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僞齊南侵篇

僞齊南侵僞篇

洞庭湖羣盜更爲囂張。楊幺正式擁立鐘相的小兒子鍾子儀爲大楚國太子,自己則稱大聖天王,下設三衙等機構…

22日,張憲、王貴受岳飛之命,各領一支岳家軍,一天之內平定江南西路虔州的兩支叛軍:彭友、李滿。

5月22日,王彥派部將許青率1300人從金州漢陰縣出發,僞齊京西南路安撫使周貴前來迎戰,僅以身免,金州於是被收復。之後又在金州洵陽縣殺敗金軍,乘勢收復均、房2州。張浚命王彥爲川陝宣撫司參議,駐兵達州。而命格禧率3千兵駐守金、房2州。

6月3日,韓肖胄、胡鬆年2人被任命爲大金軍前正副奉表通問使,前往金國談判。

洞庭湖的楊幺聲勢更爲浩大,直到有傳言:劉豫跟他約好了,要瓜分南宋天下!

這裡要強調一下關於楊幺與劉豫勾結的事,經各種考證,證實是誣陷。不管劉豫是怎麼想的,楊幺可從沒答應過什麼…這是宋史的慣技,要搞倒一個人,就先搞臭他的名譽!對王安石如此、對岳飛如此,對楊幺及所有異類都一樣!

滅楊幺前,先要把他定位在劉豫的層次上——金國的走狗、民族的罪人!

11日,繼程昌寓、李綱、折彥質之後,宋朝再次派出一個大人物——王燮!任命他爲荊南府、潭、鼎、澧、嶽、鄂等州制置使,手下的兵是神武前軍的番號,總兵力達5萬人!

這股力量放眼南宋,別說是當時,就算中興四將鼎盛時期也不過如此!當然兵力並不等於實力,不過5萬這個數字還是蠻震撼的!派出王燮,也足以證明南宋剿滅這個楊幺的決心!

16日,沿海制置司被罷。300海船由明州守臣李承造、和州防禦使張公裕(居定海縣)共同掌管。

24日。劉光世引兵從鎮江府出發。因韓世忠屯兵登雲門,劉怕自己退路被韓所斷,故改道往白鷺店而去。韓世忠派出1千餘人緊隨其後。劉光世意識到問題嚴重性,不得不退回鎮江府,繼而上奏朝廷:韓世忠搶了自己兵士60多人!中興大將之間矛盾凸顯,趙構遣使和解。並親筆書信,以跟隨漢光武帝中興的賈復、寇恂兩人之間的故事來勸諫。

26日,岳飛自虔州班師。

本月,吳璘用茶彩召來38個蕃族小部落,進行馬匹交易。陝西馬路至此復通。

7月12日。韓肖胄、胡鬆年兩人來到汴梁,見僞齊皇帝劉豫。僞齊君臣命兩人行臣禮。韓肖胄未答,胡鬆年搶先答道“皆大宋之臣,鬆年與殿下曾比肩事主,不宜如是”劉豫問“主上如何”胡答“聖主萬壽”劉豫再問“主上何意”胡答“必欲復故疆而後已”劉豫面有慚色…

14日,下詔錄用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六朝自曹彬至藍元振等320位勳臣元老的子孫。

8月4日,御前忠銳第八將徐文以所部海船60、官軍4300,來到淮南東路楚州的鹽城縣,派闞中去見劉豫。表示叛逃之意。並告訴劉豫:沿海南宋已無防禦力量,我們可從海上直攻臨安,並將自己所知的臨安府內佈防軍馬之數,讓密州草橋鎮巡檢包德毫無保留的向劉豫交底。劉豫大喜。當天就任命徐文爲萊州知州,給他海船20,讓他騷擾淮南東路的通、泰諸州,並在那裡等待與李成的南侵大軍會合。

6日。宋徽宗第15子、原沂王趙諤誣告其父宋徽宗謀反,與其婿劉彥文兩人被金太宗下旨賜死。

7日,趙構命岳飛以精兵萬人留戍江州。岳飛自己則來臨安府見朕。

13日,駐兵河南府伊陽縣鳳牛山的河南鎮撫使翟琮因被僞齊第一大將李成所逼,不得不放棄伊陽,突圍南逃襄陽府。而襄陽府如今聚集了翟琮、李橫、董先的三支人馬7000多人,已殘破的襄陽府無法供給這支大軍。於是董先受詔,將其部屬交給在江西的趙鼎,自己則前往臨安府。

