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道教門派續七

碧洞宗:全真道龍門派支派。傳播於四川。創始人陳清覺(1606—1705)。據龍門正宗碧洞堂上支譜》載,陳清覺,道號賽鬆,又號煙霞,湖北武昌人。少年爲進士,入庶常。後辭官入道,至武當山太子坡拜龍門道士詹太林爲師,爲龍門派第十代弟子。清康熙八年(1669)入川(或謂康熙二十六年入川),至青城山天師,修葺殿宇,潛心修道。康熙二十六年(1687),將教務交張清湖,去成都青羊宮養靜。臬憲趙良壁遇之,事以師禮,於青羊宮旁建二仙庵以居之。康熙四十一年(1702),皇帝賜封“碧洞真人”號,並欽賜“碧洞丹臺”匾額。康熙四十四年(1705)卒。傳有弟子陳一慶、吉一法、劉一貞、孟一貴、石一含、龍一泉等。其住青城山之師弟張清湖、張清仕,住三臺雲臺觀之師弟張青雲等亦各傳有弟子多人。這些弟子再遞相傳授,逐漸形成一個支派,尊陳清覺爲開派祖師,以其碧洞真人號之“碧洞”二字名宗,稱碧洞宗。成爲清至民國間對四川道教影響很大的一個宗派。碧洞宗依龍虎派所訂派字傳代。其開祖陳清覺爲第十代,依次相傳,至民國時,已至第二十三代。《龍門正宗碧洞堂上支譜》記有第十一至二十三代道士之名。第十一代有陳一慶等二十八人,第十二代有王陽炳等三十七人,第十三代有吳來輝等四十三人,第十四代有萬復證等五十五人,第十五代有萬本圓等一百人,第十六代有李合邦等一百二十八人(以下各代略)。所記是否爲該派道士全部,已難知曉,僅此亦可概見其規模。碧洞宗以成都二仙庵和青城山天師洞爲傳播中心,逐漸向四川其他州縣發展,上引《支譜》即記有該派道士住持之州縣宮觀名,統計宮觀所在州縣有:華陽、雙流、溫州、郫縣、漢州(今廣漢)、崇慶、灌縣、大邑、彭縣、潼川(今三臺)、中江、綿竹、眉山、蒲江、邛州(今邛崍)、資陽、樂至、富順、茂州(今茂汶)、汶川、天全、雷波等。上述州縣,大都在川西地區,少數在川北、川南及少數民族地區。長期以來,四川各地道教皆屬天師正一道,碧洞宗產生後,漸有取代他派的趨勢。現代,青城山和成都青羊宮已全爲龍門碧洞宗道士,正一道士只零星散居於其他宮觀。碧洞宗在長期發展中,曾出現一些傑出道士。如第十三代王來通,號自明道人,清乾隆間住持灌縣二王廟。他除整飭廟規,勤於教務外,又關心地方水利建設,發起新修橫山長同堰,推廣都江堰治水經驗。他主持刊印的《灌江備考》、《灌江定考》、《彙集實錄》三書,是現存都江堰治水經驗總結的專書,有一定科學價值。第十四代陳復慧,號仲遠,住持溫州盤龍寺。博學能文,有《雅宜集》行世。對道教齋醮音樂頗有造詣,曾校正《廣成儀制》數十種傳世。被後世尊稱爲道教音樂“廣成韻”之祖。第二十二代易心瑩(法名易理輪),是近代著名道教學者,著有《道學系統表》,輯有《女子道教叢書》等。

霍山派:全真道龍門派支派。創始人張宗囗。《諸真宗派總薄》載:“雲樵真人姓張名宗囗,字耕雲。系山東登州福山縣人。由光緒甲申(1884)秋間,重赴白雲觀傳法。門下弟子等因徒衆人繁,叩請願遵‘宗’字爲第一代號。”據《白雲觀志》,張宗囗,又名圓囗,字耕雲,爲龍門派第十九代律師。光緒十三年(1887)逝世。傳法給龍門派第二十代律師劉素雲。《劉素雲道行碑》雲:劉素雲,法名誠印,河北東光人。自幼好善,儒道兼優,拜十九代方丈張耕云爲師。同治十年(1871)募捐五千餘金爲其師之傳戒費,受戒者三百餘人。後又募捐銀刻印經板和重勒觀內碑文。繼任龍門派第二十代律師,又爲霍山派第二代傳人。光緒二十年(1894)卒。《諸真宗派總簿》載有該派“宗誠信崇緒,修善法德超,……”等四十派字。但劉誠印(素雲)之後傳給何人,不見記載。

