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章 邊疆牧童

第1章 邊疆牧童

‘小憐玉體橫陳夜,周師已報入晉陽。’

北周建德五年,即公元576年,十二月十七日,天子宇文邕攻破晉陽,自高歡532年入晉陽起,高氏在幷州四十四年的統治被終結,也宣告北齊的覆滅進入了倒計時。

國家將亡,北齊邊疆六歲的幼童崔澈卻還在爲貴人牧羊。

“亡了好呀,亡了,我才能享福。”

崔澈低聲自語道。

不遠處年長了他六歲,與之一同放牧的表兄裴秀疑惑道:

“阿澈,你在嘀咕些什麼?”

“我是說羊不能亡,要是跑了,我就得吃苦。”

崔澈敷衍了一句。

裴秀知道表弟自從上月一場風寒痊癒後,便有了自言自語的習慣,也沒再往心裡去。

此時正值寒冬時節,雖未下雪,卻也是冷風徹骨,崔澈只穿了單薄的粗布衣服,禦寒全憑一身正氣,望了一眼同樣凍得嘴脣發紫的裴秀,崔澈突然問道:

“表兄,若是將來過上了好日子,你最想要什麼?”

秀兒不假思索道:

“吃羊肉火鍋。”

崔澈聽他這麼一說,不覺脣齒生津,望著自己放牧的羊羣們,就差眼冒綠光,哥倆眼饞這羣羊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爲了口腹之慾挨頓打不值得,再等等,過不了多久,羊肉火鍋我都能吃膩。’

崔澈自我安慰道。

個人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偶爾也能坐享其成。

別看崔澈與裴秀如今日子過得落魄,還要給人當牧童討口飯吃,但他們祖上確實闊過,也不遠,哪怕父親都曾是達官顯貴。

兩人都出自名門望族,一個是博陵崔氏的嫡系子弟,一個是聞喜裴氏的嫡傳血脈,至於如今的落魄處境,卻是前人造孽,後人遭殃。

崔澈祖父崔季舒可了不得,號稱東魏拳王,曾當衆痛毆東魏天子元善見三拳。

當然了,也不算大逆不道,誰讓元善見爲了討好權臣高澄,曾說過:

‘崔中書,我乳母也。’

乳母也是母,教訓兒子倒也有他的道理。

崔季舒仗著高澄的權勢,敢打天子,面對刺客,卻溜之大吉,拋下高澄,自己躲進了廁所避禍。

按理說崔澈這位祖父也是個有眼力見的機靈人,卻偏偏臨老犯了糊塗。

三年前,崔季舒與張雕、劉逖、封孝琰、裴澤、郭遵等人諫止北齊後主高緯前往晉陽,被以謀反罪誅殺,裴秀便是裴澤的孫兒。

這些人自己死了不要緊,還連累了後人。

六人家眷被遷徙北疆,妻女子婦配奚官,小男下蠶室,沒入貲產。

所謂小男,即三歲以上的男丁,下蠶室,便是受宮刑,崔澈運氣好,那時原主才兩歲,躲過一劫,倒也給他留了完璧之身。

只是年長了他七歲的秀兒便沒這麼幸運了,總之是少了點東西。

崔澈一家被遷來北疆的次年,即574年二月,南安王高思好廣發檄文,痛陳天子高緯之罪,又拿崔季舒、裴澤等人被害作文章,召崔季舒等六人兄弟子侄共襄盛舉。

衆人聞訊,紛紛前往投奔,雖說是被髮配邊疆,按道理是走不脫的,但憑著崔季舒等人的遺澤,也順利抵達了高思好軍中。

豈料高思好不久便兵敗,崔澈父親崔長君、叔父崔鏡玄連同他的兄長、堂兄弟,這些業已成年之人盡數被殺了個乾淨。

母親李氏受不得這般打擊,抑鬱而終。

經歷了這一劫,宗族故舊們也不敢再幫襯。

崔季舒等人所謂謀逆,屬於蒙冤受戮,而崔長君等人蔘與高思好叛亂卻是事實。

若無大姑母,也就是裴秀之母照看,當時未滿三歲的崔澈只怕也活不到今天。

好不容易長到五歲,崔澈也開始跟著裴秀放羊。

畢竟裴秀一家的情況也不好,他父親、叔伯、兄長皆與崔長君等人因謀逆被處死,母親被朝廷配給內附奚人爲妾,雖時常接濟裴秀與崔澈,但自己也不富裕,作爲妾室,年老色衰,不爲人所喜,自然生活拮據。

冬季牧羊,講究的就是晚出牧、早歸牧,天色未黑,崔澈便與裴秀將羊趕回圈中。

貴人府上管事給了兩人四個饅頭,崔澈只吃了一個,剩餘三個歸裴秀。

裴秀十二歲的年紀,正是長個子的時候,俗話說半大小子,餓死老子,飯量可不是一般的大。

況且牧羊時也是裴秀出力最多,崔澈一個五歲幼童,那小胳膊小腿的又能濟什麼事,貴人準他跟著湊數混口飯吃,無非是可憐他孤苦伶仃。

但哪怕將饅頭這樣分了,還是填不飽裴秀的肚子。

夜深,羊圈旁的茅草屋裡,崔澈躺在榻上,聽著裴秀肚子嘰裡咕嚕叫個不停,崔澈橫豎睡不著,他也餓得很。

身畔的裴秀喃喃道:

