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道教門派續五

崳山派: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王處一爲開派祖師。王處一,字精通,號玉陽子。全真教祖王重陽之弟子。卒於金宣宗興定元年(1217)。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玉陽體玄廣度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玉陽體玄廣慈普度真君”。1926年北京白雲觀抄藏之《諸真宗派總薄》,記有該派傳代派字,證明該派至那時起尚有傳承。但傳承及活動情況,未見記載。

遇仙派: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馬鈺爲開派祖師。馬鈺,字玄寶,號丹陽。全真教主王重陽弟子。卒於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丹陽抱一無爲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丹陽抱一無爲普化真君”。1926年北京白雲觀抄藏之《諸真宗派總簿》中,記有該派傳代派字,證明至那時起,該派尚有傳承。其傳承與活動情形不詳。

隨山派: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劉處玄爲開派祖師。劉處玄,字通妙,號長生子。全真教祖王重陽弟子。卒於金章宗泰和三年(1203)。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長生輔化明德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長生輔化宗玄明德真君”。1926年北京白雲觀抄藏之《諸真宗派總簿》記有該派傳代派字,其傳承、活動情況不知其詳。

清靜派: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孫不二爲開派祖師。孫不二,號清靜散人,馬鈺之妻,全真教祖王重陽弟子。卒於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清靜淵貞順德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清靜淵貞玄虛順化元君”。1926年北京白雲觀抄藏之《諸真宗派總簿》中,記有該派傳代派字,不知其傳承與活動詳情。

隱仙派:全真道支派。又稱隱派或猶龍派。尊明初道士張三豐爲祖師。張三豐,元末明初人。其名字、籍貫、履歷,各家記載不一,傳說甚多。據明傅維麟《明書》卷一百六十《異散傳》載,張三豐,名君實,字玄一,號玄玄,自號三豐子。遼東義州人。常衣一衲,行經街市,鄉村,旁若無人。論三教經書,吐辭滾滾。或三五日,兩三月,始一食。登山,其行如飛。元未居陝西寶雞金臺觀。一日辭世而逝,後復生,乃入蜀抵秦,遊襄鄧,往來長安,歷隴岷甘肅。洪武初,入武當,登天柱峰。使弟子丘玄清住五龍宮,盧秋雲住南巖宮,劉古泉、楊善登(或作澄)住紫霄宮,自結草廬於展旗峰北曰遇真觀,營草菴於土城曰會仙館,令弟子周真得守之。洪武二十三年(1390)拂袖長往,不知所之。明年,太祖遣道士訪求,不得。永樂間,成祖又多次派人詔請,亦不獲。英宗天順三年(1459),封其爲“通微顯化真人”,憲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加封“韜光尚志真仙”。張三豐雖傳有若干弟子,但生前並未組建道派。宗奉他的道派,由其信仰者組成。據清李西月《張三豐先生全集?道派》,該派稱名隱仙派,一稱隱派或獨猶龍派。並謂張三豐承火龍真人,火龍師麻衣垂先生李和,麻衣師陳摶,陳摶師文始真人尹喜。至陳摶時,又兼得少陽派劉海蟾之傳,合老子門下文始、少陽二派而爲一。此說荒誕之處甚多,但張三豐曾受陳摶一系的思想影響,或許接近事實。此派形成時間雖不可考,但明清民國時期確有此派承傳。《諸真宗派總簿》記有多個宗祖張三豐的道派。有:自然派,三豐祖師自然派,三豐派,三豐祖師日新派,日新派,三豐祖師蓬萊派等八個。三豐崇拜最初興起於湖北武當山,隨著武當道的遠播,遂在其他地區分衍出更多的小支派,上述各派反映了這個事實。

升玄派: 升玄爲靈寶支派。以信奉《太上洞玄靈寶升玄內教經》而得名。道士授升玄五戒後成爲升玄內教弟子,逐次晉級,授以相應的經戒和法籙,直至升玄派最高一級的無上登天畢券,唐代後升玄派融入靈寶派。

重玄派: 道教哲學流派。重(音蟲chong),爲重複之義。其意從《老子》“玄之又玄,衆妙之門”而來,該派以重玄之義解《老子》,認爲老學要義在於“玄之又玄”,以達到哲學思想上的無滯。重玄哲學,始於東晉孫登,後來樑道士孟知周、藏矜,陳道士諸柔,隋道士劉進喜,唐道士成玄英、李榮、蔡子晃、黃玄頤、車玄弼、張惠超、黎元興、杜光庭、王玄覽,皆闡發重玄之義。重玄家融匯佛學的的“雙遣法”,以《莊子》“無爲”、“忘心”說爲基礎,採佛教破除妄執意,力圖超越玄學,又稱越佛學,將道教哲學深化爲一種“重玄”哲學,這就是道教的向老莊哲學復歸且深入發展的標誌。道教重玄學既遣有、無,又遣非有非無;有無雙遣,本跡俱忘,遣之又遣,忘而再忘,方入重玄之境。重玄哲在本體論、認識論、辯證思維、修持理論上融會貫通,爲內丹學哲學支柱之一。該派盛行於唐,以成玄英最爲突出,後杜光庭、陳景元亦繼承其學說,影響甚大。