本月,韓肖胄、胡鬆年一行到達大同府,見到大金都元帥、軍方第一人完顏宗翰。準備談判。

9月2日,僞齊侍御史盧載陽向劉豫建議結南夷、擾川廣之策。劉豫當即派出傅維永、宋囷等50餘人,與金使毛都魯等20餘人,從登州出發,走海路去往交趾。目的是去冊封交趾郡王、李朝神宗李陽煥爲廣王,讓他出兵攻擊南宋疆土。

7日,首相呂頤浩被罷。9日,岳飛入朝,受到皇帝趙構的親切接見。這次見面很愉快,趙構以九五至尊,卻像朋友一樣規勸岳飛不要喝酒了,會傷身誤事的,尤其是酒桌上一拳把同事打得昏迷不醒,這實在是不利於團結…岳飛保證此後滴酒不沾。

趙構賜給岳飛一大堆好東西如衣甲,馬鎧,弓箭,金線戰袍,金帶,手刀,銀纏槍,海皮鞍等等。依慣例,這些東西減半後也賜給了岳飛長子岳雲一份。這之外還有一面旗幟,上面繡著四個大字——“精忠岳飛”

陝西戰場,楊政受吳玠之命,率吳勝、楊從儀、程俊等深入到僞齊控制下的秦州清水縣。僞齊將領嚴千已築好蓮花城,在那裡以甲士千人、騎五百駐守。10日,川陝宣撫司統領官吳勝在黃堆寨大敗僞齊軍。次日,僞齊將領宋師閔又率兩千騎來援。再被吳勝殺敗。之後,吳勝開始退軍。在臘家城又與僞齊軍大戰一場。此役,將士死者共123人,皆贈官錄子。

15日,岳飛被升爲鎮南軍承宣使、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駐軍江州。兵力除已有之外,江州傅選的部隊、蘄州李山的部隊、江西安撫使所轄各路軍馬,全部劃歸岳飛名下。

呂頤浩走後,在尚書右僕射朱勝非的主持下,南宋朝廷對各將的轄區、兵力再次作出明確規定。趙構下旨讓忠銳第九將史康民、第十將王林的部隊交給張俊,第二將張守忠則保留自己所部,但聽張俊節制。此旨一下,文官們頓時議論紛紛。17日。趙構再次下旨:今人多言諸大將不宜再增兵。此乃不知時宜。今劉光世、韓世忠兵各5萬,張俊才3萬。張俊兵多嗎?再說當年漢高祖打天下,兵力有數十萬,有人說多嗎?參知政事席益說“陛下所言甚是。方用兵之時,御將當如高祖;削平之後,待功臣當如光武”21日,又命將神武后軍行在官兵8千人撥到張俊名下。

24日,劉光世被任命爲江東、淮西宣撫使,駐兵池州;韓世忠爲建康、鎮江府、淮南東路宣撫使,駐兵鎮江府;王燮爲荊南府、嶽、鄂、潭、鼎、黃、澧州、漢陽軍制置使。駐兵鄂州;岳飛爲江南西路、舒、蘄州制置使,駐兵江州;楊沂中爲殿前司禁軍總管;郭仲荀爲侍衛司步軍都指揮使,併兼明州知州、沿海制置使,紹興府、溫州、臺州、明州等兩浙東路靠海的州縣也由郭仲荀負責…至此,岳飛的防區與駐紮長江沿岸、在其上游的王燮、在其下游的韓世忠、劉光世並列,形成了四大重鎮。從此纔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岳家軍!

29日,僞齊將領與南宋光州知州許約,合兵攻打淮南西路光州的固始縣,知縣孫暉逃走。劉光世緊急派出手下的第二大將酈瓊北上救援。還未到。淮西安撫使胡舜涉的部將洪邦彥已率鄉兵在30日趕走了賊軍。

趙宋南渡之後,官司文籍在兵災中幾乎散佚殆盡,無所稽考。大家認爲應該急速恢復,首先該恢復的是吏部的銓法章程。於是在廣東轉運司上奏的元豐、元祐年間吏部法的基礎上。洪擬等人夜以繼日的趕工編撰,終於在10月2日,完成188卷的《吏部七司敕令格式》

13日,大理國派人入宋。請求賣馬、進貢2事。宋高宗回覆“賣馬很歡迎。進貢就免了。我們大宋不圖虛名而勞百姓”

18日,僞齊第一大將李成攻陷鄧州。22日,襄、鄧、隨、郢等州鎮撫使李橫棄襄陽府而奔荊南。之後。隨州知州李道、蔡州、信陽軍鎮撫使牛皋、郢州守將李簡紛紛棄城南逃。李成最終爲劉豫奪得原大宋京西南路的襄陽府、信陽軍、鄧、唐、隨、郢6州之地。也就是說:北伐軍連自己根據地都丟了!

