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67章 黑點

167

按照一般的規矩,親王監國時,奏摺會分作兩份,第一份是國家大事緊急軍機,內閣會用格外顏色謄寫,親王只做箇中轉用處,一樣是報上去給皇帝處理。還有一種就是比較普通的日常、禮節、統計類文書,那就是內閣寫了票擬報給上面,親王照準司禮監以自己名字謄寫批紅。親王的作用幾乎是微乎其微,也就是起到一個象徵性作用,用來穩定人心的。

不過,內閣對這奏摺的票擬卻是非常的審慎,票擬上寥寥數語,基本都是廢話,說了和沒說也差不多。——就是司禮監裡也沒有誰敢多發話的,直接就按照規矩,把摺子呈到了監國藩王跟前。

監國的藩王也不是一位,而是兩位,年紀都不大,二十啷噹歲,都是有血性的小年輕。大皇弟鄭王一看這題目就笑了,“誰家的官兒這麼不懂事,我看就該拖出去打死。”

鄭王是李賢太妃的長子,也是諸皇弟中居長的一個,讓他監國是取個名正言順。實際上,司禮監幾個太監都不把他的話當回事,直接都看襄王——鄭王這脾氣就是如此,還是皇孫的時候,纔多點大,就老把身邊的宦官宮人給折騰得半死不活的,現在年紀大了娶妻生子,性情更爲暴戾,知道上折的不可能是都御史這樣的大人物,對小官出口就是打死的話。

襄王年紀輕,今年剛是二十一歲,方過弱冠,不過自小就有賢名,他是太后親生第三子,論精明處也就僅次於皇帝,比他那身子孱弱自小多病的親二哥要好上許多。前年皇帝御駕親征樂安時,他就出來監國了。如今兩年過去,自然更爲老成,對哥哥的胡言亂語,他不過是付諸一笑,拿手壓了壓道,“好了,二哥,說這些沒用的做什麼。又不是什麼大事,先壓一壓也就是了。”

說著,便拿起來看,口中還笑道,“這人也有趣,大哥不在,發這個做什麼,等大哥回來了,還顧得上看這個?”

確實,雖然摺子標題起得好響亮,但翻看一下,只是一個普通的監察御史上的摺子。名字再聳動又如何,等皇帝回來,雖然日常瑣事有人幫他處理了,可因爲種種原因積累下來的大奏摺肯定也是不少的。要是捧奏摺的時候不小心,這一封普通的彈劾摺子,說不定就會落到了哪處故紙堆裡,再也找不到了都是未必的。這麼大的題目配了一個如此不巧的時機,真是俏媚眼做給瞎子看,好大一番心機都要白費。

他一邊說,一邊看了幾眼——只是看了這幾眼,神色便是不易覺察的一變。口中嬉笑的言語,也是不知不覺地低落了下來。

鄭王倒沒留意到弟弟的異樣,他身爲宗室,而且還是當代最牛的宗室,對於外戚一直都是很同病相憐的。“這些年還不夠謹慎小心的啊?稍微出一點格,彈章就上來了,就是這樣還爲禍呢。真是爲舅舅他們不值!”

太后的生日就在幾天前,這時候上折,明顯是爲了挑釁太后孃家彭城侯的。鄭王這是在爲他名義上的外祖家抱不平——說實話,彭城侯一家的確也沒有什麼太出格的言行,也就是過著普通的貴族生活,貪財枉法的程度不會超過任何一個平常的核心官僚。

“呵呵……”襄王把這奏摺仔仔細細地看了幾遍,半晌才露出一個笑來,他探究地看了王瑾一眼:這一次皇帝出去,把王瑾留下來照看司禮監了。“王瑾,這摺子你看了沒有?”

“回五爺話,”王瑾說,“奴婢讀了一遍——題目雖然起得大,但也沒什麼大逆不道的言論,不過是泛泛而語罷了。”

泛泛而語?襄王瞇起眼掃了掃王瑾,心裡琢磨著王瑾那張老臉下的真實情緒——連他都看出來的內涵,王瑾不可能沒看出來,他這是不想往裡頭摻和吧?