淨明道:全稱“淨明忠孝道”。是宋元間在南昌西山興起的道派,系由靈寶派分衍而成。淨指不染物,明指不觸物,該派以淨明忠孝爲宗旨,並作爲教派名稱。淨明道的創立經歷了長時間的醞釀過程。淨明道尊奉東晉道士許遜(許旌陽)爲祖師,稱其法籙出於許遜。許遜東晉時居南昌傳道與十一弟子並稱十二真君。許遜死後,西山道教不絕如縷,許遜焚修的遊帷觀,亦歷經唐代道士胡惠超重振和北宋皇帝的敕封。南宋初,西山玉隆萬壽宮(原遊帷觀)道士周真公利用許遜信仰,致禱許真君救度,得授《飛仙度人經》、《淨明忠孝大法》,即於西山建翼真壇,傳度弟子五百餘人,標誌著這一道派的形成。但周真公一系的道派傳承未久,似即湮沒無聞。宋末元初,西山道士劉玉起而創教。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劉玉託稱遇西山道士胡惠超下降,宣告淨明大教將興,當出八百弟子,劉玉當爲師。劉玉始建騰勝道院,以善道勸化。此後劉玉先後宣稱得許遜降授《玉真靈寶壇記》、《中黃大道》、《八極真詮》,郭璞降授《玉真立壇疏》,胡惠超降授道法和三五飛步正一斬邪之旨。至大德元年(1297)以“淨明道”命名的道派正式形成。劉玉重新開創的淨明道以許遜爲淨明道師(旌陽公一傳),以蘭公、諶母爲淨明啓教,以西山十二真君爲淨明傳教。又尊唐代道士張氳爲淨名經師,胡惠超爲淨明法師,東晉道士郭璞爲淨明監度師,合稱“淨明三師”。劉玉稱淨明揚教,爲旌陽公二傳。劉玉以下淨明道四代嗣法宗師稱淨明嗣教,黃元吉爲旌陽公三傳,徐異爲旌陽公四傳,趙宜真爲旌陽公五傳,劉淵然爲旌陽公六傳。劉玉至淨明四嗣教五代是淨明道興盛時期。黃元吉在西山傳玉真,隱真、洞真三壇以授弟子,此後西山淨明法壇法籙盛行於世。黃元吉、徐異、劉淵然皆赴京師,弘揚淨明教法,廣結士大夫,名重一時。黃元吉得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舉薦,被元室敕封爲淨明崇德弘道大師、教門高士、玉隆萬壽宮提點。趙宜真曾先後從張廣濟、李玄一,研習全真北派、南派之學。淨明道與全真道、正一道保持了密切的友好關係。劉淵然以後淨明道的傳承系譜不明,教派漸趨衰落。清順治九年(1652),丘處機第八代嗣法弟子徐守城入西山研修淨明道,致力於西山宮觀的修復。康熙三十一年(1692),徐守誠死,其弟子譚太智、張太玄、熊太岸居西山紹繼淨明法統。此後,淨明道歷史即付諸闕如。淨明道以“淨明忠孝”爲修道宗旨。淨明是指對內心修煉的要求,忠孝是對行持的要求。淨明道以忠、孝、廉、謹、寬、裕、容、忍爲“垂世八寶”,要求道士恪守。淨明道以忠孝爲大道之本,認爲“忠孝立本,方寸淨明,四美俱備,神漸通靈,不用修煉,自然成道”。(《淨明忠孝全書》卷二)淨明道的特點是融匯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認爲道教的淨明,儒教的忠恕,佛教的大乘,三教之旨,殊途同歸。淨明道重視封建倫理修養,具有濃厚的理學特色。《淨明忠孝全書》是淨明道的基本經典,由黃元吉編撰成書,是研究淨明道教的重要資料。《道藏》中收有淨明道經書十餘種。淨明道是以倡導忠孝爲特色的新道派。淨明道的教義,深得元明官僚士大夫的讚賞,亦受到元明統治者的重視。淨明道嗣法宗師與龍虎山張天師關係密切,與全真龍門派、全真南派亦有交往,是無明時期頗有影響的一個教派。

