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16章 明君

“這些話聽著有些信口開河,但是細想之下卻不無道理。”這是王子義當時對自家小女兒說的話提出的點評。

原來如此啊。

王子義想到這裡,心中瞭然。嘴角不自覺的上翹起來。自家這個小女兒在永盛帝面前真的是什麼都敢說啊。

最有意思的是永盛帝還挺願意被自家小女兒忽悠的。

王子義思考再三回覆道:“微臣認爲,殿試應該增加策論環節。”

“策論。“其餘衆人皆吃驚的看著王子義。

策論是什麼。在以往的科舉考試中是從來都沒有過的事兒。

“哦。王愛卿不妨細說一下。”這好像和寶妹的看法很像啊。

難道寶妹說的那些,是王子義教的。想到這裡永盛帝狐疑的看著王子義。

“陛下可以從百姓民生、歷朝文化、行軍打仗、禮儀規範、吏制改革、治理水患、預防天災、刑法斷案以及農事問題等等幾方面出題,讓衆生員來答。這樣便可以藉機考察一下這些人具體都擅長些什麼。是不是真正可以用到實處。選官,要選的是能爲朝廷做實事的人,而不是選誰《四書五經》背誦的好。我們應該從這些人當中選的是誰將書本上的知識應用的更好,而不是選誰記得最勞。這就是所謂的學以致用的道理吧。”

王子義比王姒寶懂得精煉語言。而王姒寶更擅長的是說些大白話,將人往她想要表達的事情上面去引。

說起來,王姒寶說的話更通俗易懂,更讓人願意去接受。這恐怕就是永盛帝比較喜歡被王姒寶忽悠的原因所在。

“陛下,咱們還從來沒有聽過要考這樣的題。這有違祖制。”薛中原趕忙上前反駁道。所謂禮不可廢,怎麼能這樣隨便的就去改變呢。

“陛下,臣之小女兒說過一句話。”不待其他人反對,王子義率先開口道。

永盛帝輕挑了一下眉毛,興趣十足的問道:“哦。那小丫頭還說了些什麼。”

一個‘還’字徹底證實了王子義之前的猜測。

“臣之小女兒說,規矩就是用來被人打破的。任何規矩都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慢慢形成的。要是真的較起真兒來,最開始還沒有科舉呢。但是先祖們還不是爲了打破以前世家壟斷朝堂的局面,重用寒門子弟,開啓了科舉取仕之路。微臣在這裡要問一下在座各位,朝堂之上有多少人是通過走科舉這條路最後踏上仕途的。有很多是不是。就是連咱們在座的也有,不是嗎。”王子義說完拿眼掃了其餘幾人。

這幾人當中戶部和工部尚書均是寒門出身。這二人被看的有些許不自在。

王子義又繼續道:“臣之小女兒還說,當今聖上實際上纔是真正的明君。”

王子義說這話有拍馬屁之嫌,六部尚書在心裡都暗暗的撇了撇嘴。

但是這不妨礙人家永盛帝喜歡聽啊。

但仍故做淡定的問道:“哦。寶妹怎麼會這麼說。”

“寶妹說,當今聖上是歷朝歷代帝王當中,唯一一個肯正視自己的不足、廣聽言論、明辨是非的帝王。雖然未必保證後不見來者,但卻肯定是前不見古人的第一人。試問,別說是一個帝王,就是個普通人又有幾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陛下今天召集微臣幾人到這裡,爲的是什麼。還不是想聽一下我們幾人對此次殿試有什麼好的想法。殿試如果改革成功的話,這將是一件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大事。陛下如果真的能打破原有殿試的陳規,做到因人取材、因能力取官的話,那無疑就是做了一件從無到有,要被永記史冊、千古流傳下去的大事。”王子義最後又強調道:“明君沒有幾人是墨守成規的。”

說白了,要想做明君,還得做幾件大事可以讓史官去記載。

永盛帝一直是一個不被外界看好的帝王。相比本朝前幾代帝王,他文治武功都不佔優。唯獨有一點,他肯聽勸,也不糊塗,懂得明辨是非。這正是王姒寶十分看好他的原因所在。

其餘那些功成名就的帝王,無不是踩著別人的政績、踏著衆多將士的屍身、甚至是飲著至親血脈的鮮血以成就自己的宏偉霸業。

歷史功績自有後人評說。

那些所謂的明君往往有很多被後人詬病的地方,也往往會讓後人在他們明君稱號的後面打上問號。

王子義最後幾句話說的永盛帝熱血沸騰。

他也是在聽了王姒寶的話後覺得她說的還是有些道理,故而爲之。當時並沒有考慮過永記史冊的問題。現在看來,機會就這麼輕易的擺在了自己的面前,他如果不抓住,似乎都對不起寶妹對自己的超高評價。