李橫喪失根據地之後,欲依解潛以自保。部下趙去疾、閻大鈞2人勸其歸朝待命。李橫說“我本烏合之衆,所至自謀衣食。人皆謂我爲賊,萬一諸郡不納,奈何”二人答“我亦官軍也,何至是”之後,湖北安撫使劉洪道果然不納。李橫怒,欲殺二人。二人大呼“江西帥趙樞密可歸也”李橫猶豫未決,而江西安撫制置大使趙鼎所派的糧船、數千兩白銀、犒軍使黃州知州鮑貽遜已到了。李橫大喜,於是率部退到江南西路的首府洪州,這才穩住了局勢。

與此同時,王燮則率水軍來到鼎口,與楊幺的洞庭湖水寇打了一場遭遇戰。官軍的湖海船在楊幺的舟船與其發明的木老鴉之下慘敗,王燮本人被打傷,退保橋口。之後王燮派崔增、吳全兩人駐紮在洞庭湖的下游,自己親率萬餘神武軍將士走陸路,殺向鼎州。

本月,僞齊將領王彥先從淮南西路的亳州一路南下,來到淮河北岸的壽州城,有南渡侵宋之意。劉光世緊急前往駐防建康府,以重兵扼守馬家渡口。同時命手下第二大將酈瓊渡過長江,駐兵淮南西路的無爲軍,爲其北面、淮河南岸的濠、廬諸州聲援,僞齊軍這才退去…

11月8日,因王燮上奏:湖南安撫使折彥質、湖北安撫使劉洪道都不肯出兵幫助剿匪。趙構特下旨:所部諸州軍,一律暫由王燮節制!

10日,王燮大軍到達芷江口。次日,鼎州知州程昌寓前來會合。12日,崔增、吳全萬餘水軍到達陽武口,楊幺命令順江放下三艘大空船。崔、吳兩人一見,以爲楊幺已被上游王燮、程昌寓的官軍殺敗,纔有空船飄下。崔、吳二人急忙調動軍隊溯流而上,爭先恐後的發動攻擊。突然之間,楊幺的伏船四出,官軍船隻無論大小,都被擊沉。崔、吳二人戰死。赤沙湖上由任士安率領的官軍步兵也被一網打盡。這一戰,王燮創造了一紀錄,神武前軍的精銳全軍覆沒“一日之間,萬人就死”他本人滿臉是血地逃了出來,從此一蹶不振。

13日,南宋朝廷得知完顏宗翰首次派出李永壽、王翊等9人來南宋進行談判。急忙下詔給韓肖胄與胡鬆年,命他們快馬加鞭,陪同金使一起速至臨安。

27日,王燮率大軍退往荊湖北路的鄂州,留下王渥、趙興、馬準、步瓊4支軍隊暫由程昌寓節制。程移屯上芷。

12月,程昌寓派兵往剿佔據荊湖北路澧州的土寇劉超,敗。後劉超被盟友彭筠所襲,敗走。彭筠向程昌寓投降,程向朝廷上奏:杜湛屢立戰功、彭筠臨敵宣力,於是2日,南宋朝廷擢升杜湛爲湖北路兵馬副都監、彭筠爲東南第八將。

14日,趙構下旨:李橫、翟琮、董先、李道、牛皋等人,皆聽岳飛節制!岳飛將他們皆任命爲統制官,岳家軍實力得以大大增強…

26日,金使李永壽、王翊等到達臨安,傲慢不禮。王倫被臨時任命爲吏部侍郎,先行接待金使。王倫正與王翊一起回憶當年在大同府的舊事之時,趙構特賜的衣褥等送到,金使們本不欲拜,王倫說“主上念公等遠來,特命倫相勞。此殊恩也。宜拜謝”金使這才拜謝…

