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8章 滅明(三)

衆(zhòng)將雖對他話中含意並不盡數瞭然,卻知道他此番前來必定有很大的變故,一時間帳內半點聲息也無,各人都瞪大了眼瞧向張偉,等著他解說明白。

張偉目視左右,帳內除寥寥數人之外,多半還是在他初到臺灣後不久就已跟隨效力。此時身著甲冑,雙手按膝端坐於下,一個個目光炯炯自向自已。只需自已一聲令下,這些豪傑好漢便會如同獅虎如柙一般勇不可擋,將自已所有的敵人剷平消滅。回想當年,心中竟突然有種蒼桑奇怪的感覺涌上心頭,一時間竟不知身在何處。他知道一生事業(yè)到了緊要關頭,過了這一關,整個中國必將真正的掌握在他的手中。若不是回到古代,以超出常人的眼光知識打拼奮鬥,哪裡能輪到的他?他每常自嘆:西人曾言,任何一個人回到過去,都有機會成爲偉人,此語誠不欺我。

說來也怪,到得此時,張偉卻越發(fā)的迷茫害怕。他以絕世強者的形象示人,衆(zhòng)文官武將遇著困難之時,只需想到張偉其人便可信心倍增,而張偉本人,卻慢慢漸行漸遠,稱帝之後,越發(fā)成了孤家寡人,那種四邊不靠的寂寞和壓力,當真是令他難受之極。

今時此刻,離目標登頂超發(fā)的近,張偉對掌控下中國的未來走向越發(fā)的摸不著頭腦。他可以依靠未來的知道創(chuàng)制軍隊,貿易發(fā)財,可以依靠超卓的眼光拔識人才,卻並不知道在當時的中國該當以什麼樣的精神和內在繼續(xù)發(fā)展,以漢軍的實力,統一全國自不必言,便是拿下東南亞、澳洲、北美,都非難事。只是若是沒有堅實的理念信仰,配合以先進的政治制度,一兩百年之後,中國不過又是類似奧斯曼土耳其那樣的老大帝國,徒有一些武力和疆土罷了。

他目視帳內諸將,心中道:“總歸要在我手裡有一個先進的政治制度,還不能把儒家的東西全丟了。腐儒僵化,並不都是儒學的過錯。孔子何嘗提倡過纏小腳?何嘗說過要各掃門前雪?中國的事,道家亦需負很大的責任。鮮廉寡恥,枉顧大義,這可與儒家學說無關。漢唐之際儒學倡盛,中國不一樣是治世盛世麼。”

想到此處,心中一動,想起幾個月之前自已曾視察太學,聽得太學教授黃宗羲所言的一番話:“求仁得仁,吾欲仁,斯仁至矣。孔夫子一生的政治抱負就是一個克已復禮,雖然他的手段未必高妙,然而這種一心追求仁義道德,以自身爲範,垂之後世千百年無人能易,這便是他的超凡之處。諸位,吾也知西學漸盛,什麼數學、幾何、化學、物理諸科,都是經世濟用的學問,不論是經商爲官,出海放洋,都儘自用的上。所以這儒學一項,在學校竟?jié)u漸無人問津,很有勢微的跡象。陛下自將科舉改制,不以四書五經取士之後,官府用人漸漸趨向雜學,而正途出身的很受嘲笑,諸位不肯用心研究書經,這也是一理。只是宗羲有一語在此,與諸君共勉:人生有道,有術。西學好比是術,而國學則是道之精義所在。我輩國人,自束髮受教,總以仁義兼愛爲教,是以千百年來,雖歷經板蕩之亂,然漢人始終未嘗亡族,所爲者何?邦有道矣!西學雖好,然則是外來學問,其術再好,內裡是別人的東西。若是信其學說,入其宗教,習其政治,百年之學,中國原有之道義精神不復存在,名存而實亡矣!”

黃宗羲的這番話聽的張偉頻頻點頭,心知在一六三三年的明朝之時,有人居然有這種見識,當真是了不起之極。張偉所處的時代,中國人見利忘義,見錢眼開爲富不仁的事比比皆是,中國人的傳統道德被破壞怠盡,新的法統又並不能真正深入人心,於是上行下效,謊話假貨橫行,人心崩壞之極,不正是信仰缺失的毛病麼。

有了這層明悟,張偉盪滌儒生陋習,革除儒家積弊的決心雖然不變,然而以新儒家及漸漸還政於民的諸般舉措,務必要在自已的有生之年創(chuàng)制一個可以萬世不易,不會在兩三百年出現鼎革變亂的政體出來。於此同時,藉由明朝大儒聲望,招降一批收拾北方人心,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北方力量對抗?jié)M清的打算亦已完備。若是兵禍連結,雖然漢軍必勝,卻也是地方疲敝,百姓受苦,他卻也很是不忍。鳳陽城內名臣甚多,若能招降自然很是有利於收服北方士大夫人心,幾十萬明軍投降之後,稍加改編,足兵足餉,也有一定的戰(zhàn)力,豈不更好。

