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阿勒泰戰役
就在佛皇曆三十一年二月初,魚俱羅率軍抵達樓蘭古城,並對樓蘭城發起攻擊的時候。李定國和姜維率領的十萬大軍也是兵臨阿勒泰城下了。
阿勒泰地處西域北端,乃是原樓蘭大王子阿拉泰的勢力老巢。對於大燕軍隊的侵入攻擊,他還是十分重視的,爲抵擋住朝廷的大軍,他盡起麾下的十萬大軍,在阿勒泰城外兩裡紮下營帳,並在城牆上留有一萬守軍,依託城池防守,進可攻,退可守,打不贏就可退回城中。至此,阿勒泰地區戰雲密佈,就連空氣中都充滿了凝重的氣氛。
李定國及姜維在距離大王子阿勒泰的大軍十里處紮營,雙方的軍營連綿數裡。目前,雙方暫無任何的軍事行動,似乎都還在觀望準備之中,李定國和姜維見此也知此戰看來不是一兩日就能解決結束的了,隨即安排防守,召集衆將商量對陣之事。
………
時間暫時來到三月底的京城。就在韓丹將進貢的寶刀賜名爲阿難,送到佛皇殿沾染佛法並吸收信仰之力的時候。第二日,就收到了來自西域的戰報,得知了樓蘭城取得的大捷,如今朝廷可說是已盡的西域二府之地了,相信距離全取整個西域之地的時日也不是太遠了。
而阿依蒂自入宮以來,經常前往太后的寢宮,陪她聊天解悶,讓太后十分開心,即有對她的親情,也有可能因爲都是來自西域,算是同鄉之情,對她也是漸漸喜歡了起來。這幾個月以來,阿依蒂也是逐漸摸透了宮內的形勢,知道哪些妃嬪受寵,瞭解到後宮不可干政。
妃嬪的晉升途徑,主要是兩點,一是陛下的喜愛,二是誕下皇子的武道修爲。目前宮中女人的地位,最尊貴的就是太后,其次就是皇后和三位皇貴妃,這三位皇貴妃就連皇后都是十分敬重的。再次之,就是誕下皇子,且這些皇子皆有武宗修爲的貴妃,最後就是一般的妃嬪了,就連宮中侍寢的規矩都是被她摸清了。
阿依蒂是一個聰慧的女子,不然也不會活到現在,同時,她又是一個不甘居之於人下的女人,追求權勢。這幾個月的皇宮生活,讓她的眼界和內心中的渴望都無限的擴大了。據她默默的觀察,這個龐大的帝國都在陛下的掌控中,陛下沒有確立太子,各位皇子也是從不主動干預政事,相互之間友善和睦,無人敢有一點私心。
誰都知道,陛下最痛恨的就是手足相殘,朝中上下,都很清楚,大燕的皇帝只有一個,至高統治者,始佛帝。相信不久的將來,這後面還要加上時間的永恆等無數敬語。總之,如今的阿依蒂已是瞧不上西域的貧瘠之地了,她現在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在後宮之中出人頭地,高人一等。
三月,又是到了三年一次科舉的日子,這是爲朝廷選拔治理人才的重要途徑。朝廷歷來十分重視,特別是如今大燕的國土面積日益增長,更是需要大量的基層政務人員,歷屆的進士都是地方知縣的得力人選。
尤其是歷屆狀元,榜眼,探花者,經過幾年地方知縣歷練或是當幾年京官後,更是州府主官的考察對象。至於選拔入上書房秘書處的,更是狀元中的頂尖人才,需幾經歷練考驗。
………
時間回到二月的阿勒泰。李定國和姜維在大軍安營紮寨的第二日,就列兵出陣,準備攻勢。而阿勒泰守軍在大王子阿拉泰的帶領下也是排開了陣勢。
兩邊的大軍延綿數裡,旌旗招展,殺氣沖霄而起,震散烏雲。但是如果從上空俯瞰,就能發現雙方的大軍的還是有明顯的區別的。大王子阿拉泰的軍陣有些混亂散漫,而大燕的軍隊陣型嚴謹,佈局合理,士卒的精氣神也是遠遠高於阿勒泰地區的守軍。
從陣型,士氣,軍士的精銳程度,武器裝備的精良方面,大燕都是遠遠強於對方的,也自帶有一股常勝之軍的自信,這是常年累月經歷戰陣,並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奠定的強軍氣場,無懼於任何敵人。
辰時,雙方大軍佈陣完畢,皆無一開始就大軍拼殺的想法。只見從阿勒泰守軍的隊列中,衝出一員小將,在陣前邀戰,這是準備先鬥將了。魚俱羅定眼瞧去,卻是一武師後期的小校,瞬間明白對方的想法,是想比試一下雙方中層至高層將校之間的水平,以打壓對方的士氣。