說泛泛而語也不爲過,這奏摺名字起得很大,但卻沒有太多攻訐當今外戚的語句,更多的是總結歷史,講述外戚的四大害:專權、干政、枉法、斂財。

專權、干政這和本朝是沒有什麼關係的,本朝的外戚除了彭城侯以外,基本沒有誰任實職,枉法和斂財是奏摺講述的重點,奏摺在肯定了本朝外戚不幹政的作風以後,未雨綢繆地提出了枉法斂財上的勢頭。並舉了孫貴妃、徐皇莊妃的家人爲例,孫貴妃家人在京郊一帶有強行以低價強買土地,以便使良田連成一片的做法,而徐皇莊妃家人更過分,居然販賣人口開設青樓,從事下流的皮肉生意,不但沒有交稅,違抗了法律,而且也壞了皇親國戚的體面,甚至於說在鄉間胡亂圈地蓋屋,宅邸違制,儼然以土皇帝自居,南京雨花臺一帶,皇命還敵不過徐家人口中的一句話。

雖然沒有挑戰太后,但一竿子挑了兩位寵妃,後來還帶了何惠妃一筆,說何惠妃家做走私生意……也就是剛剛被廢的靜慈仙師,逃過了他的筆頭。但就襄王所知,胡家也沒幹淨到哪裡去,女兒被廢以後收斂了,之前他們家是壟斷了山東一帶三個縣的私鹽生意,一年就是上萬兩的錢財。和前些年壞事的漢王還起過紛爭。——這還是漢王壞事的時候,底下人審訊時隨便帶出來的,不然,京裡也是靜悄悄的,什麼消息都沒有。

不過,因爲無過被廢,靜慈仙師在文官裡的人氣是很高的,放她一馬也算是人之常情。襄王就在心裡琢磨,這徐皇莊妃家裡一直都低調得可以,幾乎和別的外戚、宗室人家是毫無來往,怎麼就這樣還得罪了誰不成?這奏章看上去是各打五十大板,但論根本,還是在壞徐家的名聲啊。

低價強買土地——強買強賣嗎,文武百官裡,隨便閉著眼睛亂指一個,問他們家有沒有強買過田地,十有八.九都得給你點點頭。這也算得上是事?千辛萬苦考功名當官,爲的還不是給子孫百姓掙一份家業呢?買多買少的問題而已,官大買得多,官小就買得少。會買都還算厚道,不厚道的直接就佔了你們家的地,有意見?有意見告官啊,縣衙門裡被胥吏先擠一道,好容易上了公堂,老爺都是事先打點好的,指不定還怪你個誣告之罪,閤家都判個流刑、勞役什麼的。在京城一帶這樣的風氣還好些,襄王身邊一個宦官是湖南人,一家村子裡七八戶都是這樣沒了地,沒有營生著落,只好拜在親戚門下淨身做了宦官。

可這販賣人口,做皮肉生意,雖然利厚,但賺的都是——說難聽點,女人的屄心錢……莫說讀書人了,就是一般的地主也輕易不做這樣的生意,都是下九流走黑道的地痞無賴纔開的青樓,背後的靠山也多數都是見不得光的黑大戶。和孫家那無傷大雅和光同塵的污點比,這奏章給徐皇莊妃找的黑點,是有點刁鑽了。如果所言爲真,徐家這吃相,確實是很不體面。

還有這違制大宅,也要看違制到什麼程度了……要連銀鑾殿都建起來的話,皇帝就是想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都不行,肯定也是要處理的。而且,也是透出了徐家的狂妄。這兩樁事都是丟人敗興,可以被念上很久的黑點。——這封奏摺,與其說是爲國爲民未雨綢繆,倒不如說是黑皇莊妃來的……特意挑在太后生日後不久上書,也許也有自己的用意。

襄王畢竟住在皇城裡,平時也經常進去給太后請安問好。雖然他的那羣大小嫂子他一個也沒見過——叔嫂不相見,這是大規矩——但皇宮裡的局勢他是門兒清。太后看好皇莊妃做繼後,孫貴妃抱了個太子養在身邊,可玉牒上生母那一欄還空著沒填,這些事他都清楚。可除了臨時監國一個月以外,平時他並不接觸政事,官場上的彎彎繞繞,他不清楚,這用意是什麼,襄王也琢磨不出來。

