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34章 集思廣益?

按照原本的歷史時間線,今年,也就是天子榮四年,其實本該是孝景皇帝十年(中元三年)。

而在那個歷史時間線,太史公對於漢室幾年的記載,也不外乎以下幾點。

——罷黜諸侯國的御史中丞一職,以從根本上削奪諸侯王任命、審查官員的權力;

匈奴有兩位小王來投,均被恩封爲徹侯;

敕封孝景皇帝劉啓的第十三個兒子,即皇十三子劉乘爲清河王;

除去以上這三件大事可堪一書的大事,剩下的,也不過是三月彗星出西北、四月地動、九月戊戌晦日食之類的地理、天文變化。

而在那個原本的歷史時間線,於孝景皇帝晚年,還曾發生一件大事。

——景帝最後一年,匈奴軍臣單于率軍入邊!

凡匈奴百蠻叩邊者數以十萬,邊牆遍佈瘡痍,岌岌可危!

胡南下,掠雁門、北地、代、上四郡民口,足有四成!

胡先鋒銳騎大破雁門,兵峰直指京兆!

甘泉爲胡先鋒所焚,漫天狼煙距長安不過百十里,清晰可見。

這一重大事件,被後世的史家稱之爲:凌辱之恨。

很顯然,在劉榮所身處的這個時間線,漢家已經不存在被'凌辱之恨'的可能了。

只是劉榮就漢匈總體戰略一事,召見朝中老將時,卻意外招來了竇老太后的兩位子侄:丞相魏其侯竇嬰,以及太僕南皮侯竇彭祖。

一場軍事會議,兩位竇氏外戚子侄卻不請自來——哪怕此二人一個是百官之首的丞相,另外一個也同樣是在朝九卿,也還是讓其與衆人一陣摸不著頭腦。

但劉榮對此,卻是沒有表現出絲毫異常。

究其原因,就不得不提到竇氏一族——尤其是竇老太后的'發家史'了。

太祖高皇帝年間,清河郡觀津縣竇氏生下一女,諱曰:竇漪房。

竇漪房上有一兄,諱:竇建,字長君;下有一弟,諱:竇廣國,字少君。

竇父經歷秦朝動亂,不遠爲亂世所波及,便帶著家中妻兒老小隱居觀津縣,不問世事,過著清貧的垂釣生活。

日子就這麼平淡的過著,直到竇父於垂釣時墜河而亡,原本還算勉強能過活的竇氏,瞬間便失去了家中唯一的頂樑柱。

竇母體弱多病,家中重擔,便落在了家中長子:竇建竇長君的身上。

彼時竇建年幼,家中又是上有老母臥榻,下有弟、妹嗷嗷待哺,又漢祚新立,天下百廢待興,討活路別提有多難;

無奈之下,終還是竇母含淚做主,將暫時無法爲家中提供任何幫助的幼子竇廣國,賣給縣中豪強爲奴,才總算讓脆弱的家庭緩了一口氣。

被賣給豪強爲奴,竇廣國的童年自也就算不上多麼光明——被賣出去沒多久,竇廣國便被家主帶去了宜陽的礦山,成爲了奴隸中最苦命的礦奴。

而在觀津縣,憑藉竇廣國的賣身錢緩過一口氣的竇氏,卻依舊沒能躲過坐吃山空,窮者愈窮的悲慘命運。

小兒子賣了,賣身錢吃沒了,竇婦又抱病多年,無可奈何之下,就只能輪到女兒:竇漪房被賣出。

此時,已經是孝惠皇帝年間。

竇漪房心氣很高。

至少在當時,竇漪房寧願拼一個微乎其微的可能性,也不願委身於豪強富戶之中,成爲一個兼力奴、舞姬,以及生育機器的苦命人。

於是,竇漪房毅然決然的報名參加選秀,並最終幸運的通過篩選,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送入宮中,成爲了呂太后身邊的侍女。

竇漪房入了宮,領走還留下了一筆錢,竇氏又只剩下兩張嘴,竇建只需要顧著病母,生存壓力自是驟減;

不數年,竇母病故,孑然一身的竇建也不願繼續留在寫作家鄉,讀作傷心地的觀津,便外出闖蕩。

至此,清河郡觀津縣竇氏,便算是徹底散了。

時間一點點過去,老大竇長君到處奔波,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宮中的竇漪房則被呂太后賜給了當時的代王劉恆,去了代都晉陽。

老三竇廣國,則從很小的年紀開始,便在宜陽的礦山經受人間的磨難。

直到竇廣國二十歲那年,這兄妹三人的命運纔有了一次重大的轉機。

——竇廣國二十歲當年,竇廣國所在的宜陽礦山泥石傾瀉,供礦奴們休息的整個窩棚,都被碎石、流泥掩埋。

上百礦奴死於非命,唯獨竇廣國因爲年小力弱,在爭搶鋪位時被‘前輩們’排擠到了窩棚邊緣,方得以僥倖生還。

出了這樣的事,那上百冤魂的家人自是哭天喊地,要那礦主給個交代;

而當年買下竇廣國,並帶他前往宜陽挖礦的礦主,則最終選擇離開宜陽這個是非之地,跑到長安避避風頭。

天子腳下嘛!

