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45章 子墨子曰

對於墨家,劉榮的感情向來非常複雜。

不單單是因爲墨家所追求的‘兼愛非攻’‘天下大同’的美好願景,與後世新時代的華夏遠大目標高度一致;

也不只是因爲墨家學說因絕傳,而在歷史上留下的神秘色彩,讓作爲後世人的劉榮滿心好奇。

更是因爲墨家最終發展的幾個分支:辯論派,遊俠派,以及工匠派,都讓劉榮不由自主生出濃厚的興趣。

齊墨善辯,楚墨多俠,秦墨長於魯班之術。

這三項,尤其是後兩項,本就會讓華夏男兒,莫名生出滿腔熱血,以及極爲濃厚的興趣。

便是後世,熱血男兒也都有行俠仗義,闖蕩江湖的夢想,更何況是這兩千多年前的漢室?

至於魯班匠人之術,更是讓每一個華夏男人,都無法忽視其閃耀著的迷人光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類男性,尤其是華夏男性,對於手工器械的癡迷,幾乎是刻入靈魂深處的。

劉榮自然也不能免俗。

前世,小到紙飛機、紙船,大到飛機航模、航母模型,都佔據著劉榮的大半少年時光。

而在來到這個時代,成爲華夏文明某一時間節點,甚至是關鍵時間節點的掌舵人之後,劉榮也仍舊不可避免的,被墨家所獨有的‘匠人藝術’所吸引。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政治視野的拓寬,劉榮終於還是在先孝景皇帝的指點下,逐漸意識到了問題的複雜性。

——墨家,並非只有辯論家、遊俠衆、能工巧匠這三種人。

準確的說,哪怕是這三種人,也都有著一個令封建王朝、封建帝王無法接受的共同點。

學派價值觀,以及最終目標。

後世人常說,諸子百家一大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就成了大雜燴。

但劉榮卻更傾向於另外一種說法。

——大道萬千,殊途同歸。

諸子百家,無論是儒、法、黃、墨等綜合性大學派,還是名、雜、縱橫、陰陽等專精型小學派,其最終目標都是一致的。

致君堯舜上!

說得再具體一些,便是求‘道’。

當然,不是道家、道士的道,而是真理、道義。

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是諸子百家一致認同的價值觀。

在這個共同的、一致的遠大目標前,諸子百家之所以還要分爲‘百家’,則是因爲‘殊途同歸’的‘殊途’二字。

目標是一致的;

但達成目標的手段、路線,諸子百家各有看法,各有堅持,也各有自己的主張。

如,現今漢室的執政學派:黃老學,主張水利萬物而不爭,掌權者應該無爲而治,與民休息;

只要劃定大致方向,並允許百姓在框架內肆意發展,就總有一天能自然而然,抵達‘道’的彼案。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法家的主張。

在法家看來,人這個東西,就是要管著的。

大到婚喪嫁娶,小到吃喝拉撒,最好連嘴上說什麼、心裡想什麼,都得到掌權者的控制,才能讓社會安定,並最終穩步走向‘道’之所在。

再比如儒家,認爲統治者不應該事必親躬,而是應該慷慨的放權給地方豪紳,以鄉紳治國,方可致‘道’。

其中,最偏激的兩家,便是在數百年前,將華夏學術思想界對半平分的兩家:楊朱,以及墨家。

孟子云:天下之言,不歸楊,即歸墨。

其中的‘楊’,便指楊朱之學。

該學,由戰國初期的魏國人:楊朱楊子居所創立,主張‘貴己’‘重生’‘人人不損一毫’等思想。

大意爲:人最貴重的東西無外乎生命,生難遇而死易及。

所以,人應當萬分珍惜生命,要‘樂生’,一切以存我爲先,爲了不受到他人損害,任何手段都是可以採用的。

楊朱之學的大部分學說主張,也都是圍繞著這一點展開,凡是涉及‘人應該怎麼做’的討論時,楊朱的主張便總是類似的畫風。

開心就好;

利己就好;

自己的感受最重要,自己的快樂最重要,自己的生命最重要。

在確保自己不受損害的前提下,通過幫助別人,來讓自己收穫快樂,是可取的;

但若幫助別人,就要讓自己受到損害——哪怕是損失一個指甲蓋,就可以救人一命,在楊朱學派的主張看來,也是不對的。

所以世人常說:楊朱唯我,不以物累。

後世也有人將類似的主張,總結爲:精緻的利己主義。

如此偏激的觀點,饒是在後世那個思想開放、進去的時代,都很難得到普世價值的認同,更枉論在思想更爲保守、更提倡‘無私奉獻’‘道德君子’的戰國時期了。

也就是在那樣的背景下,楊朱能以‘唯我’二字,與對手墨家平分天下學術思想界,也足見其思想,在當時所引發的聚類討論,以及足夠的特殊性。

而同一時期,與楊朱半分天下的墨家,則顯然是硬幣的另外一面,思想主張呈現與楊朱截然相反的另外一個極端。

楊朱追求極致的利己,堅決抵制損己而利人,墨家便主張極致的無私,堅決反對損人利己。

而且,不同於絕大多數學派的‘我主張’‘我提議’‘我認爲’——墨家自誕生的那一天開始,便始終是‘我願意’的實幹派。

墨家不止是嘴上說兼愛非攻,主張捨己爲人,而是一邊嘴上說,一邊也身體力行的做。

時至今日,哪怕墨家學說早已在客觀上失傳,留下的早就不是祖師墨翟的那一套理論,可墨家仍舊堅持著‘舊規矩’。

如:凡墨家之士,皆稱墨者,以踐行祖師墨翟之理念爲己任;