他琢磨不出來沒事,不還有太后嗎?襄王一合奏折,就要往袖裡塞——可瞟了王瑾一眼,又改了主意。

雖說母后也經常過問軍國大事,但那畢竟是軍國大事……外戚這門子小事,拿不拿過去都有理由,就是在娘明擺著支持徐皇莊妃的時候給拿過去,有點著相了。母后不壓,對不住徐皇莊妃,壓,那就是存了私心。反正瞞是肯定瞞不住的了,王瑾都看了,哪能不告訴給大哥知道?

哥哥把太子都給了孫貴妃,可見還是想立貴妃,自從太子落地,母子關係就沒以前那麼融洽了。臨出門巡視邊防之前,好像是連著二十多天沒去給太后請安。自己又何必再給母后添個麻煩?徐皇莊妃孃家若真是如此,的確也不可立——又蠢又貪又沒品,立了也是給國朝丟臉,若並非如此,東廠也自然能還她一個清白。

心念電轉之間,襄王已經是把算盤響響亮亮地來回打了好幾遍,他微笑著把奏摺放到了一邊,笑得風輕雲淡。“多大的事呢,等大哥回來,讓他自己發落吧。”

確實,都察院是有任務的,一年也不知要上多少彈劾的摺子,外戚、宗室都是經常中槍的倒黴蛋,襄王不把它當回事,那就不是什麼重要的事。王瑾自然不會有什麼異議,見襄王沒有別的吩咐了,便退到一邊,繼續整理文書。

鄭王、襄王如今監國,起居就不同以往,進宮請安的次數比從前更多,每次常朝過後,按例都會進去內宮拜見太后。當然,在鄭王這裡,見過太后以後,去見李賢太妃纔是他的重點行程。

太后和襄王母子在短暫的禮節後就愉快地送走了鄭王,母子兩個自己移師到內屋窗邊說話。太后望著小兒子,面上全是喜歡,瑣瑣碎碎,先問了他每日裡起居諸事,又不免嘆道,“想到你明年就要就藩,山長水遠,日後不知還有幾次見面,我這心裡就是空落落的,什麼事都不能高興起來。”

三哥越王身子不好,就在京城養病了,除此以外,幾個藩王的王府都是依次完工,雖然皇帝寬大,多留了幾年,在京城把親事給辦了,但國家規矩無可違逆,畢竟還是要去就藩的。襄王笑道,“您甭聽王妃的胡話了,藩王久不就藩也不是什麼好事,長沙可是個好地方,到了長沙以後,我要是想您了,就向大哥請旨上京——比賴在京裡強。王妃是捨不得京城的繁華,才老在您耳朵邊上唸叨著這個。”

太后又是欣慰又是難過,和襄王叨咕了幾句幾個女兒的婚禮——“還好你能待到幾個妹妹都嫁人了再走。”便算是說完了家事,“朝中這幾日,沒什麼事兒吧?”

“沒有什麼大事。”襄王笑道,“就是徐皇莊妃娘娘,怕是孃家得罪誰了,這是上了摺子彈劾他們家,順帶著把外戚都給捎帶上了,通通控訴了一遍。”

太后神色一動,“還有此事?”

襄王年輕記性好,隨口就把奏摺給母親複述了一遍,他道,“也不知說的是真是假,若是真,是該挨一記彈章的,小戶出身、乍然富貴,畢竟是上不得檯盤。大哥也該好好申飭申飭,堂堂皇親做皮肉生意,說出去天家體面何存。”

事不關己,襄王當然是說得輕鬆,太后卻是聽得面色數變,思忖了一會,方斷然道,“徐氏爲人,我清楚得很,斷斷不至於如此!”

這皇莊妃的賢惠名聲,襄王也是時有聽聞的,他王妃回來還說過徐皇莊妃帶頭向靜慈仙師行禮的事,言語中對她的品德和容貌都是一般推崇。此時聽到太后對她也是信心十足,不免在心底好奇了一下這小嫂子的形容,口中便沒了把門的。“徐娘娘畢竟是幽居深宮,對家人的行爲如何能夠得知?別說是他,就是咱們張……”

他猛地就把話給斷在口中了,太后狐疑地望了他一眼,“你外祖家怎麼了?難道也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生意?”

