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曹美人
對於劉榮的這一表態,曹淑的感官可謂非常複雜。
——天子劉榮,給自己的皇長子起名:劉玄。
在劉榮口中,這‘玄’字的解讀,更是等同於向全天下人宣示:皇長子絕非皇儲之選!
而皇位傳承,又向來是以嫡長子繼承製爲準,遵循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
孝惠皇帝立庶長子:前少帝劉恭,就是因爲作爲正妻的孝惠皇后張嫣無子,這才‘無嫡立長’。
太宗孝文皇帝立先孝景皇帝,也是類似的狀況——原本是有嫡子的,但嫡子和正妻都‘暴斃’了;
已經出生的嫡子暴斃了,又因爲正妻也暴斃,未來也不可能再有嫡子降生。
於是,當時的竇姬,如今的竇太皇太后得以被扶正,成了太宗皇帝的正宮皇后,作爲庶長子的先帝劉啓,也子憑母貴,成了嫡長子。
再到當今劉榮,也是一樣的道理——先帝薄皇后無子,先帝只得遵循‘無嫡立長’的原則,與立庶長子劉榮。
而今日,劉榮僅僅只是給剛出生的皇長子起名,便基本宣示自己的皇儲,絕不可能遵循‘無嫡立長’的原則。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既然‘無嫡立長’被否決,那就只剩下‘有嫡立嫡’這一種情況了。
至於立之以賢之類的?
還別說——如今漢室,還真有這麼做的現實條件。
畢竟在原本的歷史上,孝景帝廢太子劉榮,與立皇十子劉徹,就是完全沒得洗的‘立之以賢’。
但顯而易見的是:在劉榮所身處的這個時間線,這一歷史事件並沒有發生。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自有漢以來,漢家的皇位傳承,拋開後少帝繼承哥哥的皇位、太宗皇帝繼承侄子的皇位之外,其餘四次傳承當中,都是在遵循‘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基本原則。
即便是後少帝、太宗皇帝這兩個裡外,也是在‘有嫡立嫡’不成立,‘無嫡立長’也同樣無法成立之後,纔不得不以旁支入繼嫡宗,從而承襲大統。
說得再具象化一點。
——太祖高皇帝劉邦,再怎麼不喜歡嫡長子劉盈、再怎麼喜歡庶三子劉如意,終究也還是把皇位傳給了嫡長子,使其成爲了漢二世孝惠皇帝。
孝惠皇帝英年早逝,享年二十三歲,沒有嫡長子,也依舊把皇位傳給了年僅四歲的庶長子劉恭,而不是其他更年長、年壯的弟弟們。
前少帝被呂太后幽殺,後少帝即立,以及後少帝被亂刀砍死,太宗皇帝入繼大統,這都是沒辦法的辦法。
而在太宗皇帝之後,先孝景皇帝及當今劉榮,也依舊是在‘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一準則下,得以順位繼承。
爲什麼說,歷史上的孝景帝立漢武大帝,這個時間線上卻沒這麼做,就讓漢家對‘立之以賢’的皇位傳承方式,產生了更大的客觀阻力呢?
答案是:大勢。
或者說是歷史趨勢。
很多時候,涉及國家重大事務的事,往往就是這樣。
第一個人這麼做了,第二個人也這麼做了,那第三個人,就只能、也必須這麼做了。
——因爲已經有了先例,而且是不止一次的先例,證明了這一舉措的正確性。
除非這一先例曾經引發過重大錯誤或失敗,否則,後人就很難破壞這看似不堪一擊,實則根深蒂固的‘趨勢’‘先例’的影響。
而今漢室,雖然享國才六十來年,拋開前後少帝不算,滿共也才傳承了五代天子,但即便是這短短六十年、五代天子,也都是要對半劈開,分爲兩部分的。
即:太宗皇帝之前,及太宗皇帝之後。
畢竟再怎麼說,太宗皇帝自代地入繼大統,旁支代嫡宗,儼然是漢家帝系偏移。
類似的事發生在後世朱明王朝,太宗皇帝說不定還會被某個不屑子孫,給改諡號廟號,改‘宗’爲‘祖’,如漢成祖之類。
是的沒錯,說的就是倒黴的明太宗/明成祖朱棣。
既然嫡系偏移了,且太宗皇帝之前,漢家實在是太亂——又是孝惠皇帝及冠而崩,又是先後兩位少帝夭折於皇位之上,甚至還有呂太后女身掌權長達十五年。
結合此間種種,太宗皇帝之前和之後,自然就要分開來算了。
——太宗皇帝之前,漢家百廢待興,內外混亂不堪!
