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解惑之前,你看好了!這傳國玉璽,你能不能承受的住!”
崇禎帝猛地揭開布袋繩釦,將完整的傳國玉璽拿了出來。
一瞬間,璀璨的寶光消失內(nèi)斂,那在未來華夏曆史上消失的傳國玉璽,重新回到了全華夏人民的目光中。
“傳國玉璽!真的是傳國玉璽!天意如此,天意如此!天佑我華夏啊!”
在看到傳國玉璽的一剎那,坐在燕京大學歷史研討室的晃晨光直接從椅子上站了起來,走到了直播大熒幕旁,細細的觀看著直播畫面中,崇禎帝拿在手上的傳國玉璽!
“藍田玉材質(zhì),鑲金一角。”
“正面篆文雕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環(huán)刻“雙龍戲珠“,最下面有三道尖波浪線(代表大海)、雙邊環(huán)繞(內(nèi)邊線較細、外邊線較粗)。”
“日照大海現(xiàn)雙龍,這玉璽,錯不了,正是中國曆代正統(tǒng)皇帝的信物——秦國一統(tǒng)後始皇派丞相李斯所打造的傳國玉璽!”
“天吶,這傳國玉璽,居然在崇禎帝的手上,真是不可思議!”
晃晨光激動的自言自語,引起了華國第一人的注意力,對著視頻電話投影另一邊的晃晨光說到:“晃院士,你此言當真?這真的是傳國玉璽?”
晃晨光面對第一人的問話,自信的說到:“錯不了,錯不了,這真的是傳國玉璽,我的天,這到底是怎麼出現(xiàn)的。
難道說,張奉天這個年輕人找到了傳國玉璽,才策劃了這場震驚世界的華夏典藏節(jié)目,同時將直播背景選定在明朝末年,崇禎帝自縊之前?”
“如此年輕卻老謀深算,真乃國家之棟樑!實在是讓我這種老頭子,無地自容!”
晃晨光的話無疑是肯定了傳國玉璽的真實性以及對張奉天的肯定,當然這番話更是讓華夏大堂裡的大人物們心裡一顫!
傳國玉璽現(xiàn)世,這是整個華夏民族的榮譽啊!
而這份榮譽的帶來者,就是眼前直播間裡,宣傳華夏優(yōu)良文化的主持人張奉天!
本就因爲節(jié)目效果被首席看好的張奉天,如果找回來傳國玉璽的話,那真的是一步登天!成爲國家的大功臣!
第一人微笑著點了點頭,此時做爲華國首席的他,一張國字臉上也是佈滿了笑容,可是他沒有表現(xiàn)出來,因爲他要保護張奉天。
是的,就是保護。
自己之前已經(jīng)給了張奉天很大的肯定,如果因爲傳國玉璽的原因再次讓張奉天成爲萬衆(zhòng)矚目的新星,這坐在大堂裡的有些人,難免會有些羨慕嫉妒恨,說不定會給張奉天帶來不好的後果。
畢竟自己也不可能隨時盯著張奉天,第一人的目光看向了一旁的第二人,做爲華國第二人,和第一人兩人共事20年,一個眼神就明白了對方的意思。
華國第一人起身示意大家安靜:“大家不要說話了,這傳國玉璽,是真是假還不知道,具體的事情等直播完畢,我們再說。咱們先看直播,這次的節(jié)目還沒結(jié)束呢!
還有啊,大家看直播,不光是看,也是在學習我們?nèi)A夏先祖的氣節(jié)。
我們有些人啊,就是少了這份寧死不屈,鋼筋鐵骨般的氣節(jié)和骨氣!
這次趁這個機會,我下個任務,各大委員會和各個獨立部門以及機關部隊,都好好學習,做個探討研究,進行一個內(nèi)部彙報總結(jié)觀後感。”
“現(xiàn)在,都坐下安靜看直播。”
煤山上。
傳國玉璽被崇禎帝拿出來的一瞬間,張奉天整個人的腦海中彷彿出現(xiàn)了一個宏偉的身影,雖然看不清具體面容,可是那霸道至極,身穿玄黑龍袍,頭戴金冠的帝王之態(tài),讓張奉天想起了一個人!
“秦始皇——嬴政!”
張奉天有些失神,可是一道來自心靈深處的力量抵消了這道隱藏在傳國玉璽內(nèi)的帝王威壓,讓他清醒了過來。
醒過來的張奉天慢慢走到崇禎帝面前,看著眼前這枚傳國玉璽,激動的不能言語。
崇禎帝看著失神的張奉天轉(zhuǎn)眼間就恢復過來,先是一驚,隨後卻又面露喜色,似乎是對張奉天非常欣賞。
“坐下吧,且聽朕慢慢給你說說,這傳國玉璽的來歷,想必你也十分好奇吧。”
“謝皇上聖恩!”
崇禎帝和張奉天兩人坐在歪脖子樹下的石凳上開始暢談那段塵封的皇家秘辛,而王承恩則是站立在剛纔他和崇禎帝逃亡上來的樓梯附近,爲崇禎帝守衛(wèi)。
“既然皇上已經(jīng)決定了,那麼老奴拼死也要守護好皇上的決定!說不定這後世小子,真的像皇上說的那樣,重塑我大明榮光!”
崇禎帝陷入了回憶,這三個皇家秘辛,還是他接受明熹宗遺詔時,在遺詔提供的線索中,在明熹宗御書房的龍椅下方木板隔層中,找到了這件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自秦始皇命丞相李斯打造至今,已經(jīng)過去了一千八百年之久,經(jīng)歷時光蹉跎,朝代更替,唯一一次消失一段時間,不知所蹤就是在後唐清泰四三年閏月辛巳辰時,後唐末帝李從珂舉族與皇太后曹氏自焚於玄武樓,傳國玉璽就此失蹤。”
“這段時間,一直到宋仁宗時期,傳國玉璽,銷聲匿跡!”
“再到後晉天福三年七月辛酉,制皇帝受命寶,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爲文。
後周廣順三年二月,內(nèi)製國寶兩座,詔中書令馮道書寶文,其一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寶”爲文,其一以“皇帝神寶”爲文。
周廣順中,始造二寶:其一曰"皇帝承天受命之寶",一曰"皇帝神寶"。太祖受禪,傳此二寶,又制"大宋受命之寶"。至太宗,又別制"承天受命之寶"。
宋仁宗慶曆八年冬十一月己亥,作"皇帝欽崇國祀之寶"。”
“至此,正式宣告宋朝時代,傳國玉璽的傳國地位消失。
宋朝皇帝的宋制國寶,將取代秦始皇的傳國玉璽,承天受命,統(tǒng)治天下。”
“而到宋哲宗時,轉(zhuǎn)機出現(xiàn)了。
有農(nóng)夫名段義者於耕田時發(fā)現(xiàn)傳國璽,送至朝廷。經(jīng)十三位大學士依據(jù)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璽。而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僞。
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風雅,增刻印璽十方,時人有畫蛇添足之譏,但其實徽宗似有淡化傳國璽地位之深意在其中,故意行此事。”
說到這裡,崇禎帝嘆了口氣說到:“宋徽宗之智慧,遠非常人。
這恆古不變的傳國玉璽,在這一刻,不僅僅不是象徵著無上帝威的權力重寶,反而成爲了一件被人爭相仿造的名物。
而在後來,更是出現(xiàn)了無數(shù)的仿造品。
可以說,徽宗之謀略,影響了元明兩朝對於傳國玉璽的印象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