身著粗布褐衣,腳踩自編草鞋,身不可有餘財,食不可有肉糜。

即便是憑自己的勞動賺取到報仇,又或是自己種地種出來的莊稼,墨家也強制要求其成員,即‘墨者’羣體將‘餘財’贈送給貧苦的人。

至於墨者們如苦行僧般,吃吃不好、穿穿不好,還要每年抽出個把月時間,去幫助貧苦人家種地、修繕房屋的舉動,墨家是這麼解釋的。

——‘道’還沒有達成,天下還沒有變成理想中的美好模樣。

這是墨家的責任!

一天沒有達到‘道’的彼岸,一天沒有‘致君堯舜上’,天下就一直會有貧苦的人存在。

而每一個貧苦的人,都是因爲墨家沒有率領天下人,抵達‘道’的彼岸才存在。

所以,凡墨翟徒子徒孫,都必須以天下爲己任!

只要天下還有一個穿不起衣服的人,墨者們就必須穿粗麻褐衣,以‘共苦’;

只要天下還有一個穿不起鞋的人,墨者們就必須要赤腳——頂多只能穿一雙誰都能編的草鞋。

只要天下,還有一個人吃不飽肚子,那墨者們就不能吃肉,也不能吃飽。

因爲只有這樣,墨家才能時刻感受到:天下還有窮苦人,窮苦人過的是什麼日子。

然後依次爲動力,更努力、更專注的投入到追求‘道’,追求‘致君堯舜上’的遠大目標之上。

所以,劉榮纔會說:墨家的思想主張,與後世新時代的華夏新時代遠大目標,有著相當程度的一致。

——兼愛非攻,天下大同,真的很難不讓劉榮想到後世新時代,那個讓每個華夏百姓爲之神往的遠大目標。

而在過去這幾年,原本瀕臨滅絕——實質上基本已經絕傳的墨家,得到了天子劉榮的特殊照顧,得以留存學派傳承。

當時,劉榮想的倒是不復雜。

一來,是華夏少年對這一神秘學派的天然好感,讓劉榮本能的就想出手,哪怕保不下整個學派,也至少保留其思想,權當是在博物館裡留藏珍惜動物標本了。

二來,是當時的情況,使得劉榮迫切需要一個綜合性的大學派,來和日薄西山,即將告別歷史舞臺的黃老學,以及野蠻增長,即將失控的儒家,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以維持華夏學術思想界的相對穩定!

後來,發現墨家早已經虛弱的不成樣子,劉榮思慮再三,最終決定給墨家找一個幫手:法家。

於是,學術思想界三足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一方爲即將瘦死的駱駝:黃老;

一方爲即將撐死的綿羊:儒家;

最後一方,則是仍復興無望的法家,與差點瀕臨滅絕的墨家二者合理。

對於這對難兄難弟的合作,劉榮倒也沒有太過於擔心。

畢竟早在秦時,這哥兒倆就已經合作過,而且合作的相當默契。

由法家負責秦的總體方向,由墨家負責民用、軍用器械以及工程,再由墨家分支:農家負責農桑食邑,保障後勤。

三者以法家爲先,墨、農爲輔,各司其事,也算是相得益彰。

從最終,秦得以一掃六合,一統天下的結果,也不難看出這哥仨的合作模式,也有一定的可取之處。

更何況此一時,彼一時。

——當時如日中天的法家,與正常狀態下的墨、農兩家,尚且能合作的那麼愉快、默契;

更何況是法家半死不活,墨家氣若懸絲,差點沒滅亡的現在了。

於是,劉榮從中穿針引線,兩個老朋友一拍即合,成了劉榮制衡黃老、儒兩方的第三方力量。

但隨著事件的推移——尤其是當時間來到今年,漢匈高闕之戰基本宣告結束之後;

墨家給劉榮搞出來的新聞,真的是越來越大,大到劉榮都有些不好收拾,甚至不願意收拾了。

一開始,爲了盡最大可能保護墨家,將墨家依舊存在的輿論影響降到最低,劉榮在自己的太子私苑:上林博望苑內興建魯班苑,將墨家安置其中。

對外,便以‘魯班苑爲匠人居所,負責爲漢家制造絕密器械’爲由,將魯班苑列爲了漢家的最高機密。

當然,這個說法也不假——過去這些年,魯班苑所製造出來的一系列器械以及‘產品’,確實無愧於絕密二字。

後來,墨家的幾位代表找上劉榮,委婉的表示要‘踐行所學’。

說白了,就是要搞實踐,要推行自己的主張。

劉榮雖然有心防備,但也不好直接拒絕——畢竟過去這些年,墨家沒少幫漢家做事。

思慮再三,劉榮最終給墨家劃了一個小縣,任命了一個墨家縣令。

然後,事態就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了。

——在短短幾個月內,那個原本民風彪悍,私鬥之風盛行的小縣,便在那位墨家縣令,以及隨行墨者的‘調教’下,搖身一變成了一個超大號墨社!

