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39章 文治武功

戰略威懾,一直都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東西。

在華夏文明的春秋戰國時期,列雄之間相互交換質子,也就是以王子爲人質,算是史前版本的戰略威懾。

——你要是攻打我,我就弄死你兒子!

通過這種原始的戰略威懾,戰國列雄之間的攻伐征戰,算是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控制。

後來,列雄也逐漸回過味來:兒子並不是只能有一個。

且送去別國爲質子的,也並不非得是自家的嫡長子,亦或是有資格繼承大位,有能力率領國家強盛的‘賢者’。

於是,一個又一個不受重視的王宮子弟,以‘爲國奉獻’的名義被送去別國,甚至是敵國爲質子。

時至今日,漢家也依舊保留著相當一部分與質子相關,至少是同一類似的戰略威懾舉措。

比如關東宗親諸侯,依律三年一朝長安。

雖然說是隻能在長安待一個月,且無詔不得擅自入朝,但這話反過來聽便是:每次入朝,都得待夠二十多將近三十天,並且在得到朝堂中央的召見詔書時,務必要無條件入朝覲見。

這一舉措在‘戰略威脅’層面的存在意義,可謂是再淺顯、再簡單粗暴不過的了。

——說讓你來長安,你就得來!

——默認每三年必須要來一趟,如果朕額外相召,那也得老老實實入朝。

只要你來了長安,而且是每三年至少來長安一次,那你就是‘安全’的。

因爲你的人生安全,並不掌握在自己手裡,而是在長安朝堂手裡,所以你是‘安全’的······

後世的蘑菇類武器,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當雙方都無法保證自己的絕對安全時,雙方就同時對彼此,具備了強大的戰略威懾能力。

而在過去這些年,匈奴人對漢家,幾乎是除了戰略威懾外的其他一切軍事威脅,都一個不落的全部達成。

至於漢室,自然是更不必說——別說是戰略威懾了,就連對匈奴人的軍事威脅都夠嗆能達成。

今日,新冒出來的這糞底窪地,或許便是漢家針對匈奴人,達成戰略威脅的關鍵。

只是事關重大,劉榮還需要和自己的幕僚團,再商討一下具體的操作可行性,以及匈奴人可能作出的反應激烈強隊,再根據研究結果作出最終抉擇。

“下去之後,衛中郎好生琢磨琢磨此事,給朕拿個試演奏疏出來。“

“弓高侯、曲周侯、榆侯,也當費心,再好生思量一番。“

“——北蠻匈奴,乃我漢家之世仇、世敵,絕不可使得遁走西方,以遺禍於後世!“

“若千百年後,朕的子孫後代、後世之君,在地底下質問朕:爲何不把匈奴人收拾乾淨,朕,只怕是會臉面無光?“

劉榮都把話說到了這個份上,三個老傢伙自然也沒有推辭的可能,當即各自拱起手。

韓頹當表示,自己下去之後,會就糞底窪地一事,再拿個詳細的報告出來。

欒布則表示自己要先研究一下游牧之民的生活習性,因爲今日才得知的糞底窪地一事,讓欒布意識到自己對遊牧之民的瞭解,還停留在十分表面、淺顯的階段。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曲周侯酈寄,則相對特殊一些。

作爲三人中,出身最尊貴、功勞累計最大最多,同時也是在軍事層面成就最高,在如今漢室軍方地位最高的那一位,酈寄看待這些問題時的視角,可謂是十分的開闊。

只是具體有多開闊,還需要酈寄的奏疏報告拿出來,並送到劉榮的御案之上。

這一話題暫且掠過,下一個擺在劉榮面前的問題,自然是去年之後,於今年,即將再次到來的第二次秋闈。

自太祖高皇帝立漢國祚,至今足有六十年,開國元勳百四十五侯,失國的失國、絕嗣的絕嗣;

即便是殘存下來的部分,也大都已經被榮華富貴、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所侵蝕。

在肉眼可見的未來,漢室的朝堂決策層,恐怕便再也指望不上這些含著金湯匙出生,卻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元勳後人。

而在那之前,劉榮想要做的,同時也是需要做的,其實是爲平緩過渡營造環境。

和黃老學一樣,開國元勳公侯羣體,也同樣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如果一夜之間消失,勢必會引發一場劇烈的政壇震盪。

所以劉榮需要溫水煮青蛙,一點一點的,手段溫和的完成開國元勳老貴族,到新軍功貴族的過度。

——機會,已經給你們了;

——考舉,尤其還是文考,這已經不亞於直接告訴你們‘把家裡的混小子們都送來,讓朕好好挑挑’了;

如果子孫還不能混出個人樣來,那就別怪我這做皇帝的,不照顧你們這些個元勳後人了。

很顯然,對於劉榮的‘好意’,或者說是暫時的好意,長安的功侯貴戚們非常樂意領情。

在送別韓頹當、酈寄、欒布等老將後,放出秋闈風聲纔剛過了短短兩個時辰,劉榮便等來了浩浩蕩蕩數十位功侯貴戚,於司馬門外聯袂請見。

聲勢營造起來了,劉榮便也就接見了這些‘國朝柱石’,並親切的詢問了他們對科舉的看法。

果然不出劉榮所料:在去年的本能抗拒後,這些人都後知後覺的反應了過來,不約而同的跪地叩首,開始無所不用其極的勸說起劉榮。

——陛下啊!

