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唐婉周身的金光瞬間爆發,和武氏散發的陰邪的黑氣相撞。
那武氏的魂魄立馬被撞飛,發出淒厲的慘叫聲!
然後,黑氣全部散去,武氏的在金光中劇烈掙扎扭曲。
唐婉口中唸唸有詞,說著別人聽不懂的咒語,緊接著,唐婉右手的桃木劍一指,一聲“敕!”。
“不!”武氏發出一聲絕望的尖叫,但是此時後悔爲時已晚。
武氏的魂魄越來越淡,接著便灰飛煙滅。
當然外人聽不到,也看不到,但是能明顯感覺出房間沒有先前那麼陰冷。
連院子也回暖了幾分。
趴在門口觀看的羅氏看到唐婉的動作,猜測唐婉處理的差不多。
趕忙詢問道:“大師?可是好了?”
唐婉朝門口看去,見只有羅夫人一個人,於是對羅夫人微微頷首道:“夫人可以進來了!”
待羅夫人進來,看清羅家大郎臉色的時候,嚇得急忙看向唐婉,顫聲道:“大師!大師!快看看我兒子!我兒怎麼辦啊?”
羅氏已經不能思考,只知道自己兒子臉色灰白,看起來一副馬上要駕鶴西去的樣子,只能向眼前人求救。
“夫人莫急!稍等片刻。”唐婉語氣平靜地安撫道。
話罷,唐婉把桃木劍收起來,又拿出一張符,對羅夫人道:“這是一張驅邪符,可以暫時護住公子心脈,但是武氏化作厲鬼,又有一絲邪氣在魂魄內,所以這驅邪符只能緩解,難以根除。”
羅夫人感覺自己每個字都聽懂了,但是仍然不知道該怎麼辦?
她有些茫然地看向唐婉,吶吶地問道:“那怎麼辦?”
唐婉看向羅夫人,語氣依舊道:“夫人莫急,先用驅邪符給公子驅邪,護住心脈,稍後再做其它處理。”
說罷,唐婉也沒理會羅夫人,直接輕輕一甩,那符便飄到羅公子的肩頭,片刻,金光微閃,接著便沒入羅公子身體,不見蹤影。
“這……”羅夫人看得目瞪口呆,正要詢問,卻見唐婉已迅速在旁邊的桌上鋪開黃紙,調勻硃砂,提筆蘸飽。
“大師您這是?”
唐婉頭也未擡,硃砂在符紙上留下道道蘊含靈力的符文,一邊畫符一邊迴應羅夫人:“畫符。厲鬼雖退,邪氣盤踞,需多重手段穩固,護住羅公子根本。”
說話間,四張符籙一氣呵成,靈光內蘊。
羅夫人看的目瞪口呆,看向唐婉想聽她解釋。
唐婉拿起其中一張,走向門口,對羅夫人道:“此符名‘鎮宅驅邪’,貼於門上,可隔絕外邪侵擾。”
指尖微動,符籙穩穩貼上到門內上方。
接著,唐婉又取走一張符,走向窗戶,道:“這窗口,貼‘金光護持符’,阻隔陰氣,引入陽氣。”符籙貼上,窗邊似有暖意微生。
最後,她走到羅大公子牀榻上方牆壁:“這是‘安神固元符’,貼於此處,穩固氣場,滋養神魂。”接著又在牀尾也貼了一張,解釋道:“這張也是‘安神固元符’,牀頭牀尾都貼上,效果更好。”
符籙貼完,羅夫人明顯感覺房間壓抑陰冷之感減輕不少,心中稍定:“多謝大師!有這些符籙,我兒是不是就?”
“還不夠。”唐婉打斷她,“等下我布給簡單的陣,可以安魂驅邪的。”
說罷,又從袖中取出幾枚古樸的八卦銅錢。
她將在羅家大公子的牀榻四角各置一枚,一邊放一邊給羅夫人解釋道:“這個銅錢是定四方用的,也就是說接下來做的安這四方之內的神魂。”
接著,唐婉又拿出一面小鏡,懸掛在牀頭正上方,道:“這個鏡並非照邪,目的在於收攏散逸的陽氣與魂光,反射回護己身。”
接著,又把另外一枚八卦銅錢,用硃砂在銅錢中間點了一下,然後放到羅大公子枕下,淡淡地道:“錢通泉,引地脈溫和生氣;硃砂固魂安神。”
最後,唐婉在牀尾靠內的地方放置一個小香爐,燃了一支安息香。
煙氣嫋嫋,疏通經絡,也安撫受驚神魂。
這個唐婉沒解釋,想必羅夫人也明白這什麼意思。
做完這些,唐婉掐了個簡單的訣,低聲念著別人聽不懂的咒語口訣。
待咒語唸完,指尖金光流轉射入羅家大公子的眉心。
做完這一切,唐婉呼出一口氣,該做的終於做完了。
她轉身對羅夫人道:“此件事已了,厲鬼已除,怨念也消散。但大公子魂魄受損,元氣大傷,需靜養數月,這陣法內的香燃盡即可,香爐、錢、鏡三日後自行撤了便可,三日後人應該就能醒了!
接著唐婉把目光投像地上的銅鏡是碎片,對羅夫人道:“此物不祥,尋個開闊向陽的地方,深埋三尺以下。”
羅夫人兩次見識到唐婉的本事,感激涕零,哪裡還有半分猶豫,連聲應道:“是是是!謹遵大師吩咐!大師恩德,羅家永世不忘!”
“不必客氣,稍後我給夫人寫個安神補氣的方子。”唐婉想起羅家的情況,讓他們再去尋醫問藥花錢更多,自己好人做到底,拿個常用的安神方給她就好。
她雖不擅醫,但是尋常驅邪,抓鬼後需要的安神方,手頭好幾個。
不過一般人她不願意多言,畢竟尋個大夫來就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自己何必多此一舉。
但看羅家這麼倒黴,有和自家多少有些關係,給了便罷。
不待羅夫人說什麼感謝的話,唐婉便走到書桌旁,再次提筆蘸墨,不過這次是普通的墨汁。她在一張乾淨的宣紙上飛快地寫下幾行字,正是安神方。
她把方子遞給羅氏,接著囑咐道:“夫人,厲鬼雖除,但令郎恢復期間,需按方調護,不可懈怠。另外,府中各處,尤其是靈堂,需用艾草、桃枝燻烤三日,祛除晦氣。”
羅夫人接過方子深深福了一禮,感激地道:“大師恩德,羅家銘記於心!此方必當嚴格執行,絕不敢有半分差池!我馬上吩咐人全府上下用艾草桃枝燻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