭第339章 巡撫天下孫傳庭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tài)第233章 籌備復套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142章 懷疑人生的葉向高第179章 出兵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亞歐戰(zhàn)爭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171章 戰(zhàn)爭泥潭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387章 明貶實保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152章 佈局朝鮮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305章 天啓之治第372章 穩(wěn)坐釣魚臺第405章 齊王愛熟婦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85章 孫傳庭等人的動向第635章 故友相見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40章 海運之爭第308章 酒稅徵收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663章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第522章 朝氣蓬勃的齊國第231章 西北的惡劣環(huán)境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60章 謀劃草原第525章 培養(yǎng)大侄子第416章 驕兵悍將第587章 西京繁華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
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223章 諫言廢遼餉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68章 海納百川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596章 今歲打老虎第148章 東林想變法第18章 國喪第96章 扶弟魔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578章 待價而沽第590章 子不類父第343章 東宮講師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522章 朝氣蓬勃的齊國第689章 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當官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341章 礦產(chǎn)國營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293章 遊牧民族的傳統(tǒng)手藝第433章 殘暴嗜殺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542章 局勢紛亂第142章 懷疑人生的葉向高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204章 戰(zhàn)前臺風第446章 天啓第三次北伐(犁庭掃穴)第127章 沈遼大戰(zhàn)序幕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chǎn)第495章 復起孫傳庭第37章 浙兵戚金第132章 波流涌動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684章 後記(四)白駒過隙第76章 浙黨勢大第576章 制衡歐洲第516章 拔高標準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330章 貪官晉商 弔民伐罪第253章 復套終戰(zhàn)第245章 黃龍的野望第412章 開發(fā)東北第259章 內安外擴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429章 大婚籌備第448章 滅亡前的狂歡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166章 黃臺吉的計劃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30章 兄弟和睦第339章 巡撫天下孫傳庭第339章 巡撫天下孫傳庭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tài)第233章 籌備復套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172章 諸事繁雜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142章 懷疑人生的葉向高第179章 出兵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亞歐戰(zhàn)爭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171章 戰(zhàn)爭泥潭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387章 明貶實保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152章 佈局朝鮮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305章 天啓之治第372章 穩(wěn)坐釣魚臺第405章 齊王愛熟婦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85章 孫傳庭等人的動向第635章 故友相見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40章 海運之爭第308章 酒稅徵收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663章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第522章 朝氣蓬勃的齊國第231章 西北的惡劣環(huán)境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60章 謀劃草原第525章 培養(yǎng)大侄子第416章 驕兵悍將第587章 西京繁華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溪市| 大安市| 镇巴县| 大新县| 介休市| 青州市| 东乌珠穆沁旗| 攀枝花市| 金昌市| 沁阳市| 吉水县| 循化| 鄂州市| 桃源县| 上犹县| 济宁市| 忻城县| 辛集市| 白玉县| 叶城县| 廊坊市| 漳州市| 大新县| 涿鹿县| 沛县| 天祝| 深泽县| 基隆市| 沁水县| 来凤县| 新乡市| 昭通市| 南乐县| 昌邑市| 和顺县| 娄底市| 凉城县| 浦县| 甘孜| 留坝县| 邵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