凡當地農人,無論是種地還是農閒,無論是婚喪還是嫁娶;

無論是家中子侄要讀書、從軍,還是老人生病、離世;

但凡有個什麼事,該縣便無不是齊出——婚喪嫁娶全村幫忙,子侄讀書全鄉出錢!

孤寡老弱,有墨者專門對口幫扶,幫忙種田、抗水、砍柴;

有人病了,也有墨者輪流上門診治、照料,還有鄉鄰負責幫扶這一家人的生計。

意識到事態苗頭不對,劉榮當機立斷,以‘輪值’爲由,將那個墨家縣令調離,調去了郡守府做少吏。

所謂少吏,便是非負責人性質的部門成員,與之對應的‘長吏’,則是負責人性質的領導,如縣令、郡守,亦或是部門監令之類。

隨後發生的一切,讓劉榮真切的意識到:過去百十年,華夏統治階級,爲何要對這個看似人畜無害,甚至頗有些‘捨生取義’之意味的學派,要嚴防死守到那個程度。

——在那個墨家縣令調離後,那個縣,依舊如故!

就好像那個縣,已經被墨家思想刻入基因深處,早已經成爲了永久性的墨家擁躉!

至於那位墨家縣令,在被調到郡守府之後,非但沒有被官場的黑暗所侵染、所同化,反而開始在郡守府,大肆宣揚自己的墨家學說!

然後,那個原本以黃老爲主,儒家與之針鋒相對的郡守府,便多了一羣赤腳褐衣,言必稱‘子墨子曰’的所謂墨者。

這些‘墨者’官職不高,最高的也不過六百石,最低的爲百石以下的無秩小吏。

但即便如此,得知這一切後的劉榮,也還是悵然進口不能言。

第448章 墨家?第524章 劃算第139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歇一天第46章 莢錢第337章 連鎖反應?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276章 嫁爲天子婦,爲漢椒房主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第495章 原來高闕,這麼難打啊?第44章 長安侯第434章 還行吧第237章 高爐鍊鋼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369章 詭寂第120章 願從老將軍之請!第514章 大案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520章 洗腦?第341章 竇氏的未來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185章 孤方以睡覺爲事,無暇見婦人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250章 單于庭第281章 遊牧之民的噩夢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劃算嗎?第185章 孤方以睡覺爲事,無暇見婦人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534章 集思廣益?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170章 窮酸好武第82章 屠龍勇士第225章 母后來了啊第186章 孤的心,狠嗎?第31章 不盡然吧?第78章 狗,不嫌家貧第15章 我好怕啊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437章 御前秘書處第276章 嫁爲天子婦,爲漢椒房主第484章 爆!第92章 出師不利第445章 爲後世開先例第147章 好小子!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320章 衛青第67章 老四也是做兄長的人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341章 竇氏的未來第232章 孝景皇帝第69章 朕,變了嗎?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256章 死灰復燃第228章 皇祖母覺得,這是鹿是馬啊?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447章 快刀斬亂麻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531章 封禪?第96章 誅晁錯,清君側!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95章 盛名之下,斷無虛士第319章 得隴望蜀?第284章 請陛下,未雨綢繆!第241章 處置第470章 第468 冷兵器時代的‘號稱’第102章 想做太子?第501章 蠻夷入華夏,則華夏之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436章 百官的鄙視第537章 戰,爲止戰第532章 就不!第500章 攻心爲上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夠格吧?第256章 死灰復燃第422章 爲人父的奇妙感覺第341章 竇氏的未來歇一天第105章 西進!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4章 棋盤俠劉啓第154章 皇帝要唱哪一齣啊?第151章 該打就打!第80章 有母第207章調整一下狀態第376章 無題第356章 來了,都老了第319章 得隴望蜀?第14章 坑兒的爹!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邱县| 中江县| 宣武区| 自贡市| 兴文县| 茌平县| 阿坝县| 策勒县| 紫云| 武夷山市| 高密市| 宣恩县| 安泽县| 阿合奇县| 丹棱县| 道孚县| 武汉市| 马龙县| 龙川县| 成武县| 巴青县| 阿拉善右旗| 延川县| 普格县| 邵阳县| 乐业县| 林州市| 芦溪县| 宁城县| 汉寿县| 封开县| 三亚市| 股票| 吴江市| 泊头市| 布尔津县| 乳源| 肃宁县| 枞阳县| 乌鲁木齐县| 墨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