他只管坐地發(fā)呆,底下諸將不知道他在沉思何事,只道是皇帝正在思考如何對鳳陽用兵一事,各人只是奇怪,這小小的鳳陽城勞動陛下親征,現下還想了半天不能有所結論,當真是匪夷所思之極。

上頭一個張偉,下面幾十名武將呆若木雞的端坐當場,並沒有人敢發(fā)一言。若不是軍帳裡爐子上燒著的開水突然沸騰,發(fā)出絲絲的聲響,壺口冒出一縷縷白煙來,只怕張偉這一想發(fā)真是令漢軍諸將鬱悶死了。

“你們只管呆坐什麼,來,喝茶!”

見皇帝陛下終於發(fā)話,帳內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各人捧著茶碗熱手,雖然還是不敢詢問張偉,卻都是擠眉弄眼,比之剛剛木雕石塑一般強過許多。

張偉略一思索,終於開口向諸將道:“今次我來,實因北方情形將有大變!”

江文瑨眉頭一跳,問道:“滿人入關了麼?或是即將入關?”

“皇太極十月初在盛京瀋陽動員八旗,雖然封鎖消息不使人知,卻也被咱們的司聞曹探子探知,我約束諸將不可猛打猛衝,就是防著八旗兵突然搗亂。他們來去如風,後勤補給要求甚低,突襲能力很強,如是與明軍做戰(zhàn)時突然遇到,損害必然很大。只是他那邊一動員,施瑯帶著水師已然趕到遼東,各江口島嶼四處奔襲,皇太極頭疼之極,若是隻留少量兵馬,又怕我大軍攻襲,或是留的多了,入關之後實力不足也是不成。所以十一月中他趁著明朝內撤入關,佔了山海關和薊鎮(zhèn)等地,兵鋒直指北京,卻是並沒有全師殺入,其因在此。”

“那如今情形如何?滿虜如何能奈何得了施將軍的水師?別說遼東附近,就是放在整個天下,漢軍水師都不懼任何敵手。海上往來方便,一夜之間飄忽數百里,就是騎兵也不能四處設防抵禦,難不成如此情形,他們仍敢全師入關不成?”

張偉向江文瑨笑道:“我有張良計,人家也有過牆梯。皇太極早就料到咱們有這麼一招,初時還沒有什麼動靜,上個月水師入得鴨綠江口,突然從江裡四周竄出來幾百只小船,上載火藥柴草,趁著順風點燃滑將下來。施瑯大驚之下,命令全師後退,一面開炮轟擊,只是那船小風大,速度極快。水師雖然迅即後撤,仍有兩艘炮艦被小火船點燃燒著,救援不及而致沉沒。所幸人員傷亡不大,到也罷了。只是經此一役,漢軍水師很難再突入江河之內,對他們的危脅很小,只需留著人看守,又以鐵鏈鎖江,咱們是一時沒有辦法攻入遼東內地了。至於攻下旅順,待水師到了後方知,人家早就深溝長壘,廣設炮臺,旅順地勢易守難攻,高地上架有數十門炮臺,水師雖然不怕,不過死傷過多,得不償失!”

各將聽到此時,都已是目瞪口呆,半響過後,那黃得功方吃吃道:“如此說來,水師在遼東並未拖住八旗,那皇太極現在何處?咱們的水師呢?”

“月前十二萬八旗,會同三萬蒙古騎兵,將京畿團團圍住,山海關總兵吳三桂與薊鎮(zhèn)總兵唐通敗逃至通州。幾個親信太監(jiān)領著京營副將們帶著七八萬京營兵守京城,城外已無駐兵。現下還沒有消息,估計京師陷落不過是這幾天的事了。”

“啊!陛下,請發(fā)令讓咱們即刻攻城,然後北上,和滿韃子痛痛快快的交手打一場!”

“正是。陛下,眼前的明軍不堪一擊,何苦在此虛耗時間?兵貴神速,遲則生亂啊!”

