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40章 冬

在內治方面,劉榮趕在歲首年初十月到來之前,完成了針對長安朝堂公卿有司屬衙的改制,並基本完成了官僚體系的俸祿上漲。

外部,則是一場高闕之戰,讓漢家一舉扭轉了對外軍事戰略劣勢的同時,爲漢家爭取到了更多的戰略進攻可能。

隨著時間的推移,悄然將,冬天來臨。

時間,也來到了漢天子劉榮新元五年,冬十一月。

這一年的長安,格外的冷。

冷到劉榮饒是搬到了宣室殿溫室側殿,也還是不得不穿上一層並不輕薄的後衫。

天氣的異常寒冷,讓劉榮想到了很多。

比如,牆壁內部中空,有壁爐加熱的宣室殿溫室側殿,尚且冷到劉榮有些待不住,那長安城呢?

長安城的百姓,乃至長安城外的農戶黔首呢?

甚至再進一步——北方的北地隴右,代北燕北,乃至極北的雲中?

漢家剛到手不久的高闕,以及被高闕護在身後的河套?

當然,還有草原。

——長安尚且這麼冷,北方必然是無比苦寒。

那草原上的匈奴人,此刻又在過著怎樣的日子?

很顯然,匈奴人今年冬天的日子,絕對不會好過。

雖然過去這兩年,匈奴單于庭西征,從西域,以及中亞的大宛、大秦等國,搶掠回來了許多財富,但也依舊無法改變這個冬天,遊牧民族無比難熬的事實。

道理很簡單。

——軍臣再怎麼‘英明神武’,匈奴騎兵再怎麼肆虐西域、中亞,搶來的也只會使貴重金屬,工具器械,以及能工巧匠、壯奴少女。

軍臣掌控下的匈奴單于庭,不可能在過去兩年的西征過程中,搶到足以剩下,並被帶回幕南的糧食。

甚至幾遍搶到了,也不可能帶的回、存得住。

匈奴人,乃至遊牧民族唯一拿得出手的食物保存技術,就是乳製品脫水製成奶酪,以及肉類脫水風乾。

除了奶酪在內的乳製品,以及肉乾在內的肉制乾糧,匈奴人幾乎儲存不了其他任何食物。

過去,每年秋收過後,匈奴人哪怕從漢北邊境,搶回許許多多的糧食回草原,也頂多只夠匈奴人熬過冬天。

不是因爲搶的不夠多,而是隻有冬天的寒冷,才能讓匈奴人什麼都不用做,便儘可能完善的儲存好糧食。

一旦到了春天,匈奴人儲存的所有糧食,都面臨著極大的變質風險。

在過去這短短幾十年,草原上不知有多少貴族,死於不豐之年食用變質肉製品、乳製品,所引發的一系列感染併發癥。

這是遊牧民族難以改變的困局,以及不得不面對的落後文明欠缺。

而今年冬天,之所以說匈奴人的日子會無比難過,除了單于庭過去兩年的西征,必然無法帶回多少可儲存的糧食之外,自然也有幕南大本營,也出了問題的原因。

——高闕易主,不單單是軍事層面的變故!

對匈奴人而言,高闕的丟失,也引發了一系列令匈奴人,令遊牧之民難受無比的鏈式反應。

如高闕丟失後,右賢王伊稚斜的第一反應,是徵召大軍反攻。

反攻不成,又是轉頭去攻打雲中,去磕個頭破血流。

雖然說匈奴人調動軍隊,不需要由作爲中央機構的單于庭負責糧草輜重,但哪怕是軍士們自備乾糧,那也是原本應該用於供養部族的吃食。

好比一個勇士,在高闕易主後,帶著十五天的乾糧相應號召,來到了右賢王伊稚斜帳下聽令。

可倘若沒有高闕這一籃子事,這十五天的軍士乾糧,是可以供一男、一女、一幼三人,省著點吃一個月的。

將視角從微觀拉到宏觀,情況就更糟糕了。

——原本夠一整個部族吃四、五個月的糧食,被僅佔不足人口十分之一的勇士們帶走,當做未來一兩個月的口糧。

如果只是一次性抽調太狠,那倒也罷了。

生產能力若還在,就總能緩過勁兒來。

但過去這幾年,草原發生的所有變故,都使得遊牧民族的命運,朝著不利於自己的發展,甚至堪稱飛速狂奔。

——河套丟了。

一同丟失的,是佔據匈奴人口將近八分之一的人口、部族,以及至少五分之一的牛羊牧畜!