而從太宗皇帝入繼大統開始,漢家也算是步入正軌,一切規矩也都開始井然有序的立了起來。
那麼,一切就都顯而易見了。
漢家‘真正穩定下來’之後,第一次皇位傳承,發生在太宗皇帝傳位給先孝景皇帝,理論上是遵循‘有嫡立嫡’,實際上卻是‘無嫡立長’,把尚存於世的庶長子包裝成了嫡長子。
這便使得太宗皇帝傳位孝景皇帝之後的第二次,也就是孝景皇帝傳位這一次,變得極爲關鍵。
——文景之治,不單是海內昇平,百姓幸福安康的盛世,也是真正爲漢家開歷史先河、定祖宗制度的盛世。
在此背景下,太宗皇帝‘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孝景皇帝若像歷史上,與立漢武大帝那般‘立之以賢’——文景二帝各有所取,那漢家的皇位傳承,自然就會被默認爲:怎麼著都行。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你可以說你是在法效太宗皇帝,遵循祖宗制度。
立之以賢,你同樣可以說你是在法效孝景皇帝,仍舊是在遵循祖宗制度。
畢竟文景之治,並非‘太宗之治’‘孝文之治’。
法效孝景帝,雖然沒有法效太宗皇帝那麼高偉正,但也絕對算不上錯。
所以,在原本的歷史上,文景之治之後的漢室,皇位傳承便主打一個隨意。
立嫡長子的有,立庶長子的有,立之以賢、廢長立幼的有,甚至和後少帝、太宗皇帝那般,旁支代嫡的也有。
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爲歷史上的孝景帝,用自身行動告訴了漢家的後世之君:學太宗皇帝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可以,學朕立之以賢也不是不行,怎麼舒服怎麼來,千萬不要因爲祖宗制度而束手束腳。
但在劉榮這個時間線,一切都不一樣了。
——太宗皇帝看似有嫡立嫡,實則無嫡立長,好歹還把孝景皇帝包裝、粉飾成了自己的嫡長子。
而孝景皇帝,則是實打實的無嫡立長!
直到駕崩,孝景皇帝也沒有敕封劉榮的生母,當今慄太后爲皇后!
慄太后至死沒能成爲先帝的正宮皇后,劉榮便也始終不曾成爲先帝的嫡長子!
於是,歷史的車輪,在不知不覺間稍稍偏移了一點,就讓歷史的整體走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本的歷史上,文景二帝父子在皇位傳承上,可以說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但在劉榮所身處的這個時間線,父子二人卻做出了一致的決定: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其中,太宗皇帝甚至更傾向於:哪怕是‘無嫡立長’,也要把庶長子儘可能打包成嫡長子。
孝景皇帝則表示:庶長子就庶長子,好歹也是長子,符合‘無嫡立長’就行。
於是,到了劉榮這一代,問題就變得複雜了。
劉榮無法再像歷史上,文景之後的漢室後世之君那般,選擇法效哪位先祖了。
文景二帝都是立嫡立長,這就等於說嫡長子繼承製,已經成爲了漢家——尤其是太宗皇帝入繼大統之後,太宗皇帝這一脈的祖制!
尤其劉榮自己,也同樣是這一套傳承製度的受益者!
所以,除非有什麼特別的必要——除非立嫡立長就要亡國滅種,否則,劉榮就不能,也沒有必要破壞這套已經形成歷史趨勢,並逐漸成爲‘祖制’的皇位傳承製度。
反過來,若劉榮也在文、景二帝之後,第三次遵循嫡長子繼承製,選擇立嫡立長的皇位傳承規則,那這套規則就將徹底成爲漢家的鐵律。
在這種問題上,絕對不會發生‘事不過三’的狀況,而會是:一爲例,二爲同,三,則爲制了。
所以,曹淑絲毫不擔心劉榮會在‘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兩個選擇外,選擇第三種‘立之以賢’的騷操作。
再加上劉榮明確表示自己不會‘無嫡立長’,就等於說是劉榮通過此舉,向天下人,尤其是曹淑承諾:朕一定會有嫡長子!
朕的皇位,一定一定會傳給嫡長子!