閭山派:是淨明派祖師許真君弟子所衍,分三奶派和法主公派。又說爲淨明派或正一派的分支,實際上是民間符咒道派,在浙江、福建、臺灣等地享有盛名,影響甚至大過其它道派。在下往浙南尋書的道友小魏即閭山三奶派感應壇第七代壇主。該派源於陳靖姑(奇仕媽)的民俗信仰,相傳福建古田縣東地名臨水,於五代時有陳姓世代爲巫,陳靖姑亦一女巫,父陳昌,母葛氏,教以巫鬼道之術,陳靖姑與其結誼姐妹,巫相兼,習武修道,由巫師而神,鄉人祀之。據說她曾師從閭山法主許真君,得許旌陽之秘訣,又從龍虎山張天師學道,得斬妖寶劍。陳靖姑信仰的《大奶靈經》雲其“傳法閭山,顯跡古田”,南宋時福建一帶建有奇仕媽宮、臨水夫人廟。泉州奇仕媽祀陳、金、李三夫人,爲授胎、護產、育嬰之女神,香火較盛,且有“觀音籤”,並以媽祖配祀,至今尚存。福州的三奶夫人爲陳靖姑、林淑靖(林九娘)、李三靖(李三娘);古田順懿祖廟中祀順天聖母(陳靖姑)、左祀江夫人(俗稱虎奶)、右祀石夫人(俗稱二奶)。臺灣有十六座臨水夫人廟(包括臺北市臨水順天堂、臺南市臨水夫人媽宮、高雄縣三奶宮、南投縣順懿宮、臺中市臨水宮、宜蘭縣靖安宮等到),皆爲道觀,屬三奶派道教。臺灣道士多屬正一派系,其中烏頭司公爲天師道,紅頭師公爲閭山三奶道。閭山三奶本爲道教民俗信仰,在大陸至今猶存,臺灣民間道派興盛,遂發展爲民間道教之一。

神霄派: 北宋末出現的新符籙派,也是道教雷法的實際開創、倡導者。創始人王文卿。政和(1111—1117)末,林靈素被宋徽宗召見,秦曰:“天有九霄,而神霄爲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潔王者,上帝之長子,主南方,號長生大帝君,陛下是也”。(《宋史?方技傳》)宋徽宗大喜,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下令天下諸州大建神霄玉清萬壽宮以祀神霄大帝。神霄之名,遂眩人耳目,該派道士引以爲教名。明張宇初《峴泉集》卷一《玄問》等稱,神霄派源出於神霄玉清真王,火師汪真君爲闡教之祖師。所謂神霄玉清真王,固屬子虛,就是火師汪真君闡教(火師汪真君名汪子華,唐人《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衡嶽志》人傳),也難以憑信。據有關資料,此派的創始者當爲王文卿,時人林靈素、張繼先對創派亦有所建樹。王文卿(1093—1153),字予道(或述道),號沖和子,江西南豐人。自稱在宣和間遇火師汪君於揚子江邊,授以飛神謁道之道;又遇老嫗(據稱是電母)於野澤,授以雷書數卷。“以是濟人甚衆,名聞江湖”。(虞集《靈惠沖虛通妙真君王侍辰記》)徽宗聞其名,遣使召見,拜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再升侍宸,拜金門羽客,賜號“沖虛通妙生生”。據說能預知天數,善禱雨降妖。徽宗末年,數以修政練兵事爲請,徽宗不納,乃拂袖還南豐。於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卒。神霄派以傳行神霄雷法,即五雷法爲主要特點。此法以符籙咒術爲基本內容,結全內丹術,並以內丹修煉爲主,符籙咒術爲輔。王文卿說:“斬勘五雷法者,以道(指內修)爲體,以法(指符籙)爲用。”有了內煉工夫作基礎,“以我元命之神,召彼虛無之神,以我本身之氣,合彼虛無之氣,加以步罡訣目,秘咒靈符,斡動化機,若合符契,運雷霆於掌上,包天地於身中,曰雨而雨,故感應速如影響”。(《道法會元》)卷六一《高上神霄玉樞斬勘五雷大法》)正因此派如此重視內丹術,故與舊符籙派有很大區別,可名之新符籙派。王文卿死後,其弟子分成許多支派,繼續傳行於長江以南廣大地區。《道法會元》卷八四《雷法說》:“祖師侍宸遇火師汪真君授以雷霆秘旨,衝舉之後,流傳至今。夫何五十六年之間,異派同名者雜出,以至好事者不得其門而入。”明張宇初《道門十規》也說:“神霄自汪、王二師而下,則有張、李、白、薩、潘、楊、唐、莫諸師,恢弘猶至,凡天雷、囗嶽之文,各相師授,或一將而數派不同,或一派而符籙亦異,以是訛舛失真,隱真出僞者多,因而互生謗惑。”據虞集《王侍宸記》,得王文卿真傳者,僅新城高子羽,高子羽“授之臨江徐次舉,以次至金溪聶天錫,其後得其傳而顯者曰臨江川譚悟真雲。人不敢稱其名,但稱之譚五雷”。入元后,譚悟真猶在人間,傳廬陵羅虛舟,再傳蕭雨軒和周立禮,周傳其子,蕭則傳胡道玄,人稱“神霄野客”,行法於關陝荊襄江漢淮海閩浙之間。與王文卿弟子不斷承傳同時,亦有宗祖林靈素和張繼先的支系在傳播。《道法會元》卷一九八《神霄金火天丁大法》劉玉後序雲:“火師傳與玉真教主林侍宸,林傳與張如晦,後傳陳道一,下付薛洞真、盧君野,次以神霄派脈付徐必大。徐亦不得其文,盧君化於劍江,將解,而枕中出其書以付玉(劉玉自稱),法傳盧君,而派繼徐君。”同書卷二五三《地祗緒餘論》:“地祗一司之法,實起於虛靖大師(即張繼先),次顯於天寶洞主王宗敬真官,青城吳道顯直真官、青州柳伯奇仙官、果州威惠鍾明真人,相繼而爲宗師。其後如江浙閩蜀湖廣嗣法者何限,姓名昭揭寧幾人。……後則有蘇道濟派、溫州正派、李蓬頭派、遇曜卿派、玄靈續派,如此等類,數之不盡。”金丹派南宗陳楠和白玉蟾亦兼傳神霄雷法,白玉蟾還撰有雷法著作多種。後白玉蟾傳弟子彭相,彭傳弟子林伯謙。當爲神霄另一支派。

