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兵器正解(中)

十八般兵器——矛

矛爲兵刃中最長之物,故有丈八蛇矛之稱;惟所謂丈八者,以周尺計之,合今之通用尺一丈四尺有奇;以此推之,則矛之由來,實在周代,或周代以前,來歷亦甚悠久,惟當時戰(zhàn)術(shù)未精,各種兵刃使用之法,亦極簡單,非若後之武術(shù),以繁取勝,以多矜奇也。車戰(zhàn)時代,兩陣相對極遠,非長兵不能及;故利用槍矛以爲進攻之具,而佐之箭弩,矛之所以長丈八者,亦由於是。至馬戰(zhàn)時代,矛已覺其太長,不免有周轉(zhuǎn)不靈之病,故用矛者已不若用槍者之多矣。以迄近代,火器盛行,古兵刃淘汰殆盡,即習武者亦類多不知矛之使法,不若刀槍等法,尚未絕傳也。茲在舊書攤上得抄本一,題曰“長矛八法,”想系古之有心人,圖繪以示後人者;考其使用之法,與長槍略同,槍中有八母槍,蓋即脫胎於此,槍出於矛,其信然也。

矛屬於刺兵,是槍的前身。原始社會,人類就用獸角、竹片、尖形石塊刺殺動物,後來加上柄,就成了矛。周代五兵,矛佔其二,可知爲主要兵器。

1974年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的秦俑從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秦弓、鏃、矛、戈、鉞、吳鉤等。就是兩千兩百年前,秦代軍隊武器裝備的再現(xiàn)。戈、矛、戟這三種兵器,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長木柄,下端裝有銅,有的矛柄長達6.3公尺。

漢代,矛的形制甚多,漢劉熙《釋名?釋兵》:“矛,冒也,刃下冒矜也。下頭曰:入地也,鬆櫝長三尺,其矜宜輕,以鬆作之也。櫝,速櫝也,前刺之言也?!?

漢劉熙《釋名?釋兵》:“矛長丈八尺曰俏,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殺也;又曰激矛,激截也,可以激截敵陣之矛也。仇矛,頭有三叉,言可以討仇敵之矛也;夷矛,夷,常也,其矜長丈六尺,不言常而曰夷者,言其可夷滅敵,亦車上所持也;矛,長九尺者者也,霍也,所中霍然即破裂也。殳矛,殳,殊也,長丈二尺而無刃,有所撞 於車上,使殊離也?!鼻?犬+肖漢劉熙《釋名?釋用器》:“仇矛,仇,讎也,所伐則平,如討仇讎也?!?

漢劉熙《釋名?釋兵》:“ (小矛),延也,達也,去此至彼之言也?!?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越王乃被唐夷之甲,帶步光之劍,杖屈盧之矛,出死士以三百人爲陣關(guān)下?!保ā兜渎浴罚骸爸苡星R之矛?!保?

十八般兵器——盾

盾,亦爲古兵器,其發(fā)明也,較弓箭爲後,且竟謂爲因有弓箭之後,始有盾牌,亦無不可。弓箭之用,既能殺人於百步或數(shù)步之外,其利用較之長矛大戟,止能於對面取人者,固不可以同日語,而戰(zhàn)爭之時,利用之者,日多一日,惟雙方如用弓箭以爲戰(zhàn),實不啻以命相搏,有智者出,知人之皮朋尤非戰(zhàn)爭之道,必也得一物以抵抗之,剋制之,使箭失其效用,然後可以自護而取人;甲冑之堅,不足以御箭也,兵刃之利,不足以檔箭也;於是乎盾牌之法尚矣。盾之制,不知始終於何時,但以其功效言之,一定有弓箭以後,始有之也。按時代推之,當在春秋之世;當時之有盾,不過專爲抵禦敵人之弓箭者,後世稱之曰擋箭牌,其取義至爲明顯,護身禦敵,誠足以傲諸兵刃而有餘矣;蓋非特不能傷盾之毫釐,即其他一切兵刃,亦不難爲於盾;自盾之出,而各武器,鹹斂其鋒芒,而爭相習尚矣;惟當時止用以擋禦,極爲呆滯,此非盾之不良,實因無靈妙敏捷之法以運用耳;其後逐漸演進,施用亦漸得法,至漢而盾法昌明,習者亦多,非但足以自衛(wèi),抑亦可以攻人,其成效乃大著於世,光武部將馬武,有弁目數(shù)十人。皆擅盾牌。每戰(zhàn)輒先軀,衝鋒陷陣。所向無敵。矢石如雨。不能傷其毫髮,大小數(shù)十戰(zhàn),累建奇功,此可見盾之爲功,非但自衛(wèi)已也。當前之堅甲利兵,破之如摧枯拉朽耳。其後人知此物實爲戰(zhàn)爭利器,爲將者且於一軍中挑選精銳,專練盾牌,另行編爲一隊,以爲戰(zhàn)爭時之用,亦有全軍習此者,盾之見重於世也如此,累世相傳,以至於清中葉。尚有馮子才劉永福所部之盾牌軍。數(shù)與外人戰(zhàn)。皆賴此以取勝。雖外人火之猛,槍械之精,無所懼也。後竟爲列強所忌,由海牙和平會禁止編號練,盾牌軍隊從此絕滅,殊堪痛惜,今茲已無復擅萴哦讋?wù)咭印?

