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背完論語才能造出來,呵呵呵!夫君你真壞,這種辦法你也想的出來,真服了你了!”
明白過來的萬貞兒呵呵笑著捶了步承啓一拳,笑意盎然的往步承啓身邊一湊,很溫順偎依在了步承啓的懷裡,
“夫君,那幫倭奴的事我幫你問了,聽易王的屬官說,陛下被那幫倭奴給折騰的可不輕!聽說要是不給他們加錢,他們就不走了。”
“啊,不走了?還要錢?不能吧!殺了咱們的人,他們還有理了啊?這案子是誰斷的啊!”
一聽小日本跑到大明殺了人不光沒事,還要訛走大把的銀子,步承啓登時感到自己有點神經錯亂,記得大明這個朝代,對小日本不是挺狠的嗎?
“咋不能啊!我跟你說啊......”
萬貞兒見步承啓瞪著眼張著嘴的一個勁的搖頭,死活不肯相信自己說的話,只好把事情的原委給說了出來,
原來這次來的不是倭寇,而是倭國的使節,來的目的也不是搶劫,而是給大明的皇帝進貢,本來吧這也是常有的事,誰讓大明強大呢!
以前雖然他們也來,可是一直也沒鬧出過什麼亂子,可這次這幫人到了臨清,也不知道是喝多了酒,還是祖宗就有當強盜的基因,一看大明的集市這麼熱鬧,登時忘了自己的身份,顧不得自己是使節,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放起搶來。
見有人在自己地盤上搶劫,大明的官員自然要過去問問,誰知道文官們見這幫猴子上竄下跳的很是勇猛,說啥也不敢過去,竟然點化著武將過去講道理。
倭國那幫子東西本來就是幫沒進化好的人類,跟他們講道理他們自然也不可能聽懂,過去的武將又是個暴脾氣,一來二去就動上了手,楞把個武將給打死了。
面對如此殘暴的使者,面對如此令人髮指的罪行,大明朝堂的官員們自然是義憤填膺同仇敵愾,他們果斷的發揮了君子動嘴不動口的良好習慣,在朝堂上就噴起了小日本來。
他們在那噴,可刑部卻不能噴,因爲這事已經觸犯了律法,刑部得拿處理方案,按說刑部也不含糊,第一天接到信,第二天就把處理意見給報了上去。
刑部的意見也很簡單,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管他是誰抓了再說,誰知道朱祁鈺也不知道吃錯了什麼藥,說啥也不肯抓人,理由呢,是怕來自遠方的客人傷心(恐傷遠人之心)。
要是就這麼過去,也說的過去,誰知道這幫猴子見殺了人都沒人搭理他們,乾脆把自己帶來的私貨一塊弄到了貢品裡,把個貢物的數量,一下子給提高了十倍。
見倭奴如此得寸進尺,禮部官員也坐不住了,爲了不讓自己家的二貨皇帝吃虧,他們紛紛跳出來給朱祁鈺上奏摺提起了醒,
“宣德年間,凡使臣所攜私物,俱按時價給錢鈔,或折支布帛,爲數不多,卻已大獲利。今若仍舊制,當給錢二十一萬七千,銀價如之,應大減其值。”
朱祁鈺在充分聽取了羣衆意見以後,經過了精密的測算,最後打算給這幫猴子三萬四千七百兩銀子了事,誰知道那幫子使臣一聽這個數目,立馬就蹦了,說啥也不願意,賴在北京就是不走了。
朱祁鈺沒辦法,只得有下令多給他們了一萬錢,誰知道人家還嫌少,非得再要點別的東西,英明神武的朱祁鈺同志見事情越鬧越糟,又錯過了翻臉的最好時機,愁的他天天對著驛館罵娘,可就是拿不出啥好主意。
“這事倒是新鮮!屁大的倭國竟然敢到大明來撒野,還真是奇了怪了,對了,於大人咋說啊?”
聽完了萬貞兒的介紹,步承啓也想起來到底是怎麼回事了,追本溯源,這事還得說到明太宗(成祖)他老人家身上,永樂二年,倭國使者就曾經來大明朝貢,朱棣同志在花錢方面,跟他爹有一拼,見這幫猴子沒啥見識,就起了欺負人家老實的心思,一共給了倭奴二十匹布(錦綺)當做賞賜了事。
本來吧這也不是什麼大事,偏偏禮部的官員覺得爲難,畢竟人家不遠萬里跑來朝貢,就給人家這麼點東西,實在是有點拿不出手。
不知道這娃是嘴比較賤,還是爲了不丟太宗(成祖)皇帝和大明的顏面,他竟然張口許了個沒邊的願,
“如果你們能把倭寇的事給解決了,我們給你們的賞賜就會增加!”
按禮部這位官員的意思,也就是覺得給人家倭奴的東西太少,拿不出手,說兩句場面話,給大明長長面子,打心裡也沒指望這幫猴子能相信。
可人家倭奴好象不是這麼想的,那幫東西在本土穿的都是老粗布,啥時候見過錦綺這麼高級的玩意啊!一回到國內,立馬引起了轟動,日本幕府一看****上國竟然有這麼好的東西,而且得到的方法比較簡單,砍幾個同族的腦袋就行,那還猶豫個屁啊!
爲了表示他們的決心,這娃猴子得到消息之後,立馬就認了真,他們集合了自己的部隊,停止了內部的爭鬥,在準備了一年以後,對對馬、臺岐的倭寇發動了攻擊,併成功的搗毀了倭寇的這兩個巢穴。
朱棣和禮部的那個官員也沒想這幫娃會這麼實在,竟然在內戰打的如火如荼的情況下,調集兵馬去跟倭寇死磕,還一不小心搗毀了倭寇的巢穴,有心賴賬吧!還真覺得對不起人家,於是乎在永樂五年的時候,大明給倭奴的賞賜,一下子就多了起來。
後來明宣宗朱瞻基爲了更好的打擊倭寇,防止這幫東西兩頭亂竄,果斷借鑑了他爺爺朱棣同志的成功經驗,跟倭國簽訂了一個《宣德條約》,算是恢復了明倭兩國的正常邦交,確定了兩國的貿易合作跟戰略合作的友好關係。
人實在了按說是個好事,起碼從倭國前面的得失來看,怎麼說都沒吃虧,大明也挺喜歡這幫實在的猴子,畢竟是先辦事後掏錢,大明也挑不出人家倭國的理來!
可實在人也有招人煩的時候,比如現在這幫子東西,就是一幫招人煩的猴子,永樂年間,一貫錢值一兩銀子,可隨著時間的推移,物價在降,銅價也在降,銀價卻慢慢的長了起來,猴子們算出了貨物的銅錢數目,卻非要大明按當年的價格給折算成銀子,啥物價銀價的一概不管,這就比較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