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4章 百年計劃的推手

第54章 百年計劃的推手

李泰恍恍惚惚跟長孫皇后請安之後,就從皇宮中離開了。

自己對李世民的建議,說實話李泰並不知道李世民能夠接受多少。

但李泰清楚,想要讓大唐擁有海軍,在沒有強敵的前提下,那唯一能驅動海軍發展的就只有利益而已。

而這時代,雖然海外貿易說起來好像非常非常暴利,但要搞清楚,這不過只是七世紀,對剛統一大唐來說,這時代的遠洋技術還是拿不出手的。

至於想要做海洋貿易,需要開闢出一條穩定且安全的海上路線。

這路線不是指著一個地圖說,我們要把船開到這裡,這裡有錢賺,然後一羣人就跟你出發,就旅遊似的郊遊幾天,就從其他地方把東西買過來,然後回來進行交易。

現實是任何暴利行業都有你看不到的危險,就更不要說連生存都很難保障的遠洋貿易了。

在古代想要進行遠洋貿易的危險程度更是高得匪夷所思。

因爲這一路,你要確定氣候避免被暴風雨吞沒,你要知道船隻下一次補給點,你每次都需要儲備好足夠的淡水。

說實話,哪怕到現在爲止,卻也沒人認爲突厥能一戰而定。

不得不說,這是個相當宏大的計劃,至少需要以十年爲計纔可能實現的大計劃!”

而凡是最初提出這些計劃的人,基本上都是整個華夏最驚才絕豔之輩。

從沿海捕魚到近海捕魚,再到遠洋捕魚,甚至能捕獵到鯨魚的話,那就更好了。

漁業隨著規模擴大也能衍生出很多的配套設施,比如海洋商貿,護船建隊,養殖業等等。

如果想實行這個計劃,那自然需要房謀杜斷兩人進行參考判斷。

在貞觀一朝,只要好好種田就能活下去,那何必要冒這種生死風險去弄什麼海洋貿易。

所以,所謂百年計劃肯定是那種以時間爲推手,以中原爲基本盤,需要帝國的執行力去執行的計劃。

那就不需要李泰去弄什麼遠洋貿易,弄什麼遠洋建隊。

對商人們來說,路上絲綢之路那是從漢代就一路開闢過來,什麼危險大多都清楚,實在不敢冒險把物資送到了玉門關就好。

所以借用李世民的手去發展航海業,也能給這新生產業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與支持。

因爲土地才能養民。

頂多就是認爲大唐能佔據優勢打出十年和平,那這次討伐突厥就是值得的。

可以說每次海貿,那都是拿自己這條命做賭注。

除了有“大魚死,王侯薨”的傳說,第一個射殺鯨魚的人怕是會被儒家罵死。

而海軍哪怕沒有敵人,靠著這捕魚業所帶來的利益,應該能讓海軍支撐下來。

因爲等到底層百姓基本上都是土地兼併逼得他們起義來推翻上層階級。

投胎成普通百姓還有機會,但如果投胎成楊廣的兒子,可能就真悲劇了。

杜如晦很是贊同的點頭:“這個計劃可謂是一子解雙徵。

“玄齡,克明你們來了!”李世民見到房玄齡與杜如晦來了讓他們先入座,然後揮揮手讓內侍把李泰寫得那一份捕魚的計劃,交給了房玄齡與杜如晦兩人觀看。

當然李泰算不上這種人,基本思想品德六十分的正常大學生,眼界都能到達李泰的程度。

因爲海洋技術就當前來說是最前沿的技術,尤其對一直以來頂多就是在內陸玩耍的水師的大唐來說,還需要相當長的道路要走。

而李泰希望國家把視野放到海上,需要做得並不是聯絡一大羣的貴族去做什麼海洋貿易。

就只有那些本土土地貧瘠,資源匱乏的小國,纔會不得已的把目光投向海洋,從而發現一片從未被人開拓的藍海。

李泰不覺得自己打造出一個艦隊,然後弄一點貿易,就讓華夏擁有航海的基因。

在李泰看來還是最基礎的,那就是百姓不靠海洋吃飯,海洋的缺失對大陸上的百姓而言是真沒任何感觸。

甚至,哪怕現在想要用軍用的漁船去渤海捕魚,但在江河裡面航行的船隻和在海洋中航行的船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船。

民以食爲天,等到產業形成了規模後,就算后皇帝腦殘要禁海,但這很肯能會斷了幾百萬甚至一千萬人的口糧時,李泰很好奇,到時候會發生什麼事。

李世民開口道,“我偶然得到一份策論,你們看看這份策論是不是可以操作!”

