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零二章 樑王伐朝鮮

宣室殿中,漢武帝高座御階,劉進和劉細君侍立在兩側,原本那些漢武帝身旁的內侍都站的遠遠的。張安世與霍嬗也列席在殿中,倒是司馬遷一人在御階之下的一側有一個單獨的席位,席前還擺放了一張案幾,上面已經鋪好了紙筆。

司馬遷深呼吸了一口氣,他極力平復自己的心情,目光低垂盯著案幾上的紙。他知道這場朝會將宣讀許多古往今來都未曾出現過的旨意,首先皇太孫這種繼位方式便是第一次出現,而後皇帝下罪己詔,還有對霍光的封賞等等這一切,每一件事都是足以名垂史冊的,作爲一個史官能夠親歷其中並記錄這便是莫大的榮幸。

宣室殿中長安千石以上的官吏能來的都來了,這樣隆重的朝會已經有大半年沒有出現過了,不過有些人卻永遠不會在出現在宣室殿了,比如丞相劉屈氂。

“元祐,你立刻帶人去猗蘭殿,傳陛下的旨意,讓昌邑王立刻離開長安前往封地就國,記住天黑之前必須離開長安。安排你手下的心腹親自護送吧,路上就不要出什麼差錯了。”霍光帶著蘇武等人大步走向宣室殿,路上他又吩咐王鈞去送走劉髆,或許他怕王鈞會錯了意,又加了一句路上不要出差錯。

“屬下明白,一定讓昌邑王順利就國。”王鈞躬身答道,他心思一動便明白了霍光的意思。如果要殺一個昌邑王根本不費吹灰之力,既然霍光還要讓這個劉髆去就國,說明就沒有殺他的意思。

至於這道旨意究竟真的是皇帝的意思,還是霍光自己的意思,就沒有人去在意了!

王鈞帶著數百士兵向猗蘭殿而去,霍光繼續走向宣室殿。此刻宣室殿中人已經到齊了,不過霍光未到,大殿之中所有人都還在靜靜的等著,這也是第一次朝會上所有朝臣和皇帝等待一個臣子的到來。

眼見宣室殿就在眼前,霍光邊走邊理了理自己的衣袍,腳下的步伐又快了些許。望著雄偉的宣室殿,他心中思緒萬千,原本歷史中霍光應該是個謹小慎微,每走一步都精細到踏在相同位置的人,而現在他已經不用去在乎那些束縛了。

宣室殿的臺階很高也很長,到了這裡那些士兵自覺的停下了腳步,取代了原有的禁軍將宣室殿拱衛了起來,只是沒人知道這些士兵是在保護宣室殿還是包圍宣室殿?

石階之上,霍光在前蘇武在後,兩側侍立的內侍見到霍光都紛紛低下頭顱微微躬身。

當霍光一步步登臨這座代表大漢權利中心的宣室殿石階時,長安城中也正上演著血腥的一幕。一座座府邸被霍光的親衛軍強行破門而入,這其中有幾百石的小吏,也有千石的長安官員,還有兩千石甚至食邑數千戶的列侯。

“全部格殺,一個不留!”杜延年站在彭侯府外沉聲下令,這裡是左丞相劉屈氂的府邸,也是清君側名單的榜首,這個地方爲了不出差錯,杜延年親自來了。

不需要什麼收押審問,也不需要任何的罪證,隨著霍光一步步走上宣室殿,長安城內一個個的頭顱也滾滾而落。

“安陽侯到.......”宣室殿外兩側侍立的內侍見到霍光走近,低頭行禮的同時,宣示霍光到來的聲音也隨即響起,聲音不僅在宣室殿外,殿內同樣不停的迴盪著。

沒有任何傳召,也沒有片刻停留,霍光擡起一隻腳直接邁過宣室殿高高的門檻。

“嗒....”一聲輕響在寂靜的宣室殿內響起,霍光一步步走過,每一步都彷彿踩在朝臣的心中,讓這些跪座兩側的朝臣心中不由的一緊。

如今的霍光與幾年前離開長安時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現在在他身上金戈鐵馬的氣息極其濃烈。每一步走過,在衆人眼中彷彿不是霍光一人,而是千軍萬馬滾滾而過。

“安陽侯入席吧!”霍光走到所有朝臣之上,漢武帝的聲音從御階之上傳來。霍光沒有多說什麼,只是對著漢武帝躬身一拜,而後退至一側坐到了原本丞相的位置上。在他的下手便是如今的御史大夫桑弘羊。