——這科舉,那可真真是亙古未有的善政啊!

——這麼好的政策,哪怕往後推延一天,都會讓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皇帝,以及先孝景皇帝的在天之靈,急的恨不能踢開棺材板,自己來主持這場科舉啊!

對於衆人的‘危言聳聽’,劉榮自是一笑而過。

劉榮當然知道:科舉往後拖,急的絕不會是漢家歷代先皇的在天之靈,而恰恰是此刻,在劉榮面前好說歹說,死活要勸劉榮‘搞快點’的功侯貴戚。

但劉榮不在乎;或者說:劉榮樂得被這些人‘忽悠’。

“既然諸公都這麼認爲,那朕······”

“嗨;”

“如此大政,還是要太皇太后、太后說了算的······”

最終,劉榮也還是沒有太急著拍板,而是佯做遲疑的將面前跪作一地的貴族們,都似踢皮球般,踢去了住在長樂宮的竇太皇太后、慄太后婆媳二人面前。

但毋庸置疑的是:就科舉而言,劉榮已經基本搞定了相關既得利益方,也輕而易舉的將一衆功侯貴戚,綁上了‘考舉’這輛馬車。

而這,也正是劉榮費盡周折,甚至強忍噁心,決定給這些蛀蟲的子孫給予照顧、特權,所想要換來的。

——從今往後,貴族階級,將成爲考舉最核心,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維護者。

這,便能保證科舉一事,並不會像當年,吳起在楚國的變法那樣:人亡政息······

“詔曰: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並行,厥有我師。”

“自朕祖高皇帝立漢國祚,爾來足一甲子,外有北蠻匈奴之患,內有諸侯藩王之禍,百姓民稍得安居,亦難免爲不止戰禍所荼毒。”

“幸朕祖立漢,乃得元勳功侯百四十五,又歷代先皇各有外戚母舅,方使天下稍得安治、百姓民稍得安寧。”

“然今漢家,得關中、關東、北境、巴蜀、嶺南諸地,諸侯藩國十數、郡百十,又元勳功侯之家,或有因罪失國、或有無後絕嗣。”

“唯宗廟、社稷計,乃以此詔明告天下:古有田齊於稷下設學宮,乃有荀子、韓非等諸賢。”

“今朕欲法效古之善政,故興科舉,以文考探學子之才,擇納爲士,助朕治天下元元。”

“凡漢之民,爵公士及上、戶非商籍者,皆可於秋九月初五日之前,於長安丞相府納名。”

“秋九月十五,興科舉文考,爲國納士······”

未央宮宣室殿,謁者僕射第三次宣讀過劉榮的詔書,殿試之內,卻仍是靜默無聞。

至此,這份被後世人稱之爲《再舉秋闈詔》的詔書,便因爲在朝議之上三讀通過,而正式具備的法律效應。

從這一刻開始,考舉,就不再是單純的‘天子想要做的事’,也不是像去年那般,天子心血來潮搞出來的新鮮活動,而是‘整個長安朝堂都不反對,並且都願意配合’的最高決策。

詔書三讀通過朝議,待劉榮微微點下頭,那封詔書,便被汲黯雙手託舉著,送到了西席的丞相竇嬰面前。

——根據太祖高皇帝劉邦定下的規矩,天子詔主要分爲兩種;

第一種,是完全不關係到國朝大政,天子本人便可一言而決的‘小事’。

比如賜某人幾匹布、幾金,亦或是幾柄御劍啦~

又或是打某人一頓板子,乃至責令某人閉門思過之類,就都屬於這種‘小事’。

在這種小事之上,天子需要做的,就只是把自己的大致意圖說出來,便會有尚書郎根據天子的意圖草擬詔書,並適當潤色。

再由天子過目、用印,便可以直接派個宮人,將詔書給受詔人送過去。

而第二種,自是切實關係到國政,甚至是關乎宗廟存亡的‘大事’。

在這種大事之上,天子,就沒有‘朕不要你覺得,朕要朕覺得’的專斷權了。

就拿這次,劉榮頒佈的這份秋闈令爲例。

早在去年第一次科舉前,年幼的天子劉榮試探著放出了風,表示自己打算通過文考這一亙古未有的方式,爲漢室選拔一批官員。

而後,確定輿論反應並不過於劇烈的天子劉榮,又專門往長樂宮跑了一趟,將自己的動機、目的,以及計劃中的所有細節,都像如今漢家的實際掌事人:竇太皇太后進行了報備。

得到竇太皇太后默允,劉榮又轉過身,打消了既得利益集團的疑慮,並爭取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持。