“沒有、沒有。”襄王擦著冷汗,使勁地分辨。“我就是說,就是咱們張家親戚做了什麼,您也不知道哇。”

母親沒有再問下去,但襄王知道,自己一句無心之語已經是給舅舅家帶來一場麻煩了:按老人家的性子,事後必定要去查證張家的行止,如有逾矩之處,少不得又該是一番敲打。

“你說得有理,”她道,“這件事莊妃恐怕也是毫不知情……哼,是真是假,還得看錦衣衛是怎麼說的。”

事涉錦衣衛,襄王就不便言辭了,理論上說錦衣衛是連他這個藩王都有權力監察的。再說,母親的行動也不是他這個做兒子的能管得著的,雖說心中略覺不妥,襄王卻也不好直言相勸,正在那醞釀呢,母親又問了。“這摺子是誰上的?”

“好像是一個叫於廷益的監察御史。”襄王努力地回憶了一下,忽然又想起了一個破綻,“他現在好像正巡按江西呢吧,落款上是江西巡按,怎麼還能上折言說這外戚的事兒。”

“凡御史都能風聞奏事……”太后眉頭一鎖,沉思起來了,“這個於廷益,我好像是聽說過他的名字。”

這個襄王就不清楚了,他笑了笑沒有搭腔,倒是一邊的喬姑姑道,“皇爺和您說過這個於廷益呢,那年去樂安擒漢逆時,皇爺令他去罵賊,他把漢逆罵得汗流浹背,皇爺好高興,回來還給您學了漢逆那時候的樣子。”

她記憶力好,回憶了一下便道,“皇爺說,‘未料這浙江人罵起人來絲毫都不比北人遜色’,後來就放了他去做巡按御史……這人當時好像還很年輕。”

討逆也就是兩年前的事,當時很年輕,現在也不會多老的,年紀輕輕就做了位卑權重的監察御史,看來,皇帝是看好此人,有意日後大用,特意放出去看他能做出什麼成績來。太后眉頭一皺,並未曾多問什麼。

等送走了襄王,她才令喬姑姑,“去問問劉思清,這於廷益平日官聲如何。”

東廠和錦衣衛雖然名聲不好,但其實平時也不是專幹傷天害理的事,他們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監察百官陰私,順便蒐集各種情報。錦衣衛還算是官署,往來辦事不大方便,太后也不便和外男接觸,但劉思清不但是和宦官,而且還是受過太后深恩,方纔在新舊交替中保住自己位置的宦官,如此小事焉能不辦?不到半日,一份於廷益小傳就擺在了太后案頭。

“這個於廷益,有能力,官聲也很好啊。”太后的眉頭就沒放鬆過,“不像是會依附於妃嬪的人啊……”

外戚雖然本身不能幹政,但什麼時候都少不了阿附過去的人,官位就那麼多,正路子出不了頭,就得把主意打到歪路子上。但於廷益今年還不到三十歲,正經進士出身,又是巡按御史,在皇帝跟前留過名號的人,犯不著做這麼掉檔次的事兒。別說區區一個孫家,只怕是自己的張家,他都是敢得罪的。

觀此人言行,也是個勇於鍼砭時弊,敢說敢做的人。在江西清查冤案,幾百樁案子都斷得周遭人心服口服,不是那種尸位素餐只想著混資歷的人,難道真是徐家在雨花臺做得過分了,於廷益因事路過,不平則鳴?