“阿澈,我們本不該過這種日子。”

崔澈對此深有同感,他祖父崔季舒官至尚書左僕射、開府儀同三司,加特進,見禮如丞相。

父親崔長君曾任尚書省右外兵郎中,掌河北及潼關、巴西諸州丁帳及發召徵兵等事。

憑他的家世,這時候應該是要猶豫該吃哪位丫鬟姐姐脣上的胭脂,而不是在四處漏風的茅草屋裡,和阿秀擠著一牀薄被,欲求溫飽卻不得。

“日子會好起來的。”

崔澈盯著房樑,目光堅定。

“洗不去罪眷的身份,不過是爲人作一世佃戶罷了。”

裴秀言語間透露著一股子沮喪,他與崔澈不同,不清楚大勢走向。

崔澈沒有爲裴秀解釋,別說是裴秀,就連北周天子宇文邕在出兵前,也沒想到伐齊之戰能夠這般順暢。

過去北齊皇室荒淫歸荒淫,但勳貴們卻能爲國家效死力,抵禦外侮。

可隨著蘭陵王高長恭、北齊柱石斛律光等掌控晉陽兵權之人先後被冤殺,也徹底寒了衆人之心。

北齊天子高緯自毀長城,崔澈卻不惋惜,北齊不亡,哪有他的好日子過。

屋外呼嘯的寒風從縫隙中涌入,薄被下,崔澈與裴秀抱得更緊,相擁取暖。

千里之外的晉陽,北周天子宇文邕雖然意外,卻也不滿足於就此止步,他懷揣雄心壯志,誓要終結自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西奔以來,北方的分裂局面。

雖然不是新人,但也是新書,幼苗求收藏、推薦。

(本章完)

第474章 途經代州第184章 不知前路第72章 誇大成果第124章 食鹽入關第598章 南郡太守第530章 難捨慈母第128章 南北之事第548章 小試牛刀第348章 奪取遼東第511章 忠臣義士第591章 探察消息第238章 回朝受賞第396章 諸將爭先第274章 越府相親第610章 約定舉義第513章 李淵定計(3000)第597章 壯士斷腕第477章 再生一計(4000)第374章 清河崔氏第419章 世子相求第418章 擄人東出第455章 卦象玄機第112章 總管人選第139章 范陽盧氏第452章 長孫無忌第117章 爲民解惑第74章 懲治罪惡第92章 可汗夜遁第43章 尉遲身死第465章 越府報喪第219章 楊廣隨軍第249章 孝悌崔郎第583章 宮中餞行第1章 邊疆牧童第38章 大戰將起第472章 出兵準備第540章 九錫之禮第396章 諸將爭先第156章 重整旗鼓第319章 祭拜聖山第346章 棄城求援第132章 131大索貌閱請假一天第564章 各有封賞第478章 功過相抵(4000)第78章 同姓聯結第543章 鳳縣生變第115章 重返青州第190章 越府尋人第498章 好心錯事第136章 任於何處第3章 鄴城來人可能要多請兩天假第506章 兵臨城下第8章 周主滅佛第618章 父子合謀第379章 呼喚家人第116章 野心勃勃第243章 入宮哭訴第400章 兩軍僵持第43章 尉遲身死第577章 收取敦煌第129章 初爲人父第288章 仙娥河畔第16章 德彝同行第453章 長孫夫人第322章 開皇之末第273章 民部尚書第159章 突厥可敦第380章 出城約戰第175章 渡江破城第171章 早做準備第392章 休整與否第385章 渡河北上第344章 驅使俘虜第427章 搜尋蹤跡第338章 陰差陽錯第426章 老將夜登第558章 禪讓詔書第22章 求學之心第321章 契丹親衛第210章 請教工藝第438章 回師晉陽第459章 汾水之魚第320章 贖買婦孺第271章 視察宮殿第291章 所謂計謀第554章 人事調令第568章 天子心意第600章 江陵城防第78章 同姓聯結第397章 陣前斬將第108章 蘇威問案第379章 呼喚家人第92章 可汗夜遁第519章 南渡渭水第488章 展現財富第617章 消息真假第135章 卸任歸朝第463章 重定租調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江市| 霞浦县| 阿克苏市| 冕宁县| 安岳县| 揭东县| 繁昌县| 额尔古纳市| 安达市| 右玉县| 商洛市| 高唐县| 大化| 广宁县| 贵南县| 嘉禾县| 阿合奇县| 宜春市| 察哈| 阳新县| 遵化市| 桑植县| 碌曲县| 柘荣县| 海南省| 玉龙| 永新县| 诸城市| 吴堡县| 临桂县| 丰都县| 陇西县| 江华| 石景山区| 遂昌县| 余江县| 太和县| 永丰县| 砀山县| 三门县| 丹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