元代,神霄派最著名的傳人爲莫月鼎。他的名、字、籍貫和生卒年,諸書記載不一。據宋濂《元莫月鼎傳碑》,莫月鼎,名起炎,入道後,更名沾乙,自號月鼎。湖州人。幼習科舉,三試不利,乃棄家爲道士。後入四川青城山丈人觀,受徐無極傳五雷法。繼聞江西南豐鄒鐵壁(或作筆)得王文卿斬勘雷書,秘而不傳,乃委身童隸事之,終獲受其書。於是召雷雨,破鬼魅,動與天合。宋寶佑(亻字應爲礻字旁)戊午(1258)被請爲浙東禱雨,雨立至。元世祖至元己丑(1289)被詔,於囗京內殿試法術,立驗。厚賜之,不受。命掌道教事,以老耄辭。後給驛南歸,行法江湖間。所得秘籍,亦不輕傳人。得其傳者,唯王繼華與潘無涯。後繼華授張善淵,善淵授步宗浩,宗浩授周玄真。周玄真著名於元明之際。此外,莫月鼎又傳金善信(1273—1331)、王惟一(?—1326)。王惟一曾著《道法心傳》闡述雷法理論,強調行法必須以內煉爲基礎,雷霆風雲僅是精氣神的外在表現,不能捨本求末。以上莫月鼎所傳之徒,大抵傳行於蘇、浙、贛、閩、粵以至湖北、陝西和四川等地。據《道法會元》卷一四七《洞玄玉樞雷霆大法》載,在無代,宗祖劉海蟾、白玉蟾一系仍有承傳。薛師淳紀曰:“宗師白真人,海瓊人也。”“白君得法於陳泥丸,得法於辛天君,皆神仙聚會,非偶然也。繼其法者,泉州馬居士之女,……(其女)以法授之翁君雷室先生,乃丹元翁狀元嗣孫也。家寓建寧。至元十六年(1279),……蒲相見其天姿粹美,收置幕下。得法之後,遂回故居。……一時嗣法弟子百有餘人。江東則有趙菊存,時爲建寧儒學教諭。……師淳侍度師翁君三載有餘,凡士夫請命祈禳,必令相行。……乙未(1295年)重遊建寧,是歲翁君(羽化),……師淳壇下嗣法五百餘人。”末署丙申(元貞二年,1296)嗣法弟子薛師淳謹紀其實。明清後,該派轉衰,但亦承傳不絕。明永樂間,京師有道士周思得自稱得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法術。據說王靈官在宋徽宗時先從張繼先、林靈素得神霄法,繼從蜀人薩守堅學符術。故請於朝建天將廟於京師之西,宣德間改廟爲大德觀,薩、王皆封真君,被奉祀不絕。據清顧沅《玄妙觀志》,蘇州玄妙觀,自宋以來,爲歷代神霄派活動之據點,許多著名神霄道士如王文卿、莫月鼎、張善淵、周玄真等皆曾寓居於此。

清代,又有施道淵一系住此傳承不絕。施道淵(?—1678),字亮生,別號鐵竹道人。吳縣人。童真出家爲朝真觀道士,遇異人張信符授丹訣。年十九,從龍虎山徐演真受五雷法,能驅役百神,除崇療病。初築室堯峰,繼住穹窿山。順治戊戌(1658),五十三代天師張洪任請於朝,賜所居額上真觀,賜號養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師。郡中玄妙觀傾圮,被延主觀事。晚遊閩越,康熙十七年(1678)卒。傳有弟子胡德果,胡傳潘元桂(木字應爲王字旁),潘傳惠遠謨,惠傳張資理、施神安,已至嘉慶之世。《諸真宗派總簿》又載有幾個宗祖薩守堅的道派:天山派、薩真君西河派、薩祖派等,蓋皆流傳於明清民國間的神霄支派。

道教分派很雜,許多道派實際上是間雜多種道教修煉方法,很難明確區分,而史書及各派主要經典也只是將有別與其它道派的內容提出,作爲標誌性內容,區別不同。其中,最爲神秘的是南宮宗,即玄真門,主要典籍《七步塵奇》(又作《七步塵技》),現被許多修道者知道。其分支劍仙派也正被炒的沸沸揚揚。