太后搖了搖頭,推翻了自己的看法:斷案是苦活,沒有點能力和心計,怎能讓衆人心服?別忘了,這本來是縣官的活計,於廷益這是搶別人的風頭,事情做得不漂亮,很容易被人挑刺的。若沒有足夠的利益或者是糾葛,於廷益不可能忽然放一記歪箭。

再想深一層,他遠在外地,對京裡、宮裡的局勢變化肯定是懵然無知,國朝重內輕外,也就是因爲外官怎能瞭解京城的權力網?這一封奏摺暗貶徐氏,出招恰到好處,火候拿捏得當,在這個節骨眼往上一遞,只要所言不虛,徐氏原本就不算太高的登位可能登時就要弱了幾分。——沒生太子,本就是徐氏最致命的弱點,如果孃家還出過這樣不光彩的事,皇帝不在意,文官們都不會平靜。

這一招,除了孫氏以外,誰能想得出來?太后想不通的就是這點——於廷益不會主動攀附孫家,孫家也絕無可能去招攬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巡按御史。

如此看來,朝中必定是有大臣暗助孫家,甚至於說,有大臣是已經開始往太子母親身上加註了……

不論是太子生日,還是百日,孫家身爲貴妃親戚,都有份入宮參與盛會。貴妃的確有很多機會和孃家溝通——她也真不愧是在宮裡養大的,這還沒登位呢,手就已經插到朝政裡去了。

太后略一思索,便吩咐喬姑姑,“讓劉思清查查,最近孫家和哪個大臣過從甚密。”

可喬姑姑這一次卻是無功而返,神色有絲尷尬、沮喪。“劉思清回說,孫家位高,爲一品大員,沒有陛下鈞旨,不敢妄動。請老孃娘恕他的死罪。”

在之前的封賞中,孫貴妃的父親第一個邁上了正一品,成爲了都督同知。當時還在南內的莊妃孃家就得了些財物,職位倒是沒什麼變化。說孫忠是一品大員也不爲過,但這個大臣是沒有實權的。——實際上,劉思清就是在撇清自己,不願意參與到內廷中激烈的爭鬥來。

太后有絲恚意,但很快也調整了自己,嘆道,“罷了,他什麼事不知道?不查,那就是確有此事!”

喬姑姑不但是不懂太后的邏輯,而且也不懂太后如何能這麼肯定,只好唯唯而已。太后看了她一眼,便點撥道,“監察京中百官,尤其是監察京中重臣,本來就是劉思清的職責。孫家和哪戶人家往來,他能不知道?不說,只是因爲牽扯進來的人官位太高罷了。小事無妨,甚至是內廷事都無妨,牽扯到一品大員……嘿,誰知道這一品大員說的是孫忠還是哪個部閣級人物?他要敢隨便對皇帝以外的人透露,那不是煽風點火無事生非麼?真要鬧出什麼事來,皇帝第一個饒不了他!”

雖然劉思清是毫無迴轉餘地地回絕了太后,但太后顯然並不介意,還有幾分欣賞之色。“劉思清大事還是很有分寸的,知道該對誰忠心!”

按這個邏輯,孫家毫無疑問就是勾連了六部或者內閣的高官了,這就給孫貴妃本已經深重的罪孽又加深了一層——外戚干政,勾連朝官,可不是超級犯忌諱?不過喬姑姑是沒被說服,她覺得……這太后的發散能力也有點太強大了,劉思清說那話的時候她就看著呢,根本不像是有言外之意的樣子……

但老人家都下了結論,喬姑姑難道還和她說理啊?只好跟著太后的思路往下走,“那……以您意思,難道是要把奏摺壓下來嗎?”

“壓下來幹嘛?老五做得挺好,就等皇帝回來看唄。”太后倒笑了,“你這裡壓了,他難道不會再上?只要事情是真的,有心人要鬧,那就不可能鬧不開。”

頓了頓,也是若有所思,“瞧這做派,事情應該是不假。”

“那……”喬姑姑有點不可置信地望著太后,“難道……這皇莊妃娘娘,就這樣和後位無緣了?”

“那就得看她的解釋能不能讓大郎滿意了。”太后的語氣倒是淡了下來。“做不做皇后,是她自己的機緣。”

爲了推動徐皇莊妃娘娘上位,太后可沒少費勁,現在說一聲放棄就放棄了?喬姑姑真是有些跟不上,“那——那咱們就乾坐著——瞧著呀?”