覺雲派:全真道龍門派支派。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由龍門雲巢派分衍而來。《龍門正宗覺雲本支道統薪傳》序:“海上覺云爲浙湖雲巢分支,於有清光緒戊子(1888)開派。”其《例言》:“光緒戊子,本壇張復誠、陳本中、沈本仁等恭詣雲巢宗壇,稟準開派,是年三月春,啓建醮典,敦請宗壇王來因、程來水、姚來鑑三師啓派,本刻故尊三師曰宗師。”該派宗承雲巢開派宗師龍門第八代陶守貞(號靖庵)和第十一代閔一得(號懶雲)之傳,對他們提倡的神仙與忠臣孝子不二,出家與在家、出仕與入山各隨方便的思想,加以發揚,使龍門派更加世俗化。上引《覺雲本支道統薪傳?後跋》雲:“自閔祖啓‘方便法派’而後,半多出自俗居有志之士,於是儒而道者日愈多,推行教法日益廣。今者雲壇竟遍佈於江浙。”表現出晚期全真道已不再如他們先輩那樣強調出家離俗了。該派自光緒十四年開派以後,一直承傳不絕,《覺雲本支道統薪傳》有傳系圖加以記載。如開派人之一的程來永傳第十四代湯復弼,湯傳第十五代車本鎰等,車傳第十六代邱合度、徐合建,邱傳第十七代倪教學等,倪傳第十八代沈永家。時至民國十六年(1929)。

南五祖:道教全真道尊奉的五位宋代祖師,即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相傳張伯端於北宋熙寧二年(1069)在成都遇異人授予“金液還丹訣”,因此修煉得道,並將“金丹之道”授石泰,石泰授薛道光,薛道光授陳楠,陳楠再授白玉蟾。五祖認爲儒、釋、道同源,三教一理。以修煉金丹(內丹)或謂修煉“性命”爲主。其修煉理論,在道教內丹修煉理論中佔有重要地位。因其活動多在南方,所以後來被尊爲南五祖。又稱“南宗”或“紫陽派”。

北七真: 即全真道創立者王重陽的7位嫡傳弟子:馬鈺(創全真道遇仙派);譚處端(創全真道南無派);劉處玄(創全真道隨山派);邱處機(創全真道龍門派);王處一(創全真道崳山派);郝大通(創全真道華山派);孫不二(創全真道清靜派)。因其皆對全真道的傳播和發展作出過貢獻,元室對他們都贈封“真人”或“真君”之號,加之其活動於北方,故被尊爲北七真。北七真雖各創一派,但其宗教思想和修煉方式卻大致相同。他們提倡三教合一,以清靜寡欲爲修道之本,以煉氣養氣爲修煉之要,以忍恥含垢、苦己爲人爲宗旨。其傳世之作,均收入《正統道藏》。

碧洞宗:全真道龍門派支派。傳播於四川。創始人陳清覺(1606—1705)。據龍門正宗碧洞堂上支譜》載,陳清覺,道號賽鬆,又號煙霞,湖北武昌人。少年爲進士,入庶常。後辭官入道,至武當山太子坡拜龍門道士詹太林爲師,爲龍門派第十代弟子。清康熙八年(1669)入川(或謂康熙二十六年入川),至青城山天師,修葺殿宇,潛心修道。康熙二十六年(1687),將教務交張清湖,去成都青羊宮養靜。臬憲趙良壁遇之,事以師禮,於青羊宮旁建二仙庵以居之。康熙四十一年(1702),皇帝賜封“碧洞真人”號,並欽賜“碧洞丹臺”匾額。康熙四十四年(1705)卒。傳有弟子陳一慶、吉一法、劉一貞、孟一貴、石一含、龍一泉等。其住青城山之師弟張清湖、張清仕,住三臺雲臺觀之師弟張青雲等亦各傳有弟子多人。這些弟子再遞相傳授,逐漸形成一個支派,尊陳清覺爲開派祖師,以其碧洞真人號之“碧洞”二字名宗,稱碧洞宗。成爲清至民國間對四川道教影響很大的一個宗派。碧洞宗依龍虎派所訂派字傳代。其開祖陳清覺爲第十代,依次相傳,至民國時,已至第二十三代。《龍門正宗碧洞堂上支譜》記有第十一至二十三代道士之名。第十一代有陳一慶等二十八人,第十二代有王陽炳等三十七人,第十三代有吳來輝等四十三人,第十四代有萬復證等五十五人,第十五代有萬本圓等一百人,第十六代有李合邦等一百二十八人(以下各代略)。所記是否爲該派道士全部,已難知曉,僅此亦可概見其規模。碧洞宗以成都二仙庵和青城山天師洞爲傳播中心,逐漸向四川其他州縣發展,上引《支譜》即記有該派道士住持之州縣宮觀名,統計宮觀所在州縣有:華陽、雙流、溫州、郫縣、漢州(今廣漢)、崇慶、灌縣、大邑、彭縣、潼川(今三臺)、中江、綿竹、眉山、蒲江、邛州(今邛崍)、資陽、樂至、富順、茂州(今茂汶)、汶川、天全、雷波等。上述州縣,大都在川西地區,少數在川北、川南及少數民族地區。長期以來,四川各地道教皆屬天師正一道,碧洞宗產生後,漸有取代他派的趨勢。現代,青城山和成都青羊宮已全爲龍門碧洞宗道士,正一道士只零星散居於其他宮觀。碧洞宗在長期發展中,曾出現一些傑出道士。如第十三代王來通,號自明道人,清乾隆間住持灌縣二王廟。他除整飭廟規,勤於教務外,又關心地方水利建設,發起新修橫山長同堰,推廣都江堰治水經驗。他主持刊印的《灌江備考》、《灌江定考》、《彙集實錄》三書,是現存都江堰治水經驗總結的專書,有一定科學價值。第十四代陳復慧,號仲遠,住持溫州盤龍寺。博學能文,有《雅宜集》行世。對道教齋醮音樂頗有造詣,曾校正《廣成儀制》數十種傳世。被後世尊稱爲道教音樂“廣成韻”之祖。第二十二代易心瑩(法名易理輪),是近代著名道教學者,著有《道學系統表》,輯有《女子道教叢書》等。