盾是大家所熟悉的古代防禦武器。早在商代已有盾,周盾更爲完善?!吨芏Y?司兵》明周時已有五種盾。士卒用手執(zhí)盾,可以遮擋敵人兵器,尤其弓箭的進攻。如《韓非子》上說:“趙簡圍街,犀盾遲櫓,立於矢石之所及?!闭f明盾之堅固,不畏弓矢弩石,及近距離無傷。

《周禮?夏官?司兵》:“司兵,掌五兵、五盾?!编嵭ⅲ骸皫謾┲畬?,其名未盡聞也。”林尹按:古有大盾、步盾、子盾等。

《周禮?夏官?司戈盾》:“司戈盾,掌戈盾之物而頒之。祭祀,授旅賁殳、故士戈盾。授舞者兵,亦如之?!?

在科學不發(fā)達的古代,盾牌是重要的防禦武器,所以類繁雜。如下:

漢劉熙《釋名?釋兵》:“盾,也,跪其後,避刃以隱遁也。大而平者曰吳魁,本出於吳,爲魁帥所持也。隆者曰滇,盾本出於蜀,蜀、滇所持也?;蛟磺级埽猿鲮肚家?。約脅而鄒者曰陷虜,言可以陷破虜敵也,今謂之露見是也。狹而長者曰步盾,步兵所持,與刀相配者也。狹而短者曰孑盾,車上所持者也。孑,小稱也。以縫編版謂之木絡(luò),以犀皮作之曰犀盾,以木作之曰木盾,皆因所用爲名也。”

曹丕《典論?自敘》:“夫事不可自謂己長,餘少曉持復,自謂無對;俗名雙戟爲坐鐵室,鑲 爲蔽木戶。”(《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裴鬆注引)

唐代時有一種盾牌叫彭排(或旁排),指皮木漆質(zhì)的盾,其名有膝排、團牌、漆排、木排、聯(lián)木排、皮排六種。

宋代盾牌形制不同,小盾爲馬戰(zhàn)和步戰(zhàn)用,大盾攻城時可用,且有木盾、鐵盾之分。大盾:《宋史?趙贊傳》:“世宗移兵趨濠,以牛革蒙大盾攻城?!蹦径埽骸端问?曹利用傳》:“利用至嶺外,遇賊武仙縣,賊持健標,蒙採盾,衣甲堅利,鋒鏑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長刀破盾。”盾之威力:《宋史?宗越傳》:“家貧無以馬,常刀盾步出,單身挺戰(zhàn),衆(zhòng)莫能當。”

明代槍、炮已有相當威力,但用有限,盾牌仍然發(fā)揮其作用。尤其在抗倭戰(zhàn)場上,戚繼光採用輕捷的藤牌兵屢勝倭寇。戚繼光《紀效新書》:盾牌「其來尚矣,主衛(wèi)而不主刺,國初本加以革,重而不利步,故改“以藤爲牌,銃子雖不御,而矢石槍刀皆可蔽”。至於演練藤牌的方法,何良臣《陣紀》說道:“賴禮衣勢、斜行勢、仙人指路勢、滾進勢、躍起勢、低平勢、金雞闖步勢、埋伏勢”八種,至於姿勢,則要求“盾牌如壁,閃牌如電,遮蔽活潑,起伏得宜”。都是靈活的上步、退步、小跳步等。