一聽張偉將北京戰(zhàn)事說出,帳內漢軍各將都是激動非常。身爲武人,自然渴望與強敵交一交手,此時縱觀天下,明軍與農民軍正面交戰(zhàn)都不是敵手,也只有遼東的八旗騎兵打將起來,還有一些味道。這些武人心中期盼,立時七嘴八舌,紛紛提出立刻進兵北上,與八旗兵一較高下。

張鼐與江文瑨卻並不如屬下這羣將軍衛(wèi)尉們這麼激動,只是兩人對視一眼,卻都看出對方眼中的興奮之色。張鼐先沉聲道:“陛下,既然如此,不如命我金吾衛(wèi)迅速北上,與飛騎萬騎配合攻下河南,得開封、商丘,河南可保,河南與山東互相爲犄角之勢,敵兵必不敢南下。”

張偉擺手一笑,向各人道:“不急。我已命周全斌屯兵駐注南,派遣官員招撫敗兵流民,開倉放賑收拾人心,先把山東穩(wěn)住要緊。至於開封,這幾天就有消息。張瑞日前有信,道是有輕鬆破城的良法。開封城幾千明軍駐守,若不是城池高大,周王又賞金豐厚,士卒效命,飛騎將士們一天就攻下來了。”

帳內諸人一聽得開封名城又要落入飛騎之手,各人都很是沮喪,卻又聽張偉道:“此處事畢,你們盡數開往山東,山東要緊。八旗必不會赴西面往攻潼關,亦不會直入中原腹地,首戰(zhàn)之地,必在山東。”

他站起身來,長舒一個懶腰,振起精神,向著衆(zhòng)人道:“若是能趁著北京亂局,迅速招降山東、畿輔一帶的殘敗明兵,這自然是再好不過。此間事畢,我便要先赴濟南,籌劃與滿人的決戰(zhàn)。”

江文瑨卻又問道:“陛下,若是洪承疇等人不肯投降,如之奈何?”

張偉詭笑一聲,答道:“今日聽了你們說起孫傳庭行事的話,我到已有了計較。文瑨,此事就該著你派神威衛(wèi)去做,你來安排。”

說罷命衆(zhòng)將先行退出,張偉拉住江文瑨竊竊私語,直又談了一刻時間,才命他依命行事,出帳辦事不提。

漢軍會議之後,原已是接近子時。夜深人靜,城內明軍已是多半在飢寒交迫中沉沉睡去。

正睡的香甜之際,卻突然聽聞對面炮聲大做,漢軍所有火炮盡數開火,夜色中火光四射,炮彈落入城牆之上,當真是磚石和著血肉橫飛,其狀慘不忍睹。明軍猝不及防之下,死傷甚是慘重。這些天來漢軍並未攻城,城上明軍早就懈怠,雖然總兵大將們防著張偉親自統兵破城,然而直到天黑亦無動靜,各人都自回府歇息,不再理會。誰料炮聲突起,立時打的全城文武官員魂飛魄散,各自統兵至城下守衛(wèi),卻又被猛烈的炮火打將回來,不能近前。後來漢軍炮火延伸,便是城內亦不安全,各官都躲在房屋之內,向天祈禱,只盼炮彈千萬長眼,莫要落在自已頭上。

火炮打了一個更次,卻又暫歇,待兩刻之後又開始雷鳴般轟響起來。如此幾次三番,得到凌晨之時,天氣最冷,漢軍根本全無動靜,只是打炮不停。城頭上下的將校都道:“想來他們是借火炮立威,明天才會攻城。”

各人將心放下,除了留下一些副將協守,又都尋了地方草草安歇,養(yǎng)足了精神等待第二天守城。城頭上炮火猛烈,士兵很難立足,只是在炮火暫歇時有派幾個小兵上去哨探外面動靜。

