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本玄幻小說,是一部嚴肅的科幻小說。
於是呢,就要勞煩各位讀者大大瞭解一丟丟“織天”的高科技背景啦。
當然,很簡單,就是三個小貼士。
貼士一:爲什麼織天?
西方傳統物理學認爲,時空是三維的勻質存在。時間是線性向前的。
但是,(注意這個“但是”。記得我從小學開始,最重要的就是要聽這個“但是”後面的)中國古代的時空觀是混沌一體的。正如,西方油畫是焦點透視,中國山水畫是散點透視一樣,中國時空觀最大特點是氣韻生動,陰陽平衡。形象點說呢,我們的時空不是向前飛馳的火車,而是一個巨大的果凍體。於是呢,我們自古就有“關公戰秦瓊”的時空穿越傳統。近年來,又受霍金教授《時間簡史》的忽悠,線性時空被顛覆,各路文青更是穿越成風了:電影、電視劇、小說、遊戲,“你穿我穿大家穿,今越明越整天越”,橫批六個字“不穿越無文章”。在一片文學大繁榮背後,麻煩來了。
偶爾穿越一下,勻質的果凍時空體還可以自我修復,但穿越頻次太多、強度太大,時空體被整成了篩子。後果很嚴重,除了地球南北極臭氧洞的災害,還有各地的塌陷事故此起彼伏。看看新聞,光2015年12月,就有內蒙呼市和杭州兩市,突然出現馬路大坑。全年就更多了。科學家、工程師研究半天,結論是一個:原因不明。爲什麼呢?因爲這些人不看穿越劇啊。
教育的悲劇啊!一個個是專家卻不是通才呢。
穿越小說、影視作品的副作用已經到了必須面對的時候了。於是,在女媧補天時代300萬年後,我們不得不進入第二次織天時代。
貼士二:誰來織天?
沒趕上延遲退休,女媧退出了歷史舞臺。織天的主角靠誰呢?就是本書中的混沌。
混沌是誰呢?他是天地的獨子。如果您還不明白,我再說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混沌就是那個“一”。這下明白了吧。
因此,混沌是咱們星球上第一個生物。他眼巴巴見證了地球上的第一顆草、第一條魚、第一隻鳥、第一個猿的出現,地球所有的時空數據在他這裡都有備份。這也是他織天的底氣所在。
有人問,那麼多數據,能裝得下嗎?這個不勞費心。混沌採取的是最原始又最先進的生物存儲功能,那可是天量的海量。
科研證明:細胞具有強大的存儲能力,生物硬盤是最海量的的介質。一克DNA就相當千億張DVD光盤。人類所有的遺傳信息包括爹的孃的、生理的心理的,優秀的和遺傳疾病的,所有的大數據只在幾條染色體上。前幾年,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將5.34萬個單詞,編碼進億萬分之一克的一個DNA微芯片裡面,而且還可以自由讀取。
這都只是生物存儲的冰山一角,are you 服了嗎?
正是靠著這天量的海量數據,混沌開始默默無聞地修復、織補時空體。
貼士三:怎麼織補?
“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阿基米德就這麼一說,混沌卻是紮紮實實這麼做了。
與女媧面臨的天花板傾側式不同,時空穿越造成的是滲漏塌方式的災禍。因此,織天的施工方式,只能採取一個點一個點織補的方式,就像織補牛仔褲上的洞那樣。
混沌幹活的時候,每次也需要一個確定的支點,然後就可以把這一區域的時空修復如初。比如,依靠明代紅丸案中紅丸配方支點,就可以修復明代的時空。依靠秦始皇的死因這個支點,就可以修復秦帝國的時空。依靠花木蘭的婚姻調查,修復南北朝的時空。諸如此類。
爲了找到這個確定的支點,混沌不得不依靠一個織天手的“入境”來完成。
這個織天手依靠混沌的力量,進入歷史鏡像,入境成爲特定的歷史人物(但是,請注意,這個不是穿越,是嚴格的歷史調查和民族記憶的修復),捲入重要歷史事件,幫助混沌確定支點,也就是特定數據節點的完善和BUG的修復。於是……
那還等什麼,光說不練假把式,趕緊織天走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