“今天下不寧,黎民維艱,其罪在朕躬,張安世宣讀朕的罪己詔......”霍光坐定漢武帝的聲音便再次響起,沒有什麼多餘的話,也沒有任何的徵兆,他直接讓張安世宣讀起罪己詔來。

張安世連忙起身躬身上前,皇長孫劉進從御階上走下,將已經加蓋了大漢皇帝印的罪己詔遞給張安世。

一聽罪己詔三個字,滿殿朝臣都坐不住了,紛紛惶恐的起身面對著漢武帝跪拜下去。皇帝有罪做臣子的自然也有罪,這個時候不僅是漢武帝一個人事,所有人都應該擺正姿態,就連霍光也跪拜下去靜靜的聽著張安世宣讀漢武帝的罪己詔。

“幸賴天佑大漢,朕有賢孫,辨忠奸,清君側,使天地清明。朕意已決,立皇長孫進爲皇太孫,即日昭示天下祭告太廟。”罪己詔罷,漢武帝的聲音便緊隨張安世之後,在朝臣都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他已經將冊立劉進爲皇太孫的事定了下來。

皇太孫這個全新的皇位繼承封號第一次出現在了歷史上,它比原本出現的時間提前了四百年左右。對於劉進獲得皇位合法繼承權,所有朝臣早就心中有數了,而這種皇長孫爲太孫的繼承製度雖然從未有過,但是其本事是很符合宗法和傳統認識的,即便昭告天下也不會受到質疑和牴觸。

“陛下聖明.....臣等拜見太孫殿下......”宣室殿中響起了朝臣整齊的聲音,長孫也終於變成了太孫!

“朕身體抱恙良久,欲移居長樂宮,今後便由太孫監國。另進封安陽侯霍光爲大司馬大將軍,輔佐太孫監國,賜其劍履上殿贊拜不名。”漢武帝繼續說道,在冊封劉進爲皇太孫後立刻將權利移交了出來,這些原本也是題中應有之意。

繞了一大圈,霍光還是成了大漢的大司馬大將軍。而霍光被封爲大司馬大將軍,也並不出人意料,誰都知道自今日之後,這大漢的權柄便由霍光來執掌了。而霍光也成了大漢自立國以來,第二個享有‘劍履上殿贊拜不名’殊榮的臣子,第一個便是大漢第一功臣蕭何。

“這些旨意隨後昭告天下,接下來便由監國太孫主持朝議,朕乏了.....”漢武帝說完這些便直接起身,而後在幾個內侍的攙扶下離開了宣室殿。

漢武帝親自出現和親口宣佈,其實只是爲了給劉進一個名正言順,也杜絕了將來的任何流言蜚語,讓劉進成爲皇太孫之事無論是法理性上還是合理性上都無可爭議。如果漢武帝人不出現,僅有詔書的話,法理上也說得過去,但是合理性上難免遭到非議。

“恭送陛下!”劉進和朝臣都對著漢武帝躬身一拜,目送他離開宣室殿,這一次在朝議之中離開,也宣示著漢武帝的時代已經基本終結,雖然他還保留著皇帝的尊號,但實際上已經交出了手中的權柄。

漢武帝離開宣室殿,劉進走到漢武帝剛纔坐得席位上,坐在了這個他爺爺他父親都坐過的地方。

“諸位愛卿請入席。”劉進端坐其上,大有一副君臨天下的樣子,他對著滿殿的朝臣說道,聲音中流露出從未有過的威嚴。

宣室殿的朝臣都默默坐回原位,等著這個如今名義上的大漢最高統治者發號施令。

“如今大漢正值內憂外患,孤又初掌朝政諸事還賴臣公輔佐。望諸公齊心,早日除內憂平外患。”劉進再次說道,卻是一番例行公事的勸勉之言。

“謹遵太孫殿下旨意!”滿朝文武躬身應道。

“如今外敵來勢洶洶,大將軍以爲該如何應對?”劉進又看向爲首的霍光問道,這時候就不是例行公事了,而是真的開始談論緊要大事了。

如今霍光已經是大司馬大將軍了,又被漢武帝明確指定爲輔政之人。即便劉進這個皇太孫有什麼決定,法理程序上都無法繞開霍光。

而漢武帝另外給與霍光劍履上殿贊拜不名的殊榮,其象徵意義更大一些了。劍履上殿很好理解,贊拜不名則表示,以後無論是公文還是平時的稱呼上,都不能直呼霍光的名字了,只能稱其官職,或者在公文上以‘大將軍光’這樣的寫法出現。若有人直呼霍光姓名,便是不敬之罪,不敬乃重罪!