甚至你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怎麼樣獲取商品,而不是被對方捕獵。

真正要發展,最起碼也要等到土地無法滿足人口的增長,人們本能爲了尋找生存資源,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海洋。

在李泰看來所謂的帝國玩得並不是帝國內部的勾心鬥角與權力爭奪,這真的很沒意思。

而且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李泰需要的並不是一支無敵艦隊,需要得是一個能渴求海洋的產業體系。

並且在河流入海口或其他適合地方養魚,形成如同漁業種植類似的漁田,使得漁業能穩定下來,然後以魚乾的形式,在有需要時能順著大運河的運輸成爲至關重要的救濟糧。

現在以高句麗爲目標,去執行這個計劃時,那自然而然的就能生成相應的產業體系,甚至大唐各個勢力也會支持這件事情。

至少龍骨這種東西是宋代船隻才擁有,沒任何史料與沉船證明大唐擁有了龍骨。

“是青雀製作出來的!”李世民很是得意的笑了笑,說道,

“原本想要借調徭役隊伍的,但他的徭役隊伍太花錢了,便讓他出個主意來減輕徭役。

現在就讓唐軍去沉澱有關技術,總比將來討伐高句麗時,腦袋一拍然後讓大唐水軍出征,結果半路受到颱風影響直接沒了大半強。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論王朝怎麼樣更新換代,只要推翻了前面朝代後,後面朝代肯定不會再重視海洋,因爲他們重視黎民百姓,重視他們腳下的土地,這纔是正常的。

所以大唐航海業從船隻技術,人員素質,物資準備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沉澱。

“見過聖人。”房玄齡與杜如晦兩人到來,卻是對著李世民行禮說道。

當然,李泰就只是有心無心的埋下一枚種子,如果自己將來能順利當上皇帝,那麼自己到時候再去發展航海業的時候,就算是有了一批可用的人才,而不是全部要全部從零開始。

他們也許因爲歷史侷限性,看不穿自己提出的東西會發展成什麼。

所以,李泰所想得就是在進行所謂的海上貿易之前,進行多鋪墊一步,發展捕魚業。

然後青雀便給出了這麼個計劃。

雖然目標是高句麗,但他前半部分的計劃用在突厥身上也能減輕糧食方面的壓力。”

對李世民來說,李泰提出的捕魚想法是自己從沒想到過的,從民生角度去解決軍事問題。

房玄齡與杜如晦兩人相繼看完後,目光炯炯有神,對雙方來說,這份策論與其說謀劃得有多麼精彩,還不如說更重要得是打開了兩人視野,讓他們的目光不再拘泥大陸,而是能著眼海洋。

畢竟就算對海洋利益不感興趣,但那些曬好的魚乾可是能夠拿來作爲食物的。

“越王的確提出了一個優秀的計劃!”房玄齡點頭道,

“至少在資源的調度上,能更進一步整合國家的力量去對付突厥。

一則我們連年受災,此計劃能減少我們對突厥的後勤壓力。

宋代的航海技術很先進,明代雖然禁海,但明代的船隻技術也是出類拔萃,但爲什麼華夏就沒有辦法發展出海洋文明。

因爲在李泰看來,華夏就是一個農耕社會爲主體的國家。

只要沒有涉及到百姓的衣食住行,那就跟百姓的關係不大!

而上層階層掌握的渠道雖然很賺錢,能帶來豐厚利潤,但就整個社會來說就是無根之萍。

從沒有聽說過是在大海里面捕魚求存的漁民起義推翻了上層階級的。

而且等到解決掉了突厥的問題,對付高句麗時也能夠發揮出奇效來!”

