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復海隱約聽到老伴和孫子的談話,想來是小孫子回來了。
他頓時沒有了睡意,索性從竹牀上下來,和家人擺擺龍門陣。
今年59歲的他頭髮半白、眼睛依然透亮,甚至還經常跟老伴吹噓:煤油燈下,他一眼就能把細線穿過針孔。
但其實,只有李復海自己明白。這幾年,他的精力大不如從前。
早年,父親走得突然,家裡只剩下孤兒寡母。
李復海是家裡的老大,三個弟弟妹妹等著養活。光靠母親一人勞心勞力,掙來的那點工分,一大家子要想生活是遠遠不夠的。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蒲縣火力發電廠到油桐村招臨時工。村裡徵得母親同意,把他報了上去。
這當然是好事。
家裡少了一張嘴不說,老大第一個月得來的六塊錢工資,自己留一塊錢開銷,剩下的五塊錢好歹也能補貼補貼家用!
2000年的五塊錢能買些什麼?一斤左右的豬肉?20個土雞蛋?2020年呢?
但那時候的五塊錢,卻改變了家裡1歲大的小妹,因爲養不起而即將被送養的命運。
這段往事,不管李復海給李子明重複講上多少次,每一次,總能帶給李子明巨大的心靈衝擊。
那年,李復海不到15歲。
不太厚實的肩背挑起一百八十斤重的煤灰,每天數次攀爬好幾里長的山路。李復海一點也沒覺得勞累,反而有股使不完的勇勁。
21歲的他換了工作。
依然是國有企業的臨時工,但好在工資漲到了18塊5毛。
他跟隨師傅學會了砌牆抹灰,依靠靈活的頭腦和身手,成爲了工地上的泥水匠人。
同年,靠著這門手藝,老家的弟弟妹妹終於能夠吃上飽飯;也正是這一年,沒享過一天福的母親匆匆離開了人世!
有人說,年紀越大,越喜歡回憶從前。
這或許是生命消亡的必然結果,因爲剩下的路途不會太長,一直陪伴著你的,只能是大半生的前塵往事。
李復海記性很好,雖然只讀到小學四年級就輟學了,時隔多年,也能大體通讀小學的課文。他平生最驕傲的無外乎兩件事:
一是白手起家,在油桐村的東頭蓋起了三間石頭瓦房,李家成爲全村第一戶蓋得起新瓦房的人家。
要知道,最早的油桐村人家都是擠在地主家的大院子,有的乾脆是茅草屋,清一色的土牆房子。
這應該算作半件,還有一半,就是娶了心愛的城鎮姑娘吳明蘭。
當時戶口管轄十分嚴格,城鎮戶口才具備成爲企業正式工人的資格。
可想而知,李奶奶能夠放棄城鎮戶口嫁給鄉下的農民,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需要具備多大的勇氣。
二則是他最疼愛的小孫子李子明,這是老兩口晚年全部的心血所在。
好在李子明上一世也還算是乖巧上進,成績名列前茅,一直都是老李家的希望。
如果還有什麼遺憾,那可能就是咱老李的婚姻問題。
主要是前期太浪(窮小夥),中期不發育(打工仔),到了後期(小有成就),心思也就淡了(逢場作戲,洗浴中心)。
言歸正題,如果能夠得到爺爺的鼎力支持,那李子明承包山塘的事也就成功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