清軍入關(guān)時已有藤牌軍,牌用堅藤製,呈反荷葉形,因其堅又有伸縮性,所以抵禦刀劍槍斧及矢鏃彈丸,頗有效,多爲衝鋒陷陣之步兵用。今天這古老的防禦武器,卻成了我們武術(shù)鍛鏈中的器具,用盾牌進行的對練項目,如盾牌刀對單刀、盾牌刀進棍、盾牌刀對樸刀等,不僅在國內(nèi)表演時受到大衆(zhòng)的歡迎,而且在國外表演也到好評。

十八般兵器——斧

斧,與戈矛同時,亦爲古仗之一。黃帝時即有斧銊之名,在當時非但用爲兵器,抑且用爲刑罰之具。刑書釋名載:黃帝五刑,四曰斧銊。按五刑即甲兵、刀鋸、鑽鑿、斧銊、鞭撲、是也。由此推之,則斧之始於黃帝時也,其理甚明;惟當時並無所謂三十六法,對敵時不過亂砍亂劈而巳;迄漢時,南中蠻人創(chuàng)斧法,亦如槍法之創(chuàng)於武吃氏而流入中原者,惟始創(chuàng)者之爲何人,則不可考據(jù)矣。其法初亦無三十六手之多,後之武師,從而增益之,使變化不測,成爲戰(zhàn)陣之利器,故今傳板斧有三十六法也。

漢劉熙《釋名?釋用器》:“斧,甫也,甫,始也。凡將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

斧之溯源甚早,原始人類,即知拾利石爲劈器。而最早之銅斧,見於商代,不僅用於武事,而且有的雕刻嵌鏤,極爲精美,已爲儀仗之用。周代用斧風氣不如商代,到了雙鋒劍出,與刀並用後,斧就更少人使用了,只作爲砍迤工具,或爲樂舞儀仗及斬殺之器。斧雖不作爲主要兵器使用,但各代均有使斧者,尤其生活在北方地區(qū)的民族,喜練斧類兵器。

宋曾公亮《武經(jīng)總要》載有大斧、鳳頭斧,都是隋、唐遺制。元代軍隊喜用小斧、大斧和寬體大斧。清代將士喜用雙斧,斧柄僅有尺餘,斧刃甚小,雙斧均可插腰,戰(zhàn)場上使用靈活。

我國史籍中鮮見斧兵的記載,而古典小說中則多有描述?!度龂萘x》第五十二回:“道榮出馬,手使開山大斧,……**斧竟奔孔明?!薄端疂G傳》第三十八回說黑旋風李逵,“使兩把板斧”,第七十二回說李逵“拿著雙斧,大吼一聲,跳出店門”。從這些小說反映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斧是歷代廣爲使用的兵器,所以它也成了民間武藝小說中一般俠客的常用兵器之一。

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摟、截等,舞動起來顯得粗獷、豪壯,可以顯出劈山開嶺的威武雄姿。

十八般兵器——鉞

Wωω ¤Tтka n ¤c○

銊爲斧之由來,以時代論則爲同時,以形式論亦正彷佛;書曰:“王左杖爲銊,注銊大斧也。”按此可見斧銊本無甚巨大之分當,惟銊與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徑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爲銊,此顯見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銊頭較斧大三之一,桿端比斧多一矛頭,長約一尺六寸,故銊桿長於斧桿者亦尺六七寸;斧桿末端無鑽,故三十六法中無點逗各法也;銊則亦如槍桿,末端有三尖之鑽,以備匆忙時作點格之用;至其餘之搆造,則完全與斧相同,重量亦彷佛。斧之與銊,亦猶槍之與矛,箭之與弩,形式之不同者,僅毫釐問耳;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別,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銊斧可並用也。

鉞是斧的一種,但比斧大。

漢劉熙《釋名?釋兵》:“鉞,豁也。所向莫敢當前,豁然破散也?!保ㄡ屆菏褂勉X的武將,必定是肩負著榮耀的使命,堂堂正正地掃討天下。)

春秋、戰(zhàn)國時,鉞出土較多,但已漸失其戰(zhàn)器性質(zhì),而變爲儀仗飾品及明堂禮樂舞蹈之用。這是因爲刀劍廣泛應(yīng)用在戰(zhàn)場,而使笨重的鉞退伍了。