老華山派 :宗祖北宋道士陳摶的一個道教派別。據《宋史?陳摶傳》稱:陳摶,字圖南,自號扶搖子。毫州真源人(或謂四川安嶽人)。少業儒,後唐長興(930—933)中,舉進士不第,遂隱居武當山九室巖,後移居華山雲臺觀和少華石室修道。與隱士李淇、呂洞賓等爲友。後周顯德三年(956)被召至京,問飛昇黃白之術。世宗命爲諫議大夫,固辭不受。宋太宗太平興國(976—984)間,又奉召至京,甚得太宗尊崇,賜號“希夷先生”。相傳年百餘歲而卒。陳摶好《易》,曾著《無極圖》、《先天圖》、《易龍圖》等,其《易》學思想對宋代理學家有很在影響。他又是內丹術的實踐者和理論家,其內丹學說爲宋元內丹各派理論奠定了基礎。他傳有弟子,但卻沒有開啓道派。《諸真宗派總簿》載有以他爲宗祖的道派,名老華山派,系後世所創,始創於何時,已難稽考。

清微派: 宋代出現的新符籙派。該派自稱出於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故以清微爲名。又謂其教在元始天尊傳法後衍而爲真元、太華、關令、正一四派,至十傳乃由祖舒元君會四派而爲一,始立清微宗派。下遞傳郭玉隆、傅央囗、姚莊、……朱洞元、李少微、南畢道、黃舜申。(見《清微仙譜》、《清微齋法》)據此其創始人爲祖舒(據《萬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卷五《祖舒傳》稱其爲唐人),此說是否可信,尚待研究。從現存資料看,從祖舒到南畢道幾代,事蹟簡略、傳達室徒也少,那時是否形成有影響力的道派,實難斷定。至黃舜申時,清微派始顯名於世。據陳採《清微仙譜》,黃舜申(1224—?),名應炎。福建建寧人。幼穎悟,經史百家,靡不貫通。年十六,待父於廣西幕府,遇官於廣西的南畢道,授以清微雷法。宋寶佑(亻字應爲礻字旁)(1253—1258)中曾任檢閱,以雷法名世。宋理宗召見,賜號雷淵真人。至元丙戌(1286)應召赴闕,未幾,乞請還山,制授雷淵廣福普化真人。他是清微派的著述大師,“覃思著述,闡揚宗旨,而其書始大備”。現《道藏》所收清微派著作,大多出於黃舜申及其門人之手。清微派主要修持清微雷法。與神霄派一樣,主張將雷法與丹法相結合,而以內煉爲主,符籙爲輔。《清微齋法》捲上:“蓋行持以正心誠意爲主。心不正,則不足以感物;意不誠,則不足通神。神運於此,物應於彼,故雖萬里,可呼吸於咫尺之間。”又說:“將吏只在身中,神明不離方寸。”將吏、神明皆指施行雷法時所劾召的鬼神,意謂能劾召他們,全憑作法者有深厚的內煉工夫。故該派著《清微內訣》,專言內丹修煉之道。《清微仙譜》謂黃舜申有弟子近百人。《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黃雷淵傳》稱:“其所度弟子,皆立石題名,立石之前者三十人,立石之後者五人而已”。此五人分爲兩支向南、北傳播:一支以福建建寧爲中心,傳行於南。此支由其弟子熊道輝(號真息)所傳,始傳安城彭汝勵,彭傳曾貴寬(號塵外),曾傳浚儀趙宜真(號元陽),而入於明。另一支以湖北武當山爲中心,傳行於北,由黃舜申傳武當山張道貴、葉雲萊、劉道明,再由此三人傳張守清。張守清弟子甚衆,後形成與全真、正一相結合的清微支派,又稱新武當派,傳衍不絕。明清時期,除張守清所創的新武當派繼續傳衍於武當地區外,北京東嶽廟又有另一清微支派在傳衍。據日人小柳司氣太《白雲觀志》卷五《東嶽廟志》,該廟靈濟先祠所供之方丈牌位,除祀有東嶽廟創建人張留孫、吳全節外,主要供奉明清民國時期住持該廟的歷代清微派祖師。其中一牌位書“明朝清微派第一代禹祖諱貴黌神位”,另一牌位書“皇清羽化清微派第四代諱守誼劉公霞靈之位”(第二、三代缺祀)。所尊之第一代禹貴黌(曾任南京朝天宮道錄司右玄義),當爲此派之開祖,約爲明中後期人。第四代之後,依次立牌,直至第二十一代。從所列名中,可看出四至二十一代的派字依次爲:守、全、真、道、正、德、存、誠、傳、尚、賢……。葉郭立誠在1939年作過一次東嶽廟調查,獲該廟一首宗派詩云:“貴崇應守全真道,正德存誠傳尚賢,源潔宜良明化吉,洞中清泰幕紅顏”。(載《民俗叢書》之《北平東嶽廟調查》)此詩與上述牌位所記之派字完全吻合,證明至民國時,該派仍在此廟承傳不絕。《諸真宗派總簿》又收有派字各異的另外八個清微支派,表明至民國時,清微派所衍的支派很多。另外,據《金蓋心燈》,龍門派第八代呂守璞和第十二代費陽得都曾兼傳清微法,《呂雲隱律師傳》:呂守璞“於清微爲二十四代,於龍門爲八代律師。”表明清微派自元初傳達室入武當時起,即與全真相融合的傳統,至清代仍相沿未變。

