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章 朝堂紛爭

話說大燕天道元年,大雍王朝口頭答應割讓給大燕河北、河東、隴右、關內四道大部分的土地,大燕皇帝郝連勳原本想以此爲根據地,進一步入侵中原,最終一統天下,不想四道漢人不願爲亡國奴,紛紛起義,頓時四道數十州之地遍地烽火,基本全部陷入起義軍的汪洋大海之中,那些義軍驅逐了大燕在四道之地爲數不多的守軍,佔據城池,那些起義軍的領袖率領幾萬人的就稱王,帶著幾千人的就稱公,最次也稱個將軍。他們大都數人胸無才幹,但是四道之人害怕家園被靺鞨人所毀,在民族大義的鼓動下,參與他們。

對於如何統治四道道之地,大燕朝廷內部議論紛紛,皇帝郝連勳爲了統一朝廷共識詔衆臣廷議,沒想到皇帝剛將這個問題一拋出,低下羣臣便七嘴八舌說了出來。有一些人主張四道之地,以漢人爲主,與草原情況不同。當地不少漢人支持起義軍對抗大燕,所以大燕應該將當地漢人,全數殺光、或者送給諸功臣爲奴,然後萬馬踏平農地,播種牧草,使其變爲草原,這樣才能夠統治四道之地,剿滅當地的起義軍。皇帝郝連勳聽到後大呼不可,說四道之地漢人衆多,是殺不完的,況且大燕一向是仁義之國,不能破壞他人的家園。

當皇帝說完這番話後,天下兵馬大元帥樑王郝連鄖提出應該在四道之地,立一個傀儡皇帝,來統治四道之地,以華制華,來剿滅當地的起義軍,並且提出當年大雍王朝的皇子鄭浩與大雍興宗皇帝爭奪皇位失敗,逃奔我們,現在我們正可以利用他的身份,立他爲傀儡,來間接統治四道之地。由於郝連鄖身爲當今皇上的弟弟,同爲符太后所生,而且位居天下兵馬大元帥,郝連勳也曾對符太后表示要兄終弟及。因此在朝中勢力甚大,而且草原許多部落領袖都與他有往來,所以不少大臣附和他的意見。郝連勳聽到弟弟的發言後沉默不語,並沒有發表自己的意見,在他的內心,他是不會同意郝連鄖的意見,畢竟四道之地可是他又不能明著反對郝連鄖。

就在此時,尚書左僕射趙若冰站出來反對。找若冰原始中原漢人,年少時家貧,刻苦讀書,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題名,一展內心的抱負,只可惜屢次科考都未能考中進士,又身逢亂世,沒有營生之法,聽聞東北靺鞨領袖郝連泰虛心納賢,故前往東北投奔,當了他的謀主,爲他出謀劃策,郝連泰得到他之後,引爲心腹,並且還讓他教導他的兒子郝連勳學習中原典籍,數十年來忠心輔佐郝連家族,當初郝連勳能夠稱帝建國,趁亂入侵四道之地,並且建立一系列官制,都是出於他的手中,他還提拔任用了一批漢人爲官,如今已經成了大燕漢人官員的領袖。他身爲漢人,自是不能讓皇帝採取樑王的意見,而且雖然他已經年過六十,但仍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衣錦還鄉,如若按照樑王的意見,恐怕自己的夢想永遠無法實現了,他又怎麼可以甘心如此,於是站出來向皇帝進言,提出我們應該用輕徭薄賦的方法恢復當地生產,並且開科取士,籠絡當地士族之心,並且派大軍進剿起義軍,但要採取懲罰首惡,寬恕其餘從犯的方法來籠絡他們。撫剿並用,纔可以平息起義,然後以四道之地爲根基來進一步奪取中原,一統天下,纔是大燕未來強盛之道。趙若冰說完,不少漢臣附和。但不少番臣害怕如果開科取士影響他們的子弟將來做官,拼命反對。

在兩派人吵得不可開交之時,皇帝郝連勳將目光投向他的皇長子永安王郝連璟的身上。郝連璟是當今皇帝的長子,在攻伐大雍的王朝的戰役中獨當一面,深入中原腹地,而且難能可貴的是他竟然還懂得約束部下,讓他們不要肆意搶掠,表現出一定的政治才能。

郝連璟看到父皇看向自己,也知道自己表現的機會到了。他知道早有意立他爲太子。可是無奈奶奶偏愛樑王,父皇又生性孝順,不能忤逆祖母的意思,更何況當年祖父在西討途中病逝,由父皇榮登大寶,可是許多靺鞨貴族心中不服,祖父的弟弟郝連貴又發動反叛,若不是祖母坐鎮中樞,指揮平叛,又平撫靺鞨諸部,自己的位置才能坐穩,祖母有大功於父皇,而叔叔也多年來東征西討,也有大功於父皇,兄弟感情也很不錯,父皇無故實在不能廢去叔叔的皇位繼承權。