27日,程昌寓因平王善、劉超之功而升官,之後率部回到鼎州。平定洞庭湖水匪的重任,註定要另一位大英雄出馬才能搞定…

德昭之死篇斧聲燭影篇幽州收復篇仁朝文人篇祥興改元篇趙昚之死篇外族內亂篇元佑黨人篇苗劉兵變篇李筠叛亂篇景炎改元篇真宗登基篇哲宗親政篇皇業肇基篇丁謂霸道篇北伐前奏篇女真獨立篇新政失敗篇安石登場篇秦檜暴走篇徽宗登基篇大金亡國篇北遼內亂篇皇帝護短篇孟珙之死篇襄樊被圍篇天眷和議篇文人之春篇秦檜入朝篇遼金議和篇蒙古內鬥篇狄青升官篇夏蒙絕金篇皇位暗鬥篇宋金激戰篇君子內訌篇符家三女篇趙禎之慟篇趙構逃跑篇蒙哥登基篇清算舊黨篇大遼慘案篇文人之春篇金國內亂篇君子內訌篇祥興改元篇川陝再戰篇襄樊陷落篇度宗駕崩篇西征前奏篇還地西夏篇局勢急轉篇襄樊戰起篇夷簡首相篇第一 英主篇夷簡首相篇災難前奏篇處機西行篇完顏登場篇趙韓鬥法篇大戰前奏篇元佐發瘋篇元佐發瘋篇蒙古草原篇孟珙之死篇海上之盟篇蒙古大汗篇拖雷借道篇三國少年篇蒙金和戰篇秦檜之死篇年表北宋西夏內亂篇夷簡罷相篇皇帝昏倒篇崖山海戰篇司馬復出篇戰局轉折篇趙構轉變篇似道之死篇交趾入侵篇岳飛出生篇議和前奏篇皇統和議篇蒙古內鬥篇免役新法篇岳飛北伐篇永樂築城篇狄青升官篇蒙古草原篇似道出兵篇交趾入侵篇鳳娘出場篇李筠叛亂篇餘玠治蜀篇大宋國策篇遇郭乃安篇金軍反攻篇蘇軾回朝篇岳飛撤軍篇
德昭之死篇斧聲燭影篇幽州收復篇仁朝文人篇祥興改元篇趙昚之死篇外族內亂篇元佑黨人篇苗劉兵變篇李筠叛亂篇景炎改元篇真宗登基篇哲宗親政篇皇業肇基篇丁謂霸道篇北伐前奏篇女真獨立篇新政失敗篇安石登場篇秦檜暴走篇徽宗登基篇大金亡國篇北遼內亂篇皇帝護短篇孟珙之死篇襄樊被圍篇天眷和議篇文人之春篇秦檜入朝篇遼金議和篇蒙古內鬥篇狄青升官篇夏蒙絕金篇皇位暗鬥篇宋金激戰篇君子內訌篇符家三女篇趙禎之慟篇趙構逃跑篇蒙哥登基篇清算舊黨篇大遼慘案篇文人之春篇金國內亂篇君子內訌篇祥興改元篇川陝再戰篇襄樊陷落篇度宗駕崩篇西征前奏篇還地西夏篇局勢急轉篇襄樊戰起篇夷簡首相篇第一 英主篇夷簡首相篇災難前奏篇處機西行篇完顏登場篇趙韓鬥法篇大戰前奏篇元佐發瘋篇元佐發瘋篇蒙古草原篇孟珙之死篇海上之盟篇蒙古大汗篇拖雷借道篇三國少年篇蒙金和戰篇秦檜之死篇年表北宋西夏內亂篇夷簡罷相篇皇帝昏倒篇崖山海戰篇司馬復出篇戰局轉折篇趙構轉變篇似道之死篇交趾入侵篇岳飛出生篇議和前奏篇皇統和議篇蒙古內鬥篇免役新法篇岳飛北伐篇永樂築城篇狄青升官篇蒙古草原篇似道出兵篇交趾入侵篇鳳娘出場篇李筠叛亂篇餘玠治蜀篇大宋國策篇遇郭乃安篇金軍反攻篇蘇軾回朝篇岳飛撤軍篇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宁省| 青冈县| 高要市| 太和县| 浦县| 建始县| 富蕴县| 海城市| 西青区| 宜良县| 鄂托克旗| 都匀市| 丁青县| 阳谷县| 祁东县| 丰顺县| 邹城市| 彝良县| 囊谦县| 甘洛县| 尤溪县| 虞城县| 临江市| 剑川县| 丽江市| 叙永县| 冷水江市| 勐海县| 宁明县| 邢台市| 台东县| 山东省| 涟水县| 屯留县| 耒阳市| 虹口区| 香格里拉县| 永登县| 丽水市| 红河县| 建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