就算有些亡命之徒要爲死去的父親、兄長報仇,到了天子腳下,也總得顧忌一些。

再者,在宜陽的礦山挖‘錢’挖了幾十年,礦主也早已腰纏萬貫;

經歷如此磨難,礦主也頗有了些大徹大悟,便打算餘生都在天下最繁華的都邑,享受自己前半生奮鬥得來的勞動果實。

於是,礦奴中唯一倖存的竇廣國,也隨即跟著礦主來到了長安。

不知是不是對自己大難不死而感到慶幸,竇廣國到了長安之後的第一時間,就尋有名的卜士佔了一卦,以問前途吉兇,

誰知卦象卻得出丕極泰來的卦辭,說竇廣國非但不用再有性命之憂,反而還會在幾日之內就搖身一變,成爲皇親國戚,並得封爲侯。

對於這個卦辭,竇廣國自是完全不信;

只是幾天之後,當聽說當朝皇后姓竇,並且是清河郡觀津縣人時,竇廣國一整個人都亞麻呆住了······

原來,在被呂太后賜給代王劉恆之後,竇漪房非但得到了代王劉恆的極盡恩寵,還先後爲代王生下了二男一女;

而在呂太后駕崩那一年,漢室天下發生了近乎改天換日的劇變,曾經的窮王、恭王劉恆搖身一變,瞬間成了天子的主!

也不知是不是巧合:恰巧就在代王劉恆入長安承繼大統前後,代王后呂氏,以及王后所出的四個嫡子,都不明所以的死在了代都晉陽。

於是,在來到長安入繼大統的第二年,也就是太宗孝文皇帝元年,天子恆頒佈詔獄:故代王后薨,子嗣亦絕;皇庶長子劉啓英年早慧,才智過人,可繼宗廟。

公子啓生母竇氏溫良淑德,可母儀天下······

就這樣,於幼年時期失散,並天各一方的姐弟二人,便在命運的安排下於長安重聚——以截然相反,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極端身份詫異相會。

成爲皇后之後,竇漪房對身份的驟變感到無所適從;

又恰逢諸呂之亂平定不久,不知有多少人趁著混亂尚未完全平定的檔口,同代王一家子攀親戚。於是,當竇廣國鼓起勇氣出現在未央宮外,表示自己是當朝皇后一母同胞的幼弟時,宮門外的侍衛非但沒有提起重視,反而對竇廣國的自白嗤之以鼻。

——那段時間,不知有多少手眼通天的人,在打聽過竇皇后的身世之後跳出來,說自己是竇皇后的兄長竇建、弟弟竇廣國。

而在見過那羣前仆後繼的騙子之後,竇皇后已經從最初的驚喜,到後面的失望,再到忐忑······

最終,竇竇皇后甚至都絕望了。

所以當宮門外傳來消息,說有一個自稱竇廣國,年方二十餘,卻渾身上下烏漆嘛黑,長的四五十歲模樣的人找自己時,竇皇后只無奈的發出了一聲長嘆。

“知道我有個弟弟,就都要來做我的弟弟嗎······”

如是輕喃著,竇皇后只絕望的搖搖頭,示意中官往宮門外傳個話。

——以何爲證?

這個話,竇皇后在那幾天的時間裡,同無數人說過,只是從不曾得到過讓自己滿意的答案。

只是這一次,命運,要跟竇皇后玩兒真的。

“請轉告皇后:在我兒時,曾同皇后攀樹採桑,不慎失足跌落。”

“當時我實在太過年幼,身子骨也太過瘦弱,一摔便壞了腿腳,在家中臥榻歇養了一個多月······”

當宮門衛帶著這個消息來到椒房殿,竇皇后終於稍打起了精神。

確實有過這麼一件事。

但竇皇后無法通過這僅僅一件事,就判斷出來人的身份,究竟是不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弟弟竇廣國。

原因很簡單:清河郡南部,尤其是以觀津縣爲中心的方圓百里,是天下著名的桑葚產地。

就算那來人不是竇廣國,只要打聽到皇后的籍貫是清河郡觀津縣,便可以結合觀津縣‘盛產桑葚’的美名,編造出一個這樣的謊言。

凡是生於清河郡的少年,有幾個沒爬上桑樹採過桑葚?

又有幾人沒從樹上摔下來,在家躺上個十天半個月?

拿不定主意,竇皇后最終決定:見一見這個‘竇廣國’。

無論此人是真是假,都在見過之後再做出判斷。

“我們是幾歲分離的?”

“——皇后的年紀,民記不得了。”

“——只依稀家主曾說過:草民是在五歲的年紀委身爲奴,之後不久,皇后便選秀入宮······”

一聽這話,竇皇后徹底不淡定了。

世人只知當朝竇皇后,曾有過一個哥哥叫竇建,字長君;有一個弟弟叫竇廣國,字少君。

就連著,都還是竇皇后託人去找時,所透露出的、僅有的信息。

竇皇后很確定:自己託人尋找兄弟手足時,並不曾透露這二人的年紀。

甚至若非自己成了皇后,恐怕連竇漪房的年紀,都仍還會是鮮爲人知的秘密。

——竇漪房記得很清楚:弟弟五歲被賣給了豪強,之後不久便被帶去了宜陽,據說是去挖礦;

而在弟弟離開之前,剛下定決心要參加選秀的竇漪房,也曾有過最後的訣別······

“還有什麼事,可以證明自己的身份呢?”

