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的文字,大量的是對圖畫的描述,表明《山海經》之前就是一部圖畫書。所以,理解《山海經》的圖案,絕對不能從圖形上理解,而要從該圖形代表的音上來理解。
音對於理解古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哪怕是文字已經成熟了的先秦古籍,如果不瞭解字音,要理解字義是不可能的。
例如,中國古籍中很多字,我們都認識,但是我們不知道它的意義。爲什麼?那是因爲我們不知道它的確切讀音。舉個例子,《左傳.宣公三年》說:“昔夏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边@一句最後的“用”、“協”和“休”是什麼意思?
因、和、佑啊。
爲什麼是因、和、佑的意思?
那是因爲古時它們是同音字,而且是中國南方的語音,在粵語中,“用”與“因”、“協”與“和”、“休”與“右”均同音,屬同音通假。再舉個例子:“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贝司渲械男B是什麼意思?玄鳥就是一種鳥嘛。錯了。“玄鳥”是“殷人”之音,而且是中國南方的語言。在粵語中,“玄”、“殷”同音。而“鳥”、“人”在上古也是同音字。
由此可知,望文是不能生義的,要望音生義。
理解上古圖畫書《山海經》更應從音上理解。如《西次三經》:“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爲帝江也?!边@段文字是前人對原圖畫書的文字描摩,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經過文字編譯後的結果。圖畫畫的是一個黃袋子,紅得像丹火,渾敦沒有面目,還好像在唱歌跳舞。經文說這是帝江。帝江明明是個人,怎麼是個沒有面目的、會唱歌跳舞的黃袋子,而且還有六隻足、四隻翼?
其實。黃袋的上古讀音是hon dai,hon dai是什麼?就是黃帝(黃字上古讀hong,如《山海經》中的熊山就是現在的黃山;上古帝字讀dai,如粵語中的帝就讀dai,《山海經》中的帝囷山就是現在的點蒼山。點和帝同音互譯)。“赤如丹火”是什麼意思?赤如丹火四字的粵語讀音就是“軒轅帝黃”。爲什麼叫帝黃不叫黃帝?因爲堯帝、舜帝一樣可以叫作帝堯、帝舜,黃帝與帝黃無足於異。六足四翼是什麼?六足,鹿祖、六祖之音也;四翼,粵語即散宜也。據《蒙古秘史》,鹿祖是蒙古人的祖族。據《彝族源流》,六祖又是彝人的祖宗。而云南人的祖宗也是六詔。六足、鹿祖、嫘祖、六詔、鹿蜀實際上是同一人,同音互譯而已。所以六祖實際上是中國人的祖宗。散宜就是中國史籍中的散宜氏(即“塞人”之南方讀音)。而且,黃囊、渾敦二者的上古讀音也是一樣的,所指實爲一。渾敦無面目是什麼意思,無面目是編譯者對渾敦的解釋;渾敦,古音就是“黃帝”(hon dai)
或“黃囊”,後來音變爲“葷粥”,再後又音變爲“匈奴”。事實上,“崑崙”、“霍臘”、“賀蘭”都來源於“黃囊”(黃帝)。這一點要記住,這在後文的解讀中還會用到。這段經文的整個意思是說:“那裡有神,外貌像個黃袋子,紅得像丹火,他是鹿祖、塞人、葷粥一族,是司彘國的江巫,其實他是帝江(即帝鴻)?!?