東華派: 南宋初出現的新符籙派。該派經書述其傳授源流爲:玉清元始天尊、道君靈寶天尊、太華天帝、……徐來勒、葛玄、鄭思遠、葛洪、高斂之、陸修靜、……王古、田思真、寧全真、……林靈真、董處謙、張嗣成。(《道法會元》卷二四四《玉清靈寶無量度全書》)表明該派由靈寶派分衍而來。據《靈寶領教濟度全書》前《寧全真傳》看,該派在王古、田思真的推動下,由南宋初道士寧全真所創。據載:寧全真(1101—1181),原名立本,字道立,法名全真。開封府人。幼養於裴氏家,長猶從裴姓。資稟純異,敏於記憶。“凡諸子百家,醫藥卜筮之書,無不該貫融會。善察天文躔度,猶工於風角鳥占卜術”。家貧,無以自給。年少時,尚書王古檄充史椽。據說,王古嗣丹元真人東華嫡傳,聞田靈虛(名思真)遇陸簡寂(陸修靜)得道,延請於家,命寧全真典侍抄錄。寧全真心與道契,對經籙秘文,一見輒悟,“一日,靈虛言於尚書曰:裴氏子(指寧全真)根器深厚,骨相合仙,異日當負大名,然振起吾東華教者,必此人也。欲以上道授之,俾其掌教可乎?尚書亦欣然曰:此吾志也。遂授焉。自是修持不怠,能通真達靈,飛神謁帝,名振京師”。後遭靖康之變,奉母到南方,得楊司命所遺靈寶玄範四十九品、五府玉冊符文,從此道業大進。母死,復爲寧姓。紹興中,以齋醮祈禳之功,被賜號“洞微高士”,繼進“贊化”。孝宗朝,遭左街道錄劉能真陷害,被囚十餘日後黥隸軍籍。此後,即晦跡深遁,益勤修煉,士庶歸之者如市,從其學道者益衆。晚年住弟子何淳真家,南宋孝宗淳熙辛丑(1181)將教務付趙義夫後逝去。東華派主修齋醮祭煉,但已融進不少內丹、雷法,表現出與舊符籙派不同的特點。如寧全真授、王契真編之《上清靈寶大法》卷四雲:行靈寶法禱禳鍊度者,須常修“大定之法”。於每日清晨“靜坐寂定,存心端謹,無內外想”,澄心絕慮,繼而“運降宮(心)赤囗下降,玄泉(腎水)上升,心血腎精二囗交合,放丹田中孕生嬰兒”,次則存想嬰兒“自夾脊大度橋直上泥丸”,行周天運轉。此法實際是將內丹法與上清、靈寶傳統之存思想融全,以之作爲行持符籙之根本。據《道法會元》卷二四四《玉清靈寶無量度人上道?靈寶源流》載,在寧全真之後,依次爲王欲(欠字應爲共字邊)、趙德真、宋存真、張洞真、孔敬真、盧諶真、薛熙真、林靈真。前數代活動歷史不詳,直至薛熙真(東華先生)將教事付林靈真(南宋末)後,東華派又盛行一時。據《靈寶領教濟度全書》前《水南林先生傳》載,林靈真(1239—1302),原名偉夫,字君昭,靈真乃法名。浙江平陽人。因屢試不第,乃棄儒從道,舍宅爲觀,投禮提點戴煨。後承東華先生薛熙真,“乃紹開東華之教,蔚爲一代真師”。入元后,被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命爲溫州路玄學講師,後升本路道錄。他以溫州爲傳教中心,收受弟子,“在州里不下百人”,“天師門下高閒董公(董處謙)、宗師堂下閒閒吳公(吳全節)”等,亦曾受其學,“從遊參妙,肩摩踵接,……可謂一時授受之盛”。據《道法會元》卷二四四《靈寶源流》所列名代祖師名單,在林靈真之後,爲龍虎宗的董處謙,再後爲第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既然此兩代宗師皆由龍虎宗道士擔任,似可證明它在元代後期已遂漸合併於正一道。