沒想到自己在寶妹眼中才是真正的明君啊。想想永盛帝心裡都高興的不得了。

明君。明君是會流芳百世的。作爲一個帝王,還有什麼比這個評價更高。

就因爲這句話,永盛帝在今後的帝王之路上更加的謹言慎行,並時常用“明君”二字鞭策自己。

同樣也是因爲這句話,讓滿朝文武大臣重新對永盛帝做了一番評價。並且爲自己能夠成爲明君座下之臣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這是他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兒。

更是因爲這句話,在史書記載中給後人提了個醒:一個帝王本身可以不優秀,但是他肯聽的進去諫言,不昏庸無道,懂得明辨是非,這就是一個好帝王,這就是一個明君。

尤其是永盛帝后期的生活上雖然同其他帝王一樣光鮮、奢侈,但是他卻很少花國庫中的錢。這竟然成了後世一個難解的迷。

王子義也因爲提出了科舉制度的改革,成爲了名垂青史的賢臣、能吏。

之後在韶國也出現了類似的科舉制度改革,而且,制度制定的更完善,改革實施的更徹底。二者因爲年代相近,讓後世之人實在是弄不清這種改革究竟更早開始於雍國還是韶國。

後世有人專門研究過這段歷史,無不發現這一改革中都與一個女子有關,,就是《王子義諫言篇》中記載的臣之小女兒。

“好。衆位愛卿,咱們現在就討論一下,你們手中有什麼樣的問題需要解決,有什麼樣意見不統一的地方需要辯一辯,再有什麼樣的工程是需要建的、以及如何處理天災、還有什麼疑難案件無法結案等等。從中挑選一些作爲明天的殿試試題。”永盛帝現在是滿腔熱血,恨不得立刻就能將這次改革試驗成功。

難道殿試試題真的就這樣就改了。這也太草率了一點吧。

幾位大臣還想要各抒己見來著。但看到永盛帝躍躍欲試的表情後,他們知道現在即使反對,不但無效不說,弄不好還會給自己招來禍事。於是,都乖乖的想著待會兒永盛帝提問自己時,自己可以想到出什麼樣的難題,難倒這屆生員。

想想能將這屆生員給爲難的抓耳撓腮,其實也是挺有意思的。於是衆位大臣從剛剛的被打擊當中,滿血復活了。

翌日一早,專爲殿試準備的瓊林殿中,永盛帝高坐在龍椅之上。一宿未睡的他並沒有因爲休息不好而精神萎靡不振。相反,衆人還能看到他一副神情激動和相當愉悅的表情來。

朝中的一衆大臣今日免早朝,都聚集在這裡共同見證殿試的盛舉。

德壽對外宣道:“請衆貢士入內,”

本屆有生員共有兩百人榜上有名。在沒有參加完殿試獲得最後的排名前,均統稱爲貢士。

他們從凌晨起就已經早早的在宮門外等候,黎明時分到瓊林殿後的丹陛下繼續排隊等候,可以領取宮餅一包充飢。當然,爲了減少如廁,這些人幾乎都不喝水。

直到現在宣召,衆考生方低著頭,根據排名先後魚貫入場。

這些人當中,年齡在三、四十歲的人偏多,還有極個別頭髮花白的老人,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倒是沒有幾個。

這樣一來,就把本來外形就過分出衆的王裕洵顯得更加的出類拔萃。

王裕洵王四郎此時卻十分淡定的站在衆貢士的首位,等候其他人的入內。

等衆人到齊,德壽宣道:“跪。”

衆考生連同文武百官齊跪,並山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永盛帝在龍椅之上,莊嚴的一擺手道:“平身。”

“謝陛下。”文武百官及衆考生稀稀拉拉站起身。

永盛帝道:“賜坐。”

由光祿寺官員在殿試前一日便安放好試桌,排定考生座位。現在衆位考生便在光祿寺官員指引下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之上。

永盛帝待衆位考生坐好後,便直接開口道:“現在開始吧。”