照理來說,能得劉榮如此表態,哪怕知道劉榮不是出於對自己的情誼,而是單純的‘爲宗廟社稷計’,曹淑也應該感到高興。
畢竟劉榮這個表態,意味著曹淑除非不安分到涉嫌謀逆、插手朝政等大罪,就必然能成爲皇太子的母親、未來的漢太后;
無論是爲了將來的兒子,還是爲了將來,幾乎必然會成爲太后的自己,曹淑都應該感到高興。
但不知爲何,在看到劉榮不動聲色間,給皇長子起了個‘玄’的名字,以表示不會與立皇長子後,曹淑心中莫名生出一股憋悶。
對纔剛生育的族妹曹氏,曹淑有同情;
對剛出生的庶子劉玄,曹淑有憐惜。
但除此之外,曹淑還另外感覺到一股憋悶,讓胸口莫名一陣不暢。
良久,曹淑才終於回過未來。
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看著自己的庶子,幾乎是在出生的第一時間,就被確認沒有皇位傳承資格;
看著自己的陪嫁滕妾,在生下皇長子的第一時間,就被劉榮的表態打破一切幻想。
饒是明知自己,以及自己將來的孩子,都不會遭遇、面臨這樣的處境,曹淑信重,也仍不免生出一種悲涼。
獨屬於後宮女人才能感知、才能共情的悲哀,和淒涼。
“子憑母貴~”
“子憑母貴……”
曹淑意味不明的兩聲輕嘆,卻只換來劉榮一個不爲所動的淡笑。
——子憑母貴,母貴,則子貴。
誠然,也不乏有劉榮這種自己足夠能幹的,能頂著慄姬這種天崩開局的母親,反促成母憑子貴。
但至少當時,慄姬也是地位僅次於皇后的慄夫人,是正兒八經選秀入宮的後宮姬嬪。
而不是像剛生下皇長子的曹良人這般,連選秀入宮的正當出身都沒有。
皇后陪嫁滕妾出身,說好聽點是滕妾,說難聽點,就是皇后的丫鬟。
哪怕誕下了皇長子,也大概率達不到‘夫人’的高度。
後宮秩序,分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八級,層級分明。
選秀入宮者爲良家女,入宮即爲良人。
姬嬪侍女則爲八子、七子,宮女得到臨幸則爲長使、少使。
曹良人之所以是‘良人’,而非更符合自身身份的八子、七子,除了其與皇后曹淑同族,且得曹淑提攜之外,還要加上個‘懷上劉榮第一個子女’的額外功勞加成。
也果然不出曹淑所料——在賞賜椒房宮人後,天子劉榮也給出了自己,對曹良人誕下皇長子的賞賜。
——進曹良人爲美人,別居一殿。
這讓曹淑想起了先帝年間,即便生下先帝皇六子、如今的長沙王劉發,也依舊只能被進爲良人,且無法別居一殿,仍要侍奉宣德殿的程夫人左右的唐姬,也就是如今的長沙王太后。
劉榮卻沒有給曹淑太多發散思維的時間。
該給的賞賜給到位了,又略帶留戀的逗弄了一下啼哭不止的小丑娃,劉榮便適時離開了側殿。
看出劉榮不著急離開椒房殿,曹淑猶豫片刻,便也跟了上去。
於正殿,夫妻二人分而落座,原本因皇長子出生,而充斥整座椒房殿的歡快風味,也在夫妻二人的兩相無言中,稍稍有些沉寂了下來。
曹淑在想,劉玄這個庶長子,自己應該如何對待。
——連劉榮都如此明確的‘不待見’劉玄,作爲皇后,曹淑又該如何?
太過親近固然不合適。
但若是刻意疏遠,又必定會顯得曹淑刻薄寡恩,無以母儀天下。
而劉榮的思緒,則已經飛到了宮外。
這段時日,各家學派的紛爭,已經到了愈演愈烈,即將逼得劉榮不得不插手調停的程度。
偏偏又趕上皇長子降世,各學派之間的紛爭,很可能會從彼此鬥爭,轉向爭奪皇長子的教導權。
皇長子劉玄固然年幼——出生才個把時辰。
但事關學派未來,哪怕劉榮如此明確的表示‘皇長子不當立’,各學派也必然會鬥出狗腦子。
哪怕皇長子‘不當立’,皇長子的出生,也意味著皇嫡長子問世不遠。
而漢家的太子宮,早自先帝駕崩,當今劉榮即立的那一天開始,就進入了下一週期的爭奪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