黃袋子,紅得像丹火,是對黃帝二字的圖畫表音,六足、四翼也是圖畫表音。如此理解,《山海經》就好懂多了。
諸如此類,《山海經》中數不勝數。
“以圖表音,以音釋義”這是《山海經》最重要的特點,不明白這一點,就不可能讀懂《山海經》。
前人理解不到這一點,編譯《山海經》者沒有完全看懂,屈原沒有看懂,史遷沒有看懂,後來的編校者如劉向、郭璞等也沒有看懂。後來之後來者更是當作小說,甚至當作巫書。現在雖然肯定了《五藏山經》,但也是一種模糊的肯定;至於《海經》部分,也還是當作神話看待??梢哉f,現代人也沒有看懂。這裡有一點要注意,編譯和編校的區別。編譯是前賢將原圖畫書的圖案譯成文字形成《山海經》的過程,編校只是對《山海經》字句篇章的整理和校覈,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最初的圖畫書,隨著時間的推移、語言的變遷、文字的變革、記憶的錯位、政治的影響、史籍的損毀、山川的變遷、天文的變化等等因素的影響,信息在後來的傳遞過程中失真了。因爲失真,後人不理解而臆測之;後人之後人更不能理解,復穿鑿附會之,致使本來真實的事情愈傳愈離離奇,愈傳愈怪異,最終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些光怪陸離的怪人怪獸等等不可思議的事情。
其實,神話就是歷史的化石,敲掉它的外殼,就是真實的歷史!
《山海經》記載的地理之遼廓、歷史之久遠,超出了當今任何人的想像!
事實上,《山海經》反映的地理年代早得無法想像!《山海經》的價值要多大就有多大。不要說《山海經》中的上古帝王陵墓所在地;不要說那無數的金、銀、銅、鐵、錫礦還有一些我們不知道名字的礦產;也不要說《山海經》反映的上古神秘文明;單是那積石山,山下有石門,“萬物無不有也”的敘述就足以讓人目瞪口呆;還有“禹掘崑崙墟以下地,中有曾城九重”的崑崙墟,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無數的物質的、精神的寶藏,幾千年、上萬年的文化積澱,盡在《山海經》中?!渡胶=洝肥瞧平馍瞎盼幕蔫€匙!
這些還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山海經》還隱藏了一個地球的最大秘密!這個秘密對於破解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歷史和演變、對於考察我們當前地球面臨的極端氣候和地球環境的演變,對於研究地球的極移和板塊運動和地球物理學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現在,即將破解《山海經》這萬古之謎,在後面,將解析亞洲神秘的人文景觀、指明雪藏的山海寶藏、還原震撼的上古歷史、闡述滄海桑田的山海鉅變,探索不可思議的地球運動,等等等等。
《山海經》不僅顛覆了我們對地球地理的認識,而且顛覆了我們對夏、商二代的歷史的認識!也顛覆了我們對中華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的認識!
爲什麼?
因爲上古炎帝至大禹時期,中國古史中的帝王實際上統治了整個亞洲和北非。古埃及第一王朝實際上是炎帝孫族節並建立的王朝!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實際上是三苗文明!《山海經》稱之爲“壽麻”。壽麻、三苗、蘇美爾實際上是一族,爲音譯的結果。所謂的兩河流域“阿卡德”實際上是“夏開帝”的粵語音譯,夏開帝國統治了整個亞洲和埃及,而且中國的帝堯事實上是埃及人!驚人的發現遠不止此?,F在只略略提及,具體內容後文詳述。
就目前考古來看,中國考古發現的三星堆文明其實被誤讀了!
三星堆文明其實是炎黃時的文明,炎帝文明遠在公元前3100年以前。青銅神樹實際上是《山海經》中的“建木”,它代表的是炎帝節並!而且三星堆那個方腦袋的青銅人像它實際上是炎帝術器!這些在《山海經》中都有明確記載,只是後人沒有看懂而已。
江西在上古並非蠻荒之地,在顓頊帝時,那裡是少昊之國!爲顓頊帝帝都所在,江西之名就來源於“顓頊”的上古音譯。
非但如此,中國古史中的夏朝不僅存在,而且是一個龐大的空前絕後的帝國!
