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46章 墨者

墨家的‘感染力’,或者說是超強的組織行動能力,劉榮早有耳聞。

不單是從臣下口中、史書的字裡行間窺見,就連先帝老爺子,也曾在劉榮表露出‘試用墨家’的時候,頗有些嚴肅的提醒過劉榮:不要玩兒火。

當時劉榮還頗有些不以爲意。

——怎麼就玩兒火了?

墨家又不是什麼邪教,又不是沒有存在過;

在戰國時期,能和‘不以物累’的楊朱半分天下思想學術界,能成爲天下過半國家的執政學派,劉榮怎麼就不能用了?

能存在於戰國時期,能在戰國時期成爲諸侯國執政學派的墨家,怎麼就不能成爲如今漢室的‘顯學’之一了?

但當真正嘗試過之後,劉榮才終於後知後覺的反應過來:先帝老爺子說的沒錯。

墨家的組織行動能力,以及這個特殊能力對封建王朝帶來的衝擊,是極爲猛烈的。

因爲按照墨家的學術思想綱領,以及墨家所在的區域,自然而然形成的‘墨社’,還有墨者們所迅速打造的特殊民風,幾乎是取代了封建王朝對繼承的統治!

試想一下。

如果那個‘出問題’的縣,並不是劉榮任命了一個墨家縣令,並允許墨家肆意施展才華,而是僅僅只允許墨家活動,卻又另外一位尋常的縣令,會是什麼場景?

恐怕縣令的一切政令,包括但不限於農業、民生、吏治等方面的命令,都無法得到當地百姓民的全然遵從。

反倒是墨者爲首的‘墨社’力量,會將原本各自獨立的底層民衆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個極爲危險的民間組織。

這個民間組織,像是後世的街道管理會,也像是換一個畫風的基層領導機構。

而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封建王朝本身是有基層政府機構,對基層是有統治手段的!

但墨家墨者、墨社的存在,卻分明是在搶奪封建王朝對基層、對底層民衆的統治權!

雖然墨者、墨社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統治基層’,但毋庸置疑的是:墨社的存在,使得封建王朝——使得漢家對基層的統治失去意義和必要。

在一個有墨社存在的鄉,鄉三老,以及嗇夫等基層官吏、基層機構,是沒必要存在的。

因爲出了什麼事,墨社就能出面解決,就連百姓民的農稅、口賦,墨社都能組織當地百姓主動交上去。

在一顆墨家影響力強大、‘墨風’濃厚的縣,甚至連縣令和縣衙,都是沒必要存在的!

因爲墨家除了有組織行動能力,甚至還有自己的一套內部法律!

哪怕這套法律只針對墨家內部的墨者羣體,墨家也完全可以將這份對律法、對‘規矩’的執著和堅守,以《漢律》的形式用到底層民衆身上,從而取代漢家現有的司法、執法機構。

而這樣的墨家,在戰國時期之所以存在,是因爲戰國時期的各諸侯國,本質上並不是統一的封建政權。

非但不是中央集權的政權,甚至都沒有‘中央集權’這個概念!

在那個時代,諸侯國們除了作爲最高統治者的國君,還有許多地位不比國君低多少,亦或是與國君平起平坐,乃至於地位高於國君的‘類統治者’存在。

比如:楚雖三戶的‘三戶’,指的便是實際掌控楚國的屈、景、昭三家,而非作爲楚國王族的羋姓熊氏。

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時代,各國之間紛爭不休,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把絕大多數經歷放在了攻伐、戰陣之上。

——得多徵點兵!

——得多備點軍糧!

——其他的事都靠邊站,先把仗打好!

——什麼墨家不墨家,什麼基層不基層的,先保住國土、保住國家再說!

如此背景下,能爲各國節省大量行政成本,甚至節省下官員俸祿——幾乎不需要各國統治者費吹灰之力,就能維持國家運轉的墨家模式,自然就有了幾位廣闊的市場。

其內在邏輯也很好理解。

墨家也好,儒家也罷,對於當時的各國而言,不過是維持國家正常運轉,甚至是基本運轉的手段。

其中,儒家與鄉紳豪強聯繫過於緊密,一旦用久了,就會養出幾個怪物級別的世家門閥——就像是楚國的那‘三戶’一樣。

而法家又過於嚴格,雖然效率非常高,但很容易引發民衆的不滿,哪怕不激起民變,也有極大概率導致社會不穩定。

戰爭當前,大爭之世、大亂之世,各國想要的內部環境,幾乎都是:以最小的代價,花費最小的成本,最大可能維持社會穩定。

於是,墨家便有了施展才華的空間。

——墨家官員既不會貪污腐敗,也不會與地方豪強狼狽爲奸,尾大不掉;

幾乎所有的問題,都能得到墨家官員的積極解決——解不解決得了另說,起碼人家願意去解決。

對於底層民衆,或者說是與底層民衆‘和平共處’這一塊兒,墨家更是有著無與倫比,其餘諸子百家無法比擬的優勢。

墨家官員非但不會讓上級、讓朝堂操心,甚至都可能不需要發放俸祿!