河西斷聯了,等於說是河西地區,再也無法向單于庭上貢,使幕南地區的物資總量得到豐富。

再加上過去這些年,一直都能爲遊牧民族‘託底’的,最後的一條退路:找漢人搶,也愈發沒了可能。

此間種種加在一起,就導致今年的大草原,遊牧之民失去了許多入項的同時,還多出了許多支出。

——單于庭回來了。

非但自己回來了,還帶回來了許許多多的奴隸。

雖然在這個世代,奴隸無論是在長城以南還是以北,都基本不被當做人來看待,但畢竟也是財富。

шшш т tκa n ¢Ο

牛羊牧畜,尚且需要遊牧,需要給吃草;

更別提比牛羊作用更大,價格卻更低廉、更好養活的奴隸了。

既然是財富,那自然也不能讓奴隸餓肚子——起碼不能白白餓死。

這就使得今年冬天,草原地區,尤其是幕南地區的糧食缺口,達到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高度。

一開始,軍臣爲首的單于庭,還沒怎麼當回事。

只按部就班的,讓幕南各部族,將過去這兩年應該上貢的物資送到龍城,供單于庭本部過冬。

隱約意識到今年冬天,草原上缺吃食後,軍臣也依舊沒太當回事,一邊派人從西域運糧回幕南,一邊積極與漢人商隊聯絡,希望通過手中,西征搶掠得來的財富,從漢人商隊手中換回一批糧食,以度過這個難熬的冬天。

但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卻讓軍臣怎麼都輕鬆不下來了。

——西域,太遠了。

本來沒這麼遠的。

如果河西還在,幕南到西域的路程,本來不該這麼遠的。

但河西沒了,單于庭派去徵糧的使者,要想從幕南抵達西域,就只能往北繞好大一圈。

衆所周知,亞洲所在的北半球,越往北越冷。

繞這麼大一圈,路程增加了不說,沿途的惡劣氣候,還讓隊伍的前進速度大幅降低,危險性大大增高。

直到這時候,軍臣纔好似後知後覺的反應過來:在自己不知不覺間,原本遼闊無邊的匈奴帝國版圖,已經在漢人前後幾場戰爭的對外擴張後,變得無比微妙了起來。

——北方的北海,是流放囚犯的極北之地,對匈奴人而言沒有任何價值。

東方也同樣是海,而且在靠近漢室東北地區的區域,甚至比更靠北的草原大部分地區都還更冷!

南方的漢人,不好惹。西南部的河西,不再爲匈奴人所掌控。

留給匈奴人的‘出路’,似乎只剩下過去這兩年,匈奴單于庭主力西征的路線,即西域,以及中亞地區。

當然,這個時代,無論是匈奴人還是漢人,都沒有亞洲、中亞之類的概念。

漢匈雙方都極爲默契的,將中亞地區稱之爲:比西域更靠西的‘極西之地’。

先前,做出戰略收縮,並將戰略重心西移,將漢匈角逐、角力的主戰場挪到西域時,軍臣其實也曾隱約感知到:這是遊牧之民唯一的出路。

在西域把漢人耗死,哪怕耗個兩敗俱傷也行!

等漢人耗不下去了,垂頭喪氣的退回中原,遊牧民族就算被折磨的出氣多進氣少,也總能緩過勁兒來。

草原有一套未必優秀,但絕對公平的自然法則,可以使得任何一個種羣,都在‘瀕臨滅絕’到‘氾濫成災’之間的區間起伏不定,卻始終維持種羣的延續。

只要漢人退回中原,遊牧之民,終將通知草原。

但在這年冬天,發現幕南地區——被匈奴人視爲大本營、極樂土的幕南地區,都面臨實物短缺的問題時,軍臣才終於明白事態的嚴重性。

河套沒了;

河西實際上也沒了;

從漢人手中搶掠的方案,基本完全失去了可行性。

甚至就連作爲血袋的西域,也因爲河西的丟失,而變得路途遙遠,騰挪艱難。

河套、河西沒了,等於單于庭,以及單于庭所常駐的幕南地區,少了兩個巨大的生產力基地。

與此同時,河西的丟失,又讓西域對幕南地區的輸血效率大幅降低。

如果河西還在,事態倒還不至於嚴重到這個地步。

哪怕河西刮不到多少油水,也總能讓西域各國‘貢獻’出來的物資,儘快、儘可能安全的被運送到幕南。

但現在,一切都無從說起了。

從今往後,無論是幕南地區的富庶部族、幕北地區的野蠻部族,亦或是單于庭、左右賢王等貴族——要想繼續過安生日子,那除了在自己的領土安心搞生產,就只能耐心地等西域各國的上貢,長途跋涉送到萬千裡外的幕南。

沒有第三種方法。

甚至即便是這僅存的兩個辦法,其實也都讓軍臣感到頭疼不已。

——搞生產,從來都不是遊牧民族的強項,也不是草原生態的主旋律。

漢人有句話,說: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

在軍臣看來,這話實在是太適合用在草原,太適合用在遊牧之民身上了。

草原上,遊牧之民也好,偷雞摸狗的羌人也罷,都信奉著一套類似的價值體系。

即:老老實實遊牧、蓄養牧畜,僅僅只是爲了儘可能保障生存。

要想真正衣食無憂,甚至強大自身,唯一的辦法,就是掠奪!