而李泰回到高陵繼續安穩的過日子,耐心等到李世民宣佈要出兵討伐突厥。

古代就是農耕社會,他們看不到海洋中所蘊藏的珍寶,他們能夠看到的就只是腳下土地。

“所謂帝國本來就應該砸個百年計劃,否則又怎麼配稱得上帝國!”李泰得意的笑笑。

房玄齡道,“在津口設立港口,並且讓軍用樓船轉漁船,通過捕魚來增加糧食。

最重要的原因是路上絲綢之路能成功溝通歐亞大陸,那在路上絲綢之路沒有會被荒廢掉前,海上絲綢之路想發展起來自然很是困難。

社會會自發發展出相應職能,從中選拔出來的官吏更會讓國家把目光放在大海上。

但海上貿易與之相比的話,不確定性實在是太多,也太讓人感覺到不安心了。

就好像秦代的郡縣制,漢接手後繼續把這體系補全然後玩下去,使得整個華夏對基層的掌控力跟其他帝國比較絕對是冠絕同代,到了現代也是出類拔萃。

因爲他們吃著稻穀,吃著小麥,而遠洋貿易所帶來的利潤基本上都是被社會上層所侵吞。

因爲他需要面對時代最強的統帥——李世民。

所謂帝國要玩就是要玩那種百年起步的規劃。

自己需要得是讓最底層的百姓能夠通過海洋活下去。

而這問題沒解決前,船隻頂多在近海玩玩,想要遠洋航行可是要做好船毀人亡的準備。

同時所需要攻克的難題,也需要時間去慢慢沉澱。

所以在古代越大的國家,他們的目光就越是聚焦土地。

這就讓唐朝船隻航行的距離受到了最大限度的限制。

但在當時絕對是同時代看得最遠能力最高的人,他們的偉大甚至超過所謂的王侯將相,是那個時代真正的智者。

因爲就算能夠持續一個朝代,隨著改朝換代的來臨,這些海洋政策肯定會被埋葬掉。

如果沒高句麗這個目標,結果一門心思發展海洋產業,那肯定會受到現有產業的打壓與排擠。

而等到捕魚行業不斷髮展,就好像不斷農耕慢慢形成農耕社會一樣。

至於能不能做到,那就是要看機遇了。

某種角度來說,想要通過海洋貿易讓大唐發展航運其實還是有一些不成熟的。

就好像是隋朝的科舉制,唐朝接手之後也把這科舉制繼續完善,哪怕到了現代的人才選拔制度依舊脫離不了科舉制人才選拔的窠臼,頂多新瓶裝舊酒,與時俱進而已。

當然,想要由下而上的推動這個計劃,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穩定的海洋政策與環境去培養出這麼一個巨大的基礎階級。

你更要懂得醫療技術,比如敗血癥之類的病在古代船員之中也很常見,

房玄齡與杜如晦看了相繼拿起了這一份策論說看了起來。

但獵殺鯨魚所帶來的利潤在這封建時代的確太誇張了,反而會激發漁業的發展。

如果不是真的在本地混不下去,很少有百姓會自發的組織海貿,去開闢一條海上的道路。

實際上後人說古代人不重視海洋,是很沒道理的事,因爲華夏人腳踏實地。

尤其當海洋所帶來的影響能夠從海洋擴展向內陸,讓底層人民發現不僅是土地能養活他們,海洋一樣能養活他們。

“聖人,可否告知這是哪個大賢給出的計劃,雖然執行起來持續時間較久,變數較多,但眼界卻高瞻遠矚,漫長時間反而讓這計劃具有了較高的執行性與調節性!”房玄齡說道。

畢竟這消息不發佈,自己不好主動行動,畢竟楊修足夠聰明吧,結果把自己聰明死了!

但事實上,李泰前腳跟剛剛走,房玄齡與杜如晦兩人便是被李世民叫到了太極殿。

我們後方每增添一分後勤,那前線就多一分力量。”

杜如晦符合的點點頭,卻是斬釘截鐵的說道:

“不過想要在討伐突厥時把這計劃完美的融入進來那就只有兵部尚書了。

畢竟他纔是我大唐的水軍第一人!”

“是啊,這一次討伐突厥,只能是藥師了!”李世民也點頭道。

(本章完)