黑暗中有幾個漢軍官兵悄然摸近城邊,因爲人數太少,明軍並不能發(fā)覺。他們已然全數換上明軍袍服,以飛抓搭在城頭,爬將上去。

第43章 攻城(下)第64章 關寧(十)第59章 爪哇(一)第20章 會議(下)第29章 官學(下)第49章 鎮(zhèn)倭(九)第64章 關寧(二)第58章 呂宋(四)第60章 鼎革(九)第70章 決戰(zhàn)(一)第62章 江南(七)第67章 激戰(zhàn)(七)第24章 論兵(上)第55章 偷襲(八)第10章 赴臺(下)第65章 治平(三)第34章 開礦(上)第39章 賄賂(下)第55章 偷襲(九)第65章 治平(三)第18章 平亂(下)第17章 亂起(上)第47章 遼東(九)第61章 伐明(十)第63章 倭亂(九)第62章 江南(一)第58章 呂宋(五)第28章 保甲(下)第61章 伐明(十)第30章 械鬥(中)第60章 鼎革七第57章 試探(七)第60章 鼎革(十九)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63章 倭亂(七)第69章 相峙(六)第65章 治平(二)第49章 鎮(zhèn)倭(九)第67章 激戰(zhàn)(十一)第20章 會議(上)第59章 爪哇(八)第57章 試探(四)第47章 遼東(四)第50章 和談(二)第27章 協議(下)第22章 新竹(下)第5章 初會(上)第67章 激戰(zhàn)(七)第55章 偷襲(九)第47章 遼東(八)第68章 滅明(六)第55章 偷襲(三)第七十 間決戰(zhàn)七第67章 激戰(zhàn)(十)第59章 爪哇(四)第47章 遼東(六)第60章 鼎革(十二)第28章 保甲(上)第67章 激戰(zhàn)(二)第61章 伐明(三)第20章 會議(下)第60章 鼎革三第15章 臥龍(下)第6章 結交(上)第72章 法度(三)第59章 爪哇(五)第73章 南洋(十二)第15章 臥龍(上)第49章 鎮(zhèn)倭(六)第72章 法度(二)第2章 獲救第56章 返臺(四)第67章 激戰(zhàn)(十)第4章 火拼(下)第30章 械鬥(下)第60章 鼎革四第61章 伐明(三)第5章 初會(下)第56章 返臺(一)第42章 圍城(下)第47章 遼東(二)第6章 結交(下)第66章 北伐(十一)第58章 呂宋(三)第37章 會晤(下)第64章 關寧(二)第63章 倭亂(一)第55章 偷襲(十一)第61章 伐明(四)第49章 鎮(zhèn)倭(五)第11章 北港(下)第59章 爪哇(六)第73章 南洋(一)第66章 北伐(二)第59章 爪哇(四)第29章 官學(中)第56章 返臺(五)第11章 北港(上)第5章 初會(上)第4章 火拼(上)
第43章 攻城(下)第64章 關寧(十)第59章 爪哇(一)第20章 會議(下)第29章 官學(下)第49章 鎮(zhèn)倭(九)第64章 關寧(二)第58章 呂宋(四)第60章 鼎革(九)第70章 決戰(zhàn)(一)第62章 江南(七)第67章 激戰(zhàn)(七)第24章 論兵(上)第55章 偷襲(八)第10章 赴臺(下)第65章 治平(三)第34章 開礦(上)第39章 賄賂(下)第55章 偷襲(九)第65章 治平(三)第18章 平亂(下)第17章 亂起(上)第47章 遼東(九)第61章 伐明(十)第63章 倭亂(九)第62章 江南(一)第58章 呂宋(五)第28章 保甲(下)第61章 伐明(十)第30章 械鬥(中)第60章 鼎革七第57章 試探(七)第60章 鼎革(十九)第60章 鼎革(二十二)第63章 倭亂(七)第69章 相峙(六)第65章 治平(二)第49章 鎮(zhèn)倭(九)第67章 激戰(zhàn)(十一)第20章 會議(上)第59章 爪哇(八)第57章 試探(四)第47章 遼東(四)第50章 和談(二)第27章 協議(下)第22章 新竹(下)第5章 初會(上)第67章 激戰(zhàn)(七)第55章 偷襲(九)第47章 遼東(八)第68章 滅明(六)第55章 偷襲(三)第七十 間決戰(zhàn)七第67章 激戰(zhàn)(十)第59章 爪哇(四)第47章 遼東(六)第60章 鼎革(十二)第28章 保甲(上)第67章 激戰(zhàn)(二)第61章 伐明(三)第20章 會議(下)第60章 鼎革三第15章 臥龍(下)第6章 結交(上)第72章 法度(三)第59章 爪哇(五)第73章 南洋(十二)第15章 臥龍(上)第49章 鎮(zhèn)倭(六)第72章 法度(二)第2章 獲救第56章 返臺(四)第67章 激戰(zhàn)(十)第4章 火拼(下)第30章 械鬥(下)第60章 鼎革四第61章 伐明(三)第5章 初會(下)第56章 返臺(一)第42章 圍城(下)第47章 遼東(二)第6章 結交(下)第66章 北伐(十一)第58章 呂宋(三)第37章 會晤(下)第64章 關寧(二)第63章 倭亂(一)第55章 偷襲(十一)第61章 伐明(四)第49章 鎮(zhèn)倭(五)第11章 北港(下)第59章 爪哇(六)第73章 南洋(一)第66章 北伐(二)第59章 爪哇(四)第29章 官學(中)第56章 返臺(五)第11章 北港(上)第5章 初會(上)第4章 火拼(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池县| 余姚市| 花莲县| 青龙| 唐山市| 门源| 肥西县| 利辛县| 武穴市| 资中县| 浙江省| 卫辉市| 湖州市| 扬中市| 乌拉特后旗| 宝应县| 沁源县| 台南县| 黔江区| 富锦市| 岗巴县| 淅川县| 五家渠市| 东兰县| 兴城市| 河南省| 大邑县| 沁水县| 繁峙县| 兴业县| 景泰县| 江陵县| 缙云县| 门源| 浦县| 淮南市| 迁安市| 乐平市| 海宁市| 五家渠市| 东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