太后倒是真的被她逗笑了。

“要推一個人上位難,”她淡淡地說,“可要扯一個人下來卻很簡單,你看,孫氏扯徐氏,不過是說動一個御史,上了一份彈章而已……到手一半的後位這不就又飛走了一半?一個人做過什麼事,就一定會受什麼報應……你不會以爲,孫氏把徐氏扯下來,她自己的屁股就能幹淨了吧?”

喬姑姑立刻就想到了剛抵京不久的羅氏家人,她的眉頭立刻擰了起來:按太后所想,這本是一個伏筆,一著暗棋,甚至可以說是一記保留著的殺手鐗……

太后看了她一眼,見喬姑姑明白過來,便也是微微嘆息了一聲,點了點頭。“讓他們去鬧一鬧,也好!”

老人家的權威,又豈是孫貴妃能冒犯的?大家若都乾乾淨淨各自陽謀,那也罷了,若是孫貴妃私下有所動作,這樣扯徐皇莊妃的後腿,老人家也不介意爲徐皇莊妃給還了這一招!

只是,本意是留待日後所用的大招數,現在卻要毫無保留地放出去,太后也不是不心疼的,下了這個決定以後,到底還是再嘆了一口氣,略有幾分傷感。“就看在她對善祥的恭謹份上吧……徐氏雖然是懦弱了點,心氣兒也低,但這份純善,卻是最難得不過的了。”

喬姑姑略帶詫異地一掀眉頭,嘴脣翕動了一下,卻沒有說話:昔日做婆媳的時候,太后和皇后的關係也就是一般化的好。可現在,隨著幾位公主陸續出嫁,藩王就藩在即,日日陪伴在身邊的靜慈仙師,似乎在老人家心裡,也是慢慢地佔據了更高的地位……

這一封奏摺,宛若是泥牛入海,並沒有激起半點波瀾。除了遞上它的人,看過它的人以外,其餘人沒有誰知道,還有這麼一封‘用心險惡’的奏摺躺在文華殿等待皇帝的閱看。不過,這也不是說京城的百姓,對宮中的鬥爭就沒有半點察覺。

自從無辜被廢,本來存在感很低的胡皇后——現在是靜慈仙師了,在民間的聲望就突然間變得很高。羣衆對於‘好人被冤枉’這個情節,一直都是很能投入感情的,反正當權者那肯定是壞人,失意者一般都有亮點,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而胡皇后的確也找不到什麼黑點,聲望值迅速刷高,也就變得很正常了。

有好人那就要有壞人唄,這壞人是誰嘛……就得從傳說中找了,事實上,對於皇帝后宮的情況,大部分升斗小民還是不大清楚的。不少人可能在昭皇帝年間聽說過郭貴妃的名諱,所以現在還在謠傳著郭貴妃欺壓皇后的故事,刺激程度堪比關公戰秦瓊,不過一般有見識一點的,也都知道如今宮裡最得寵的就是孫貴妃和徐皇莊妃。——由於徐皇莊妃最近剛被冊封爲皇莊妃,前所未有地加了個皇,顯得比較囂張,所以在民間的酒肆裡,不乏有人說書,講述徐娘娘是如何陰謀排擠天女聖母轉世的靜慈仙師如此一番故事,當然,得小點聲說,看見官差經過的時候最好就住嘴,免得給自己招來麻煩。

其實,除了官差以外,還有錦衣衛也是需要防備的,窮點的人家可能不屑搭理,若是富點的,肆意議論天家內事,少不得就是一頓敲詐,不脫一層皮,人家就能把你抓起來問罪。——可就是這樣,也擋不住人民羣衆八卦的熱情,不能大聲說,那就悄悄地議論,除了靜慈仙師的命運以外,大家現在最感興趣的,還是誰能登上虛懸的後位。是囂張的徐皇莊妃呢,還是老牌的孫貴妃?

