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爲加洛林家族 (丕平家族)1.先是宮相625年,老丕平成爲奧斯特利亞的宮相 然後其子成爲整個王國的宮相 其孫(錘子查理)戰勝阿拉伯人(小丕平,被教皇封爲羅馬貴族 丕平獻土)獎罰得當 推動采邑制 2.聚集民心 3.教皇(751年扎迦利提出國王頭銜著最好是實際擁有權力的人)支持在蘇瓦鬆推舉爲王,在普呂姆修道院接受教皇特使,舉行油膏儀式,成功登基 倆者保持互利互惠的關係(754年,教皇史蒂芬二世親自塗抹油膏,國王許諾保護教會,打擊意大利北部的倫巴第人)
查理大帝(歐洲之父):1.致力於開拓疆土加強巡視 推行基督教 推行行政管理,加強中央權力,地域代替血緣,將郜用區或郡所替代,中央任免的伯爵或者邊區伯爵成爲地方最高行政長官,亞琛成爲查理的固定駐地,每年五月,國王與貴族自此召開帝國議會2.強化采邑制,運用臣屬和封土雙重關係重組法蘭克社會,構建起金字塔形的等級制 文化繁榮教育隆盛 (卡洛林文藝復興) 公元800在教皇的求救下,橫掃羅馬 聖誕節在利奧三世下加冕爲查理大帝 12年後,東羅馬皇帝承認其地位 “打到羅馬,接受教皇加冕”成爲國王升格爲皇帝的準則
查理大帝簽訂《繼承條例》其兒子虔誠者路易繼承皇位 後分裂爲三個 其中洛塔爾一世想統一,在“禿頭”查理和“德意志人”路易簽訂《斯特拉斯堡條約》後 三人簽訂《凡爾登條約》
洛塔爾是中法蘭克國王 “禿頭查理”西法蘭克國王 “德意志人”路易東法蘭克國王·洛林地區劃到東法蘭克
1.東西差異明顯 東法蘭克人有強烈的自我意識 語言(西岸羅曼語 日耳曼語和拉丁語的融合 東部不變,條頓語,東部出現了語言共同體,地域上爲了抵禦外敵(丹麥人和斯拉夫人和馬爾扎人的侵襲,僅有6歲的路易不能抵抗,東部四大公爵(巴伐利亞,薩克森,法蘭克尼亞,士瓦本)團結起來)而同舟共濟)安全感2.分割思想和相互猜忌嚴重
四大公爵在末代“孩童”路易駕崩後拒絕“天真”查理的繼承,而是選擇了公爵康拉德一世
維繫了日耳曼人的民衆選舉制,又不使東法蘭克王國分裂 除了肅清王位覬覦者巴伐利亞公爵外沒有政績,且加強王權遭到抵制,國王物質權利薄弱,領土不能收回 後來康拉德勸說其弟放棄繼承權,而選擇薩克森公爵“捕鳥者”亨利 亨利一世(在加冕時拒絕任何宗教儀式 所以在宗教意義上他不是合法的國王,因此又稱爲無柄之劍)被認爲是德意志的開端 公爵以承認亨利一世來獲得特權(薩克森王朝的開始919年-1024年,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一個王朝)
經濟:農業和土地經濟 奠定了封建莊園的領地制 莊園是基本生活單位 農民中最基本的有自由民,自由佃農,農奴 用勞逸 實物
奧托大帝(亨利一世之子)在世稱自己爲奧斯古都
奧托二世娶希臘公主(拜占庭公主 實際不是真正的公主,只是東羅馬皇帝(東羅馬帝國也稱拜占庭)的侄女 狄奧法諾) 得到東羅馬皇帝的承認,稱羅馬皇帝 康拉德二世(薩里安王朝 亨利二世之後)定國號爲羅馬帝國 12世紀中葉,“紅鬍子”腓特烈一世改國號神聖帝國 通過家族聯姻或嚴厲鎮壓的手段鞏固皇權 抑制公爵權利(威(嚴厲鎮壓反叛行動)恩(建立聯姻關係)並重 四大公爵(法蘭克尼亞 薩克森 士瓦本 巴伐利亞)在東法蘭克變爲德意志國家起到了關鍵作用)士瓦本和巴伐利亞公爵多由外族人或者皇室姻親擔任,讓選舉制成爲擺設
奧托大帝(戰勝匈牙利人 馬扎爾人 匈牙利 萊西菲爾德戰役,佔領意大利 )推行帝國教會制度 政教合作 給教皇豁免權,任命其弟擔任科隆大主教,授封大量土地 確立了皇帝的主教授職權 奧托二世 奧托三世 亨利二世(是奧托二世的堂侄 絕嗣) 亨利二世讓教會貴族擁有選舉皇帝的權利,一段時間內鞏固了中央權力,但長期來看,這成爲之後政教衝突的根源,用廢立教皇的方式證明皇權的至高無上,他們認爲自己是上帝在塵世代表,教皇是皇權的附屬
1024年亨利二世絕嗣,奧托大帝的玄外孫,法蘭尼亞公爵康德拉二世當選,法蘭克尼亞-薩利安王朝 亨利三世(薩里安王朝的第二位皇帝,身兼士瓦本和法蘭克尼亞公爵,神聖羅馬帝國最後一位擁有實權的皇帝)被譽爲上帝在地球的上的總督 武力平定內亂擴大皇權基礎 奪回洛林地區 穩定東邊邊界 支持教會改革 嚴禁神職買賣 廢除涉嫌賄選的三位教皇 “羅馬人的保護者”加冕爲帝