霍山派:全真道龍門派支派。創始人張宗囗。《諸真宗派總薄》載:“雲樵真人姓張名宗囗,字耕雲。系山東登州福山縣人。由光緒甲申(1884)秋間,重赴白雲觀傳法。門下弟子等因徒衆人繁,叩請願遵‘宗’字爲第一代號。”據《白雲觀志》,張宗囗,又名圓囗,字耕雲,爲龍門派第十九代律師。光緒十三年(1887)逝世。傳法給龍門派第二十代律師劉素雲。《劉素雲道行碑》雲:劉素雲,法名誠印,河北東光人。自幼好善,儒道兼優,拜十九代方丈張耕云爲師。同治十年(1871)募捐五千餘金爲其師之傳戒費,受戒者三百餘人。後又募捐銀刻印經板和重勒觀內碑文。繼任龍門派第二十代律師,又爲霍山派第二代傳人。光緒二十年(1894)卒。《諸真宗派總簿》載有該派“宗誠信崇緒,修善法德超,……”等四十派字。但劉誠印(素雲)之後傳給何人,不見記載。

覺雲派:全真道龍門派支派。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由龍門雲巢派分衍而來。《龍門正宗覺雲本支道統薪傳》序:“海上覺云爲浙湖雲巢分支,於有清光緒戊子(1888)開派。”其《例言》:“光緒戊子,本壇張復誠、陳本中、沈本仁等恭詣雲巢宗壇,稟準開派,是年三月春,啓建醮典,敦請宗壇王來因、程來水、姚來鑑三師啓派,本刻故尊三師曰宗師。”該派宗承雲巢開派宗師龍門第八代陶守貞(號靖庵)和第十一代閔一得(號懶雲)之傳,對他們提倡的神仙與忠臣孝子不二,出家與在家、出仕與入山各隨方便的思想,加以發揚,使龍門派更加世俗化。上引《覺雲本支道統薪傳?後跋》雲:“自閔祖啓‘方便法派’而後,半多出自俗居有志之士,於是儒而道者日愈多,推行教法日益廣。今者雲壇竟遍佈於江浙。”表現出晚期全真道已不再如他們先輩那樣強調出家離俗了。該派自光緒十四年開派以後,一直承傳不絕,《覺雲本支道統薪傳》有傳系圖加以記載。如開派人之一的程來永傳第十四代湯復弼,湯傳第十五代車本鎰等,車傳第十六代邱合度、徐合建,邱傳第十七代倪教學等,倪傳第十八代沈永家。時至民國十六年(1929)。

南五祖:道教全真道尊奉的五位宋代祖師,即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相傳張伯端於北宋熙寧二年(1069)在成都遇異人授予“金液還丹訣”,因此修煉得道,並將“金丹之道”授石泰,石泰授薛道光,薛道光授陳楠,陳楠再授白玉蟾。五祖認爲儒、釋、道同源,三教一理。以修煉金丹(內丹)或謂修煉“性命”爲主。其修煉理論,在道教內丹修煉理論中佔有重要地位。因其活動多在南方,所以後來被尊爲南五祖。又稱“南宗”或“紫陽派”。