天心派: 宋代出現的新符籙派。南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四三:“自漢天師宏正一之宗,而天心正法出矣。當其受印劍於玉局,蕩妖異於寰區,法之濟時,厥勳盛矣。”認爲天心派由張陵所創,自是託古之辭,但可證明天心派由正一龍虎宗派生而來,鄧有功《上清天心正法序》稱: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臨川縣吏饒洞天受神人指點,掘地得“玉篆天心秘式一部,名曰正法”。“然未識訣目玉格行用之由,復遇神人指令,師於譚先生名紫霄,授得其道”。饒洞天遂被稱爲“天心初祖”。掘地得書,自是神話,它表明饒洞天寫了一部天心正法之書。但天心派是否由他建成,尚難斷定。至“紹興之初,路真官再編天心法”。(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四三)天心道法由此盛行起來。路真官,名時中,曾作《無上三天玉堂大法》、《無上三天玉堂正宗高奔內景玉書》行於世,成爲南宋行天心道法最著名的道士。方勺《泊宅編》卷七:“朝散侍郎路時中行天心正法,於驅邪尤有功,俗呼路真官。”天心正法原重符印,傳至路時中,亦汲取新說,強調作法者須重內煉,以內煉爲本。《無上三天玉堂大法》卷一:“道在我身,修之久則可以成真,吾之真元既成,將有餘而補不足,所以莫非法也。”該書卷三十論鍊度亡魂須先自己成就玄功,作法時,只要“使內囗以合外囗,外神以符內神,則一瞬之間報應如響矣”。南宋時,又有廖守真傳天心正法,形成一個天心支派。《道法會元》卷二四六《天心地司大法》載彭元泰《法序》:“昔宗師廖真人(廖守真)修大洞法,誦《度人經》,北帝遣殷郊護助真人修煉大丹,所到則瘟疫消滅。”《道法會元》卷二四七記其傳係爲:廖守真傳蕭安國,安國傳彭元泰,元泰傳史白雲,白雲傳費文亨,文亨傳陳一中。陳一中是元延祐時人,說明該系從南宋傳至元代。元代,雷時中傳天心正法。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卷五《雷默庵》傳,雷時中(1121—1295),字可漢,號默庵。其先豫章人,後家於湖北武昌金牛鎮。幼習詞賦,通詩經,三領鄉薦。後傾心道教。據說,庚午年(1270)三月三日,漢其在道壇誦《度人經》時,蒙路真官下降,授以“混元六天如意道法”,教他“大興吾教”。並稱此教由太上老君所授,“專以《度人經》爲主”。(他與廖守真一系皆強調調《度人經》,與金允中所說天心出於正一天師似有不同。)此後,“四方聞其道行卓異,及其門者日衆。弟子數千人,分佈東南、西蜀二派。首度盧、李於宗師,及南康查泰宇,由是盧、李之道行乎西蜀,泰宇之道行乎東南。混元之教,大行於世。所著《心法序要》、《道法直指》、《原道歌》,皆發揚混元通化之妙”。據此,雷時中所傳之天心派,似又可稱爲混元派,爲天心派各支流傳最盛者。明清活動情況不見記載,是否在元末已合流於正一?有待進一步研究。

廣慧派:道教支派。據《諸真宗派總簿》,爲南宋道士章哲所創。章哲,“道號廣慧,祖居江西南昌府武寧縣三十五都順義卿(疑爲‘鄉’字之誤),石門仙潭人。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二月十九日降生。自幼好道,二十七歲結庵絲羅山,即今太平山也。年五十三歲,端坐而逝”。留傳此派。其六十派字,系“民國五年丙辰(1916)八月初八日,由江西南昌府武寧縣太平山萬壽宮穆善清帶來。”

閻祖派:全真龍門派支派。《諸真宗派總簿》謂爲龍門“復”字岔派分支,在茅山乾元觀。此“閻祖”據清笪蟾光《茅山志》卷九,當爲明嘉靖、萬曆間道士閻希言。該書據明王世貞《囗州續稿?閻道人希言傳》稱:閻道人者,名希言,不知何許人。自言家山西。年二十七八時,成瘵幾死,遇師誨以坐功,得無恙。嘉靖乙未(1535)、丙申(1536)間,去家學道。後從湖北武當至江蘇句曲乾元觀,頂一髻,不巾櫛,身著粗布夾衫。盛暑輒裸而暴日中,不汗,窮冬間鑿冰而浴。絕不爲人道其所由得,叩之以延年衝舉之術,亦不應。唯勸人行陰騭,廣施予,勿淫勿殺,勿憂勿恚、勿多思而已。乾元觀初極簡陋,希言遊金陵募資以成殿閣,並引山泉灌溉稻田數十畝。住觀五十餘年,於萬曆十六年(1588)卒。傳有弟子舒本住、江本實、王合心等。笪蟾光《茅山志》卷九雲:舒道人,“名本住,號一庵,金陵人”。“晚而慕道,浪跡諸名勝,至三茅鬱岡之下,……結茅而棲。堅意精心,凡十餘年。而道人閻希言者,始來自終南,豐腹重頷,不冠不履,舒知其不凡,拜爲師。遂相與胼胝,興復古乾元雲。……與江文谷同爲希言高足弟子,亨年九十有六。”又云:“江道人,名本實,號文谷,蘇州玉田人。早歲棄家學道,萬曆壬午(1528)至鬱岡師希言。嘗言人生未嘗無死,有盡形 骸,人死未嘗無生,當存精氣,乃於洗心池旁培小阜祀重陽,因迭石塞牖,趺坐於中。謂其徒:每日向牖呼之,應則已,不應則入收斂遺蛻。凡呼之三年,乃不應,啓石視之,坐蛻矣。故稱爲活死人墓。”著有《華陽真誨》行二世。又云:“王小顛,道名合心,常州宜興人。生而慧辨,通儒術。弱冠居金沙,即悅水雲之士,作方外遊,啓遍諸名山,訪高流,見閻希言,師事之。……先生學博而才敏,構詞用意出人意表。”此雲師事閻希言,疑當爲師事閻希言之徒。笪蟾光《茅山志》卷三所載萬曆四十一年《神宗爲聖母建金籙齋詞》、萬曆四十三年《神宗三辛懺醮詞》中,皆有“特命本山乾元觀真道士李教順等,祗就殿廷啓建金籙”,“諷誦《高上玉皇本行集經》一藏”等語,此李教順當爲閻希言之徒裔。《諸真宗派總簿》記“閻祖派”派字爲:“複本合教永,圓明寄象先,……”等二十字,據上記閻希言所傳徒裔之輩字,與此相吻合,故所謂“閻祖派”當爲閻希言所傳之派系。但“教”字後傳代情況不明。此後龍門派之宗師系第七代沈常敬(號太和),晚年亦住茅山傳道,順治十年(1653)卒。傳有弟子孫守一(號玉陽)和黃守元(號赤陽),爲龍門第八代。孫守一又傳閻曉峰,爲龍門第九代。孫、閻皆住茅山乾元觀,但據《金蓋心燈》之《道譜源流圖》載,閻曉峰“所傳後人改皈茅山法派”,表明閻曉峰後已非龍門派。似乾元觀所傳一直爲閻言系之徒裔。