十八般兵器——戟

戟爲古兵器之一,創(chuàng)於弓箭之後,形與戈略同,皆橫刃也;舊說爲直刃,不知何本?其所異於戈者,援略昂起,成斜出形,而內(nèi)上亦有刃。古顯貴之家,皆立戟於門,以示官勳,是則又以兵器而兼爲儀仗矣。其後又略變形式,援與柲之間,架以橫樑,而援成反裝之新月,形變橫刃之內(nèi)而爲直刃之槍尖,且有架橫樑於柲上,兩面各作一倒裝之半月形者,名之曰方天畫戟;橫樑之下,又裝以鐵製古錢或古錠,不知其何用,豈後人矜奇眩異,即兵器亦加以裝飾耶?惟今日武器中所見之戟,皆用方天畫戟之式,或單刃或雙刃不一。至古戟則非但不可見,即圖其形以示武師,或且瞠目而不能稱其名,於是而嘆古器之失傳,古法之不可多得也。至戟之變體,不知始於何時,而後入竟棄古器而就此,諒有合用之處,然亦儘可另立名目,何必定借戟以爲名,若二器相類,猶有可說,今二物回乎不同,絕無相似之處,沿習用之,未可不合。著者非必求奇異,實不能隨俗,亦未敢茍同也;依次錄之,縱人非我,所弗計也;世之精嫺武事者,或不至盲從耳。

戟爲戈、矛合體之兵,柄前安直刃以刺敵,旁有橫刃,鈳勾啄敵,具有勾刺的雙重作用。

1975年北京近郊發(fā)掘周初(約西元1120年)木槨墓,出土青銅兵器中,有“戟”九支,證明了:“戟”這種中國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

周代大戟的出土,說明在周時已廣爲使用。古籍所載“棘”即“戟”?!蹲髠?隱公十一年》:“潁考叔挾 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杜預注:“棘,戟也?!标譅憫?zhàn)國時的五兵之一,可知戟爲當時常見的兵器。

1974年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的秦俑從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秦弓、鏃、矛、戈、鉞、吳鉤等。就是兩千兩百年前,秦代軍隊武器裝備的再現(xiàn)。戈、矛、戟這三種兵器,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長木柄,下端裝有銅,有的矛柄長達6.3公尺。

漢代長兵重戟,長度在長兵與短兵之間?!稘h書?東方朔傳》:“武帝坐未央前殿,東方朔執(zhí)戟立?!闭f明漢代文臣亦執(zhí)戟。(?)又有雙戟,《三國志?吳志》:“孫權(quán)乘馬射虎,投以雙戟”、“甘寧執(zhí)雙戟舞”?!段褐尽贰皫は聣咽坑械渚?,提一雙戟八十斤?!???梢姰敃r戟不僅廣用,而且較重。

曹丕《典論?自敘》:“夫事不可自謂己長,餘少曉持復,自謂無對;俗名雙戟爲坐鐵室,鑲 爲蔽木戶。後從陳國袁敏學,以單攻復,每爲若神,對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於狹路,直決耳!”(《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裴鬆注引)

晉代,長兵重矛槍,戟已降爲儀仗之器,軍士均執(zhí)槍,而不執(zhí)戟了?!稌x書?王浚傳》:“浚起宅門前路,令廣數(shù)十步,曰:吾欲容長戟幟旗?!笨芍巡辉趹?zhàn)場上應(yīng)用了。

唐代戟已廣用於舞具?!短茣?禮樂志》:“太宗制舞圖,命呂才以圖教樂工百二十八人,披銀甲,執(zhí)戟而舞,每三變,每變爲四陣,象擊刺往來,歌者和曰‘秦王陣樂’?!贝穗m是銀甲執(zhí)戟,但戟已完全失去武器性質(zhì),淪爲舞具了。