北七真: 即全真道創立者王重陽的7位嫡傳弟子:馬鈺(創全真道遇仙派);譚處端(創全真道南無派);劉處玄(創全真道隨山派);邱處機(創全真道龍門派);王處一(創全真道崳山派);郝大通(創全真道華山派);孫不二(創全真道清靜派)。因其皆對全真道的傳播和發展作出過貢獻,元室對他們都贈封“真人”或“真君”之號,加之其活動於北方,故被尊爲北七真。北七真雖各創一派,但其宗教思想和修煉方式卻大致相同。他們提倡三教合一,以清靜寡欲爲修道之本,以煉氣養氣爲修煉之要,以忍恥含垢、苦己爲人爲宗旨。其傳世之作,均收入《正統道藏》。

第六百七十四章 徐國孫第三百一十七章 絲帕傳情第三百五十一章 進老林子第五百九十二章 祭司長第四百九十五章 靈域之說第四百一十六章 第一張第六百六十七章 練血靈幛第四十三章 易容改面第五章 雷雲靈根第三百零三章 劈波斬浪第一百一十八章 大越女第五百一十二章 龍涅槃第五百二十章 解劍陣第三百零七章 木火流油第六百二十章 毛月亮第五百二十八章 派職位第三百六十五章 神明指引第一百三十章 金屬心第四百七十章 新皇后第十五章 林中劫殺第五百一十五章 忘川血戰第三百七十八章 加速器第六百六十八章 在夢中第三百二十一章 七重神格第一百五十二章 一萬難第一百五十一章 初學符籙第二百零六章 祖廟山第二百一十五章 收伏妖龍第六百三十九章 上任伊始第三百零二章 玄妙觀第四百七十章 新皇后第四百四十三章 上無量島第二百零八章 兩礦脈第四百五十七章 準備伐川第二百一十二章 生變故第六百七十七章 女貞國王第六百七十九章 暗中偵察第一百八十二章 幻空境第四百一十一章 活屍山谷第三十四章 去獵國第二百七十二章 龍涎石第四百九十章 八角鼎第二百二十八章 天一觀第六百二十三章 奇異身世第三百二十九章 拜訪紫薑第三百七十四章 火羊陣第一百五十四章 符市場第六百四十五章 帝國將帥第四百零六章 煉妖丹第五百五十七章 進黃仙洞第五百一十一章 斬魔花開第三十八章 小崽子第八十四章 通天崖第三十九章 溫養識海第四百四十四章 建市場第二百一十八章 封嬪妃第二百三十二章 做準備第三百五十七章 五年計劃第一百四十二章 水雲圖第二百六十三章 礦脈位置第六百六十三章 回蓮花洞第五百三十七章 雙鬥女妖第二百一十六章 十二釵第二百九十九章 登島演練第五百五十九章 風雲突變第三百五十八章 都城尉第四百四十四章 建市場第八十七章 過渡神格第二百零三章 土著民族第一百四十二章 水雲圖第七十七章 擊殺方偉第四百一十六章 第一張第五百三十二章 亞紀獸第一百五十六章 鼠頭幫第一百二十二章 殺樹妖第五百一十三章 戰爭開始第九十五章 初進忘川第二十三章 以一對衆第五百七十二章 第二波第八十四章 通天崖第五百一十一章 斬魔花開第三百五十九章 在月華宮第六百九十五章 鬥天火刃第二百一十九章 虛氣護罩第五百零一章 三鼎合一第六百六十三章 回蓮花洞第六百一十四章 掃帚星第一百零四章 巫蠱術第三百零四章 老搭檔第三百八十七章 傳奇故事第六百八十五章 毒功來襲第五百六十七章 風雲再起第八十九章 兩雄比武第一百零九章 初試身手第五百一十六章 饕餮法第三百二十一章 七重神格第五百四十二章 七號島第三百五十二章 相好的第五百章 誥命符道教門派續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保县| 高邮市| 达日县| 于田县| 铁力市| 潍坊市| 蓝山县| 宜城市| 招远市| 从化市| 周口市| 义乌市| 巴林左旗| 阳曲县| 肃宁县| 靖远县| 伽师县| 财经| 乌拉特前旗| 绥德县| 巴塘县| 驻马店市| 大洼县| 马鞍山市| 长白| 石台县| 鲜城| 宝应县| 五华县| 普兰店市| 奇台县| 江津市| 霍林郭勒市| 墨竹工卡县| 剑阁县| 江源县| 万州区| 南皮县| 桂东县| 尉氏县| 隆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