茶館酒肆,就是這種八卦最興旺的地方,喝了兩杯黃湯,議論一下朝堂諸公乃至宮中妃子,恍惚間那雲端的貴人,也就是自己能夠隨便說三道四、稱兄道弟的對象,這種感覺是相當不錯的。這一陣子,茶館、酒館的生意都好了很多,連午市都旺,一羣人聚在一起三三倆倆,壓低聲音說的很多都是這種高端的八卦。

今日也差不多,大家講述的是新版本的故事,這個故事裡徐皇莊妃的形象比較好,孫貴妃也不是什麼壞人,主要反角由一位傳說中的小吳娘娘擔當,據說是宮中宦官的親戚流傳出來的,雖然細節有出入,但幾個講述人都肯定了砒霜這個元素的創造性運用,十多桌人裡起碼十桌都在神神秘秘地傳遞著最新的故事版本。

這邊才說得高興呢,那邊忽然有人嗷地嚎了一嗓子。

“擊鼓鳴冤啊!”他大聲地叫了起來,激動之意恨不得能衝出樓面直破雲霄,“有人去敲登聞鼓啦!”

今天又出場一個歷史名人XD

204 孤寒第234章 病魔第148章 踏實118 喜訊78 著急春睡90 下棋56 動情125 雙元97 衝突54 葡萄83 葬禮68 抄檢61 惱火第174章 評委第210章 人品第206章 冬夜129 沉浮第273章 心思124 迷路60 囂張96 賢妃第196章 復出第228章 中年第210章 人品96 賢妃第289章 頭疼32 內媚孫嬪培訓第153章 回去40 元宵第225章 同病內幕94 威風134 離奇65 難測第237章 捧殺56 低調第170章 黑鍋56 動情103 盛寵66 生女第295章 醬油119 大事春睡第180章 吐血第174章 評委第210章 人品第238章 偕老71 大殺91 驚變第226章 不振104 讓人第230章 選婿第238章 偕老35 端平第275章 心術第241章 便當81 噩耗30 算學初見第207章 威望第280章 無奈第246章 害死第245章 聯手第264章 移情113 冤屈39 委屈60 囂張第218章 進化49 遊覽初見第220章 安樂第200章 呵呵30 算學第181章 妙人47 病中第272章 接班第163章 涸魚116 和好33 有喜第145章 憤怒第238章 偕老44 行李第160章 吹風82 駕崩第179章 喜事100 莊妃50 事故133 爲母26 藍寶第289章 頭疼第279章 遷怒第266章 攝政第196章 復出98 風向36 和睦74 鬧心
204 孤寒第234章 病魔第148章 踏實118 喜訊78 著急春睡90 下棋56 動情125 雙元97 衝突54 葡萄83 葬禮68 抄檢61 惱火第174章 評委第210章 人品第206章 冬夜129 沉浮第273章 心思124 迷路60 囂張96 賢妃第196章 復出第228章 中年第210章 人品96 賢妃第289章 頭疼32 內媚孫嬪培訓第153章 回去40 元宵第225章 同病內幕94 威風134 離奇65 難測第237章 捧殺56 低調第170章 黑鍋56 動情103 盛寵66 生女第295章 醬油119 大事春睡第180章 吐血第174章 評委第210章 人品第238章 偕老71 大殺91 驚變第226章 不振104 讓人第230章 選婿第238章 偕老35 端平第275章 心術第241章 便當81 噩耗30 算學初見第207章 威望第280章 無奈第246章 害死第245章 聯手第264章 移情113 冤屈39 委屈60 囂張第218章 進化49 遊覽初見第220章 安樂第200章 呵呵30 算學第181章 妙人47 病中第272章 接班第163章 涸魚116 和好33 有喜第145章 憤怒第238章 偕老44 行李第160章 吹風82 駕崩第179章 喜事100 莊妃50 事故133 爲母26 藍寶第289章 頭疼第279章 遷怒第266章 攝政第196章 復出98 風向36 和睦74 鬧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北区| 色达县| 清原| 永定县| 汉寿县| 昆明市| 长沙县| 嫩江县| 高台县| 祥云县| 灵宝市| 怀柔区| 郎溪县| 乌苏市| 蒙阴县| 河曲县| 哈巴河县| 类乌齐县| 缙云县| 吴桥县| 涪陵区| 西城区| 台州市| 盐源县| 河西区| 临沭县| 茂名市| 南投市| 金塔县| 浪卡子县| 化隆| 达日县| 连南| 象山县| 庆元县| 镇沅| 大姚县| 永寿县| 揭西县| 南川市| 曲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