宋代的戟很少用於戰(zhàn)場?!段浣?jīng)總要》在長柄鐵刀類中,繪有一種“戟刀”,可知其形制爲適應(yīng)戰(zhàn)場而變化,不是原形戟了。

清代雜兵中有一種月牙短戟,或名手戟,除月牙刃外,上有尖鋒、曲鉤,亦具有勾兵、刺兵、割兵、兵等作用。

目前仍有練戟者,戟的練法與刀槍不同,戟一般不做舞花,以剁、刺,勾、片、探、掛擄、磕,爲主要的招式。

古代戟分戟分馬上戟、步戰(zhàn)戟、雙戟等不同用法,明清以後,同樣形制的戟,各種武術(shù)流派,亦有各種不同練法。

十八般兵器——鞭

鞭亦爲短兵之一種,其由來與鐗相同,惟戩必雙用,鞭則有單雙軮硬之分;考諸古籍所載,大都系單鞭硬鞭;稽之現(xiàn)在,則都重軮鞭。軮鞭之制,不知起於何時?創(chuàng)自何人?至雙鞭之法,疑後人因見於戩法雙用,攻御並行之便利,故竊其法,易單爲雙。然鞭戩同爲無刃之短兵,不過形式稍異;至若掄舞攻御之法,主力點既完全相同,自不能大異,彼創(chuàng)雙鞭者,亦正見其矜奇眩世耳。鞭之區(qū)別如是,而名稱亦至不一,即就硬鞭而言,有竹節(jié)鞭,虎尾軮等數(shù)種,其餘無論矣;大概皆就其形式而釐定其名耳。然因名之不同,其法亦因之而門戶雜出,多少不同,惟尉遲鞭法爲世所崇尚,但近巳不得其傳,甚堪惋惜。此外即尋常之硬鞭法,亦大都拾各短兵之唾餘,勉強組成,亦正不可爲訓故本編以軮鞭補其缺,不願以魚混珍珠也。

鐵鞭爲六角形,鐵鐗爲四楞形「大小短長,隨人力所勝用之?!褂械谋奘咨下?lián)綴一條短鐵鏈,上系兩節(jié)鐵棍,稱做聯(lián)珠雙鐵鞭。還有一種鐵鏈夾棒,出自西北地區(qū),是受農(nóng)家打禾連枷啓發(fā)創(chuàng)制而成的。

鞭、鐗二者,始源甚早,但鮮見出土文物?!妒酚?伍子胥列傳》:“及吳兵入城,伍子胥求昭王,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闭f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開始用鞭。

後樑戰(zhàn)將王彥音,不僅善槍,而且善鐵鞭。馮雲(yún)鶻《金石索》中,圖示了王彥章鐵鞭一幅,“長僅六尺二寸強,重清秤十五斤,凡十九節(jié),每節(jié)以銅條束之,柄飾木而束以銅,柄端如槌,四面環(huán)列‘赤心報國’四字”。(《中國兵器史稿)可知鞭雖屬短兵類,但其形制較長,而且較重,需大力演練。

宋丁度、曾公亮《武經(jīng)總要》:“鐵鞭多節(jié),系襲晉代遺制。連珠三節(jié)鞭亦系胡人器形。鐵?唐代已廣用之。”

宋人喜歡用短小的打擊兵器、主要靠重力打擊敵人,使用者必須是力氣大的人,多在馬上使用,徒手持用則重了一些。

明代出現(xiàn)了兩節(jié)鐵鞭,其形略如宋代鐵鏈夾棒,但宋器鐵鏈頗長而短棒怍方體;明器則中鏈甚短,而上下棒均系細圓體,所以其名叫鞭。其他鞭,明代甚多,何良臣《陣紀》說:「鈀尾鞭、丈八鞭、連珠鐵鞭、豹尾鞭、鐵鞭,各有專門,但身法、手法、步法,皆由拳棍上來?!勾丝芍?,明軍中多有用鞭者,而且重視以拳棍技術(shù)爲基礎(chǔ),來提高高鞭的實戰(zhàn)能力。

清代鞭形制已有軟硬之分,但軟硬之廣用,是在清軍入關(guān)之後,因爲當時滿族人及北方人喜練這種鞭。當時爲九節(jié)鞭,每一節(jié)長僅三至四寸,聯(lián)以鐵環(huán),不用時,可以收小握於一手之中,或圍繞腰際。用時抽開鞭頭,套索於腕,猛力一抽,鞭即挺直,可用其擊、笞、勾、縛,善用者??蓜贁橙酥秳?,一擊而可拖拉敵頸或腿,使其倒地。

還有一種木質(zhì)鞭桿,其長度以人之一臂加肩寬度之,亦稱“短鞭”。因其形短小,用時極方便。

鞭有單、雙、軟、硬之分,其質(zhì)有銅、鐵、鐵木、純木之別,與用皮革製成,驅(qū)趕牛馬的鞭子,是完全不同的器具。但軟鞭類的七節(jié)鞭、九節(jié)鞭、十三節(jié)鞭等,與趕牛馬的鞭子,在來源上,可能有一定的關(guān)係。

