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軍指揮部開始只有幾個軍官懷疑,113高地被打穿是中方部隊所爲。
可隨著衆人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旁聽的軍官受到了影響,越聽越像那麼回事,也忍不住懷疑了起來。
這時充分體現了人多力量大。
參與討論話題的人更多,相似點也隨時間越找越多。
最後就連藍軍總指揮馬克洛夫,面對衆人探討出來的證據,都不得不把這兩場戰鬥聯繫到一起。
可作爲一名俄軍高級軍官,他不願意承認俄方部隊不如中方。
所以只能打斷了大家的討論,主動轉移話題說道:“行了,是誰幹的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接下來該怎麼防。
左翼沒有了炮兵營的重火力,防守上必然出現重大缺口……”
馬克洛夫說的確實是關鍵點,沒有炮兵的遠程火力掩護,紅軍進攻將變得更輕鬆,對應的藍軍防守會更加艱難。
要是不能把這個“缺口”堵住,藍軍防線很可能會徹底崩盤。
想到紅軍大部隊一擁而入……
一衆藍軍高層都不由內心一緊,都意識到了這件事情的嚴重性,顧不上再去猜測113高地的“兇手”。
注意全都轉到了左翼防守上,緊鑼密鼓的討論了起來。
藍軍指揮部的防守重心和注意力,都因爲重炮營被打掉而集中到左翼,這正好是陳軍想要達到的效果。
陳軍作戰經驗豐富且多變,制定戰術計劃從來都不是單一的。
而是一環接一環,環環緊密相扣。
只要敵人被陳軍打敗一次,接下來就會陷入到陳軍的連環計中,沒有滔天之能,只能被陳軍牽著鼻子走。
藍軍指揮部衆人只知道表象,鋼七營用詭計打掉了左翼炮兵營。
結果掉進了連環套中,只顧著補防左翼。
殊不知打完左翼炮兵營的鋼七營,根本就沒準備繼續在左翼發起進攻,甚至都沒有逗留哪怕一秒鐘。
而是立刻向藍軍右翼快速機動,來一出升級版的“聲東擊西”。
爲了繼續牽扯藍軍的注意力,在鋼七營往藍軍右翼進行機動的途中,陳軍還“好心”的通知紅軍指揮部。
經過一番艱難激烈的攻堅作戰後,我中方鋼七營總算取得了重大戰果。
我方偵察兵協同炮兵,已摧毀藍軍右翼防線的炮兵營,我部也因此遭受重大損失,無能力繼續突破藍軍防線,不得不暫時向後方撤離休整。
陳軍的戰報內容點到爲止,內容卻讓人忍不住遐想連篇。
剛剛進攻受挫,還損失了近兩個連,丟了一波大臉的紅軍指揮部內,所有高層愁眉苦臉一臉衰相。
大家都想再發起一次進攻,把丟掉的面子重新找回來。
可沒人有好計策,生怕重蹈覆轍,要背上打敗仗的鍋,常規戰術又不足以挽尊,都不敢亂說話。
指揮部氛圍顯得格外壓抑!
就在這陷入僵局的關鍵時刻,鋼七營竟然主動發來戰報,內容對如今的紅軍來說,簡直就是沙漠中的及時雨。
現在藍軍右翼防守力量極大削弱,此時發起進攻定有重大收穫。
之前紅軍進攻259高地慘敗,套錯答案戰術失效固然是主要原因,可被藍軍炮兵的轟炸阻斷了支援,造成了極大的傷亡,佔據了失敗的很大一部分的因素。
如今左翼沒有了炮兵營火力支援,等於攻堅難度起碼降低百分之三十。
紅軍指揮部衆人都心動了!