聽聞皇后此問,竇廣國只不假思索答道:“民依稀記得當年,皇后要去郡衙報名選秀,而民也即將被帶往宜陽。”

“於是,民於皇后在觀津十五里亭的驛站生離死別,約定來日再會。”

“臨別時,民用溫水爲皇后洗了發;”

“而皇后見民飢寒交迫,更親自乞食於驛站上下。”

“皇后說:再見許就是在九幽冥曹,生死訣別之跡,總歸要讓幼弟吃上一頓飽飯······”

說完這番話,竇廣國早已是泣不成聲;

而聽聞這番話,竇皇后也終是抑制不住情緒,毫不遲疑的衝上前,一把摟住失散多年的弟弟,姐弟倆抱頭痛哭。

聽聞皇后與弟弟團聚,天子恆也爲之感慨不已,便派御史前往清河郡,打聽舅哥竇長君的下落。

很顯然,比起曾經‘託人找找’的代王姬嬪竇漪房,天子恆所能動用的力量無疑打了不知多少個檔次。

沒過多久,竇氏兄弟姊妹三人團聚長安,天子恆也難得沒有吝嗇,賞賜竇氏兄弟田地、宅院還有大筆金錢,讓他們便此在長安住下。

得知此間時,薄太后也對兒媳的身世感到心疼不已,便也頒下一封懿旨,追封竇皇后的父親爲安成侯、母親爲安成夫人;

安成侯爵雖然沒有讓竇建、竇廣國兄弟二人承襲,但也還是在清河郡設立了竇氏墓園,封邑二百戶;

這二百戶人家,便是竇氏墓園的守靈人;租稅所得,便是竇氏墓園的開支來源。

以上,便是太宗竇皇后、孝景竇太后,當今竇太皇太后,與南皮侯竇建、章武侯竇廣國團聚的整個過程。

而這件陳年故事,能爲劉榮帶來的思考是:竇老太后,是一個極重舊情、親情的人。

雖然對老劉家的皇帝···咳咳,多少有些刻薄,但對自己手足兄弟、子侄晚輩,那真是好的沒得說。

至於近日的軍事會議,竇嬰、竇彭祖二人不請自來,顯然也有老太后在背後授意。

其目的,說難聽點,就是不想讓竇氏一族,被漢家朝堂核心決策層孤立,不想讓自己子侄'沒人一起玩兒';

說好聽點,倒也可以粉飾爲:爲劉榮出謀劃策,甚至是以竇老太后的宏大政治視野,給劉榮出出主意。

第108章 誓師第229章 皇帝少弱,不堪持國?第400章 燙手山芋第487章 僵持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507章 攻心爲上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105章 西進!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336章 下一步第141章 啥事兒來著?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334章 草原王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412章 難題接踵而至第199章 學著點兒,混小子明天更第480章 意外第313章 文化差異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24章 真打呀?!第520章 洗腦?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401章 大魄力晚點更第501章 蠻夷入華夏,則華夏之第546章 墨者第281章 遊牧之民的噩夢第354章 花錢的纔是大爺!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311章 幽冥第41章 回去再說!第453章 無 無間道?第491章 捷報第41章 回去再說!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275章 落毛的蒼鷹?第272章 ‘君’的意志第466章 點將!第302章 戰書?第137章 攻守易型啦!婚假第320章 衛青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20章 諸呂故事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401章 大魄力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302章 戰書?第536章 絕戶計第58章 我有卵子!第455章 能有什麼辦法呢?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第278章 公主,耗子尾汁第532章 就不!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498章 轉戰!兒童節快樂第53章 竇王孫第302章 戰書?第213章 加冠大婚第411章 人才庫?第529章 草原劇變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544章 百家第309章 武夫當國!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22章 漢家臣?法家士?第437章 御前秘書處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462章 不是蠢,就是壞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第527章 穩步推進第343章 考校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98章 陛下口諭!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401章 大魄力第152章 博望苑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334章 草原王第271章 爵酬英雄,祿賜忠臣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392章 又一年秋第268章 削藩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沭县| 托克逊县| 钟山县| 兴和县| 陕西省| 揭阳市| 长阳| 南部县| 南岸区| 云梦县| 库伦旗| 翁牛特旗| 福海县| 石渠县| 临清市| 额济纳旗| 昌吉市| 梅河口市| 通化县| 宣武区| 诏安县| 蓝山县| 兴山县| 两当县| 休宁县| 芦山县| 苗栗市| 巴东县| 浦城县| 吴堡县| 龙里县| 宁夏| 宣威市| 江津市| 衡阳县| 陕西省| 合水县| 道孚县| 海伦市| 舒城县| 定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