“西域安息大軍有大都督府抵禦,暫時可保無憂。北方膚施有宜安侯上官桀十八萬大軍駐守,暫時也不會有什麼問題。眼下情況最危急的便是幽州廣成一地,那裡已經被衛右渠圍困數月,現在距離幽州最近的是樑國與淄川國的十萬大軍,臣提議傳旨樑王與淄川王太子,讓他們領軍增援廣成。樑王素有賢名,又通謀略兵法,可以樑王爲帥征伐朝鮮衛右渠。”霍光起身答道。

讓樑王劉襄和淄川太子劉康的軍隊去幽州對付衛右渠,這一條其實一開始霍光就想好了。而一些有心人也發現了霍光最後說的是以樑王爲帥征伐朝鮮衛右渠,而不是說的抵禦衛右渠,也就是說霍光還想讓劉襄直接打到朝鮮國土去。

“一切按大將軍的意思辦,立刻傳旨樑王與淄川王太子,以樑王爲帥,征伐朝鮮。”劉進很自然的下了旨,這些霍光也提前給他們說過。如今樑王的軍隊應該正在河南郡一帶,這個地方離長安已經不遠了,而要前往幽州這裡也正好在一條直線上,正是前往幽州的最好時機。

“大將軍可還有其它安排?”劉進對霍光很恭敬,即便他如今已經是大漢名正言順的儲君,但對於這個老師,這個親手將他送上儲君大位的大將軍,他眼下還是毫無保留的信任與倚重。