至於鋼七營爲什麼給他們透露消息,沒有像之前攻擊113高地那般,一鼓作氣直接再打個對穿。
而是把這麼好的機會讓給大部隊,裡面會不會有什麼陰謀詭計。
紅軍總部衆人並不擔心。
以總指揮德米特里爲代表看來,鋼七營畢竟只是一個營裡作戰單位,連續攻打的藍軍兩個高地,滅了將近兩個營的藍軍兵力,不可能自己沒有任何損失。
鋼七營發給紅軍總部的戰報中,之所以沒有提及己方的任何損失,故意擺出一副鋼七營零戰損的架勢。
肯定是中方部隊在打腫臉充胖子,故意向紅軍總部報告的假信息。
導演部同樣沒有報出鋼七營戰損,肯定是鋼七營在中間耍手段進行遮掩,這場演習並沒有實時監控,想要遮掩己方陣亡數據,其實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只要陣亡的戰士沒有二次上戰場,當做屍體隨部隊帶著走,並沒有違反演習規則,導演部也拿他們沒辦法。
實際上鋼七營現在的損失,肯定不是一個小數目。
以總指揮德米特里估算……
藍軍被打掉了將近兩個營兵力,哪怕按照俄軍演習歷史中最高戰損比,鋼七營的損失也不會低於兩個連。
以兩個連能夠換掉兩個營,這在德米特里看來已經是很強很強。
達到了王牌級的部隊!
鋼七營的具體編制沒有公開,可是根據火車拉過來的步戰車和坦克數量,算一下基本就能夠推導出來。
只有兩個裝甲步兵連和坦克連,其他都是後勤輔助輜重部隊的鋼七營。
等於作戰部隊減半,確實是巨大損失。
鋼七營打掉了左翼藍軍炮兵營,放在擺在面前的174A高地不拿,匆匆忙忙的撤退放棄了進攻。
更是佐證了德米特里的猜想,鋼七營已經不再具備打穿藍軍陣線的能力。
鋼七營手裡的兵力已經不多,爲了保留繼續作戰的能力,所以纔不得不放棄,已經到手的174A肥肉。
德米特里個人是這麼想的,也是向在座一衆紅軍高層這麼分析的。
大家都覺得德米特里說的沒毛病。
理所當然的認爲,既然是鋼七營自己能力不足,沒有能力再吃下這塊肉,那麼就不能怪紅軍大本營趁人之危。
所有紅軍高層都一致認爲,必須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
立刻在最短的時間內組織部隊,趁著藍軍沒能及時調整過來之前,再次派出紅軍部隊攻打174A高地。
把這個已經岌岌可危的高地,一口氣就把它給啃下來。
洗刷之前戰敗的恥辱!
所有高層都一致同意這麼做,第二次進攻的決議輕鬆得到了全票通過,德米特里當即下達了進攻命令。
連作戰方案都不需要討論,立馬讓附近步兵團的一營出戰。
多兵種聯合作戰打了大敗仗,德米特里理所當然的認爲多兵種聯合,導致指揮不通暢也是失敗的原因之一。
所以這次糾正了上次的錯誤,派出配合默契的摩托化步兵營出擊。
認定學習中方的聯合模式不行,用傳統的作戰模式,加上174A高地防禦薄弱,肯定能輕鬆拿下這一仗。
德米特里這種對新事物的嘗試,淺嘗輒止的行爲和思想,確實還挺符合毛子大環境。畢竟毛子的合成化,一直都沒搞成功。
以陳軍上上輩子的記憶,俄軍因爲國內實在是經濟困難,部隊的經費根本不夠用,合成化步伐一直比中國慢。
直到2014年的烏K蘭危機後,纔開始廣泛使用“BTG”。
翻譯過來就是營戰術羣。
這種營戰術羣的新型部隊編制,本質上是以機械化步兵營或坦克營爲核心,然後配上輔助的炮兵、防空、偵察、後勤等支援單位組成的模塊化戰鬥羣。
BTG的優勢是非固定編制,可以根據任務臨時編組。
特點是火力強、機動靈活。
依靠炮兵和火箭炮遠程摧毀目標,或儘可能地消滅敵有生力量和重要目標,再以裝甲部隊推進徹底摧毀目標。
優點很突出,弱點也很多。
首先是步兵不足,導致佔領能力弱,需後續常規部隊填線。
所以強調打了就跑!