問題:1.中央與地方關係緊張 封建化鋪展 個人忠誠度低 政教關係廣受質疑 教權想擺脫皇權控制並且想反過來控制皇權
結果:基層教會反對現行的政教關係 以克里尼修道院爲例,發起了純淨教會的活動,要求革除教職買賣和教士淫亂的流弊,亨利三世表示支持 ,克里尼修道院只希望皇帝是其同盟者而非統治者 認爲皇帝的主教授職權也是神職買賣 ,這種衝突反映了誰纔是塵世中上帝的代表的不同立場
雙皇鬥:1.亨利四世(巴伐利亞公爵,亨利三世長子)(皇權必須絕對掌握教會的權力)和格雷高利七世(《教皇敕令》教皇擁有任免皇帝的權力,推動主教授職權的改革) 倆者都屬於強硬派 1076年教皇使用破門令(開除教籍),皇帝進行了卡諾莎之行 但皇帝教籍恢復後迅速平定內亂(1088年的洛泰爾二世在亨利五世死後被擁立 1137年去世),另立教皇,南下羅馬
1122年 亨利五世和卡里克斯特二世達成沃爾姆斯宗教協定(德意志歷史上第一部國家大法):
皇帝有權干預德意志境內(在意大利與勃艮第則無權利)的主教與修道院院長的選舉,並授予象徵世俗權力的手杖,(6個月後才能授予)教廷授予宗教權力的手杖
並未削弱皇帝權力,但形式上擡高了教皇的地位 使數年後教皇可以撇開皇帝,號召解救聖地,發起十字軍東征
霍亨斯陶芬王朝(士瓦本王朝) 腓特烈一世迎娶皇帝亨利四世的女兒並繼任士瓦本公爵,亨利五世無繼承人,名正言順成爲皇位繼承人,1137年,洛泰爾二世去世,康德拉三世是第一位皇帝
2.皇帝“紅鬍子”弗里德里希一世和教皇哈德良四世 源於象徵性的禮節 康德拉三世宣稱皇帝無需教皇加冕便可稱帝 1155年紅鬍子拒絕牽馬扶蹬的禮節 從口舌之爭到戰爭,紅鬍子失敗,死於十字軍東征
亞歷山大三世重申教皇選舉的原則,排斥皇帝的干預權,英諾森三世自稱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大肆宣揚教皇權力至上的理論,插手德意志皇位之爭
君權逐步失去權威 爲諸侯邦國分立提供便利
德意志封建化:進程緩慢 原因1.經濟實力迪比 皇室連年征戰 2.皇權失去權威3.教會封建化4.皇室的鼓勵 霍亨斯陶芬與韋爾夫家族競爭 放棄強硬的皇帝政策,出臺一系列的封建化的法令
諸侯選舉制的誕生 亨利五世駕崩後,在教皇的支持下,公爵拒絕亨利六世繼位,選擇薩克森公爵洛塔爾三世 後面出現德意志國王並立以及20年的大空位期 諸侯選舉制變成選後選舉制 教皇烏爾班四世賦予7個教俗組織 哈布斯王朝的魯道夫一世就是第一個選侯選舉制查理四世頒佈《金璽詔書》 確定了三大主教和七大選侯 爲了適應世俗選侯的權力變化皇權進一步衰落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只能獲得當選皇帝的頭銜 在十四和十五世紀成爲奧地利帝國的代名詞
十一世紀,出現大批新城(與農村不同 城市崇尚自由 建立城市議會,城市章程,獲得豁免權 遵守公共秩序與紀律,各階層嚴格的被限定在有限的社會流動中城市顯貴和普通手工業者和邊緣羣體 尊重財富 知識的創造人,大學的建立)沿著萊茵河易北河 出現商業之都
十三世紀 農奴制逐漸衰退 用貨幣地租代替徭役 由於諸侯邦國分立體制,領主爲了保障獨立性,加強對農奴的人身控制,在南德出現了人身農奴制,使十五世紀出現連續不斷的農民鬥爭 東部則因貴族獲得斯拉夫人的土地較爲容易,農民大多無土地,莊園收支水平低,又未解決肥料問題,糧食增長低於人口增加,加上極端氣候頻繁出現,13世紀晚期到14世紀上半葉經濟發展緩慢
城市勃興是帝國的重要現象 建立城市同盟,著名的漢薩同盟就以呂貝克爲中心,未受到中央權力的支持 萊茵城市同盟 士瓦本城市同盟
文化上:騎士文學,宣揚愛美尚德,英勇善戰《尼伯龍根之歌》 軍事作用下降後,多指愛情的堅貞和浪漫 馬克西米利安 神聖羅馬帝國前期最後一個皇帝,也是最後一個騎士
宗教改革 經濟和政治發展不平衡 採礦業和金屬業歐洲第一 皇權衰落和政治分裂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