掠奪那些老老實實,本本分分搞生產,勉勉強強保障自身生存的老實人,才能真正的‘富’起來,‘肥’起來。

在這套價值體系的背景下,遊牧民族很難形成統一的、普行的,主張生產致富、致強的普行價值。

在遊牧民族的認知中,只有弱者,才需要搞生產,來堪堪保障生存。

至於強者,則天然應該支配並擁有弱者的一切,包括弱者矜矜業業,本本分分生產出來的財富。

就像是後世那句:鄰居屯糧我囤槍,鄰居就是我糧倉。

過去幾十年,草原遊牧之民都是這麼認爲的,也都是這麼做的。

——漢家費盡心思搞無爲而治,休養生息,戰爭能不打就不打,刀兵能不動就不動。

甚至就連官員,都是能用一個就不用兩個,俸祿能發一份,就絕不多發第二份。

反觀匈奴人,不斷地擴張,不斷地在軍事層面強大自身。

至於物資供應和生產,除了擴展過程中必然伴隨的掠奪,便是通過漢家這個‘屯糧的鄰居’,來源源不斷的獲取。

世人常說,升米恩鬥米仇。

又或者說,一頓飯是恩,頓頓飯是仇。

匈奴人如今的狀況,就多少有這種味道在其中。

——一開始,發現能從漢家搶掠物資,尤其是草原上稀缺的糧食,遊牧之民無比激動!

本著能搶一回是一回,指不定下次還搶不搶得到的原則,遊牧之民無所不用其極,恨不得掘地三尺,都要把漢北邊境,能帶走的所有物資待會草原。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所有遊牧之民,都習慣了這種畸形的‘供需關係’。

以至於有一段時間——就短短五六年前,草原上還流傳起了這樣一種論調。

漢人就不該擁有軍隊~

漢人擅長種田,那就專門負責種田就好了~

至於戰爭這種事,還是應該交給更擅長此道的遊牧之民。

所以,匈奴單于庭的漢長安朝堂,應該想辦法搞一種模式出來——漢人老老實實種地,並把種出來的乖乖送到草原去;

得了漢人的糧食,遊牧之民也不往南打了,就莽足了勁西進,去欺負那些金髮碧眼的西方蠻子。

在漢家看來,這個論調顯然頗具諷刺意味,甚至堪稱折辱。

但在當時的遊牧之民看來,這個論調還頗有些市場!

而現如今,失去了漢家這個存在數十年的免費糧倉後,匈奴人直接麻了。

誒,不是?

漢人的糧食,咱們吃不到了?

爲啥?

哦,原來是打不過了啊……

只可惜,在過去,從來都沒有哪怕一個遊牧之民,想過如果有一天,遊牧之民打不過漢人了,吃不到漢人的糧食了,該怎麼辦。

有的,只是一句又一句自信滿滿的:我們都是撐犁天神的子民,永遠都不可能打不過漢人!

漢人,就是撐犁天神賜給我們,好讓我們不用爲肚子發愁的!

第206章 孤兒軍第317章 秦關:高闕請假條第248章 竇太后的大局觀第287章 又一個冉冉升起的外戚!第44章 長安侯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249章 北地騎士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168章 這也太擬人了吧?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517章 上林宴第251章 毒蛇!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15章 我好怕啊第476章 慈不掌兵?第392章 又一年秋第427章 百年大計告假第185章 孤方以睡覺爲事,無暇見婦人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第342章 平城往事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141章 啥事兒來著?第538章 意外第467章 麻煩了啊第38章 秦老匠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85章 我要做太子!(求首訂)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478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95章 盛名之下,斷無虛士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第341章 竇氏的未來第152章 博望苑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50章 有樣學樣第468章 備用方案第436章 百官的鄙視第456章 萬望陛下三思!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302章 戰書?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151章 該打就打!第356章 來了,都老了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170章 窮酸好武第192章 不該殺嗎!!!第239章 敞開天窗說亮話第384章 雙刃劍吶第281章 遊牧之民的噩夢第352章 一步到位第527章 穩步推進第385章 五月蹛林第443章 桃侯家族的難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請假條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206章 孤兒軍第366章 文明的差異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503章 河套模式第502章 篝火晚會剛落腳第420章 新的怪物誕生了第519章 板子打下來,很疼的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46章 莢錢第407章 四兩撥千斤第467章 麻煩了啊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540章 冬第30章 真閉門謝客第241章 處置告假第268章 削藩第310章 郅都,沒有擔當啊第27章 故安侯保重第207章第151章 該打就打!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419章 考題第516章 由點及面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射洪县| 南和县| 小金县| 得荣县| 银川市| 兰考县| 云阳县| 黄陵县| 百色市| 化州市| 固阳县| 金平| 略阳县| 格尔木市| 惠来县| 方城县| 额敏县| 三门峡市| 莱州市| 武川县| 尤溪县| 公安县| 波密县| 朝阳区| 蕲春县| 南靖县| 嵊州市| 石狮市| 莱西市| 渑池县| 郑州市| 东乡县| 台湾省| 正安县| 郑州市| 民丰县| 望城县| 怀宁县| 五家渠市| 云梦县| 玉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