第374章 武媚努力中第92章 熬出頭了第41章 杜如晦迷茫了第93章 與張萬歲的愉快交流第400章 整軍出發(今天一更)第454章 將變第439章 高句麗事變第420章 萬象神宮第422章 李泰的建議第172章 劉神威歸來第366章 吐蕃的實力第406章 貞觀十五年第57章 不能笑第445章 生產力的遐想(今天一更)第408章 與李世民的見面(今天一更)第222章 滄州的高速發展第265章 河湟谷地的定位第266章 河湟谷地的規劃第151章 嶺南大捷第344章 翻天去吧第504章 高句麗的應對第362章 爆發的鬆州之戰第231章 準備離開第500章 出人意料的運兵速度第69章 高陵沒有收入第24章 學府內的會議第548章 成爲太子(大結局)第3章 初見竇靜第364章 戰爭前的雪花第120章 失敗的蒸汽機第397章 月餅製作第78章 杜如晦的決定第400章 整軍出發(今天一更)第38章 高陵的目標第542章 回長安第88章 長孫無忌的敏銳第429章 卑路斯再臨第424章 第四百二十一 李承乾的覺悟第94章 制約第232章 時光的殘忍第97章 發展正常的幽州分校第138章 我們是一條船上的人第233章 軍用轉民用第318章 漁業的發展第456章 一代的恐怖第390章 世家的底蘊第434章 六鏡花·傳承第247章 出兵吐谷渾第392章 荒謬的刺殺第281章 閻家第130章 教化異族第318章 漁業的發展第511章 計劃的實施第359章 薛仁貴的急襲第453章 第四百四十九 針尖麥芒第427章 看不懂局勢了第465章 軍校的提議第344章 翻天去吧第460章 入宮第535章 鋼鐵衝車第245章 洛陽開發計劃第478章 啓動高句麗的計劃(今天一更,不用第45章 難民出現第47章 流民成良民第380章 年節禮物的發放第15章 冬日將近第13章 獎賞第328章 大唐的道門第542章 回長安第109章 李世民的決斷第162章 巡查體系第127章 長樂來訪第411章 李世民的無奈(今天一更)第265章 河湟谷地的定位第15章 冬日將近第409章 所謂壯陽特產第292章 百羌的習俗第226章 錦衣衛第115章 文科的用法第106章 女子織造學府第175章 曬鹽法第52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第460章 入宮第48章 盡興而歸第145章 僚人叛亂第89章 小小的牧草第326章 飛梭第399章 桑布扎與辯機第35章 行刺第350章 李世民的安排第289章 青海生風波第129章 人力資源第435章 新的馳道第191章 第一百九十一 高季輔潛伏中第101章 拿錯劇本了第133章 意外的收穫第107章 越王府第一奸細第427章 看不懂局勢了第423章 糖衣炮彈第240章 李世民努力中
第374章 武媚努力中第92章 熬出頭了第41章 杜如晦迷茫了第93章 與張萬歲的愉快交流第400章 整軍出發(今天一更)第454章 將變第439章 高句麗事變第420章 萬象神宮第422章 李泰的建議第172章 劉神威歸來第366章 吐蕃的實力第406章 貞觀十五年第57章 不能笑第445章 生產力的遐想(今天一更)第408章 與李世民的見面(今天一更)第222章 滄州的高速發展第265章 河湟谷地的定位第266章 河湟谷地的規劃第151章 嶺南大捷第344章 翻天去吧第504章 高句麗的應對第362章 爆發的鬆州之戰第231章 準備離開第500章 出人意料的運兵速度第69章 高陵沒有收入第24章 學府內的會議第548章 成爲太子(大結局)第3章 初見竇靜第364章 戰爭前的雪花第120章 失敗的蒸汽機第397章 月餅製作第78章 杜如晦的決定第400章 整軍出發(今天一更)第38章 高陵的目標第542章 回長安第88章 長孫無忌的敏銳第429章 卑路斯再臨第424章 第四百二十一 李承乾的覺悟第94章 制約第232章 時光的殘忍第97章 發展正常的幽州分校第138章 我們是一條船上的人第233章 軍用轉民用第318章 漁業的發展第456章 一代的恐怖第390章 世家的底蘊第434章 六鏡花·傳承第247章 出兵吐谷渾第392章 荒謬的刺殺第281章 閻家第130章 教化異族第318章 漁業的發展第511章 計劃的實施第359章 薛仁貴的急襲第453章 第四百四十九 針尖麥芒第427章 看不懂局勢了第465章 軍校的提議第344章 翻天去吧第460章 入宮第535章 鋼鐵衝車第245章 洛陽開發計劃第478章 啓動高句麗的計劃(今天一更,不用第45章 難民出現第47章 流民成良民第380章 年節禮物的發放第15章 冬日將近第13章 獎賞第328章 大唐的道門第542章 回長安第109章 李世民的決斷第162章 巡查體系第127章 長樂來訪第411章 李世民的無奈(今天一更)第265章 河湟谷地的定位第15章 冬日將近第409章 所謂壯陽特產第292章 百羌的習俗第226章 錦衣衛第115章 文科的用法第106章 女子織造學府第175章 曬鹽法第52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第460章 入宮第48章 盡興而歸第145章 僚人叛亂第89章 小小的牧草第326章 飛梭第399章 桑布扎與辯機第35章 行刺第350章 李世民的安排第289章 青海生風波第129章 人力資源第435章 新的馳道第191章 第一百九十一 高季輔潛伏中第101章 拿錯劇本了第133章 意外的收穫第107章 越王府第一奸細第427章 看不懂局勢了第423章 糖衣炮彈第240章 李世民努力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原县| 普定县| 临桂县| 阜宁县| 南安市| 蕉岭县| 花莲市| 西宁市| 隆林| 扎鲁特旗| 赤壁市| 平远县| 句容市| 崇礼县| 新竹县| 九龙城区| 大竹县| 八宿县| 怀来县| 大港区| 崇阳县| 泌阳县| 永州市| 大厂| 洛宁县| 扬中市| 金沙县| 望都县| 永胜县| 东海县| 南郑县| 宿松县| 吴堡县| 岐山县| 辽宁省| 全州县| 瓮安县| 攀枝花市| 阿拉善盟| 贺兰县| 佳木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