再加上當時,儒、法都還沒有在任何一個國家,證明自己可以作爲執政學派而存在,天下顯學只有楊朱河墨家,供各國統治者選擇的選項就這麼兩個;

統治者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看看那刺眼的‘楊朱唯我,不以物累’八個大字,便只能默默選擇人畜無害的墨家。

因爲當時,各國的重點都在對外軍事擴張,或抵禦外敵入侵、遏制鄰國擴張。

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搞唯我、搞不以物累的精緻利己主義?

打仗誰去打?

總不能是國君及統治階級吧?

稅賦說來交?

不可能只指望王公貴族吧?

——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各國都需要底層民衆無私奉獻,爲國家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自然而然,楊朱被絕大多數掌權者pass掉,自然就只剩下另外一個選擇,墨家了。

至於各國統治者的心理活動,其實也不難猜。

——如果我選楊朱,那底層民衆一口一個‘楊朱唯我,不以物累’,那我連軍隊都徵召不到,連稅賦都收不上來!

一旦哪個鄰居盯上我這塊肥肉,一場仗沒打好,那我可就亡國了!

要知道周天子分封的天下各諸侯國,在西周時期高達八百個國家,到了戰國初期,可就剩下二十七個了!

這二十七個裡頭,除了秦、楚、燕、趙、魏、韓、齊等大國,剩下的可都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小國!

那我還有什麼好說的?

選墨家吧。

什麼基層不基層,統治不統治的,先保住國家要緊。

民衆、吏治之類的,就甩給墨家頭疼去吧。

把所有的精力和資源,都集中起來,用在對外軍事擴張/抵禦外敵入侵之上!

至於其他的,等國家保住了,沒有被其他國家吞併,而是吞併了其他國家,得以壯大後,再去考慮要不要解決。

其實,也不是非解決不可的。

——墨家也沒什麼不好的嘛~

一羣打了雞血的理想主義者,義務勞動式的幫忙統治國家,既不伸手要高官厚祿,也不在私底下蠅營狗茍,貪污腐敗;

很好嘛!

什麼?

你說這會動搖我的統治根基?

哎喲,你可別跟我說這麼深奧的問題。

我可是肉食者。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的嘛……

大多數小國,都選擇了成本更低、更有利於社會穩定,且能最大限度調動民衆‘奉獻精神’的墨家,來作爲本國的執政學派。

反倒是那些大國、強國,走向了另外一個低端,選擇了楊朱唯我之道。

原因也很簡單:對於這些大國、強國而言,重要的不是底層民衆的奉獻精神,而是對外擴張時的‘師出有名’。

如果選了墨家,那這些大國、強國對外擴張,就有違‘兼愛非攻’,乃是不義之戰;

反之,選了楊朱,那就簡單多了——楊朱唯我,不以物累!

我只管我自己舒服,哪管你死活?

別跟我說什麼仁不仁義、道不道德的,我讀《楊朱》的!

按俺們楊朱之士的價值觀,你的能力不足以支撐你活著,那我弄死你,就是在幫你!

你非但不應該怪我,反而還應該感謝我給了你一個痛快!

於是,天下學術思想界,半楊半墨,非歸楊,即歸墨。

而到了如今漢室,情況卻不同了。

——作爲華夏曆史上,第二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以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長治久安,長久延續的統一政權,漢室所需要考量的問題,和戰國時期的各諸侯國全然不同。

戰國初期,各國可以說‘先把精力放在對外戰爭上,內部勢力先丟給墨家去管,用他們最省錢’,但作爲統一政權的漢家卻不能這麼想。

因爲統一政權的根基,在於大一統、在於中央集權。

華夏文明從分裂、從封建制度,走向統一、走向中央集權制度的過程,是在不斷提高對地方的統治力度,提高對地方的掌控力度的。

對於統一政權而言,每一個加速中央集權進程、每一個提高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力度的方式,都是值得考慮的;

反之,每一個破壞中央集權、降低中央對地方掌控力度的方案,都應該被毫不遲疑的駁斥並取締。

戰國各諸侯小家子氣,可以念在墨家‘省心省錢’的份上暫且用著;

但漢家不行。

漢家絕對不能因爲墨家官員清廉、能幹、積極性高,能讓上級、讓中央朝堂省心,就對墨家放任不管。

——統一政權的最終目標是中央集權,而不是省心!

真要圖省心,還玩兒什麼中央集權?

直接搞民煮表決制,做個垂拱而治的聖天子好了!