第三十三章 閒著也是閒著第十八章 歷史的岔道第九十七章 諸子遺風第一七零章 汾水觸鼎第一四三章 告緡使第一三零章 詭異的情況第五十章 暗閣第一二四章 平亂人選第二零二章 彈劾霍光第九十六章 造紙作坊第一六一章 南越風雲第二七五章 可悲的弄臣第七十二章(下) 欺騙天下人第一六四章 遣使南越第二八五章 兵圍安陽侯府第三零四章 長安....長安第七十八章 天子拜月第二七一章 首相與大都督第一零五章 太一神第四十二章 衛霍之謀第五十四章 嘉午臺第二三二章 杜延年援隴坻第二三七章 盛世歡歌暗流涌動第二零八章 我對殺人更感興趣第三零八章 古今平匈第一功第一六四章 遣使南越第一七七章 廷議第五章 我要建功立業第一六零章 上繳虎符第二六零章 西域九君第二九零章 事關國運的三封信第一三二章 將計就計第二四三章 建治敦煌第十六章 上書請封第二零五章 太學乾班第一四九章 白政留信第一七八章 伐國之戰第八十七章 不如意的東方朔第二二九章 進退兩難都鬆若贊第一八四章 縱兵屠城第六十二章 國策第三十六章 隱居茂陵第一九八章 霍光封侯第四十九章 必殺之心第七十八章 天子拜月第二零三章 霍光被貶第二六零章 西域九君第二三六章 陽謀之祖董仲舒第二七七章 鉅子令出(二合一)第二八七章 大院君第三零九章 海得拉巴鐵錠第一八五章 屠夫之名傳天下第六十七章 天降異象第二六四章 十三部州刺史天下第一四三章 告緡使第三二六章 異姓爲王第一八六章 商人爲侯第一七五章 風起第三二八章 胡人駐邊第一三九章 階段性勝利第二二五章 智者初戰第六十三章 冤家路窄第二六七章 初戰安息鐵甲騎兵第三十二章 狗血劇情第一三九章 階段性勝利第七十九章 猗蘭殿第一七八章 伐國之戰第四十章 漢武帝的態度第一六八章 與君同遊第二六三章 獅狐執政官第三二七章 劇終(僞)第二一零章 沙盤第二十三章 封狼居胥第二八二章 從未結束的巫蠱第一三二章 將計就計第一三三章 定計州縣第二七三章 帝與後第一零六章 武帝微服第五十四章 嘉午臺第一四七章 大陰謀大計劃第三三二章 家事難過天下事第二四八章 兵出玉門劍指烏孫第一四九章 白政留信第七十四章 下手桑弘羊第八十七章 不如意的東方朔第一三七章 作戰計劃第二九六章 不一樣的匈奴單于第三十一章 大丟印象分第七十三章 伐木造紙第一九三章 故技重施第二三四章 再次守寡的平陽公主第一八四章 縱兵屠城第一九四章 錯亂的時間線第二十七章 伏筆第二四二章 居延都尉第二一零章 沙盤第九章 記下首功第二三九章 大都督霍光第一五六章 卸職
第三十三章 閒著也是閒著第十八章 歷史的岔道第九十七章 諸子遺風第一七零章 汾水觸鼎第一四三章 告緡使第一三零章 詭異的情況第五十章 暗閣第一二四章 平亂人選第二零二章 彈劾霍光第九十六章 造紙作坊第一六一章 南越風雲第二七五章 可悲的弄臣第七十二章(下) 欺騙天下人第一六四章 遣使南越第二八五章 兵圍安陽侯府第三零四章 長安....長安第七十八章 天子拜月第二七一章 首相與大都督第一零五章 太一神第四十二章 衛霍之謀第五十四章 嘉午臺第二三二章 杜延年援隴坻第二三七章 盛世歡歌暗流涌動第二零八章 我對殺人更感興趣第三零八章 古今平匈第一功第一六四章 遣使南越第一七七章 廷議第五章 我要建功立業第一六零章 上繳虎符第二六零章 西域九君第二九零章 事關國運的三封信第一三二章 將計就計第二四三章 建治敦煌第十六章 上書請封第二零五章 太學乾班第一四九章 白政留信第一七八章 伐國之戰第八十七章 不如意的東方朔第二二九章 進退兩難都鬆若贊第一八四章 縱兵屠城第六十二章 國策第三十六章 隱居茂陵第一九八章 霍光封侯第四十九章 必殺之心第七十八章 天子拜月第二零三章 霍光被貶第二六零章 西域九君第二三六章 陽謀之祖董仲舒第二七七章 鉅子令出(二合一)第二八七章 大院君第三零九章 海得拉巴鐵錠第一八五章 屠夫之名傳天下第六十七章 天降異象第二六四章 十三部州刺史天下第一四三章 告緡使第三二六章 異姓爲王第一八六章 商人爲侯第一七五章 風起第三二八章 胡人駐邊第一三九章 階段性勝利第二二五章 智者初戰第六十三章 冤家路窄第二六七章 初戰安息鐵甲騎兵第三十二章 狗血劇情第一三九章 階段性勝利第七十九章 猗蘭殿第一七八章 伐國之戰第四十章 漢武帝的態度第一六八章 與君同遊第二六三章 獅狐執政官第三二七章 劇終(僞)第二一零章 沙盤第二十三章 封狼居胥第二八二章 從未結束的巫蠱第一三二章 將計就計第一三三章 定計州縣第二七三章 帝與後第一零六章 武帝微服第五十四章 嘉午臺第一四七章 大陰謀大計劃第三三二章 家事難過天下事第二四八章 兵出玉門劍指烏孫第一四九章 白政留信第七十四章 下手桑弘羊第八十七章 不如意的東方朔第一三七章 作戰計劃第二九六章 不一樣的匈奴單于第三十一章 大丟印象分第七十三章 伐木造紙第一九三章 故技重施第二三四章 再次守寡的平陽公主第一八四章 縱兵屠城第一九四章 錯亂的時間線第二十七章 伏筆第二四二章 居延都尉第二一零章 沙盤第九章 記下首功第二三九章 大都督霍光第一五六章 卸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十堰市| 喀喇沁旗| 长丰县| 齐齐哈尔市| 察雅县| 怀来县| 广西| 泾川县| 道真| 南昌县| 望城县| 金沙县| 无极县| 白河县| 三都| 承德县| 黎城县| 泰兴市| 万州区| 长治县| 运城市| 呼图壁县| 额尔古纳市| 开封县| 吉木乃县| 清镇市| 南京市| 内乡县| 彰化县| 奈曼旗| 西乌珠穆沁旗| 赤水市| 黄山市| 麻城市| 松桃| 福海县| 尉氏县| 巴楚县| 靖西县| 额尔古纳市| 商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