第一百七十三章 劍指穹蒼第一百四十五章 神秘女人第二十四章 擊殺流第五百九十三章 練習忍術第三百六十四章 無量傳第十四章 靈谷門第六百六十四章 冰人淚第五章 雷雲靈根第六百三十三章 橫穿大漠第五百一十三章 戰爭開始第八十九章 兩雄比武第六百九十五章 鬥天火刃第五百四十五章 返還童身第四百零二章 誘妖寶第五十八章 狐貍精第八章 吸魂掌第四百三十八章 伐道圖第一百三十一章 八大美女第二百一十四章 種子軍第五百七十三章 罪惡彌天第四十九章 衝刺氣層第五百六十五章 激戰深海第一百五十二章 一萬難第五百九十三章 練習忍術第十六章 紅線女第三百六十二章 紫魂境第三十七章 悲憫武魂第四百八十六章 解玄秘第二百零三章 土著民族第一百六十二章 獵靈狐第一百四十八章 我陪你道教門派續五第二百五十九章 梅槐三子第二百七十七章 邋遢道長第一百八十九章 煉化寶珠第四百七十五章 黑色蠱蟲第二百五十五章 準備回島第四百八十三章 殺洪本蓮第三百零八章 化骨功第一百一十六章 玩一把第五十五章 吞噬歲月第二百一十二章 生變故第五百一十二章 龍涅槃第一百七十七章 無頭案件第一百六十八章 太平莊第四百零三章 絕地伏擊第五百四十七章 一封遺書第一百八十六章 鬥鬼王第一百九十五章 在沙城山第四百八十五章 短暫失憶第三十六章 執行任務第四百二十六章 盜經書第三百零八章 化骨功第四百二十章 索命鬼第三百三十章 連環殺第三百九十三章 遇見藥王第二百九十四章 屠仙陣第三百九十一章 地下寶庫第一百五十八章 風與沙第一百四十七章 紫砂傳說第二百六十章 光中子第四百零一章 妖獸法則第一百零一章 紫薑老母第二百零八章 兩礦脈第七十六章 大營救第三百八十四章 芒蕩山第一百五十三章 制符之道第五百二十五章 炸燬劍陣第四百五十章 魔煞體第一百九十五章 在沙城山第三百四十一章 七色靈元第五百八十章 大劍陣第六百一十三章 獸奶餵養第六百四十九章 人皮經書第六十四章 破拆法第五百九十二章 祭司長第八十二章 天音洞第二十三章 以一對衆第六百四十二章 大災難第二百九十五章 魔氣精靈第六十三章 劍道還魂第四百三十五章 吐息如蘭第二百二十五章 空虛亡靈第八十九章 兩雄比武第一百八十四章 無量海?第六百九十四章 百禪境第四百五十一章 潛伏之敵第五百三十三章 收伏巨獸第一百四十一章 初服神砂第四百零二章 誘妖寶第八十九章 兩雄比武第四百一十四章 血靈幛第一百三十四章 鬥元芳第一百五十八章 風與沙第八十七章 過渡神格第一百章 大轉折第六百四十七章 軍事機密第二十六章 破陣續第三百三十二章 羊皮卷第五百二十一章 進芒蕩山
主站蜘蛛池模板: 越西县| 昆明市| 历史| 临澧县| 龙泉市| 阜新| 灌云县| 贺州市| 江城| 探索| 佛坪县| 新竹县| 大化| 科技| 长白| 荃湾区| 海晏县| 汪清县| 碌曲县| 陆河县| 无锡市| 萝北县| 双江| 吴桥县| 尼勒克县| 马边| 慈利县| 肥西县| 桑日县| 富顺县| 奉化市| 广河县| 肥东县| 夏河县| 陇川县| 如皋市| 广汉市| 抚顺市| 宝鸡市| 平潭县| 九龙坡区|