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47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從本心上來講,劉榮倒還真不排斥這種變化。

——如果時機成熟,且真有這麼做的可能,劉榮還真不排斥自己,成爲華夏曆史上最後一位封建帝王。

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一口吃不成一個大胖子。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連封建王朝都還沒玩兒明白,就要大踏步埋進新時代、新整體,那純粹就是在自尋死路。

始皇嬴政一統天下,不過是從分封制到封建制的步子邁的大了些,尚且都扯到了蛋,搞得嬴秦二世而亡!

還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在嬴政那‘震驚歷史的一步’的基礎上,稍稍退了半步,在歷史倒車的油門上輕踩了一腳,才總算是穩住局面,享國兩漢四百年。

就更別提在短短六十多年後的今天,在華夏文明纔剛步入封建王朝的當下,搞那隻存在於理想中的無政府體制了。

但這些話,劉榮沒法跟墨家的那些個理想主義者去說——非但說不明白,也必然說不通。

畢竟事涉墨家的學派根基,以及核心理念,單靠劉榮上下嘴皮子一碰,根本不可能讓墨家動搖信念。

所以,劉榮得出結論:過去這些年,漢家對待墨家,以及諸子百家當中,其他奇奇怪怪的學派的方式,是對的。

——冷處理。

即不承認你的存在,也不否認你的價值。

不將你視作一個整體的學派,而是隻關注你內部的具體個人。

如墨家,漢家從來不在正式場合提及這個學派,也不會在任何行文、詔令當中,引用《墨子》所記載的典故。

但對墨家的成員,尤其是那些技藝高超的墨者匠,漢家則給予其‘官匠’的待遇。

不在乎此人是否爲墨家出生,而是和其他所有工匠一視同仁。

工匠技術好,那即便是墨家出生,也同樣優待;

技術不好,那即便是再怎麼根正苗紅,也根本沒有特殊待遇。

一切都以技術水平爲準,水平高則待遇高。

說白了,就是把墨者當工匠來看待,全然無視所謂的‘墨者’身份,以及墨家作爲學派學說存在。

其他學派也差不多。

小說家,漢家也歷來是即不承認,也不否認。

加之該學派的成員,大都是有錢有閒的權貴,所以就更不去理會了。

平日裡,該學派寫點《宮廷秘聞》《太宗秘錄》之類的小說讀物,漢家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在必要時,還會主動找上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爲漢家定製一些正向的,具備統戰意義的小說作品。

但要說小說家的執政理念?

別說如今漢室,又或是劉榮了——怕是小說家自己,都早就忘了自己是個正兒八經有理想、有執政理念的學術學派了。

還有幾家,也是類似的情況,但混的比墨家、小說家要好很多。

——如農家,已經被無縫銜接進了漢家的官員體制,成爲了‘農稼官’爲代表的農業專業技術人才。

再比如陰陽家,以‘觀星官’‘卜者’爲代表,成爲了漢室官方神學部門、天文部門的重要技術骨幹。

而在一場失敗的實驗之後,劉榮對墨家的未來,也已經有了基本的判斷。

——讓墨家成爲秦時的法家、漢初的黃老,亦或是未來的儒家那般的執政學派,顯然不可取。

至少在未來千兒八百年內,墨家那套過於先進的力量,還不適合尚處於落後、愚昧時期的古華夏。

但墨家的科學技術,以及‘格物致知’的科學理念,卻是劉榮非常贊同,且對華夏文明具有重要影響的科學價值觀。

所以,墨家也沒必要,或者說不應該被完全埋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不能成爲執政學派,又不應該徹底被埋沒,自然,就只能和過去一樣,以‘工匠’,或者說是工科專業人才的方式繼續存在。

說得再直白點就是:墨家的技術很好,對技術和科學的理念、態度也很值得采納。

但搞政治之類的,墨家還是算了吧。

專業人士就應該專注於本專業,工程師就應該專注於搞工程。

政治這門複雜的藝術,實在不應該讓墨家那些極致的理想主義者去插手。

又不是沒有別的選擇?

法家那些個酷吏,就很好嘛!

橫眉冷對千夫指,抗壓能力一絕,對上級——尤其是對統治者更是唯命是從。

黃老也不是完全被時代拋棄了嘛!

雖然懶了點,但總歸也是一門政治哲學,尤其可取之處。

甚至就連儒家,那也有著相當多值得稱道的地方。

比如董仲舒、胡毋生哥兒倆爲代表的《公羊春秋》,提倡大復仇,並對大一統、中央集權有著近乎偏執的堅持。

這就很好嘛!