“璟兒,你怎麼看?”郝連勳見兒子遲遲不發言,開口問到。

聽到父皇向自己提問,郝連璟不緊不慢的走出隊列,說道:”啓稟父皇,兒臣贊同趙僕射的觀點。父皇知道,靺鞨雖爲草原第一大族,人口不過是一百五十餘萬而已,東北之地還有歸附的漢人不過三十餘萬,加上其餘各部,人口也不足三百萬。可四道之地有近一千萬人口,怎可輕易捨棄。請父皇想一想,當年的北胡是何其強大,同樣統治草原,並且和大雍的武宗皇帝相互攻伐了數十載,但是一場大雪災,使得草原寸草不生,牲畜餓死,人也接著餓死了,北胡這麼強大的一個政權迅速土崩瓦解,我族若不是靠海可以出海捕魚,並且有一部分漢人依附,開墾一些農田,恐怕也會如北胡一般瓦解,又怎會有太祖皇帝與大雍王朝聯合,一統草原呢。況且如今中原大亂之象已經顯出苗頭,大雍王朝茍延殘喘,滅亡是早晚的事,而其手下所有藩鎮互不統屬,中原分裂已成定局,如果此時我們只知道自守,不知進取,一旦中原明主出現,歸於一統。以中原廣袤的耕地,豐富的物產,數千萬人口,恐怕到那時大燕滅亡之日不遠。更何況鄭浩何德何能,難道就因爲他姓鄭,我們就要將犧牲數萬靺鞨健兒而得到的土地而白白給他嗎?這樣又怎麼能對得起那數萬英靈,還有立了鄭浩爲帝,你又怎麼能保證他和他的子孫可以對大燕俯首稱臣呢?“

聽到兒子的話,郝連勳嘴角微微上揚,因爲兒子所言正合自己之意。可是郝連鄖聽到侄子的一番話之後,立刻表示反對,說到四道之地的漢人大都是支持叛軍,不可能爲大燕所用。而且還說到自己當年就不同意攻略大雍,大燕是草原國家,文化與中原不同,根本不能統治,在以前不少草原民族也曾入主中原,最多不超過三四十年要麼被中原人趕出中原,要麼被中原人同化,導致部族消失,大燕不應該步他們後塵,現在大燕的政治制度,已經開始被中原影響,恐怕不必中原出現明主,我們的部族就會被漢人同化,所以皇兄應該立即止步,還說皇兄既然已經做了草原之主,又何必爲中原之主呢?

聽到皇叔的話,郝連璟立即表示反對,說道:”早前的草原民族入主中原要麼全面漢化,要麼堅持不變,故不能久據中原,如今的我們只是取中原之所長以補我族之所短,並沒有全面接受漢化,只要我們注意培養靺鞨男兒勇武之氣不脫,那麼就不會有部族消亡之慮,更何況父皇做得草原之主,就可以做得中原之主。現在四道之地的叛亂只是暫時的,只要我們能夠用對政策,叛亂平息並非難事。“

”永安王,所言甚合朕意。“郝連勳立刻接過話茬,來結束這場爭論。

”皇上,既然決定直接統治四道之地,那就請陛下速派大將,進剿叛匪,切不可使得叛匪互相勾結,如果這樣恐怕在剿滅叛匪就成難事了。“趙若冰見郝連勳決心已下,乘機進言。但這個可讓郝連勳犯了難了,誰可以完成這個重任呢?此人必須能文能武,還得熟悉四道之地情況,還最好要有一定地位,才能讓人覺得說話算數,有如此條件的人會是誰呢?此時一個人影立馬進入郝連勳的腦海,此人不就是自己的兒子永安王郝連璟嗎,可是讓自己的兒子以身犯險,他還是自己心目中的皇位最佳繼承人,可是除了他又有誰可以勝任呢?