夏朝之夏事實上不讀xia,而讀粵語的ha!夏後開也應讀ha hau hoi,夏王朝實際上是夏后氏建立的王朝。夏后王朝實際上就是《埃及王表》上的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阿哈王朝!阿哈王朝的都城不在埃及,而在中國的雲貴川一帶,而且很可能就在川西。當時的雲貴川是世界的中心,是爲中國古史中的炎帝帝都中心區域所在!夏后王朝即阿哈王朝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就是一個龐大的帝國,當時覆蓋了整個亞洲和北非。
所謂“太康失國”實際上是炎帝阿哈族(夏后氏)的伯陵因耽於女色而失國。夏后氏的伯陵也就是兩河流域泥板書發現的大名鼎鼎的恩美巴拉格西。恩美巴拉格西,源於西方人對兩河流域楔形泥板文字的音譯,它實際上是“高密伯陵高辛”的粵語音譯。
公元前2800年以前的上古,並不是教科書上說的所謂的原始社會,那時人民很富足,是一個**橫流的世界,當時社會風氣相當**。炎帝之孫伯陵與黃帝族的韓流,爲了一個女人嫦娥引發了上古世界大戰,炎帝系伯陵最終喪失了帝位。這段歷史就是中國《五子之歌》的由來,是爲印度《摩訶婆羅多》記載的主要歷史,是爲西方《聖經》中的五王與四王之戰!《摩訶婆羅多》與《聖經》主要事實是存在的,這段歷史在《山海經》中均有記載。
中國古史所謂夏代的“少康中興”,少康其實是少皞的音譯,即帝嚳,也是夏后氏一族!帝嚳復興了夏王朝,統一了亞洲和北非,是爲兩河流域發現的阿卡德帝國的薩爾貢!“阿卡德”實爲“夏開帝”的音譯;薩爾貢、少皞、少康,實爲一,也是音譯之故。公元前2371年,少康薩爾貢(帝嚳)光復夏後(或阿卡)帝國。西方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據楔形文字泥板書,將少皞音譯成了薩爾貢,將夏開帝國譯成了阿卡德帝國。阿卡德帝國遠非西方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所認識的限於埃及、兩河流域和印度。他們摸到的只是夏后帝國的一條腿!帝嚳的阿卡德帝國實際上覆蓋了亞洲和埃及!
阿卡德帝國(夏后帝國)實行的是分封制,帝嚳分封八子鎮守亞洲和北非八方,其中伯虎分封在貴州一帶,是爲《山海經》的柏服國;仲熊分封在中國南方江西一帶,是爲《山海經》的張宏國,張宏國是爲“中國”名稱之源,是爲中國古史中的夏代的中康;季貍分封在今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是爲《山海經》的季釐之國。實際上季釐是乘釐之字誤。
因仲熊(粵語即張宏)是阿卡德帝國即帝嚳的封國,故又稱夏後(阿卡),夏後(阿卡)快讀即夏,這就是中國的夏代之源。仲熊、張宏、斟尋,實爲一。所以中國夏代之都城,依照張宏國的歷史,夏代都城就在江西!依柏服國曆史,夏之都城就在貴州或湘西!依照阿卡德帝國的歷史,夏代的都城就在川西或橫斷山脈。
公元前2292年,帝嚳之孫、瑪尼什吐蘇之子----位於亞述的唐堯族被分封到埃及,在《山海經》中稱長右族,長右族年僅9歲的唐堯繼承埃及王位。此時的帝嚳後人,被分封於今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沙爾沙利乘釐繼承了阿卡德帝國帝位,但此時阿卡德帝國已四分五裂,乘釐帝不被承認。“誰是王?誰不是王?”諸侯各自稱帝,世界大亂。沙爾沙利實爲《山海經》中狌狌、雙雙、猩猩、三桑之譯音,也就是商湯之祖族。乘釐帝實際就是中國古史中的舜帝!中國古史所謂的“堯舜禹”實際上是“亞述爾”一詞的粵語音譯。
公元前2250年,祖籍亞述、被分封於埃及的唐堯統一了亞洲和北非,正式取得阿卡德帝國(夏后帝國)帝位。公元前2231年前後,西亞和兩河流域洪災肆虐,帝堯率領埃及和亞述軍隊從埃及遷徙中國,驅逐鯀族、共工族、三苗族、驩兜族,誣之爲“四兇”,唐堯是爲中國古史中的帝堯,帝堯姓伊祁,名放勳。伊祁放勳實際就是Egyptian,它的意思就是埃及人。帝堯繼承埃及王位共98年,取得夏后帝國帝位時間共56年,是爲阿卡德帝國的納拉姆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