玩兒中央集權,本身就表示‘我願意不省心,我願意勞心勞力’的態度,再爲了省心而去用墨家,無疑是有些本末倒置的了。

至於先帝老爺子,在劉榮表示想要試一試墨家時,提醒劉榮‘不要玩兒火’,其實也不難理解。

天無二日,地無二主。

墨家特殊的政治理念施展方式,本質上,就是在潤物細無聲間,搶奪基層行政權,甚至是統治權。

雖說封建時代皇權不下鄉,但衆所周知:一個文明、一個政權的組成,必然是有一個個獨立的小家庭,一個個農戶所組成。

軍隊由一個個農民子弟兵組成,財政收入也是由一筆筆農民上繳的農稅、口賦,才得以聚少成多。

對於基層,封建時代可以‘皇權不下鄉’,但並不意味著誰都可以去佔據這個空缺。

封建王朝不管基層,只是沒有那麼多的經歷、那麼大的能力去管,而非不願意管、不稀罕管。

而墨家踐行聖道的方式,就等於說是:基層你不管,那我就替你管。

管成什麼樣你別管,反正出不了岔子,而且肯定比其他人管得好。

但墨家不會說,甚至未必意識得到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墨家這種特殊的理念踐行方式,便會向流感病毒一樣,極爲迅速、猛烈的廣泛傳播。

就像劉榮做的這個實驗。

一開始,是一個縣令,三五墨者,就讓一整個縣‘墨化’‘黑化’;

劉榮剛有彌補動作,將縣令調去郡衙,結果非但沒能讓官僚系統同化這個縣令,甚至反而讓整個郡守府,顯露出了整體‘墨化’的趨勢。

最終,劉榮以強硬的手腕,結束了這個實驗。

因爲劉榮很清楚:如果自己再不插手,那肉眼可見的將來,這個郡的郡守府,以及郡守府下轄的一郡十數縣,也都會被‘墨化’。

然後呢?

以一郡爲中心,朝四面八方擴散,迅速席捲周邊地區。

到了那個時候,劉榮需要考慮的,就不是這幾個‘墨化’的郡、縣該怎麼處理的問題,而是怎麼組織墨家出生的官員,出任朝中三公九卿的問題了。

最要命的是:在基層,墨家提倡,並且有能力達成一種類‘無政府’的地方運轉模式。

而當這個模式,從一鄉、一縣,逐漸擴散到一郡、一國,乃至全天下的時候,情況就要一發不可收拾了。

——難道還真要在這兩千多年前的古華夏,玩兒無政府體制?

那劉榮該如何自出?

成爲舊時代的餘孽,被歷史的滾滾車輪所碾碎?

還是茍延殘喘,回未央宮參觀一下自己家,都還要買門票才能進?

第524章 劃算第403章 穿越者的覺悟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第120章 願從老將軍之請!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第396章 天翻地覆第452章 還得先看看高闕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512章 華夏貴胄!第29章 有人哭,就有人死第300章 真有意思第84章 上架感言第137章 攻守易型啦!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88章 賊心不死!第518章 各謀其利第42章 好你個申屠嘉第250章 單于庭第288章 圖窮匕見告假第420章 新的怪物誕生了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291章 諸王的成長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118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86章 王孫,且去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529章 草原劇變第326章 文明進程的落後第345章 意料之外的紕漏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264章 活著,纔是最大的勝利第471章 博望魯班苑第61章 陛下!第402章 皇祖母,何意?第532章 就不!第445章 爲後世開先例第311章 幽冥第476章 慈不掌兵?第487章 僵持第249章 北地騎士第390章 神特麼漢使!第15章 我好怕啊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請假條第216章 對不住啊老弟第38章 秦老匠第407章 四兩撥千斤第44章 長安侯第214章 蛇鼠一窩第186章 孤的心,狠嗎?第9章 執棋者第40章 賺錢賺錢第72章 怎這般過火?第479章 冰雕第172章 天賦異稟的中山靖王第23章 好劇本第485章 冰與火之歌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491章 捷報第135章 奏對第30章 真閉門謝客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第549章 學術紛爭第168章 這也太擬人了吧?第147章 好小子!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511章 潤物細無聲第290章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第369章 詭寂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267章 宗親凋敝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376章 無題第291章 諸王的成長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549章 學術紛爭第321章 我!何德何能?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302章 戰書?第86章 王孫,且去第92章 出師不利第469章 開花結果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341章 竇氏的未來第130章 太尉周亞夫之禍?第528章 單于庭第86章 王孫,且去第518章 各謀其利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486章 絞肉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浦区| 金平| 荃湾区| 奉节县| 平顶山市| 嵊州市| 高邮市| 新晃| 全椒县| 铜川市| 永泰县| 英吉沙县| 浠水县| 马公市| 吉水县| 苗栗县| 柘荣县| 元谋县| 阿尔山市| 宁远县| 玉田县| 武强县| 怀安县| 颍上县| 敦化市| 西平县| 南华县| 邯郸县| 左云县| 陇川县| 安阳县| 田阳县| 都江堰市| 吴忠市| 同江市| 安丘市| 嵊州市| 扶风县| 新化县| 普陀区| 榆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