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射殺李建成,取代了他東宮太子之位,而後做了皇帝。那些曾經跟隨李建成的親信,還有不少的漏網之魚,他們僥倖逃脫,對李世民恨之入骨,暗中尋找機會取他的性命,雖然,這次不是他,是他的兒子。
所以,李世民由此態度很符合他的性格。
“那兒臣是怎麼得救的呢?”李恪不解的問,“兒臣記得自己被甩下馬後,那些人舉刀要殺兒臣。”
李世民看了一眼楊妃,笑道:“這多虧了你的母妃不放心你,就派人去接應你。危難關頭,楊恩及時趕到,才把你救了下來。”
然後,他嘆息道:“只是可惜那些人見楊恩武藝超羣,除了極個別逃跑之外,其餘的都自盡而死,如果當時能抓到一個活口的話,也許可以審出誰是主謀了。”
“原來如此。”
李恪心有餘悸道,豁然明白遭遇的追殺全是真的,他的靈魂應該就是在那時穿到李恪身上的吧?
楊恩?
李恪知道他是楊妃身邊的一個貼身內侍,從他有記憶的時候就知道楊恩一直在楊妃身邊,並且,楊恩武藝超羣,自己的武藝有一半就是他所傳授的。
“你先把身體養好吧。”李世民語氣緩和的道。
李恪明白李世民的意思,就是不想他過早,太多的牽扯朝政,道:“父皇放心,兒臣一定會盡快養好身體,爲父皇分憂解難。”
李世民一笑,“你有此想法,父皇欣慰。”
又嘆了口氣道:“政務繁忙,朕這就回去了,要記住朕的話,你是大唐的皇子,是朕的兒子,不管你做什麼事情,都要對得起大唐,都不要讓朕失望。”
李恪目送李世民離開,心裡終究不明白李世民爲什麼會對他說這樣的話。
李世民走後,御膳房又爲李恪送來了飯菜,擺滿了一大桌子,種類多的他都數不過來。
桌子就放在他牀邊,李恪一見,肚子條件反射般咕嚕嚕叫了起來,他確實餓了,跟在楊妃身邊的三個宮女扶他坐起,他一頓狼吞虎嚥,大有風捲殘雲氣吞山河之勢,楊妃一旁慈愛的看著他的吃相,眼中淚水流出來,不過,她及時用手帕擦拭,沒有讓李恪發現,提醒他:“恪兒慢點吃,別噎著。”
三個宮女全被他的吃相驚得瞪大了眼睛道:“殿下這一路走來確實受苦了。”
第二天早晨,李恪醒來後,感覺精神了許多,甚至能下地走了幾步,昨天那三個宮女服侍他洗漱一新。
夕陽中的皇宮在落日的餘輝中顯得有點疲憊,就像長途奔襲的騎士到達了目的地一樣,雖然疲憊但顯得從容而又淡定。
李恪就這樣悠閒愜意的度過了自己來到大唐的一天時光。
他已經接受了現在的身份,就意味著他要接受歷史上李恪的結局。
其實,他自己也很彷徨和迷茫,他的心中有無數的苦悶卻無法排泄。
他就這麼靜靜的站在夕陽中,挺拔的軀體和暮色的天空融爲一體,讓他顯得孤單而又寂寥。
自己該怎麼走今後的路呢?
他很想知道歷史上真正的李恪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爲什麼會一直沒有參與皇位鬥爭?
人們都說,李恪沒有當上皇帝是大唐的損失,是上天妒忌他的才能。
可是,他究竟在面對了什麼樣的一種現實之後放棄了自己爭奪皇位的雄心,而甘願沉淪以至於被長孫無忌給害死呢?
現在的李恪不知道,他只知道歷史書上記載李恪是被冤殺的,是英年早逝。
所以想到此處李恪就能確定自己今後的路並非是一帆風順。
認命嗎?
不可能,既然重生,既然讓他做了李恪,他就不能受命運的擺佈。
但是不認命,自己今後又該如何做呢?
自己是否這能夠改變自己在未來中的命運呢?
李恪道:“爭儲又有如何呢?男兒世間走一遭,既然讓我重生成了李恪,我就好好跟你們玩一玩吧!”
“哈哈....”
李恪狂笑道
微風吹過,吹起了李恪披肩的長髮,突然間他又顯得如此孤單和高傲。
這個歷史上的悲情皇子,這個被世人惋惜的皇子,他終於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
歷史上的李恪是個文武全才的皇子,然而最終皇位依然落在了性格懦弱的李治身上。李恪死於長孫無忌和房遺愛的誣陷,被人縊殺,含恨而終,享年三十四歲。
既然李恪已經穿越,他一定不會死的這麼窩囊,他爲自己定下的目標就是遠離朝堂,世界那麼大,何必拘泥於長安一隅?
這樣來看,李恪是敗在了那個時代,他失敗是因爲他是煬帝的外甥,敗在他不是嫡出嫡子,敗在了權臣長孫無忌的手裡。
是那個時代毀滅了他,如果唐太宗真的把皇位傳給了他,或許大唐的江山就不會被武則天奪去了,或許歷史上就不會出現女皇帝了。
因爲在太宗辭世四年後長孫無忌以謀反的罪名把李恪送上了刑場,這個歷史上被唐太宗稱爲“英果類我”的王子最後以一曲悲歌作爲自己生命的終曲。
很多人都在可惜,爲什麼?歷史上那麼優秀的李恪:既“善騎射”,又有“文武才”,卻得不到本該配得上
他這樣一個身份的地位呢?是的歷史上的那個李恪是善良的,他的善良迫使他放棄他的夢想,放棄他的野心,放棄皇位,甚至放棄生命。
只是現在的李恪已經不是歷史上那個李恪了,現在的他已經知道了自己的未來。
“我生在帝王之家,這就是命,是沒的選擇的。”李恪沉吟道。
確實生在帝王之家,能夠做到善終的王子沒有幾個,因爲李恪明白,他要好好的活著,有些人就不會放過他。
現在,自己不該再像歷史上那個李恪一樣,做一個溫順的王子。
而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要爲自己能夠活著而努力了!
苦笑了一下,又搖了搖頭,“人活著終究是要做些事情的啊,那就讓大唐從我李恪開始吧。”
想通這點的李恪覺得自己心裡豁然開朗,以前一直壓抑在他心中的苦悶也煙消雲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