隨後又同朝中公卿進行反覆磋商,敲定了具體細節,並達成了統一意見——至少是和大多數人達成了一致。

最後的最後,確定科舉一事塵埃落定,朝野內外不會有反對的聲音,也確實沒有人會心存疑慮,乃至陽奉陰違,劉榮才從徵得祖母竇太皇太后的同意之後,正式頒下詔書。

詔書頒下,朝議三讀通過,便算是‘朝堂一致覺得可以這麼搞,且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

在三讀通過之後,執掌相印的丞相竇嬰,便在劉榮以及滿朝公卿的注視下,在詔書上——三份一模一樣的詔書下分別蓋上丞相印。

而後,劉榮又同樣在一式三份的《再舉秋闈詔》上蓋下了那枚傳國玉璽,並鄭重其事的站起身,目送汲黯捧著那三份詔書,一步都不敢停留,徑直朝長樂宮而去。

待竇太后看過這三份早就逐字逐句研究過的詔書,並在詔書上也用過印,《再舉秋闈詔》,才能算真正具備法律效應,併成爲不可再更改,否則便會涉嫌‘朝令夕改’。

至於那一式三份的詔書,一封會存放在未央宮石渠閣備案,一封會由竇太皇太后保管,最後一封,則作爲‘文件原本’,在抄錄之後發往天下各地。

考舉一事拍案落地,朝中公卿百官,也同樣是各展歡顏。

——誰家沒幾個幹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混賬?

莫說是如今,佔據‘絕大多數’的功侯子弟了,便是其中僅有的佼佼者,也有的是讓自己頭疼不已的兒子、孫子。

有了科舉,往後,大家夥兒安排起各自的子孫後代,也就不用再舍下老臉、掏出金錢,去到處求爺爺告奶奶了。

或許在後世人看來,這並沒有什麼區別。

但對視風骨、名聲甚於性命的漢人而言,體面二字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今歲科舉一事,便算是定下了章程。”

“具體事宜,由丞相府爲主,公卿有司爲輔,負責一應瑣務。”

“所用錢糧耗費,皆出少府內帑錢。”

又一件大事得以落地,劉榮的心情顯然也還算愉快;

但愉快歸愉快,劉榮也沒如同當年,光顧著削藩,卻忘了自己還是內史的晁錯那樣,忘記自己的本分。

——作爲天子,劉榮要考慮、處理的事,其實非常多。

第290章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第267章 宗親凋敝第331章 妥協的藝術第398章 說搞就搞第467章 麻煩了啊第259章 寬宏大量韓安國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424章 神特麼漢使!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381章 洗牌第357章 帝王心術第522章 漲工資!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365章 物論第342章 平城往事第69章 朕,變了嗎?第445章 爲後世開先例第93章 兒,斗膽第6章 困獸第540章 冬第375章 真這麼搞?第371章 鹽鐵第321章 我!何德何能?第459章 不一樣,很不一樣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407章 四兩撥千斤第482章 終於,還是第483章 不安第319章 得隴望蜀?第24章 真打呀?!第403章 穿越者的覺悟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179章 朕福薄,不比先帝(蜜月結束!!!第515章 有的放矢第228章 皇祖母覺得,這是鹿是馬啊?第284章 請陛下,未雨綢繆!第238章 宗祠第525章 不怕問題暴露!第154章 皇帝要唱哪一齣啊?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睡一覺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303章 撐犁天的意志第79章 雛鳳初鳴第544章 百家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441章 迭代!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26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515章 有的放矢第199章 學著點兒,混小子第29章 有人哭,就有人死第318章 決戰前夕晚點更第522章 漲工資!第387章 商賈第272章 ‘君’的意志第79章 雛鳳初鳴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309章 武夫當國!第402章 皇祖母,何意?第291章 諸王的成長第421章 大喜第517章 上林宴第490章 變天了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343章 考校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第380章 魔改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117章 寡人是在頒王詔!第449章 戰鼓擂第538章 意外第141章 啥事兒來著?第315章 活該!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182章 你的葬禮,孤親自操辦第286章 老劉家的男人吶第106章 天子啓的怒火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246章 廟算第37章 且瞧著吧明天更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呼玛县| 金湖县| 怀化市| 如东县| 临湘市| 上栗县| 祁东县| 湘潭市| 青州市| 来安县| 永新县| 石楼县| 平利县| 张家川| 同仁县| 宜良县| 驻马店市| 伊金霍洛旗| 麟游县| 松阳县| 巢湖市| 黄龙县| 奉新县| 简阳市| 泰安市| 绿春县| 小金县| 西青区| 蛟河市| 海丰县| 紫阳县| 阳曲县| 泰安市| 六安市| 南昌市| 永康市| 汝阳县| 崇州市| 青海省| 尼勒克县| 阿巴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