鞭與鐗使法相似,主要以擋、摔、點、截、掃、盤、板、戳、攔、撩、撥,以及絞壓等主。它要求演習者在身法上轉(zhuǎn)折圓活,剛?cè)岷隙?;步伐輕捷奮迅,與手法緊密配合。

軟鞭是軟硬兼施的兵器,其特點是身械協(xié)調(diào)性強,演練者強,既要有擊打速度,又要體現(xiàn)靈巧的方法。尤其舞動時,上下翻飛,相擊作響,如銀蛇飛舞,使人眼花繚亂,因此有極好的表演效果。

第四十章 純陽宮第四百二十四章 引雷草第三百二十九章 拜訪紫薑第二十一章 一門獨大第二百七十六章 救蛇女第一百五十四章 符市場第一百九十八章 乾坤印第四百四十八章 她是誰第四百八十二章 掘金江第十九章 火中金鳳第三百三十三章 趕殺秦凱第一百四十一章 初服神砂第四百七十九章 破壁而出第三百二十六章 老蠱婆第三百四十二章 闖禁陣第四百三十七章 奇葩女子第五百一十三章 戰(zhàn)爭開始第一百二十一章 除霸雪恨第四百五十五章 隱性靈根第六百零一章 兩個師姐第五百七十九章 追趕時間道教門派續(xù)三第三百三十一章 三百活屍第四百三十七章 奇葩女子第六百四十九章 人皮經(jīng)書第二百七十章 治惡龍第二百七十六章 救蛇女第五百五十章 新女王第一百五十八章 風與沙第六百三十三章 橫穿大漠第八章 吸魂掌第一百零三章 聚沙成塔第五百九十一章 怪物出現(xiàn)第六百五十六章 高牆內(nèi)第四百七十三章 任命總督第三百二十八章 橐駝谷第三百一十五章 回到皇宮第一百二十五章 紅衣仙女第六百八十五章 毒功來襲第三百七十二章 大當家第四百二十一章 肅清逆黨第二百五十六章 弓弩神第四百六十七章 活捉五嬰第三百二十四章 姐妹花第四百七十章 新皇后道教門派續(xù)五第三百四十六章 大對決第六百九十四章 百禪境第三百一十章 顛覆夢第五百四十四章 斬赤龍第一百八十九章 煉化寶珠第十六章 紅線女第五百五十九章 風雲(yún)突變第四百六十八章 翁婿對第六百二十九章 第一塊天第六十章 小旋風第三百一十一章 初練元嬰第三十七章 兌換第九十三章 蛇形刁手第二百八十二章 市場流第一百零五章 青龍道院第六百四十章 金號角第四十八章 雙修功第一百七十九章 一筆交易第二百五十五章 準備回島兵器正解(上)第一百三十七章 神格之說第五百六十八章 假功法第一百三十七章 神格之說第三百八十八章 超光速第四百七十六章 遇故交第四百三十七章 奇葩女子第三百二十五章 設(shè)計曖昧第二百七十九章 奪魁成親第九十三章 蛇形刁手第三百一十章 顛覆夢第六百七十四章 徐國孫第二百七十章 治惡龍第二百七十九章 奪魁成親第六章 天狼劫第六百一十章 催眠術(shù)第四百三十七章 奇葩女子第六百六十七章 練血靈幛第五十三章 重起爐竈第四百八十六章 解玄秘第五百二十四章 救美女第三百五十八章 都城尉第二百六十七章 吐火魔怪第六百四十八章 大爆料第二十四章 擊殺流第五百六十八章 假功法第三百八十六章 扇骨劍第三百三十七章 潛進苗府第五百八十三章 敵軍登陸第一百二十三章 拯救蘇青第四百八十章 血蓮花第六百七十五章 話說當年第三百三十二章 羊皮卷第五百九十五章 華麗祭司第七十八章 挑戰(zhàn)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筠连县| 田林县| 绩溪县| 枝江市| 剑川县| 清原| 永年县| 新昌县| 福安市| 古田县| 正镶白旗| 聊城市| 龙门县| 兴安县| 西峡县| 依安县| 抚远县| 云南省| 安丘市| 成都市| 确山县| 安平县| 得荣县| 金乡县| 临泉县| 潞西市| 仙游县| 库车县| 丰都县| 永济市| 佛冈县| 清镇市| 沧州市| 苍南县| 漳州市| 兴山县| 宜城市| 揭西县| 类乌齐县| 浦江县| 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