對於知識分子個人來說,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對於某個學派政體,以及某個統一政權來說,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對學派而言,這個政權如何,不外乎一句‘國有道則仕,國無道則隱’。

當然,這裡的‘有道’‘無道’,未必是客觀現實,而是各學派根據自身的狀況,做出主觀判斷。

大致類似於:一個打壓豪強、鄉紳的政權,對儒家而言便是‘無道’的,就應該暫時蟄伏,靜待時機。

而一個風氣開放,法治觀念淡薄的王朝,則是法家認知中的‘無道’。

諸如此類。

但對政權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

什麼諸子百家,什麼是非對錯——好用就拿來用唄?

至於對不對、該不該之類,只要用著順手、舒服,便總有辦法粉飾。

自有大儒爲我辨經嘛~

咳咳咳······

在放棄墨家這個綜合性大學派,不再將其視作制衡漢室執政學派的某一方力量之後,劉榮‘三足鼎立’的執政學派制衡方案,無疑便胎死腹中。

黃老死而不僵是既定事實,短期內不會倒塌,也不能倒塌,更是劉榮清晰認識到的。

儒家憑藉‘有教無類’而積累的人數優勢,以及量變所引發的質變,還有儒家學說本身海納百川的宏達底蘊,也使得儒家的復興、顯赫,成爲了未來必然會發生的事。

一方日薄西山,一方朝氣蓬勃。

看上去是新老交替,但劉榮卻很清楚:除了這兩方,漢室還迫切需要第三方力量,來充當二者之間的緩衝地帶,並起到制衡作用。

因爲執政學派的交替,其實和王朝更迭一樣,往往並不會太過溫和。

王朝更迭,興亡皆爲百姓苦。

執政學派的交替也一樣——如果單純是舊的淡退、新的登上歷史舞臺,那這個過程也同樣不會風平浪靜。

描述一個非常具體的畫面,就不難意識到這一點。

你是一個黃老血官員,在太宗皇帝年間入仕,並在先孝景皇帝年間小有所成,官至千石。

而且,不單你出生黃老,你父親、你祖父,也都是有名的黃老巨擘。

在精力秦末戰國,對華夏文化的全方位洗禮之後,像你這樣三代傳承的黃老學鐵桿知識分子,已經能算作是頑固的黃老世家了。

那麼,在當今劉榮這一朝,你,或者說你的家族,乃至於你的子孫後代所面臨的問題,就變得有些棘手了。

——儒家愈發強盛,且步步緊逼,很快就會取代黃老學,成爲漢家新的執政學派。

而作爲舊的執政學派,你們黃老學說的頭部代表人物們,不是去了深山老林修仙,就是窩在家裡煉製仙丹。

你很痛苦,也很頭疼。

因爲你很清楚,儒家一旦的是,那就不可能允許你們黃老之士體面的退出歷史舞臺。

爲了加快執政學派的交替,儒家必然會無所不用其極的,將你們黃老之學貶低的一無是處。

甚至於,爲了避免黃老學死灰復燃,在未來威脅到儒家‘新執政學派’的地位,儒家還可能會挖掘黃老學的學術根基,將黃老學貶爲小說家、縱橫家那樣的小學,甚至歪門邪道。

具體的體現方式或許是:你所在的部門,空降了一個儒家出身的領導,然後你很快被架空,開始被穿小鞋。

若是情況糟糕一點,甚至可能是某個儒家出身的下屬突然冒出來,明明是你下級,卻對你穎指氣使,原因只是你出生黃老,早晚要被他們儒家所取締。

在這種時候,如果有個墨家或法家出身的官員,能在你們兩方之間充當和事佬,那就再好不過了。

比如:你出生黃老,你的頂頭上司是空間的儒家官員,但他的副手,卻是法家出身的積年老吏。

如此一來,你那個儒家出身的領導,就不可能再有精力給你這個黃老學的遺老遺少穿小鞋,而是要專心去和那個法家出身的副官鬥法。

若是二者之間的爭鬥足夠激烈,你甚至可能會被那個儒家出身的領導拉攏!

當類似的場景,出現在漢家每一級、每一地的政府部門時,黃老學體面退出歷史舞臺,就成了可能。

至於替你們黃老學吸引火力的第三方——墨家也好,法家也罷,那就不是你該關心的事了。

他們會成爲儒家新的競爭者,和儒家‘競爭上崗’,誰行誰接替黃老學,成爲漢家新的執政學派。

而在墨家被淘汰之後,留給劉榮的選擇,似乎就只剩下法家一個選項了。

不然呢?

雜家?

還是陰陽家、縱橫家?

顯然都不合適。

而這,就有涉及到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法家,到底能不能用?

或者說,秦的滅亡,法家的責任到底有多少、佔比大不大?

以及,如果漢家也重用法家,那會不會布秦法律嚴苛過度,導致宗廟、社稷不穩的情況發生?

秦的教訓,法家這些年總結了沒有、總結了多少,又做出了多少針對性的改變?