他隨即點了一名武師後期修爲的校尉前去迎敵。分屬不同陣營的二位小將大吼一聲,交戰在了一起,雙方刀槍交擊不斷,鬥得不相上下。鬥有五十回合,仍是不分勝負,各自打馬回營。
隨後,又是派出將領相鬥了幾場,就連武宗高手也是出場對了幾陣,雙方都還是比較剋制。至巳時,李定國下令兩萬步兵列陣攻向地方陣營,騎兵準備接應,開始試探性的進攻。
這兩萬步兵有盾牌手,弓箭手,刀斧手,長槍手,還有重甲步兵組成。對面的阿拉泰見大燕的軍隊出擊,也是下令兩萬士卒出陣迎擊,隊形比大燕的陣型較散亂。雙方大軍按軍令前進,大燕這邊盾牌手舉盾走在前列,弓箭手藏身於盾牌之後,後面跟著的是刀斧手和長槍兵。
兩軍相距二里後,進入了弓箭的射程範圍內,就見對面阿勒泰守軍中射出一片箭雨,“舉盾”,大燕軍中有將校下令道,陣中的盾牌手立即將手中的盾牌手高舉到頭頂,形成一片盾牆,防住了阿勒泰守軍的弓箭射擊,也有部分漏網之魚突破了盾牌的防守,對進攻的士卒造成了殺傷。
接著,只聽大燕軍陣中傳了一聲“放箭”的號令,“嗖,嗖”,弓箭手整齊的拉動弓弦,將手中的箭矢射了出去,形成一片箭枝形成的烏雲,籠罩向阿勒泰守軍。
大燕的弓箭手分爲三列依次射擊,前排弓箭手放箭後即刻退下拉弓搭箭,第二排立刻上前繼續射擊,之後第三排也是如此,進行循環射擊。在對面的軍陣中濺開一朵朵血花,阿拉泰的士卒在紀律性和執行力方面確實不如大燕的軍士,損失自然是要大上很多。
如此箭過三輪。雙方終是進入到短兵相接的地步,大燕的軍卒根據上級的號令,將校指揮千夫長,千夫長命令百夫長,百夫長傳令什長和伍長,整個隊伍高效運轉,擰成一股繩。
前排盾牌手將盾牌舉到身前,弓箭手後退,抽出長刀準備廝殺,刀斧手前進貼身防守盾牌手,長槍手將長槍斜舉,伺機從盾牌的空隙進攻對面的敵軍。
反觀對面的阿勒泰守軍,卻是陣型混亂,“嗷嗷”直叫衝向了大燕軍隊,他們的攻擊被盾牌所阻擋,還沒反應過來就被長槍手貫穿了身體,不甘的倒在了地上。
這就是異族在軍隊建設當面遠遠落後於大燕帝國所產生的影響。相同數量的步兵,在戰力方面不是大燕軍隊的對手。
兩軍交戰,狹路相逢勇者勝。大燕依靠嚴密的陣型,而阿勒泰守軍依靠著一股勇氣,雙方拼死攻擊,互不相讓。
殺至午時,阿勒泰守軍已是產生了疲態頹勢,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大燕這邊按軍令根據敵情變動陣型,軍陣嚴謹,士卒交替攻擊,持續能力強,可以保持高效的攻擊力和頻率,根本不是阿勒泰守軍光靠一股蠻力以及混亂的陣型所能比的。死傷的士卒遠遠多於大燕這邊。
大王子阿拉泰見此,急令騎兵出擊,同時命令步卒收兵回營。隨即就見一萬阿勒泰騎兵直衝向步卒交戰之地,李定國見對方的騎兵出列了,遂令一萬大燕鐵騎迎擊。
而阿勒泰步卒聞聽鳴金收兵的號令聲後,瞬間後隊變前隊,快速的撤離了戰場,也不管斷後的事情,只管逃命而去,誰生誰死,全看誰跑得快。大燕的步卒則是依令繼續追殺了半里,才收兵回營。
至於兩股出擊的騎兵,一追一阻,於半道相遇,衝殺在了一起。經過十多年騎兵的系統培養訓練,特別是將草原納入統治地區後,朝廷的騎兵培育及戰力更是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可以說是冠絕天下了。
西域,特別是北部,因接壤草原,又是多草原地帶,受匈奴的影響,自古也是善於騎兵之戰。阿勒泰騎兵和大燕的騎兵,好似兩股洪流對撞到了一起,瞬間人仰馬翻。
這邊西域的一個阿勒泰騎兵剛將大燕的一個騎兵打落馬下,還不及反應,就被後面的大燕騎兵一槍穿透身軀,挑落到了地上。西域的騎兵確實是要比他的步兵強上不少,但大燕的騎兵卻並不比他遜色分毫,甚至是要強上一些,雙方騎兵來回廝殺。直至未時,步兵徹底撤回陣營,方纔作罷,各自返回。
此戰阿勒泰守軍共計傷亡兩千餘人,而大燕則是損失不到千人左右,主要是裝備精良,防護能力強,陣型嚴密,協同作戰的能力比較強,因此,損失較小。
阿拉泰和李定國不約而同的決定今日暫且罷戰,明日是否再戰到時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