“是。”鴻臚寺官員領命後,將一個大的題板放置於大殿中央。

禮部官員則開始散發題紙。

題紙用宣紙裱成,極爲考究。

每頁題紙長四十公分,寬十二公分,有紅線直格,每行規定寫二十四字,要求每個字都要書寫工整。

考生逐一跪接題紙後,到自己的座位上準備答題。

永盛帝輕點了一下頭,鴻臚寺官員便將在題板上捲起的黃色布匹緩慢放下。

等考題在衆人面前展現的時候,無論是參加考試的考生,還是分列兩側的衆位大臣皆驚了。

第187章 奉北郡終第294章 婆母和親孃第97章 賣身葬父第201章 商議婚事第318章 探路第261章 新鮮職務第37章 馬場遇險第292章 兩道聖旨第71章 東宮第126章 陸雪瑩第246章 上族譜(一)第5章 當年秘辛第276章 備戰第234章 同歸於盡第82章 砍價第90章 擲壺第229章 捉姦第104章 侯府反擊第291章 年輕一輩第61章 承包魚塘第200章 節目第27章 初次進學堂第232章 韶國崛起的開始第61章 承包魚塘第12章 週歲生辰宴第103章 原委第272章 朱氏祠堂第211章 洞房第240章 洞房花燭夜第117章 升職第82章 砍價第80章 願賭服輸第210章 大婚(四)第135章 和趙氏談心第243章 家宴第264章 免職與任命第101章 二皇子第58章 王家人的打算第277章 補辦婚禮第16章 後續第299章 疤痕第247章 上族譜(二)第183章 對峙第8章 祖孫樂第35章 其樂融融第143章 林溪回國第127章 成婉來訪第130章 將離第117章 升職第161章 團聚第328章 和兒子相處第18章 出行第172章 待援第86章 教學和對賬第224章 溫柔的謊言第14章 家醜第84章 收徒原由第283章 醫仙谷來人第143章 林溪回國第66章 原由第120章 答題第93章 事件後續第64章 林溪真正的身份第29章 景玉兒和程璞瑜第147章 奔波的侯府衆人第228章 斷崖第236章 時過境遷第293章 和婆母談心第113章 別離第124章 狀元之位第298章 和談第191章 蔣太后病第122章 第二道題答案第220章 王栩和王棕辦差第79章 解籤第122章 第二道題答案第236章 時過境遷第110章 會試前準備第316章 失蹤緣由第210章 大婚(四)第54章 定親第53章 探傷第42章 拜會第291章 年輕一輩第198章 南風翌提親第19章 張君顏第229章 捉姦第324章 土地改革的提議第2章 侯府上下喜迎小囡囡第97章 賣身葬父第161章 團聚第253章 生死相依第318章 探路第66章 原由第112章 會試結束第285章 孕事暴露第215章 香姨娘第52章 診治第44章 夏辰昱第234章 和親人選
第187章 奉北郡終第294章 婆母和親孃第97章 賣身葬父第201章 商議婚事第318章 探路第261章 新鮮職務第37章 馬場遇險第292章 兩道聖旨第71章 東宮第126章 陸雪瑩第246章 上族譜(一)第5章 當年秘辛第276章 備戰第234章 同歸於盡第82章 砍價第90章 擲壺第229章 捉姦第104章 侯府反擊第291章 年輕一輩第61章 承包魚塘第200章 節目第27章 初次進學堂第232章 韶國崛起的開始第61章 承包魚塘第12章 週歲生辰宴第103章 原委第272章 朱氏祠堂第211章 洞房第240章 洞房花燭夜第117章 升職第82章 砍價第80章 願賭服輸第210章 大婚(四)第135章 和趙氏談心第243章 家宴第264章 免職與任命第101章 二皇子第58章 王家人的打算第277章 補辦婚禮第16章 後續第299章 疤痕第247章 上族譜(二)第183章 對峙第8章 祖孫樂第35章 其樂融融第143章 林溪回國第127章 成婉來訪第130章 將離第117章 升職第161章 團聚第328章 和兒子相處第18章 出行第172章 待援第86章 教學和對賬第224章 溫柔的謊言第14章 家醜第84章 收徒原由第283章 醫仙谷來人第143章 林溪回國第66章 原由第120章 答題第93章 事件後續第64章 林溪真正的身份第29章 景玉兒和程璞瑜第147章 奔波的侯府衆人第228章 斷崖第236章 時過境遷第293章 和婆母談心第113章 別離第124章 狀元之位第298章 和談第191章 蔣太后病第122章 第二道題答案第220章 王栩和王棕辦差第79章 解籤第122章 第二道題答案第236章 時過境遷第110章 會試前準備第316章 失蹤緣由第210章 大婚(四)第54章 定親第53章 探傷第42章 拜會第291章 年輕一輩第198章 南風翌提親第19章 張君顏第229章 捉姦第324章 土地改革的提議第2章 侯府上下喜迎小囡囡第97章 賣身葬父第161章 團聚第253章 生死相依第318章 探路第66章 原由第112章 會試結束第285章 孕事暴露第215章 香姨娘第52章 診治第44章 夏辰昱第234章 和親人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渝中区| 海门市| 应用必备| 杨浦区| 刚察县| 万荣县| 田阳县| 醴陵市| 赣州市| 岑溪市| 田阳县| 旺苍县| 盐边县| 灵宝市| 奉新县| 邵东县| 确山县| 武宣县| 阜南县| 镶黄旗| 琼结县| 井陉县| 赤水市| 荣昌县| 漳浦县| 玉溪市| 潞西市| 呼伦贝尔市| 高邑县| 吴堡县| 福贡县| 岑巩县| 卓资县| 泰顺县| 龙山县| 资溪县| 库伦旗| 泰兴市| 襄城县| 澳门| 田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