這些問題,劉榮都需要仔細斟酌。

對於法家,劉榮的情感倒沒有像針對墨家那般複雜。

既沒有先帝那樣的特殊濾鏡,也沒有高皇帝、太宗皇帝那樣的有色眼鏡。

在劉榮看來,法家和墨家、小說家、陰陽家、縱橫家一樣。

墨家適合搞技術,小說家適合搞輿論,陰陽家適合搞天文,縱橫家適合搞外交。

而法家,正如其名:其實就適合專精於法律。

根據現實狀況,研究新法也好,在舊有的法律體系框架內,尋求查漏補缺也罷——都是法家擅長,且必然能做好的。

但若要說成爲執政學派,主導一個封建王朝的整體大方向,劉榮還是有些無法信任法家。

不單是因爲法家的履歷上,有‘暴秦’這個無論如何都洗不掉的污點,也同樣是因爲法家的治世哲學,實在很難讓劉榮溝通。

後世有這麼一種說法。

商鞅,李斯,董仲舒三賊,接替完成了華夏統治者對華夏底層民衆的愚化、奴化,讓華夏底層民衆再也擡不起頭,只能世世代代接受統治者的壓迫。

這個說法固然偏激,但既然能出現這種說法,就說明其中,也未必完全沒有可取之處。

而這其中,最爲核心的論點,便是法家對底層民衆的治理方式,是存在極爲嚴重的漏洞的。

——人,不是牛羊牧畜。

不是你說往哪幹趕就往哪趕,你說宰了吃肉就宰了吃肉的。

尤其是在‘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華夏,統治者和底層民衆的關係,是幾乎不可能以絕對支配權,長久、穩定的存在的。

偏偏法家就是這麼想的,也恰恰是這麼做的。

將百姓視作牛羊,甚至是奴隸,認爲百姓應該無條件遵從統治者的支配,且無論如何,都絕對不應該反抗?

如果說,墨家想要達成的‘大同世界’是理想化,那法家所追求的這個遠大目標,便堪稱是幻想了。

人有七情六慾,故而爲人。

秩序確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秩序的出現,本身就是大多數人一致認同,能爲大多數人帶來好處的,公約興致的協議;

而非少數人認同,只能給少數人帶來利益、損害大多數人利益的條令。

誠然,封建時代的法律條令,本質就是維護少數人利益的剝削工具。

但如果做的太過,如果完全照顧不到大多數人的利益——甚至連大多數人的感受都照顧不到,那就別怪再冒出來個某勝某廣,從魚肚子裡掏出什麼奇奇怪怪的東西了。

第476章 慈不掌兵?第256章 死灰復燃第529章 草原劇變第269章 王孫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第64章 有話直說吧父皇第436章 百官的鄙視第68章 好戲,開場了第443章 桃侯家族的難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84章 上架感言第340章 驗金石第219章 萬石君?機器人!第185章 孤方以睡覺爲事,無暇見婦人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14章 坑兒的爹!第538章 意外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312章 寇可往,我亦可往!第43章 丞相失勢第446章 慄氏外戚第386章 世子多疾,汝勉勵之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270章 朕,要給程不識封侯!第263章 人心啊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399章 金布律?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463章 世態炎涼啊第355章 只朕如此,後世之君弗從第545章 子墨子曰明天開始恢復更新第458章 難啊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514章 大案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78章 狗,不嫌家貧第456章 萬望陛下三思!第476章 慈不掌兵?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365章 物論第337章 連鎖反應?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448章 墨家?第105章 西進!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85章 我要做太子!(求首訂)第94章 這不搞人心態嗎這?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518章 各謀其利第243章 周亞夫可惜嘍第27章 故安侯保重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19章 做大哥的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515章 有的放矢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192章 不該殺嗎!!!第238章 宗祠第438章 新的秩序第490章 變天了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512章 華夏貴胄!第545章 子墨子曰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77章 我乏了第298章 靡靡之趙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407章 四兩撥千斤第468章 備用方案第341章 竇氏的未來第207章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184章 少府怎麼說?要不要合夥?第479章 冰雕第433章 尚書令第5章 登門賠禮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354章 花錢的纔是大爺!第396章 天翻地覆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第417章 應有之理第216章 對不住啊老弟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516章 由點及面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94章 這不搞人心態嗎這?第547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第533章 和親的藝術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識第41章 回去再說!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原县| 石首市| 柘城县| 平罗县| 离岛区| 微博| 灵台县| 平利县| 平果县| 德兴市| 井陉县| 乌鲁木齐县| 临清市| 武夷山市| 龙南县| SHOW| 万宁市| 梁山县| 永平县| 新沂市| 韶山市| 林州市| 芒康县| 山阴县| 峡江县| 黄平县| 盐源县| 台江县| 巴楚县| 普洱| 崇礼县| 政和县| 宜丰县| 闽清县| 贵溪市| 临海市| 阳新县| 滁州市| 章丘市| 兴山县| 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