郝連璟見到父皇臉上一喜之後隨之來一憂,他也知道自己是最適合的人選,也知道父皇不希望自己冒險。此戰不比入侵大雍,那是正規戰,主帥陣亡的機率小,而那時平叛,什麼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更何況現在四道之地,大部分人都還是仇恨大燕的,這就成了一場人民戰爭了,如果自己去了,很有可能陷入危機,可是這也正好展現一下自己的能力,向別人展示一下,他不是一個養尊處優的皇子,還是一個響噹噹的靺鞨好男兒。於是他主動請纓說道:”兒臣願去平叛,請父皇給我五萬精兵,我定還父皇一個有序的四道之地。“

”你真願去?“聽到兒子的發言,擔心地問道。在看到兒子點頭之後,郝連勳說:”如果你願去,十萬軍隊少了一些,你可多帶一些部隊去。叛軍畢竟也有數十萬呢’一旁的樑王也同聲附和,畢竟是自己的親侄子,想當年還是自己親自交給他騎射,帶他去打獵,而且這個侄子也跟著自己經歷過不少的戰爭,雖然最近幾年這個侄子在朝堂上與自己多次意見不合,可是自己也不想看到他陷入危險之中。

“父皇,此次平叛應該以安撫爲主,部隊多了無用,五萬夠了。”永安王說道,話中充滿了自信與堅毅。

“這樣吧,你只帶五萬部隊朕還是不放心,這樣吧,正撥給你七五萬精兵,封你鎮軍大將軍,負責四道一切軍政民政,四道地區官員均歸你節制,還有那些投降的漢人將軍士兵也同樣歸你節制。你現在就去吧。如果你在平叛過程中需要任用什麼官員,或者懲罰什麼人,都可以便宜行事。”皇上關切的說道。

“兒臣領命。”郝連璟立刻領命而去。看著兒子遠去的背影,郝連勳甚是自豪,因爲這個孩子終於可以獨當一面爲他分憂啊,可心中還有一種擔憂,希望這個孩子可千萬不能出什麼事,畢竟這是自己的愛子啊。

第十一章 大詔之變第十章 歡喜憂愁第五章 雅州城陷第八章 家族遺傳第八章 穩控東部第一章 西羌兵敗第二十一章 崔朗崛起第十三章 高安改制第二十六章 高氏建國第二十四章 李晃立儲第三章 君主權威第十章 燕齊結盟第一章 西羌兵敗第二十三章 全義北伐第四章 母子衝突第二十六章 高氏建國第八章 率衆歸降第十五章 大詔新君第十五章 大齊皇位第二十八章 徹底平叛第七章 剪除兩路第二章 選官之道第九章 拿下三城第二十章 拿下關內第二十五章 密往河北第二十六章 西南戰場第二十四章 河北反叛第十四章 喜遇佳人第二十八章 同室操戈第十八章 收復西羌第十一章 培養後代第十章 兩路夾擊第二十二章 公主駕到第十八章 統一戰線第六章 鄭嵐走了第十二章 決定削藩第十五章 巧取後方第十五章 大齊皇位第一章 西羌兵敗第二十三章 盧諒出仕第十四章 殲滅大詔第四章 出兵四道第二十二章 東南變故第一章 再見故人第十九章 出兵北伐第二十四章 李晃立儲第十三章 分裂之始第十八章 恢復平靜第十一章 恩威並重第二十四章 被迫南下第十二章 西蜀之危第二十二章 消滅柳肇第二十七章 友能之敗第二十三章 再次合約第二十章 蜀民之怨第二十六章 高氏建國第十一章 恩威並重第十九章 紈絝之子第一章 計中之計第十五章 大詔新君第三章 大戰在即第十七章 全禮失敗第二十六章 大齊分裂第十八章本心勿失第十八章 恢復平靜第二章 大政方針番外 大燕政治改革第二十章 後院之火第十一章 皇帝之苦第二十四章 河北反叛第二十六章 高氏建國第十六章 扜彌國王第七章 不同的愛第二十一章 雙方僵局第八章 秘密談判第十九章 翟國內亂第二十七章 新濟百封第七章 嶺南之變第八章 吳國之憂第一章 再見故人第九章 後的爲先第十三章 分裂之始第十三章 驕兵必敗第六章 巧妙拒敵第一章 大雍之敵第二十七章 友能之敗第二章 加強皇權第二章 拒絕邀請第九章 拿下三城第十章 龜茲之國第二十一章 雙方僵局第二十五章 鄭侹之死第十五章 大齊皇位第十八章 嶺南新主第六章 救下高誦第五章 大燕休息第六章 救下高誦第二十九章 相同境遇第八章 穩控東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岑溪市| 贵州省| 遂川县| 万州区| 孟津县| 柏乡县| 阿克陶县| 大渡口区| 永靖县| 黄冈市| 汝城县| 通化市| 云安县| 原平市| 潼关县| 桐柏县| 东宁县| 东乡族自治县| 东安县| 台北县| 渝北区| 贺兰县| 武乡县| 鸡西市| 安国市| 大渡口区| 邳州市| 铜陵市| 桦南县| 珲春市| 河北省| 湘乡市| 驻马店市| 民勤县| 太仆寺旗| 八宿县| 中江县| 安溪县| 高陵县| 天门市| 永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