其次是電子戰和反無人機的能力有限,直白的說,就是信息化改革不徹底,只有合成化的殼,而沒有合成化的靈魂。
這一點在後續的俄烏戰場上,徹徹底底的暴露了出來。
最後是後勤脆弱,自我保障能力差,幾乎不具備獨自作戰能力,主要依賴公路運輸,易被游擊戰切斷。
如果是在其他方面有弱點,或許還有辦法救過來。
可是在這三方面有弱點。
註定了BTG活不久,並且來的很快。
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的初期,俄軍就投入約120個BTG,指望著這些新型部隊,能夠一口氣拿下二毛。
結果卻是弱點進一步放大。
步兵短缺缺乏駐防能力,後勤混亂無法進行有效保障,加上二毛無人機各種打擊,大量的反坦克武器投入戰場。
被俄軍寄予厚望的120個BTG,並沒能展現出想要的作用。
反而損失慘重,價值不如常規部隊。
於是僅僅過了半年多時間,2023年後的俄軍又開始了大範圍調整,逐步迴歸傳統的師團編制,大幅度減少改編BTG,只保留部分精銳BTG。
等於說俄軍兜兜轉轉已二十年,軍改最終等於改了個寂寞。
又迴歸到了幾十年前的傳統大兵團作戰。
相比於到了2023年的中國,花重金打造的幾十個重裝合成旅已經成型,成爲了讓全世界畏懼的恐怖力量。
這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差距!
毛子現代化改革下的新型部隊,從誕生到輝煌的時間不到十年,遇到了一點挫折就乾脆砍掉不要,重新迴歸大兵團作戰。
正如德米特里學鋼七營的打法編制,只打了一場敗仗,就重新迴歸傳統打法。
一個摩托化步兵營傳統兵團作戰,藍軍總指揮部個個都有信心拿下174A,執行這次任務的一營也是信心十足。
摩步一營不愧是來自中央師,配置真的稱得上是俄軍中的豪華級。
三個摩步兵連都是12個班,三個30人的步兵排,加一個30人的火力排,戰鬥人員達到了120人。
步兵班配置爲指揮班長、RPK機槍手、RPG榴彈射手、AK步槍手、SVD精準射手等在內。
每個班的火力配置,已經非常完善。
再搭配每個連配置的火力排,擁有自動榴彈發射器班、反坦克導彈班、迫擊炮班和大口徑重機槍班,遠程火力非常兇猛。
在這個以山地叢林爲主的地形,成建制的俄軍作戰營,確實有打硬仗的資本。
因爲兵貴神速要搶時間點,摩步一營只用了不到半個小時,就高速機動到了174A高地的外圍。
此時已經是凌晨四點多鐘,啓明星都已經夜空閃閃發亮。
駐防在174A高地上的藍軍,之前被鋼七營騷擾了一兩個小時,雖然沒什麼損失,但大家累得夠嗆。
主要是神經上緊繃帶來的疲憊,加上距離天亮是人咳嗽的時候。
已經一夜沒睡的藍軍戰士們,還真沒想到這時候還會有紅軍來襲,都忍不住在戰壕裡面打起了盹。
就連派出去的明哨和暗哨,都因爲過於疲倦而是放低了警惕性。
這給了紅軍摩步兵一營好機會。
沒有再像之前那樣用火炮洗地,洗完地之後再往陣地上衝。
純步兵營空間作戰的摩步一營,選擇了最爲傳統的步兵作戰方式,那就是悄咪咪的往山頂陣地摸去。
能無聲的摸多近就摸多近,儘可能的縮短衝鋒距離。
畢竟一旦雙方爆發戰鬥後,防守的藍軍會瘋狂開火,進攻部隊每往前走哪怕一米,都要用命去堆才行。
而在雙方沒有爆發戰鬥前,紅軍每往前摸一米都是白賺的。
傳統的純粹步兵攻堅作戰模式,反而讓摩步一營意外的佔到了便宜,一口氣派出去的兩個摩步連,都順利的摸到了山腳下。
從山腳下繼續往山頂上走,有了樹林的掩護反而更加便捷。
負責進攻的兩個紅軍連想法很傳統,那就是悄咪咪往山上走,能走多近就走多近,絕不主動開第一槍。
藍軍的防備鬆懈,加上紅軍打法傳統。
還真起了化學作用。
之前在攻打259陣地的時候,紅軍花費了半個連的損失作爲代價,纔好不容易摸到了山腰的位置。
如今摩步一營沒費一兵一卒,就這麼摸到了174A高地的山腰。
雙方距離越近,越容易暴露。
更何況紅軍一次出動兩個連,兩百多號人在山腰上摸索著直衝山頂,哪怕再小心也免不了打出雜音。
一直都沒有任何反應的藍軍哨兵,終於在這時候發現了不對勁。
“敵襲,敵襲。”
“噠噠噠噠……”
隨著哨兵扯開嗓門的大喊,再加上槍聲打破山頂的寧靜。
紅藍雙方步兵連的戰鬥,就此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